麥克哈格與千層餅與灰色的用地適宜性分析
作為一個美食類公眾號(誤),本期的主題是生態設計之父麥克哈格如何吃千層餅(大誤)
額,說正經的,主頁菌今天本來打算接著上一期的主題,講一下如何把地表覆蓋數據利用起來
做用地適宜性分析。(沒錯,上面的圖證明我已經做好了)
可是,寫著寫著==篇幅太長了,所以今天的內容就是介紹下生態設計之父提出的用地適宜性分析方法——俗稱「灰調子法」。
一、人物介紹
那麼這個麥克哈格是誰呢,相信景觀、規劃、建設、地理的小夥伴應該對這個名字很了解了,主頁菌這就獻醜了。
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1920-2001),英國著名園林設計師、規劃師和教育家;世人公認的生態主義園林的先驅——生態設計之父賓西法比亞大學研究生院風景園林設計及區域規劃系創始人及系主任。
麥克哈格提出了將景觀作為一個包括地質、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動物和氣候等決定性要素相互聯繫的整體來看待的觀點。
強調了景觀規劃應該遵從自然固有的價值和自然過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生態主義規劃方法,麥克哈格稱之為「千層餅模式」。
1969,麥克哈格出版了《設計結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該書提出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建造與人共享的人造生態系統的思想,並進而提出生態規劃的概念,發展了一整套的從土地適應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規劃方法和技術,這種疊加技術即「千層餅模式」。
這種規劃以景觀垂直生態過程的連續性為依據,使景觀改變和土地利用方式適用於生態方式,這一千層餅的最頂層便是人類及其居住所,即我們的城市。
「千層餅模式」的理論與方法賦予了景觀建築學以某種程度上的科學性質,景觀規劃成為可以經歷種種客觀分析和歸納的,有著清晰界定的學科。
麥克哈格的研究範疇集中於大尺度的景觀與環境規划上,但對於任何尺度的景觀建築實踐而言,這都意味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觀除了是一個美學系統以外還是一個生態系統,與那些只是藝術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設計方法相比,更為周詳的設計思想是環境倫理的觀念。
哦所以麥克哈格的千層餅不能吃,我們也不是美食公眾號(霧)。
▼《設計結合自然》
《設計結合自然》是美國著名環境設計師麥克哈格的代表作,1971年獲全美圖書獎,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專著。
麥克哈格的這一套「千層餅理論」相對應的技術方法,就是利用評價因子進行評價分級從而疊加,礙於當時的技術手段,他使用了一種創造性的方法,他使用灰階圖像表達每個因子的三個等級,從而對不同因子進行疊加求得最終用地適宜性,俗稱為「灰調子法」。
其實這與現在的GIS平台下的方法原理相同。主頁菌記得以前在台灣當人質,咳咳咳,當交換生的時候,正好修的是景觀碩課程,當時那個學校非常推崇麥克哈格,台灣對於麥克哈格這個方法,叫做「疊圖」。
二、案例分析
紐約里士滿區景觀大道(Parkway)選線
任務:
景觀設計師介入道路選線工程,最優的線路應是社會效益最大而社會損失最小的路線。
影響因素(評價因子):
——自然地理因素:如坡度、基岩地質、土壤排水和易沖蝕程度、洪水泛濫地區等工程技術人員的評判標準
——社會價值因素:包括地價、歷史價值、水的價值、森林價值、野生勱物價值、風景價值、遊憩價值、居住價值、公共事業機構價值等
每種因素具有三個價值等級:「灰調子法」
▼自然地理要素
(來源於《設計結合自然》)
▼自然地理障礙複合圖(來源於《設計結合自然》)
▼社會價值因素
(來源於《設計結合自然》)
▼全部社會價值複合圖
(來源於《設計結合自然》)
▼路線的評估圖
▼推薦的、社會損失最小的路線
對於麥克哈格方法的延伸就是今天的GIS中的中的權重疊加,以及景觀生態格局方法。應用於規劃設計上就是「用地評定」與「空間管制」。主頁菌對此的認識還是很不深入,以後有機會再講~
最後是下一期的預告:「GIS中用地適宜性分析的基本操作」~
那麼今天就這樣啦~~
<END>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
可以掃一掃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記得幫我們分享點贊
特別特別喜歡的話
也可以讚賞啦
如需轉載文章、投稿或者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Gzxccc
推薦閱讀:
※精華|康石石淺談藝術留學作品集中平面圖的評圖標準與製圖策略
※記第一次live。
※分景別出圖是什麼意思?
※你見過哪些有意思的地磚鋪裝方式?
※喜歡園林但是更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