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青春文化——以國內一些熱門電影為例

寫在前邊的PS:很神奇,我在這發的東西,觀點、內容和套路如果是2016年以前的,還有點人看,反之則沒人看。那就陸續發點過時的水貨,比如兩年前的這篇(略去片中截圖)。

淺談青春文化

——以國內一些熱門電影為例

年輕人,如今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和擴大,以其為主體的青春文化,更是迅猛發展,參與者已經不僅僅是年輕人了。為了解這種現象,有必要對青春文化進行研究。

而青春文化形式繁多,內容也各有不同,以一篇論文涵蓋,並闡釋清楚,恐無人能做到。故筆者以一些由熱門小說改編成的熱門青春電影為例,進行評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小時代》

暑假來了,四娘領著一群「小鮮肉」又開騷了。且不說裡邊絢麗的裝飾,高大上的生活,現實中的奢侈生活也並非如此;也不說裡邊錯亂的情感糾紛,就像郭敬明小說,只是把一個簡單的事,用錯亂的語言,如語法錯誤,甚至經驗和邏輯錯誤,顯得與眾不同,顯得很有「內涵」。就那核心思想——多少人有相貌、有手段、有內涵,付出多少都沒上位,一群沒手段、沒內涵,其實也沒啥相貌的小男人、小女人,自以為有愛、有能耐,想靠些小確幸、小努力,反倒能獲得自己的小時代?

也不必多說了,一起坐看十年後的四娘能有多妖嬈,其粉絲能有多燦爛,它們的小時代在現實中結局會怎樣!

《後會無期》

韓二(韓寒被公眾質疑其有代筆,而其至極未能有效澄清,故享有此稱呼,意思應有兩層:1.韓寒二號,一號是其代筆;2.罵人很「二」的二)還是老樣子。

主角不傳統,又傳統:為了夢想,迷茫,倔強,仍放不下名譽,親故,家鄉。現實又不現實:各種嘲諷各種傷,始終迷茫,幾次說右轉,暗喻政治,卻無理由,結果也依舊;主角最終雖成功,作為片尾卻失敗——照那樣折騰下去,如何能突然成功?

抓piao那一段,還可以有另一種設計:消費者假裝突遭抓piao,勇救服務者,包夜變成包年,還免費。

雖然看這片不是我出錢,但非我願,結果不出所料。《後會無期》,後會無期。

《萬物生長》

這部片改編自馮唐的小說,可路金波是監製。裡邊很多表現風格,非常像韓寒,也像路金波自己當年的一些經歷,甚至韓庚扮演的男主角,都有點像路金波年輕時。看來有些人說,韓寒的代筆是路金波,也有可能:黃段子和黑色幽默,穿插真情純愛,尤其對我朝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社會的把握。

《左耳》

當初沒花錢去看是對的。雖然結局不像《萬物生長》,開頭就能猜到,但劇情太扯:中國大陸哪個學校會有那樣一撥高三的學生?萌妹子說「我早就不看韓寒了」,要真這樣,她怎會為小白臉一傷再傷?(我意思是,如果真看膩了韓寒的,萌妹子不會那麼傻,也不會還是萌妹子)

也有不扯的:小白臉,小痞子,都不靠譜。而選秀時說自己沒戀愛過的白富美,其實重複了胡夏當年的台詞。

《何以笙簫默》

如果男女主角的經歷互換,這個故事絕對火不了。且不說我朝律師哪有男主角那樣年紀輕輕就有名、有錢、有道義、還有顏值的;也不說男主角對女主角父親始終痛恨,卻始終深愛女主角;更不說兩人分手七年,都沒和別人上過。就說那樣見了、談了、分了,又見了、又愛了、又結婚了、又糾結了,現實中有嗎?還扯克萊因瓶,這玩意三維世界不存在,又豈能類比現實?

只有貪官送女兒出國、轉移財產這點最現實。全靠非理性和偶然性湊成的「幸福」,能打動那麼多人,尤其女人,只能說如今中國年輕人愛情和婚姻太不幸福,如一位老者所言:圖young圖simple!自己付出不多,卻期待從別人那獲得更多。

雖然對這幾部電影的評析很簡短,基本照搬我平時發過的微博,但足以體現其中共同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概括地說,一是「假」,二是「頹」。

假:劇情雖不是科幻、魔幻,但其中的情節,比童話更顯得是虛構的。前文評析已多,此不贅述。值得思考的是,這麼假的東西,為何那麼多人還喜歡看?他們不知道那是虛構的嗎?

