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偉:30年前獨攬全運會長跑三金,如今率弟子董國建收復馬拉松桂冠
1987年全運會,他囊括5000米、10000米、馬拉松三項冠軍,其中馬拉松他更是第一次跑!
這是一場美國經典西部片《正午》(High Noon)式的烈日下決戰。
4月29日在天津全運會馬拉松男子專業組比賽中,距離終點不到10公里處,場上局勢漸趨明朗:西藏第一高手多布傑一人對陣雲南兩員主將楊定宏和董國建(依次為下圖右至左)。
這位抵抗到最後的對手,在35公里左右也表情痛苦地倒地,使滇軍牢牢鎖定領獎台的兩個最高位置。
最終董國建和楊定宏分別以2:18:45和2:19:09囊括冠亞軍,他們的年輕隊友楊紹輝也以2:21:21排名第四;加上一個女子團體第三,雲南隊成為專業組比賽的最大贏家。
董國建收穫的這枚金牌意義尤其重大。賽後他告訴筆者,這是雲南隊繼1987年首次贏得第六屆全運會馬拉松男子冠軍之後,經過30年的漫長期盼,終於再度奪回這枚久違的金牌。而當年為雲南奪得全運會馬拉松首金的不是別人,正是現在的雲南隊主教練張國偉。
80年代「中國長跑一哥」
提起田徑界的張國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那個來自山東煙台、喜歡在鏡頭前拗造型的跳高名將。
其實就成就而言,雲南的張國偉絕對不在那個小他22歲的後生晚輩之下:
- 山東張國偉拿過北京世錦賽、仁川亞運會亞軍,以及鑽石聯賽奧斯陸站和一些全國比賽冠軍,打破一項全國紀錄(室內)。
- 相比之下,雲南張國偉共獲得亞洲冠軍10次,亞運會冠軍2次,全國冠軍41次,是第一個在亞洲獲得5000、10000米冠軍的中國人,也是雲南省得獎最多的運動員,這一記錄迄今無人能撼動。
張國偉是中國突破10000米29分、5000米破14分、3000米8分大關的第一人,曾18次打破這三個項目的全國紀錄,創下國內長跑十年不敗的傳奇,被譽為「亞洲長跑王子」。
他創造的3000米全國紀錄保持至今,而且永遠不會被打破。
「在我之前,3000米紀錄應該是8分06秒左右。我跑了7分56秒19。跑進8分的好像就我一個。現在因為沒有這個項目了,所以這個紀錄還有,每次田徑比賽都會印在秩序冊上。」近日在接受筆者專訪時,他笑著表示。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1980年代中國長跑第一高手,與長跑的結緣純屬偶然。
據百度百科資料,張國偉1959年出生於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金墩鄉積德村一戶白族人家,從小多病但聰明好學。
一次學校開運動會,3000米項目班裡無人問津,身為班長的他無奈之下只好帶頭報名,沒想到居然拿第一,從此他愛上長跑。
1977年張國偉進大理州體校,翌年入選省隊,師從著名教練蘇文仁(1960年前後兩度打破萬米全國紀錄,萬米進31分中國第一人)。憑藉白族人的吃苦耐勞和勤奮好學,他在省隊如魚得水,成績突飛猛進。
輝煌歲月
1982年11月19日在新德里召開的第九屆亞洲運動會,是中國首次取代歷屆霸主日本、躍居金牌榜第一的一個重大里程碑:相比日本的57金、52銀、44銅,中國共獲61金、51銀、41銅。
那也是張國偉的成名之戰。他為中國隊貢獻了一金一銀:10000米金牌和5000米銀牌。
提起35年前那場萬米決賽,他回憶說,當時實力最強的日本運動員可能狀態不好或因為水平比其他人高很多,前面跑得並不快,直到最後只剩5圈——2000米時才開始發力。
「我一直跟著他,他怎麼甩都甩不掉。最後100米我們三個人(另一個是韓國選手)沖,幾乎同時到,我贏他們一點。」
從源自維基百科的下表可以看出,他險勝日本選手井手健二(Ide Kenji)優勢僅為0.15秒。
幾天後的5000米決賽,日本隊顯然學乖了。張國偉至今仍記得那位大名鼎鼎的日本高手:「他叫新宅雅也(Shintaku Masanari,下圖右前),當時是日本最好的運動員。他吸取萬米比賽的教訓,一出去就跑了,我跟到最後就跟不住了。」張國偉以13分58秒09獲得亞軍。輸給新宅雅也並不丟人:一年後,此人就在福岡馬拉松這一當年事實上的「馬拉松世錦賽」以2:09:51奪冠;6年後兩人同跑漢城奧運會,新宅的馬拉松成績(2:15:42、第17名)也比張國偉高出一大截。
