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難臨頭各自飛:奴隸貿易與政治分裂

這篇文章是賀嵬嵬師姐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大西洋貿易帶來了世界商路的改變,也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西方中產階級的崛起與此大有關聯。但是,對於非洲,奴隸貿易則推動了前殖民地時期的政治分裂,這種效應直到現代仍然可以被檢測到。Nonso Obikili於2016年發表在Economic History Review上的文章「The trans-Atlantic slavery trade and local political fragmentation in Africa」為我們展現了這一圖景。

在前殖民地時期的非洲,使用各種欺詐綁架和違法的方式都可以得到奴隸。因此,任何地方精英都可以參與奴隸貿易,並且從中獲利。同時,在非洲早期國家衰落的過程中,參與奴隸貿易的地方精英更有動力脫離國家,成為獨立的首領或者軍閥,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家崩潰和政治分裂。例如,在約魯巴的案例中,支持和反對奴隸制的人們就分裂為兩派進行內戰。本文認為這種奴隸貿易的負面效應在社區(community)層面仍然成立:因為人們害怕被同社區的人綁架販賣,所以他們會更加傾向於抵制壟斷社區權力的行為,從而引起政治上的分裂。

圖1 :部落邊界和奴隸出口,用于衡量奴隸貿易影響程度

圖2:部落邊界和政治分裂,用于衡量政治分裂程度

為了檢驗這一假說,作者使用非洲族群數據進行研究。在基準回歸分析中,作者使用Nunn和Wantchekon提供的奴隸貿易數據作為因變數,Murdock提供的政治分裂數據作為自變數。與Nunn的研究一樣,族群的奴隸出口數用土地面積來標準化。考慮到奴隸貿易的四條線路中,大西洋貿易遠大於其他三條,所以在基準回歸中,去掉印度洋、紅海、撒哈拉的貿易數據。在穩健性檢驗中,印度洋奴隸貿易被重新加入,也沒有顯著影響結果。

Murdock的族群數據中有「領土等級」變數,可以用來表示鄉鎮組織的結構——只有核心家庭則被視作等級得分1,得分為4就說明在鄉鎮有4級決策組織。因此,得分越高則表示在社區層面中政治越分裂。Murdock的數據有意選擇了前殖民時期的觀測值,以避免受西方影響。由於因變數是不連續變數,所以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回歸。

表1 基準回歸結果,如上表的第一列所示,非常顯著地表明奴隸貿易推動了前殖民地時期的政治分裂。

為了強化論證,在第二列中,作者增加了族群特徵的控制變數,包括國家的中央集權程度、社會分層、社群大小、家庭模式(與社區功能存在替代關係)、農業生產力(可能會促進社會分化)、經濟分化、歷史人口密度。在第三列中,作者增加了地理的控制變數,包括到撒哈拉貿易路線的距離、降水、生態差異、平均溫度(這些都會影響到參與奴隸貿易)、是否有金礦體、是否臨近主要河流、河流密度、是否靠海、屬於南非還是北非,以及瘧疾和采采蠅的分布。在第四到六列中,作者增加了印度洋貿易的數據作為控制變數。以上處理對於基準回歸的結果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隨後,作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穩健性檢驗。包括使用族群人口而非地理面積調整的奴隸貿易數據,使用OLS回歸,去掉北非,考慮空間自相關,分時段回歸等。回歸結果仍然顯著。然而,回歸仍存在內生性問題,如政治分裂本身可能也會有利於奴隸貿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作者使用族群到海岸線的最短距離和最近海岸到美洲市場的航線距離作為工具變數。這兩個工具變數只會影響奴隸貿易,而不會直接影響政治分裂。回歸結果如下圖所示。

表2 第一列不加控制變數,第二列加入族群特徵的控制變數,第三列加入所有控制變數。顯然,結果依然顯著!

最後,作者使用現代數據檢驗前殖民地時期政治分裂對當代政治的影響。在這一部分,作者使用2005年Afrobarometer中奈及利亞和坦尚尼亞數據。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國家,是由於兩國都有比較複雜的族群構成。回歸的自變數是前殖民地時期的分裂程度,由於調查報告了個人的所在地區,因此可以對應到前殖民地時期的族群和分裂程度。回歸的因變數為獲得審批和家庭裝修所需賄賂的頻率。結果如下所示。

表3 前兩列使用奈及利亞數據,後兩列使用坦尚尼亞數據。奇數列的因變數為審批賄賂,偶數列的因變數為裝修賄賂。結果顯示,前殖民地時期的分裂程度至今仍然阻礙了當地政治經濟的發展

本文發現大西洋奴隸貿易顯著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結構。奴隸貿易帶來前殖民時期的政治分裂,至今仍然阻礙著當地的進步。從Acemoglu開始,探討非洲過去和現在經濟狀況的研究已經成為量化歷史的重要研究對象,學者提出了地理稟賦、氣候、前殖民時期經濟制度、殖民地經驗等多種視角。本文抓住奴隸貿易,尤其是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角度這一點,不是簡單探討非洲貿易路徑從撒哈拉沙漠地區轉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響,而是看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對非洲社會結構的影響。非洲經濟發展,怎樣從中挖掘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為此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文章來源:Obikili N. 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and local political fragmentation in Africa[J].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14, 69(4):1157-1177.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是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香港大學馮氏基金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和管漢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洪水、宗教與君主:尼羅河水漲落的力量
鐵路擴張與工業化:來自日本明治時期的證據
第十五章——美國第一銀行往事
歐美的發達是不是建立在其他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的共同發達是可能的嗎?
「唐頓莊園」中描述的「英國莊園經濟的衰落」,其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有哪些原因?

TAG:奴隶贸易 | 经济增长 | 经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