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實驗 —— 大眾心理研究

Andy Warhol曾經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機會。

有意思的是,如今發達的社交網路也驗證了這句玩笑式預言。

周末的傍晚路過紐約時代廣場,華燈初上、人頭攢動,忽然想到這裡曾經發生的「成名一夜」的故事,不禁心生一笑。

幾年前的某個周五晚上,從紐約洛克菲勒大廈走出一位戴著墨鏡的青年男子,在助理和保鏢們的護送下,向時代廣場走去。

圖片來源:Brett Cohen: The New Yorker who pretended to be famous and is now a little famous because of it

這一路上,他被記者和紐約群眾們包圍著,每隔幾秒鐘就有鎂光燈一閃,到處都是排隊想與他合照的路人。

圖片來源:Spider-Mans Brett Cohen Pranks New York City To Think Hes A Celebrity [VIDEO]

記者:"你知道Brett Cohen嗎?"

路人甲:「當然,我聽過他的新專輯,很有潛力。」

記者:"你看過Brett Cohen的電影嗎?"

路人乙:「他在新蜘蛛俠電影中演得很好! 我愛Brett!!!」

看到這兒,如果你並不知道Brett Cohen是誰的話,其實我們都一樣。

他從沒演過電影,也不會唱歌,他就是生活在紐約的一位普通青年。保鏢是他雇的,攝影師也是他請來的,還有他的一些朋友在友情冒充"大明星Brett Cohen"的粉絲。

策劃這個「成名」實驗的那一年,他21歲。

這則紐約街頭紀實版惡作劇其實折射出很多社會學與心理學的現象。

有的人看到從眾現象,有的人看到了快餐文化,也許有人會想到那句 fake it til you make it。

這些都是社會對於個人行為起到的"看不見"影響,而有時這些影響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

【插播一則劇透】

  • 下一篇我想從大眾的角度,來聊一聊社會心理學的一個著名實驗,在有絕對標準的判斷下我們的認知很長程度上也會受他人左右,產生偏差。

  • 再下一篇呢,我想以這個例子來拓展Invisibilia有一集Outside In里對於這個實驗的探討。穿成名人、愚弄大眾的感覺會不會讓你更開心呢? 有意思的是,幾年前哈佛商學院教授Amy Cuddy曾經發表過權勢姿勢(power poses)讓人更有信心的實驗結果。這個結果深入人心,Amy本人也做過TED演講。但是在科學界這個實驗引發了一連串的無法重複危機,所以我想在專欄中繼續探討Invisibilia節目中沒有具體展開的實驗結果無法重複爭議。

總之,歡迎來到「社會心理學的視角」!

PS. 與我在其他專欄中的嚴肅科普不同,這個專欄的定位大概是希望能夠「針砭時弊,月旦社會」。

Reference

這一期就不掉書袋了(真的沒什麼特別需要刻意放文獻的)

想聽Invisibilia的朋友們可以戳下面的鏈接。我podcast聽得不多,不過真的很喜歡NPR的這檔,絕對是業界良心,順手推薦給大家不用謝~

http://www.npr.org/podcasts/510307/invisibilia
推薦閱讀:

個體與群眾,盲目的情緒性從眾和其他一些思考
你聽過的最惡毒的一句話是什麼?
絕望的牛
如何決定要不要選擇讀博士?
為什麼女人高喊性騷擾就被罵炒作?

TAG:社会现象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