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解讀|阿里一季度超預期增長60%,股價為什麼沒大漲?

【東哥解讀電商】中概股全面反彈,年初以來阿里巴巴股價已經上漲35%,並且股價創新高,市值兩年後再次回到3026億美元。

第一季度騰訊業績超出預期,股價大漲,京東股價超出預期,股價大漲。阿里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0%,同樣大幅超出華爾街預期,股價盤前卻大跌6.23%,收盤翻紅微漲。除了我們看到的利好消息,還有哪些隱憂是讓投資人猶豫的。

5月18日,阿里巴巴公布2017財年第4季度(自然年第一季度)財報。本季度,阿里實現收入385.79億元,同比增長60%,創上市以來最高增速。凈利潤98.52億元,同比增加了85%。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標準下,凈利潤104.4億元,同比上漲38%。自由現金流79.8億元,上漲82%。

雖然收入大幅增長,但是4.35元的EPS,低於預期4.51元,是導致股價盤前下跌6.23%的主要原因。

? 阿里收入同比增長60%,核心電商收入同比增長47%

一季度阿里收入同比增長60%,核心電商業務收入上漲47%,達到315.7億元;雲業務實現營收21.6億元(虧損5.05億),同比增長103%;數字媒體與娛樂收入同比增長234%,實現營收39.3億元(虧損25.86億);創新及其他業務收入9.2億元(虧損18.88億),同比增長88%。

財報中阿里各業務收入情況

▲ 財報中阿里各新業務虧損情況

最核心的國內零售業務實現收入258.15億元,同比增長41%。這主要是由於廣告業務的持續增長,本季度廣告業務實現收入173.4億,增長46%。阿里通過推薦演算法的優化,提高了付費點擊數和轉化率。毫無疑問,在流量變現方面,國內互聯網公司無人能企及。

雲服務是另一個收入增長動力。本季度阿里雲實現收入21.63億,同比增長102.9%,連續8個季度實現3位數增幅。付費用戶增長70.4%,達到87.4萬。用戶數增速慢於收入增長,顯示客單價正在上升。

由於雲服務行業都處在不斷降價的環境中,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推動客單價上漲的因素是用戶使用量的提高。雲服務已經被證明未來將是一個數千億的市場,而阿里雲具有毋庸置疑領導地位,未來想像空間巨大,也是支撐阿里市值最重要的部分。

DonG根據公開財報整理

數字媒體與娛樂在本季度實現39.27億收入,增長234%。主要的驅動因素是並表了優酷土豆以及UC瀏覽器的增值服務。雖然收入增速很快,但這快業務的虧損也在快速擴大。第一季度這塊業務虧損高達25.86億,而去年同期虧損8.38億。面對騰訊視頻和百度愛奇藝的激烈競爭,阿里在數字媒體與娛樂這塊業務並沒有顯現出太多的競爭優勢。

? 收購東南亞自營B2C電商Lazada貢獻大,但也帶來了虧損

本季度,阿里收入上漲的動力來自於國際零售業務、雲服務、數字媒體與娛樂。國際業務收入增長亮眼,很多人關注到了這與併購Lazada有直接關係,但很多人並沒有關注到Lazada是一家類似於京東自營模式的電商(容易提升收入),更不會注意到Lazada帶來了虧損。

國際零售業務大幅增長主要得益於並表了Lazada業務,這推動了整個國際電商板塊(零售+批發)達到98.5%的增幅。速賣通的主要業務在俄語區,俄羅斯經濟進入衰退期後,阿里國際電商業務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增長緩慢。本季度,國際電商板塊實現收入39.4億,收入佔比由去年同期的8%上升到10%。

DonG根據公開財報整理

Lazada從自營模式和銷售3C產品起家,並逐步擴充品類、涉足第三方開放平台業務,還自建物流和支付體系。一個堅定做平台只看好平台模式的阿里,在東南亞市場卻收購了一個類似京東模式的Lazada。

根據往年Lazada財報看,從2013財年到2015財年,雖然凈收入一路高歌猛進,分別為7550萬美元、1.54億美元、2.75億美元,但其營業利潤持續虧損,幅度分別為6790萬美元、1.5億美元、3.29億美元。

