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端午安康說起
- 從端午安康說起
粽子節將至,朋友圈裡開始各種一本正經的轉發,說端午節應該說安康,因為是紀念屈原的節日,不能說快樂。我在許多年前也正襟危坐的寫過一篇《端午時節,怎能快樂》來懷念屈原。
後來做了些考證,發現端午最早記載是在《夏小正》,這本書據說是記載夏朝的事啊,屈原可不是夏朝人啊!再後來,我吃驚的發現,屈原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不存在的!!!那端午節極有可能和屈原沒有關係!
《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夏小正》這本書,是從《大戴禮記》中搶救出來的,爭議比較大,達成共識的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認為它是記載夏朝的農業,但另一方面,它至少成書於春秋時期。《史記?夏本紀》載:「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從史記來看,《夏小正》至少要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更早。因此,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這件事,不攻自破。
下面再說一下屈原。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屈原的文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而《史記》更是有《屈原賈生列傳》來記載屈原,但是,問題就出在《史記》上。因為除了《史記》,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屈原這個人物。
晚清開始,史學家逐漸質疑屈原的存在,認為這是虛構的人物。民國時期,胡適、何天行、丁迪豪、衛聚賢等學者撰文質疑,到了新中國成立後,也有部分史學家認為《離騷》作者另有其人,而非屈原。
《史記》里關於先秦的記載,很多是靠不住的,比如呂不韋和秦始皇的一些傳記被明顯篡改,前後矛盾。而屈原這個角色過於完美,用胡適的話說,是個「箭垛」式的人物。
這麼說來,屈原的存在都存疑的情況下,粽子節的由來就變的錯綜複雜。事實上,古往今來中國有很多文人墨客,沒有任何一人的紀念日能得到端午節這麼高的地位(法定節假日),所以這個節日是紀念某個人的可能性並不大。那麼,這個隆重的節日究竟是幹什麼的呢?
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了他的觀點:端午節其實是夏至節。稍微有點天文常識的人,一般看到這裡就豁然開朗了。除了春節以外,古代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端午和冬至,甚至還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如果端午是夏至節,那麼端午作為最隆重的民間節日之一,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遠古時期,人類對天文規律的掌握還比較弱,但是一年中最明顯的兩天是很容易區分的,那就是影子最長的冬至和影子最短的夏至,所以夏至和冬至是遠古人類在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天。據史書記載,商周時期,帝王都要在夏至日進行祭天地的祭祀活動。
劉德謙先生的文章進行了考證,提出了以下三點論據:一是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是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是《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可見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隨著時代的變遷,由於夏曆(陰曆、農曆)的普及,太陽曆中的夏至日在月亮歷的夏曆中很難有固定日期,由於和五月初五離得比較近,乾脆被指定為五月初五那天,從而演變成了現代端午節。至於紀念屈原的元素,恰好在合適的時間,被寄予了合適的願望,經過皇權的忠君思想的包裝,就不斷的源遠流長了。
既然如此,你還會說「端午節安康」嗎?嗯,粽子節快樂!
附,參考資料:
《夏小正》
司馬遷《史記》
胡適《讀楚辭》
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劉德謙《 「中國傳統節日趣談」始源又一說》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端午安康」?
※端午節你最愛吃什麼餡兒的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要說安康?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么?
TAG:端午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