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餐廳,但它在你身邊,和上海一起成長

本文載於微信公眾號覓食(restaurant_hunter),歡迎關注。

寫 在 前 面

去年5月在璞麗,第一次吃完零點菜單,對身邊的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今年米其林沒有這家餐廳,我會很失望的。」

然後,就有了那一篇《 躺著賺錢的璞麗,只吃Brunch你就虧了 》和日後的安利。

指南公布那天,告訴主廚Michael Wilson「你摘星了」的人是我。大半年後,米其林問我,願不願意和Michael做個訪談。

璞麗一樓長吧,這篇文章有一半是在這裡寫的

當時剛去璞麗吃完 春季新菜 ,正飽受「失星瘋」困擾的Michael,聽到我的肯定意見,如釋重負地說了一句話:

「現在我的菜,比起一年前好太多了吧?」

米其林來到上海,並不意味著上海已足以與紐約、東京或巴黎匹敵;在成為世界美食之都的路上,上海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但你必須承認,上海真的越來越好吃了。

PHéNIX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餐廳但它卻在你我身邊,與上海這座城市一起,慢慢成長。

還能有什麼事情,比這更重要了呢?

給米其林寫的第1篇人物專訪

也是覓食(restaurant_hunter)的第129篇文章

璞麗酒店PHéNIX eatery & bar的主廚

我的好朋友,澳洲大男生Michael Wilson

希望你喜歡 ??

我終於更新了 ??

" 你的第一顆米其林星星,你不知道嗎?"

2016年9月的一天,在廚房裡例行準備餐廳午市餐點的Michael Wilson,忽然收到一條微信:

「恭喜你!」

「什麼?」

你的第一顆米其林星星,你不知道嗎?」

他瞪著這幾個單詞,愣了幾秒鐘,確認自己沒有看錯。

「不,你告訴我,我才知道……」

在他發回給我的那條語音里,驚喜之中夾雜著一絲顫抖。

吶,弄弄花花草草,搞不好有天就變米其林廚師啦~

運氣總是這樣突如其來。來到中國、擔任璞麗酒店行政總廚的第五個年頭,一個平凡無奇的周三中午,擺弄著幾棵裝飾香草的幾分鐘里,31歲的澳洲人Michael Wilson,憑藉開張不過半年的PHéNIX Eatery & Bar,忽然完成了從一名普通廚師到 Michelin Starred Chef 的轉變:一個許多人窮盡一生都難以企及的夢想。

「20歲時,我的夢想是去歐洲上班」

當我們談論米其林廚師的時候,總是繞不開「履歷」二字。

似乎每一位米其林廚師,都有一段令人艷羨的過去,一些非常輝煌的往事,一張布滿了各種高級餐廳與名廚的履歷……

你看成功人士都是很有氣場的

Michael並沒有那種金光閃閃的簡歷,這個來自「墨爾本鄉下」的耿直boy,也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Michael出生在墨爾本靠海郊區的一個普通家庭,母親是學校老師,父親則是位老實本分的農民,在家裡的五個男孩里,他排行老三。

「生在一個只有男孩子的家裡,其實挺很可怕的,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騙我去高速公路上玩……」

15歲那年,Michael開始在墨爾本東南的一家本地小餐館打工。和每一個初入廚房、且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愣頭青學徒一樣,Michael的廚房生涯始於一池又一池刷不完的盤子。

廚房如戰場,活下來不容易

即便在接地氣的「土澳」,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廚師依然算不上是個光彩的「正經」職業,個中艱辛與苦痛,也只有自己默默承受。

在不大的墨爾本摸爬滾打,十年光陰流轉,一天也沒上過廚師學校的Michael幾乎是「自學成才」,烤過麵包蛋糕,揉過義大利面,做過檸檬塔、焦糖布丁,最後成了墨爾本本地明星廚師Andrew McConnell(18年前M on the Bund的開業大廚)麾下一員戰將,並在機緣巧合下步老師後塵,被推薦來了上海工作。

Michael曾經工作過的墨爾本潮青區小館Cutler & Co

「20歲的時候,我想,如果有一天能去歐洲某個高級餐廳上班就好了。」

「看看現在,你想過自己會有這一天嗎?」

「現在?我依然什麼都不是。」

他給我看了一張照片,一本磚一樣的法國菜譜書,是他最近的睡前讀物。

「還有很多要學。」

「扔條魚給我,包你滿意」

喜歡上Michael的菜,是從一盤龍蝦意麵開始的。

如果,你對澳洲的印象還停留在英聯邦的罪犯流放地,那我真是要好好給你洗腦了。除了人數眾多的華裔移民,墨爾本亦有著深厚的義大利淵源:二戰後陸續到來的義大利移民,不僅為墨爾本引以為傲的咖啡文化奠下堅實的基礎,更帶來了美味的手工麵條。

在連生蚝都只用法國蚝的「嚴肅法餐」Phenix,Michael的「玩票」龍蝦意麵,本是寫不進菜單的。

偏偏這盤面,兼有韌性與嚼勁,加上調味簡單、輕盈不黏膩的茄味龍蝦汁,新鮮彈牙、肉質緊實的龍蝦尾,在意式手工面稀缺的上海,足夠珍貴、也足以讓人留戀,居然從「隱藏菜單」變成了「常規菜品」,也不枉我這一年來的連番安利啦!

論及龍蝦,一個靠海長大的澳洲人,面對海鮮的遊刃有餘,大約算得上一種本能。那漫長的海岸線,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鮮寶藏。

澳洲某天晚飯,後面海里直接撈的

「扔條魚給我,包你滿意。」

就是這樣自信!

