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翻譯項目管理流程
今天我想寫一個觀點,不好意思可能沒有你們期待的乾貨。
n是和筆譯相關的,不好意思可能也沒有你們期待的同傳。
n那就是,翻譯不是一種標準化產品。它的品質、報價、功效,不是我們事先約定好之後,就可以按照批量生產的方式,大規模製造的。
n
和世界上其他東西一樣,一個好的成品都是綜合要素的共同體,原文水平、譯員語言水平、譯員態度、項目管理水平、創作時間、讀者理解程度和立場,都決定了最後的效果。
n因此,好的作品需要團隊合作,需要管理,需要客戶溝通。它不是簡單的發作業、交作業;你下單、我交付,或者可以簡單複製的模版。
n為什麼會想到要寫這個觀點呢?這其實是我自己花費很長時間才扭轉過來的一個思維。中間也經歷過一些沮喪、失望和小挫折。
n如果想講故事 ,你們會不會介意。
n
-從大三開始做筆譯,價格是千字70元。
n-研究生的時候達到不需要校稿的水平,價格上升了10塊錢。
n-三年之前,因為口譯做的還算好,有些客戶開始提出筆譯需求。總覺得這是客戶信任,不忍拒絕,於是忙季白天出差開會,候機、taxi上都在看稿子做校對。
n-有一次醫學客戶要翻譯論文,深知術語在能力範圍之外,於是外包給翻譯公司,陪著翻譯公司的老闆去見了客戶,旁聽老闆像談生意一樣,承諾高質量項目管理和筆譯,結果兩周之後交付,客戶自己熬夜不睡覺,基本上把稿子重新做了一遍。然後翻譯公司的老闆一遍一遍追問我,為什麼他們沒有業務了呢?
n-也有另外一些時候,我們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打磨的文字,參考了很多平行文本,校對了很多遍之後,客戶依然覺得欠佳。哪怕是母語譯者也不例外。
n
當這樣的問題出現的時候,我試圖去找解決辦法。因為實在是難以忍受自己個人的名譽、團隊的聲譽,或者是大家都想用匠心去做好一件事情的初衷,在這樣的問題中慢慢流失了,成為客戶口中「混亂的翻譯市場」中的泯然一員。
n背後有很多原因,比如我們作為第三方,不了解客戶的立場,在選詞上會insensitive,寫出來的東西比不上客戶自己的理解;比如我們提出一些語言上可以繼續改進的地方,但是客戶的客戶一定要按照他們自己的來。
n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對翻譯本身的語境(context)不了解。除了以前提到的,語言的本質是溝通、我們傳達的是信息而不是術語之外,我們還需要知道,翻譯到底是在什麼場景之下發揮作用的?簡單幾個問題:這是給誰看的?文宣材料企業的定位是什麼?想突出、強調什麼?受眾追求的是什麼?
n問清楚了之後,我們才可以對症下藥,讓文本發揮作用。
n而且也會坦誠的說,有時候這個「葯」也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外。因為有些譯者具備的素質,不是短期內就可以輕易實現的。
n
反觀近些年我們做過的比較成功的翻譯和文案項目,大多是和客戶磨合了很長時間,雙方理解支持程度都比較高的。
n比如說一直在做的悅榕庄集團中英文案撰寫,在每個項目開始之前,除了會去現場仔細考察酒店實際情況,和客戶充分溝通之外,也會收到這樣的參考:
nn
交付出來的作品,通過率就比較高。
這是客戶可以做的。我們很感激。
n那譯者可以做什麼?——為自己爭取一點主動權。
n比如我們做過的字幕翻譯,交上去的初稿會增加這樣的批註:
n敢於問問題,不要存僥倖心理,覺得譯文中的問題客戶看不到。
n當然即使是這樣,我們也有被批得體無完膚的時候:
n怎麼辦呢?虛心接受,反覆改,無他。
n最終,問題一定要解決才好呀。
n當然實際的商務中,我們還要考慮時間、費用等更加複雜的因素。
n也遇到過,客戶自己內部人員,寫出來的東西,比我們好很多倍。因為每天都在用,因為理解得更透徹。
n所以我心中一直有一個疑惑,就是翻譯作為第三方agency存在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如果我們不走規模化的路線,強調質量、突出重點,按照項目保證譯員的穩定性,是否可以為上述問題找到一些解決辦法?
n站在客戶的角度上來說,很多時候需要外部翻譯,是因為時間不夠、語言能力不夠,但必然面臨第三方因為不了解而返工的情況。在時間、成本、質量三方要素的考慮中,客戶會做哪些取捨?我們又願意妥協什麼?前期的溝通鋪墊,後期不斷修改、打磨,對雙方來說是否應該默認成為項目流程的重要部分?
n很多問題我們也沒有什麼答案。但是我們會不斷嘗試和實踐,去找一個比較好的辦法。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專業,也了解自己的局限。
n我知道不少專欄的關注者都是翻譯愛好者,很想做翻譯。首先我希望大家是因為熱愛這件事情才去做,這樣你才能夠從態度上對自己交出的東西負責、從水平上不斷精進和打磨;翻譯的門檻是不低的,當你有一天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終於踏進這個門檻之後,希望你用盡全身力氣去保護它,希望你有復原力,希望你可以承受批評,接受修改。因為它不是一個標準產品,它是一種藝術,既然是藝術,除了需要技巧,更需要謙卑和靈感。
n共勉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