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解密《使女的故事》
文末有汁源
《使女的故事》由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未來,美國政府被推翻,宗教極端分子建立的「基列」國的故事。
面對環境災難和出生率暴跌,當權者實行一夫多妻制,女性被當做國有財產,分為三六九等。
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稱為「使女」,被迫成為統治階級的生孩兒工具,定期參加受精儀式,被物化為「子宮」本身。
這部劇一方面描述了宗教極權主義分子眼中無比美好的理想國度;另一方面則表現了在這種政權下,廣大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及他們的周旋與抗爭。
截至本周,《使女的故事》已播過半季,適合開追!
***
想 快、准、狠 地說說這劇背後的故事
劇中細節
使女們外出時頭上戴的白帽,實際功能是個遮罩。
這樣的設計會影響她們的餘光視線,如果想看到對方,她們必須轉向正面,面對面。而且,由於視覺受限,她們只得主要依賴聽覺行動。
據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自己說,這個女帽的靈感,不僅來自維多利亞時代中期的服飾以及修女服飾,還源自20世紀40年代老荷蘭清潔劑的包裝,上面有個女人的臉被遮住了,作者小時候很怕她。(笑)
我找著了,就是這個:
***
使女們穿的紅色,象徵誕子的出血,源自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的女追隨者)。如果使女出逃的話,紅色會更容易辨識,好捉!另外,故事中的使女被要求過修女般清心寡欲的生活,擔當的任務卻是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她們的服裝標記不是普通修女肅穆、素凈的黑色或白色,而是象徵性與生育的紅色,在此極具諷刺意味。
基列國妻子們穿的藍色(有人看是綠色),象徵純潔,源自聖母瑪利亞。
社會階層較低的男人們的妻子被稱為執帚,穿條紋衣服。
三類服裝都在這幅圖裡了:
***
使女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係的介詞of,加上她們為之服務的大主教的姓構成的名字。不折不扣的附屬品。
換個主人還要改個名字:
例如女主角Offred,前兩個字母of表示從屬關係,Fred就是她服務的大主教名。這個名字還有一層隱藏含義是「獻祭的」(offered),意味著宗教的獻祭,或一個作為祭品供上的受害者。「Offred」也是作者阿特伍德原本給書起的名字。
原著中,作者並未透露女主的真實姓名。但是很多讀者根據字裡行間的線索,覺得女主應該叫 June。這樣的讀者意志甚至讓原作者都屈服了。阿特伍德說,「這並不是我的本意,但挺合理的,那就如讀者們所願吧。」
所以第一集里,女主的名字就露出了,June。
***
作者阿特伍德小時候學過拉丁語。
"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正如劇里說的,這句是學拉丁語的孩子都知道的一個笑話。
意為「不要被惡人打垮「的這句話,在故事裡是女主的希望,也因此成了一些讀者摯愛的格言。阿特伍德在《時代》雜誌的訪問中說,看到自己小時候的梗成為人們身上永久的紋身還挺奇妙的。
關於原著
本周(20170521)「《紐約時報》暢銷書周榜」虛構類上榜的作品中,《使女的故事》是唯一一本非本年出版的。
***
艾瑪·沃森(Emma Watson)不是有個讀書會嘛,《使女的故事》是2017年5/6月的推薦書。
***
原著小說名《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1 致敬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
2 引入童話和民間故事色彩,由主人公講述給後來的、遙遠的聆聽者
***
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說,如果要創造一個虛構的花園,她希望裡面的蟾蜍都是真的。所以,原著並不是一部科幻作品。正如她自己說的,「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原著的現實材料來源至少有:
集體處決、禁奢法、焚書、黨衛軍的生命之泉計劃、阿根廷將軍偷竊幼童的行為、蓄奴制的歷史、美國一夫多妻制的歷史、目擊者文學……
關於改編
原著里的大主教及夫人,要比劇里的更老些。
在書里,他們有皺紋與白髮,
可不是劇里這副霸道總裁和冰山美婦的樣子。***
原著里沒有黑人角色,因為基列(接替美國政府的專制政府)把黑人歸類為「含的兒子」(Children of Ham),也就是迦南。在《聖經》里,迦南是含的兒子,含是諾亞的兒子。有次爺爺諾亞在帳篷里喝醉,被孫子迦南看到下體,大怒,於是詛咒了他。所以「含的兒子」有被詛咒的意思。在小說里,黑人都被強制派遣到了美國上中西部。電視劇的製作方有意摒棄了書中的這個設定,以使黑人角色(演員)有機會參與這個劇,例如飾演Moira的Samira Wiley。
執行製作Bruce Miller在2017年1月接受TVLine的採訪時說,他們曾與阿特伍德就這點有過很大的爭論。電視劇里沒有黑人角色要比小說難解釋得多。他提到製作一部關於種族主義者的電視劇,與製作一部種族主義的電視劇的區別。
另外,原著小說里也沒有猶太角色。基列政府給猶太人兩條路,要不變成基督教徒,要不坐船滾回以色列(實際上那些選擇坐船回到以色列的,都被扔到了海里。)——想起了誰?嗯,川普。順帶提一句,川普上台後,《使女的故事》這書越賣越好。
原著作者的調皮
《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藏在劇里,目前播出的5集里露出有兩次:
1 第一集28分左右,作者現身,客串嬤嬤,煽了女主一巴掌:
(特別不明白為什麼專欄文章還是不能傳動圖)2 女主與大主教玩兒「拼字遊戲」時,第一次翻出的字母」M」和"A",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首字母縮寫。
***
參考文獻:
1 IMDB該片條目:http://www.imdb.com/title/tt5834204/
2 韋清琦、袁霞: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3 星河: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4 張傳霞: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題和「經典重構」策略研究
5 趙毅衡:中國的未來小說
6 陳小慰:一部反映現實的未來小說——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評析
7 澎湃新聞:特朗普時代,阿特伍德怎麼看自己寫的《使女的故事》
***
在公眾號後台發送 使女的故事,你能找到資源
原創by黃老師
公眾號:黃老師電影院(huangfilm)
您的轉發和關注,將給我更多動力繼續下去。
長按識別關注
推薦閱讀:
※黑人美學版慾望都市,不,貧民窟
※如何評價電影《婦女參政論者》(Suffragette)?
※一片姨媽巾,多少女子淚啊!——從古說起的衛生巾
※[反日]為什麼「腿粗」也成了毛病?
※一個男人,買不起所在城市top10的樓盤的房子,是否應該主動放棄交配權,和繁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