但如果你在澳洲吃海鮮,常會遭遇一件尷尬事:不是咸了就是老了。

Michael的菜,卻幾乎與澳洲同胞背道而馳:乾淨清爽,簡單調味,不過度烹飪,儘可能展現食材原有的風味,相對多數「土澳」廚師而言(抑或就法餐而言),出人意料地「口淡」。

我以為他的「淡口味」是在去地中海遊學時候學的,其實吧,人家是來了中國才變這樣的……

連冷切肉都算淡口

相較嗜吃川湘麻辣的重口味,西餐黨們的確算得上小清新,遇上了超咸口的法國鄉村菜,基本都要舉白旗投降。入鄉隨俗的Michael,漸漸發現本地人的淡口味,與自己歷來追捧的健康與新鮮,其實一脈相承。

"我希望,Phenix是那種你可以一周吃不止一次的餐廳……

「所以,太咸口沒法吃啊!"

Michael的菜,除了好吃,還很好看。春季菜單里有一道鱈魚,就是好例子。

一方潔白鱈魚,浮在碧綠豆海之上,覆著片得極薄的小鮑魚,泡沫晶瑩,如海浪拍岸,又似霧靄迷濛,兩朵紫蠶豆花,畫龍點睛般綴在海草般的蒔蘿叢中,一幅早春海景圖,呼之欲出。

鮮明的撞色,簡潔的幾何構圖,恰到好處但不喧賓奪主的花花草草,精緻、細膩、一絲不苟……光是看看擺盤,就知道Chef花了多少心思,當然也可能是天蠍座的控制欲太強烈。

另外一位我很喜歡的甜點師出身主廚

Emma Bengtsson, Aquavit

聊到他在餅房做甜點出身,這才恍然大悟:我知道的每一個甜點師出身的主廚,都有雙審美過人的眼睛,都有點「強迫症」,也都在擺盤上造詣驚人。

冷切肉里蓋了一層「鳥屎」的牛舌,大概是個意外(笑)。

「只想好好做自己」

這個4月,Michael在璞麗就滿5年了。來上海工作,或許是個巧合,拿到這顆星星,是上天的眷顧,卻不儘是偶然。

春季菜單發布之前,Michael有過一段很緊張的狀態,也曾自我調侃,感覺自己得了「失星瘋」。

所以,Phenix的這張春季菜單,不是一般的用力。

看似簡單的菜單里,卻實在不簡單。Less is more,吃得出創意,更吃得出一顆傾盡全力的心。

你看,一眨眼都立夏了,不如去璞麗抓住春天的尾巴夏天的頭,試試這個童心未泯的大男孩用心準備的這一餐;除了下面的菜品,新菜還可以去看 這幾張春季菜單,米其林偵探早就吃起來了

對了,據說下周一,他要上個生菜冷湯和Langoustine。??

煙 熏 三 文 魚

自製煙熏三文魚,蘋果,酸葉,辣根

Michael非常得意的經典菜之一,如今已是3.0版本了,從最早的黃瓜慕斯與脆三文魚皮,到如今散發濃郁北歐風情的經典煙熏,柔嫩而嬌美的魚肉腌得恰到好處,煙熏帶出了魚肉本身的甜味,卻並不過分,配上清甜的青蘋果、酸爽的酸漿草,一絲辣根提振精神,讓整道菜的口味更為立體。

生 熟 節 瓜 沙 拉

烤節瓜,酸奶,黑加侖,松子,熏蛋黃

可能是前菜里最具顏值的一道沙拉!國人極少生食節瓜,但品質出眾的節瓜,生食更有別樣鮮甜風味。生熟差異再配上節瓜花,一樣蔬菜三重口感,酸奶和黑加侖的配菜組合,帶出更豐富的味覺層次,讓人耳目一新。

黑 鱈 魚

鱈魚,鮑魚,蠶豆,佛手柑果醬,茴香花

好看歸好看,滋味更妙。肥而不膩的法國進口鱈魚,極具春天氣息的蠶豆,還有貌不驚人的鮮美黑金鮑,這幾樣尤物撞在一起,鮮味一觸即發。調味方面,酸來去腥、甜來提鮮:盤底檸檬醬,勾出酸甜基調,泡沫竟然是義大利香柑味兒的,對啦,就是伯爵紅茶的標誌味道!

可惜蠶豆季節太短,花和豆都已不再最佳狀態,換成甜豌豆,也是別有風味。

紫 羅 蘭 冰 淇 淋

紫羅蘭冰淇淋,奶油巧克力,藍莓,可可粉

紫羅蘭冰淇淋絕對不是什麼rocket science,卻非常應景。

在上海的五年里,Michael最習慣的代步工具是一輛電動Scooter,「這是住在上海最好的交通工具」。早春的一日,Michael騎著車去上班,偶然瞥見街邊花壇里的藍紫色蝴蝶花,想起多年前吃過的紫羅蘭冰淇淋。

配上國人喜食的藍莓,柔滑的巧克力醬,甜美收官。

本文原載於米其林指南,有一定改動

文/喜北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YblhleGxERWtnM3RyUlNsOXlCT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應該買履帶式烤箱還是普通烤箱呢?
一起brunch吧--Madison篇(一)
{餐桌禮儀} 如何區分中法餐桌禮儀
北京 | 一份最值得收藏的brunch指南

TAG:西餐 | 米其林餐厅 |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