1986年漢城亞運會,長跑三大項目的領獎台均為日本和韓國選手佔據。
1990年北京亞運會,張國偉在比賽中受傷,最終仍忍痛奪得5000米和10000米兩枚銅牌(詳細經過後文另有詳述)。
除了亞運會,他還拿過多個亞洲錦標賽冠軍,包括在1983年科威特、1985年雅加達和1989年新德里舉行的亞洲田徑錦標賽的5000、10000米金牌各兩枚。
他也曾受邀赴日本參賽,在萬米比賽中以28分24秒奪得第三;「那次還有好幾個非洲運動員參加。」
對張國偉來說,份量最重的還是全運會金牌。他參加過兩項全運會,總共收穫5枚金牌:
- 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上海):5000,10000米(下圖);這是全運會首次移師北京以外。
- 1987年第六屆全運會(廣州):5000米,10000米,馬拉松。
人生至憾
30年前的第六屆全運會,張國偉不僅創下囊括長跑三金的奇蹟,更讓人吃驚的是,那場馬拉松居然是他的首秀!他的奪冠成績:2小時12分17秒。
無巧不成書,1987年全運會馬拉松,時間也在4月,地點同樣是天津——只不過賽道不在武清,而是在市區一條新開通的大道上;原因是全運會主會期10月份的廣州太熱。
5000和10000米角逐仍在羊城展開,張國偉分別以13:41.24和28:39.08獲勝。
1988年漢城奧運會,張國偉只參加馬拉松一項,成績不理想:2:22:49,第38名。另一名中國男選手是來自山東的蔡尚岩,2:17:54,26名。
「那次練多了。」張國偉解釋說。
一年後,他在倫敦馬拉松跑出個人最好成績2:12:03。以下是筆者搜索到的德文維基百科頁面(竟然沒有英文版):
「我的一生遺憾就在馬拉松上。剛轉馬拉松沒幾年,就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把跟腱跑斷了。做了手術又練,又斷了。做了三次,斷了三次,沒辦法。」他長嘆道。
讓張國偉跑斷跟腱的,是北京亞運會的萬米決賽。剩下最後1000米,他開始衝刺,結果拉傷了右腳跟腱,屈居第三。
賽後他右腳腫得很厲害,只休息四五天,又參加5000米決賽。「我整個大腿都用繃帶綁著跑的,也是拿第三。跑完跟腱傷更嚴重了,雖然沒有全部斷,但也只剩下一點點了。」
那屆獲得萬米冠軍和5000米亞軍的,也是一個日本名將:比張國偉小8歲的森下廣一(Morishita Koichi)。
兩年過後,森下先後奪得東京馬拉松冠軍和巴塞羅那奧運會馬拉松銀牌。
1999年退役後,他被豐田九州實業團聘為教練,他的得意門生、肯亞小將萬吉魯(Samuel Wanjiru)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為自己的國家奪得馬拉松首金,並創下保持至今的奧運會紀錄。
1990年亞運會,張國偉沒計劃跑馬拉松,因為當時他的主項仍是5000、10000米,馬拉松只是副項。
「馬拉松沒有認真練過,也沒跑過幾次,沒有把自己的潛力挖出來。原本打算亞運會之後轉馬拉松,因為年齡也差不多了(31歲)。我想如果繼續練下去,肯定可以跑到兩小時七八分。」
中國長跑為何倒退
從張國偉的戰績看,三四十年前在長跑領域,中國和日本還有一拼,如今卻已經完全不是對手,5000、10000米這兩大項目甚至無人能達到奧運會和世錦賽報名資格。
這一現狀讓張國偉感慨良多:
「我覺得過去我們的水平,和世界水平差距並不很大。我當運動員的時候(1980年代初),5000米世界紀錄就是13分出頭,我們也能跑三十幾秒,我最好跑13分31秒,沒差多少。
我參加國際上的大獎賽,也和人家差不了多少,沒有現在大。大獎賽冠軍一般是(13分)十七八秒到二十來秒,我跑三十幾秒。
現在世界水平提高很快,我們沒提高,還倒退了。萬米進29分的也很少了。」
究其原因,他覺得既有訓練上的,也有比賽體制上的。後者的表現是,在全國比賽中,高水平運動員不到最後衝刺階段,往往不肯全力跑。
「每次全國比賽,就我們雲南人在前面跑,沒人上去帶。你再慢,人家也跟在你後面,只求保名次。我覺得這不是真實的訓練水平。」
筆者問他對此有何建議,他回答說就算有建議也沒用,因為各個省的教練只顧打自己的小算盤。