Lazada歷年經營數據顯示,虧損額比營收都要高得多得多,事實上Lazada除了市場份額大之外,在運營效率方面非常差。至少還處於一個高速的投入期階段。

很多投資朋友看到了國際業務雖然提升了收入,但未注意到Lazada作為自營電商模式,會拖累了阿里整體利潤表現。在季報中,阿里2017年3月員工總數為50092,同比增加了12000名員工,主要來自收購的Lazada和優酷土豆(2015年底收購)

結論是什麼?我們非常看好阿里巴巴積極加速布局國際化,而且在俄語區、東南亞具有領先優勢,挑戰在於業務擴張無法避免的帶來虧損。具體的說,Lazada屬於京東自營模式,所以迅速拉升了阿里電商的國際業務收入。但收購Lazada,持續的投入,同樣會拖累阿里的利潤表現。

但東哥以為,阿里無論是出於提升收入表現,還是要壓制競爭對手京東,更應該讓天貓商超自營,提升數十億美金的收入並不難,而且還不用像Lazada虧損那麼多。

? GMV同比增長22%,活躍用戶同比增長7%

截至3月底,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台年度活躍買家為4.54億,較去年同期增長3100萬,增幅7.3%。移動端月度活躍用戶為5.07億,較2016年底增長1400萬。2017財年GMV達到3.8萬億,同比增長22%;移動端GMV為3萬億,增速為49%。

從絕對規模來看,阿里巴巴零售業務的數據非常漂亮。之所以引發了部分投資人擔憂,主要在於阿里目前收入的73%依然來自零售業務。而零售業務收入主要來自傭金和廣告,前者收入增長靠GMV增長,而後者廣告依賴用戶增長。所以GMV和用戶增速,對阿里巴巴未來零售業務收入增長有非常強的指引。

另外,從競爭角度,中國在線零售競爭趨勢,自營模式的京東比阿里巴巴有更強的競爭力。從2016年數據來看,京東正在迅速縮小與阿里巴巴的差距。

DonG根據公開財報整理

7.3%的年度活躍買家增速創下了阿里巴巴自上市以來的新低。有機構分析師分析,2017財年阿里22%的GMV增速不只是低於最大競爭對手JD.com,這意味著過去12個月,JD搶了阿里8%的市場份額。

考慮到阿里的數字這裡還包括了來自速賣通和Lazada的8300萬用戶,實際的內生增速可能是負值。

增速放緩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戶規模已經到了極限。根據CNNIC的研究報告,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網購用戶達到了4.67億,同期阿里巴巴活躍買家的數量為4.43億,即95%的網購用戶都是天貓/淘寶的活躍買家用戶。相比之下,京東用戶佔網購總用戶的比例為49%,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DonG根據公開財報、CNNIC數據整理

2017財年(2016.3-2017.3),阿里巴巴的GMV為3.8萬億,同比增長22%。分拆來看,淘寶貢獻了2.2萬億,同比增17.3%,天貓GMV為1.57萬億,同比增長28.8%。京東2016財年(也是2016自然年)的GMV為6582億,而如果雙方用一個口徑的話,京東在2016年的GMV為9392億,天貓大約只是京東的1.6倍。

如果看季報數據,趨勢就更加明顯。阿里2016年第四季度(自然年季報)凈增長才400萬,同比增速只有9%,而15年的每個季度凈增長都在1500萬以上。反觀京東的用戶指標,2016年Q4凈增長2700萬,此前Q3凈增長了1100萬,Q2凈增長2000萬,Q1凈增長2800萬。

關於阿里和京東在線零售市場競爭分析,更多具體分析可參見去年9月寫的《蔡崇信說的對,是時候說清楚阿里巴巴到底比京東大多少了》

?2018年阿里GMV增速降低至10%以內是大概率

阿里巴巴零售業務基數已經很大,所以22%的同比增長已算是不錯了。但根據阿里巴巴歷年數據,GMV增速應該與用戶增速趨於一致,比如說2016財年用戶同比增速為21%,而GMV增速為27%,也就是說2017財年同比增速應該低於10%,而不是22%。

DonG根據公開財報整理

用戶增速只有7%,但GMV的增速卻達到了22%,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是老用戶人均消費額顯著增長。實際上,我們發現這個事情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新用戶消費能力越來越低,來自欠發達的四五線城市和農村。而且京東和唯品會的數據也在證實這樣的現實挑戰。

