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六百年建成|布拉格聖維特主教座堂詳解(一)

在布拉格城堡中最高大醒目的建築便是聖維特主教座堂,全稱聖維特、聖瓦茨拉夫和聖阿達爾貝特主教座堂。它是羅馬天主教布拉格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捷克最大和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以前捷克王室的加冕禮都在此舉行,很多君王、主教等死後也安葬於此。

這個地方最早為瓦茨拉夫一世公元925年下令興建的羅馬式圓形建築,因為當年他從東法蘭克國王亨利一世那裡得到聖維特的手骨遺骸,故將聖維特定為主保聖人。聖維特是來自西西里島的一位小基督徒,公元303年在那場古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對基督徒的大規模迫害中殉道,年僅13歲(一說年近7歲)。公元935年瓦茨拉夫一世死後葬於此教堂並在隨後被天主教封聖。公元997年布拉格第二任主教阿達爾貝特在傳教途中去世,1039年其遺骨被運回並埋葬在此教堂中。從此這裡就被稱為聖維特、聖瓦茨拉夫和聖阿達爾貝特教堂。1060年布拉格教區成立,斯皮季赫涅夫二世下令將這裡擴建為三通道兩塔樓的巴西利卡式教堂,以前的圓形建築因埋葬著聖瓦茨拉夫而被併入新教堂的南側東耳堂。1344年當時的王儲查理說服教宗克萊孟六世將布拉格教區升格為總教區後下令在原教堂基礎上興建新的哥特式教堂。

首位設計師為精通幾何學的法國人阿拉斯的馬蒂亞斯,他設計了法國哥特式的總體布局,但生前只完成了唱詩班坐席以東的聖壇、拱廊和部分禮拜堂。我們不妨先看看教堂的外觀,下圖就是教堂東邊的部分,也是改建成哥特式教堂後最先完成的部分。

馬蒂亞斯死後,1356年年僅24歲的彼得·帕爾萊勒被委以重任。他先是按照馬蒂亞斯的設計建造了唱詩班坐席北側的聖器室和南側的小禮拜堂。此後擅長雕塑和木刻的帕爾萊勒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建造了帕爾萊勒式網狀拱頂、鐘形圓柱、波浪形壁飾,以及新穎獨特的花飾窗格(每扇窗戶都有不同的裝飾)。他還設計了高達55米的南側鐘樓,鐘樓下方有個1394年的石匾記錄了當年的建造過程。實際上這座高大的鐘樓並沒有在帕爾萊勒生前建完,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和徒弟繼續其工作,完成了耳堂和南側鐘樓,但原本與之對稱的北塔始終未建。15世紀下半葉,在波西米亞開創了雅蓋隆王朝的弗拉迪斯拉夫四世委託Benedict Ried繼續建造,他曾試圖建造北塔,但終因資金短缺而擱淺。

1370-1372年在南門上用馬賽克繪製了「最後的審判」,該門從此被稱為「金門」,國王就是通過這座門進入教堂舉行加冕禮。在陽光的照耀下,金門上的整個圖案顯得異常奪目,其中中門最上方為耶穌基督被手持其受難物的天使圍繞,下面是六位捷克聖人,再下方是查理四世和其第四任王后伊麗莎白;左門上方是聖母瑪利亞和耶穌的六位使徒,下方是天使喚醒墳墓中的人進入天堂;右門上方是施洗者聖約翰和另外六位使徒,下方是持劍的天使長米迦勒將罪人趕進地獄之火。

哥特式的聖維特主教座堂斷斷續續經過500年的建設,仍未完成。1844年捷克新哥特式建築師Josef Kranner組建了「完成布拉格聖維特主教座堂聯盟」,宗旨是修復、完成和擺脫「一切肢解和傷害」。聯盟從1861年到1866年進行了大量修復工作,除去曾在不同年代加入而被視為不必要的巴洛克裝飾,恢復了哥特式原有風格,並繼續教堂最後的建設工作。在聯盟的努力下,1870年新中殿終於得以重建,1873-1929年Josef Mocker和Kamil Hilbert共同完成了新哥特式的西側主立面和一對塔樓。

他們倆的形象後來被刻在了主立面玫瑰花窗的右下角,左邊的是Kamil Hilbert,右邊為Josef Mocker。

這個玫瑰花窗的彩色玻璃由捷克畫家Frantisek Kysela於1925-1927年設計製作。

他(左)和著名捷克藝術史學家Zdeněk Wirth(右)的形象一起被刻在了玫瑰花窗的左下角。

花窗下方的銅門上刻著與教堂歷史和聖人傳奇相關的圖案。門楣上則是耶穌降生(左)、受難(中)與復活(右)。

1929年聖維特主教座堂最終建成並被祝聖,自1344年起整個工程歷經近600年。儘管主教座堂的西半部加上了新哥特式,但大部分設計和要素參照了彼得·帕爾萊勒的規劃,使之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下一期我將帶您進入教堂內部參觀,看看捷克最宏大的天主教聖殿、最迷人的彩色花窗、最奢華的聖人棺墓和最絢麗的禮拜堂。

想了解更多歐洲旅遊攻略?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書蟲游世界

《世界美如斯之捷克篇》捷克遊記全文電子書;《捷克歷史與景點攻略》全文電子書
推薦閱讀:

什麼是「聖靈感召」?
朗香教堂算是教堂中的奇葩嗎?
一個中國人如何成為一位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教會的神職人員?
參觀天主教堂有什麼禁忌和注意事項?
為什麼教堂的窗戶多用彩色玻璃?

TAG:出境旅游 | 布拉格 | 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