筆者認為,解決之道或許可以借鑒城市馬拉松的做法:除了名次,獎金也和成績掛鉤。全運會長跑項目的名次分值,不妨也劃定相應的成績底線。
對於5000米項目在國內被取消的做法,張國偉認為是個錯誤:
「我覺得5000米項目應該恢復。長跑項目都是連貫的:800米,1500米,3000米障礙,5000米,10000米,馬拉松。
對年輕運動員,應該先從短一點的項目練起,把速度能力提上去,而不是一來就練10000米,這樣才有利於今後的發展。
你把5000米的能力提上去,10000米的水平就高了。10000米水平高了,馬拉松自然就跑得好。因為他速度能力儲備得比較好。
如果你5000米跑13分30秒,10000米肯定差不了。假如你5000沒這個能力,要跑14分多,10000米肯定跑不好。1萬米跑不好,馬拉松也跑不好,你初速度能力就不行。
假設你10000米是28分的水平,馬拉松10公里跑31分鐘很輕鬆;你10000米要跑30分鐘,馬拉松第一個10公里跑31分鐘你就受不了了,等於已經竭盡全力了。
所以我覺得,取消5000米項目,對其他項目影響很大。」
名師出高徒
張國偉的老家鶴慶縣離麗江很近(「我們小時候都騎自行車到麗江玩」),海拔將近2200米。事實上,雲南省長跑高手幾乎全都來自高海拔地區,包括他手下的多位愛將。
1993年底,因傷退役的張國偉出任雲南省體工隊長跑及馬拉松主教練,從此將心血傾注於培育新人。
據他介紹,雲南擁有較完備的長跑人才選拔體系:各個地級市都設有體校;省里每年舉辦兩次運動會,一次是全省中長跑競走運動會,一次是省田徑錦標賽。
他們就在這些運動會上甄選人才。例如楊定宏和上屆全運會男子3000米障礙亞軍張中記,就是省運會上被看中的。
只有董國建是例外。「他不是運動會選拔來的,是他念初三的時候,我聽昆明市體校的一個教練介紹,去他們學校選的。」張國偉回憶說。
那個教練向他推薦說,祿勸縣民族中學有個小孩在學校運動會跑1500米跑得挺好,讓他過去看看。
他於是驅車前往,由那個教練陪同。兩人到學校找到董國建,「看了一下」——沒有讓他跑,只是看看體型之類,便決定要人。
「過了一個星期,他就調到我們這兒訓練,一直帶到現在。」
張國偉走訪過不少運動員的家,包括董國建、楊定宏,以及在中國田協馬拉松「歷史最好成績排名」榜上高居第三的鄧海洋;「鄧海洋的家我去過,海拔2500米左右。」
「水平挺高的」鄧海洋最好成績是2:10:43,創造於2008年廈門馬拉松,那次他榮獲季軍。可惜的是,在2009年第十一全運會(山東,但馬拉松為同年北馬),他卻沒能奪取金牌,雲南隊只拿了個第三(李有才)。
「他和陳明付(第十屆全運會萬米冠軍)是以前我們最好的兩個運動員,很遺憾運動壽命太短了。像鄧海洋按說可以干到現在,但是他弔兒郎當的,沒辦法,自己把自己廢了。
他管不住自己,貪玩,沒把心思用在訓練上。我們都管不住他,有時候出去一個星期都找不到人,手機也關了,(何況)他還是興奮劑監測的重點運動員之一。」
張國偉惋惜地說。據他透露,鄧海洋退役後去了工商局。
「天津大捷」的秘訣
張國偉指出,在馬拉松項目上,雲南隊一向擁有實力,這也是雲南的強項;之所以時隔長達30年才重奪金牌,原因有很多,一言難盡。
除了前面說的少數高水平選手缺乏自律之外,領導瞎指揮也誤過大事。
「上一屆在遼寧應該拿冠軍,我們練的水平很高。賽前一個月左右,讓我們從備戰地會澤拉到昆明來跑40公里,而且要求用三分十幾秒一公里的配速。那堂課一跑完,就完蛋了。」
這一重大失誤導致上屆全運會馬拉松雲南隊顆粒無收,只有朱仁學拿了個第五名。「他因為鞋子不太合適,是慢跑下來的。其他人快跑下來就完蛋了。」(下圖為朱仁學和董國建在里約奧運會)痛定思痛的雲南隊,今年終於汲取了教訓。「這件事對我們打擊很大。這屆我就說了:你們別管我,盡量不要干預。」
張國偉認為,這次雲南隊之所以能如願以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幾個主力運動員訓練刻苦。
二、加大了訓練難度。
賽前全隊拉到玉溪訓練,因為那裡擁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地形,而且空氣、環境都比較好,運動員不容易產生精神疲勞。
他們跑的大部分是山路,難度比較大,從海拔1600米的市區,跑到20公里折返處時,海拔已達2100米左右。