DonG根據公開財報整理

京東2012年到2016年的數據,用戶增速和GMV增速基本保持一致性。京東老用戶的人均消費額一直在快速增長,而新用戶的消費能力較低,最終拉低了人均消費額。

DonG根據公開財報整理

由於唯品會從未公布GMV數據,基本都是自營業務,所以,就看營收和用戶同比增速關係。2012年到2016年的唯品會的收入和用戶增長也是呈現強關聯性,基本是保持一致的,並沒有出現營收遠超用戶增速。

所以,無論看阿里自己本身的數據,還是看同行京東和唯品會的數據,都沒有辦法解釋GMV里人均消費增速突然加速,高出用戶增速15個百分點。 但東哥想表達的一個觀點是,用戶增長是先行指標,是判斷一個電商未來空間最核心的指標。

不在於討論這一次GMV和用戶間關係問題,而在於說明,未來阿里在新用戶增長方面面臨很大的壓力,不然,核心電商業務收入增長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另外,投資人擔心,用戶增速的大幅放緩,可能會使阿里無法完成到2020年實現6萬億GMV的目標。

? 視作處置收入拉低非GAAP凈利潤

本季度,阿里凈利潤98.5億,同比增長85%,非GAAP凈利潤104.4億,同比上漲38%。兩者增速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本季度視作處置收入( Gain on deemed disposals)較上年同期增加22.7億,而在非GAAP下,這一收入需要扣除。

另外,就是阿里在阿里雲、數字營銷和娛樂、其它創新業務的虧損在加大,而核心電商業務裡面的國際化部分的虧損也在加大。所以這拖累了阿里的利潤表現。

投資人並不會看太遠,因此會擔心阿里繼續擴大投資,而這個季度非電商業務數字營銷和娛樂已經虧損了26億人民幣。雖然,投資人對於雲的投入都很認同,但對娛樂視頻的投入紛紛表示擔心,覺得這個業務很難盈利,而且相比於騰訊視頻和百度愛奇藝並沒有太多優勢。

? 阿里未來收入依然在增長,但面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阿里電商傳統業務依然保持增長,尤其是國際業務,但其主要是通過投資併購方式實現業務的擴張。包括阿里雲、阿里數字營銷等擴張新業務,能夠帶來收入的增長,但也帶來了運營虧損。

京東基本等於是做電商零售的,但阿里巴巴不只是一家零售電商平台。由於業務多元化,阿里的營收依然可以保持一段時間相對較高的增速,但由於新業務還在培養投入階段,未來運營利潤可能會繼續下滑。這是投資人所關心的問題所在。

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京東和阿里巴巴的規模差距在迅速縮小,正在形成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這個才是投資人值得關心的事情。

彼得·蒂爾在《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一書中談到,未來的進步有兩種形態,橫向和縱向。橫向形態指的是把一個已有的事物複製到其他地方去,屬於從1到N;而縱向形態則是科技創新,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東西,是一種從0到1的變化。阿里巴巴正同時進行著橫向複製和縱向創新,但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一樣的。

阿里繼續在突破,需要更多業務創新,那麼,必須承受利潤縮減,而投資人未必有那個耐心。

作者李成東,東哥投後分析師趙騏,實習分析師鍾潔穎提供包括資料收集和製表等支持。李成東為前騰訊、京東戰略分析師,電商天使投資人,京騰匯創始人,有不同觀點,歡迎加微信:lichengdong2016,評論、回復互動!也可以加入東哥的小密圈,提問互動。東哥投後管理招聘1名資深行業記者,一名FA總監,歡迎投遞簡歷,待遇從優,加東哥微信,非誠勿擾。

往期財報精彩推薦

電商壹周| 阿里Q4財報超預期,但唯獨用戶數據最差解讀財報:阿里巴巴2016年Q4營收超預期,GMV增速則繼續放緩財報解讀| 阿里Q3凈新增活躍用戶500萬,預計2017年僅同比增長4.5%圖解財報 | 阿里Q2營收同比增長59%超華爾街預期,但並未擴大和京東的差距

蔡崇信說的對,是時候說清楚阿里巴巴到底比京東大多少了
推薦閱讀:

管理變陣,戰略落地——阿里再造阿里
阿里28.8億美元入股高鑫,新零售「未來已來,正在加速流行」
阿里」太子」,如今被傳離職,這位中年大叔的前半生「不油膩」
阿里,夢想呢?CEO張勇內部講話再解讀

TAG:阿里巴巴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