其實,他們也知道。但他們真實的慾望、理想,現實中難以實現,情緒不能隨意表現。為了「正常」生活,他們不得不壓抑慾望,改變,甚至放棄理想,掩藏情緒。因此,現實反而充滿了虛假——如我國大陸教科書和官方媒體幾十年不變的說教和套話。既然同樣是虛假,虛構的劇情比機械化的現實生活有更多可能性,有更多精彩和刺激,你可以盡情享受,卻不必承擔劇情那些風險,你會喜歡哪樣?同樣是欺騙,被騙和自欺,你會選擇哪樣?

而虛構的劇情,在現實中仍有可能發生。即使可能性很小,即使他們不知如何實現,或者不願努力實現,因為劇情也只告訴他們,主角只要堅持夢想,突然就逆襲了,幸福了。而他們只要去看小說,看電影,就立刻能獲得些滿足。

頹:劇情最終都不是悲劇,但都充滿了對現實的悲觀,有一種頹廢的態度。《小時代》看似很勵志,但那種價值觀是什麼?且不說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錯誤,片中主角之所以有那樣的價值觀,正是對現實的悲觀,採取頹廢的態度——對政治之類的社會「大事」,無力改變,還怕受到這些事的傷害,於是只關心自己和關係較為密切的人,只關心既得利益。而《後會無期》、《萬物生長》等,片中主角始終追求愛情,甚至生死相許,這確實有一種積極態度。可他們之所以對愛情如此看重,甚至視其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恰恰因為現實中其他社會關係,難以實現或維繫,才更渴望切身慾望的滿足。而且,愛情還被認為是每個「正常」人的追求,貌似很多人也都得到了的,所以他們竭力追求。

然而,人始終是社會中的人。社會中的「大事」也好,其他社會關係的「小事」也罷,乃至那些「不正常」的人,對個人總有影響,而且互相的影響日益加速、擴大。如果人們在現實中都像片中主角那樣,非但不能擺脫那些現實影響,反而會讓現實變得更糟,自己想要的反而更難得到——人人都只顧自己既得利益,只追求切身慾望的滿足,結果是互相爭鬥不休,都活得很累,很危險,就像《甄嬛傳》。而這種利益和慾望,由於過於現實,即使得到了,也不會像那首歌名——《穩穩的幸福》:好不容易有錢了,有真愛了,總怕失去的心也有了,如《牽手》中一句歌詞:「就算有了伴的路,今生還要更忙碌。」而這些一旦得到,滿足感很快就過了,有錢還想更有錢,有愛希望愛更多、更久,於是又得去追求,到死方休。所以才有《心太軟》那句歌詞:「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可真到死了,這些都得失去。

再者,現實條件總是有限的,不是做什麼都能日進斗金,不是每個人都才色俱佳。可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這些,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虛構的劇情,成為他們暫且滿足的途徑。但那畢竟不是現實的,看了以後,反而更渴望片中的富貴和美貌,最終更不滿足。即使他們有錢了,有真愛了,仍覺得不如劇情中的好。而今,年輕人大多是先看了虛構的劇情,才確立自己的人生觀、愛情觀,而不是從現實體驗中確立,導致這種落差更大、更普遍。結果,如今中國大陸的青春電影,尤其流行歌曲,幾乎全是愛情,可現實中的愛情,又是怎樣呢?尤其那些導演、作者、演員、歌手,把愛情表現得那麼好,因此也名利雙收,可他們中誰的愛情像他們表現的那樣好?答案應該是兩首曾經很火的韓國歌名——《sorry sorry》,《nobody》。

當然,如今中國大陸的青春電影,這兩方面的問題,有的片相對較少,甚至沒有,如《中國合伙人》,但這樣的片實在很少。至於像《追風箏的人》、《少年派奇幻漂流》那樣的片,中國大陸還拍不出。不僅是導演水平問題,也是觀眾喜好和水平問題。如《少年派奇幻漂流》,很多國人只當成一個積極的勵志故事。原作者的各種隱喻,人性中私慾和道德在生存中的鬥爭和變化,很多國人沒看出。但是,作者對同樣的結果,用不同的象徵性,人們的感受迥異,而且同樣的處境很難再現,人們不會因此獲得更好的現實指導,反而滋生各種過分的解讀。


推薦閱讀:

你曾堅持奮鬥和拚命執著的經歷有哪些?
張悅然:社會在恭維、寵溺年輕人,同時把他們變得更焦慮
《全職高手》可以從【青春】這個角度解讀嗎?
在暴亂中消失的我的男人
北京日記(五)——魏公街

TAG:电影 | 爱情 | 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