三、對馬拉松強度把控到位,雖然不是十全十美。
訓練強度並不是越大越好,能量儲存對馬拉松很重要。
四、運動員在比賽中意志品格頑強。
關於最後這點,雲南隊兩員主將賽後都向筆者描述過:
楊定宏在二十幾公里和30公里兩度掉出第一集團,但兩次都咬牙追上,為此付出不小代價:過終點不久,他開始抽搐、呼吸困難,後被送進醫院,輸液兩個多小時才清醒過來。
董國建最後5公里平均配速掉出3分半,當時他已經曬得頭昏眼花,看東西模糊不清,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最後階段一度他回頭張望良久,「想看看誰在後面;我不知道多布傑已經退賽。我看到楊定宏在我後面100米左右。如果他追上來,我也沒力氣加速了,就讓他超過吧。」
除了以上四點,據楊定宏透露,雲南隊特意針對可能的高溫天安排訓練:「其他隊訓練時可能會選在一大早,避開高溫時段。我們考慮到4月底天津可能很熱,就把耐力課放在上午9點跑。」
耐力課指的是30、35到40公里長距離訓練。隊員們從9點開始跑,一直跑到中午十一二點。「那個時段特別曬——昆明紫外線非常強烈。一定要適應高溫,比賽時才不會受不了。」
放棄倫敦世錦賽
全運會比賽日,雲南隊還祭出一招戰術:前面讓三個「90後」小將快速領跑,旨在拉爆各路對手。對此張國偉這樣解釋:
「對天津的天氣,我們作了兩手準備,其中一個就是會出現高溫。那天他們前面跑快了。
如果天氣好,十五六度左右,跑那個速度正合適。我要求他們用每公里三分六七秒的配速,他們前10公里就是按這個節奏跑的。因為天氣熱,速度不斷下降。」
對於最近幾年成績最好、去年在重慶跑出2:11:42的董國建,「我們要求他跑2小時11分邊上,我們訓練就按這個目標去練」。
雲南隊的頭號勁敵,自然是去年首馬跑出2:13:16的西藏隊多布傑。關於這位對手,張國偉評價說:
「多布傑也是個好的運動員,但是還年輕,一來缺乏經驗,二來馬拉松這個項目只有跑多了,以後提高的空間才會大。馬拉松還是要慢慢來,循序漸進。」
相比重慶首馬后里約奧運會、天津全運會等幾場比賽都沒有跑好的多布傑,雲南隊老將楊定宏雖然今年錫馬才跑進2小時14分,但近期發揮相當穩定。「楊定宏底子很厚。」張國偉指出。
據他指出,雲南隊的全運會主要對手,還有新疆的哈斯木汗和遼寧的許王(後來的季軍和第十名)等人。
每屆全運會馬拉松,通常兼作奧運會和世錦賽的中國選拔賽。此次達到倫敦世錦賽馬拉松男子報名標準2小時19分的,僅有董國建一人。
可惜的是,他可能不會參加8月6日的那場「世界大戰」。張國偉透露說:
「董國建目前要全力以赴準備全運會10000米,而且狀況不是很好,去跑馬拉松我估計不會跑好。
天津這麼熱,他們體能消耗非常之大,董國建跑到最後兩三公里的時候路都看不清楚,(賽後)要吸氧;楊定宏被送進醫院。
現在還沒定,但基本不會去了。去了成績太差,也很難看。」
1959年12月出生的張國偉,再過兩年零6個月將滿60歲——到退休年齡,不過「單位上肯定要讓你幹完下屆全運會再走」。
退休之後,他應該會交班給目前已是運動員兼助理教練雙重身份的董國建。
而張國偉作為運動員的成就,讓筆者不禁聯想起「奧運長跑之神」埃米爾·扎托佩克(Emil Zátopek,1922.9.19-2000.11.22)。
這位捷克一代名將1948年倫敦奧運會奪得5000和10000米兩項冠軍,四年後又在赫爾辛基囊括這兩者外加馬拉松金牌——同樣是第一次跑馬拉松。
當然,扎托佩克的成就是世界級、劃時代的,而且更加令人瞠目:在1956年那8天內,他連破長跑三大項的奧運會紀錄!
不過,與後來因政治立場長年受迫害的他相比,張國偉的事業生涯「後半程」要幸運得多:作為教練員,他率部東山再起,時隔30年再戰天津,如願通過弟子收復全運會馬拉松金牌,圓滿走完一個命運大輪迴。
(上圖為2008年張國偉(右)在雲南參加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推薦閱讀:
※開箱 | 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 不只是跑的更快
※卡羅?卡帕爾波:一個商人和他的布拉格馬拉松
※夏天結束前,還有什麼一定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