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登革「熱」

題外話——把招募放在前面

專欄創立至今已半年有餘,我還記得發布第一篇文章時,心中還惴惴不安,生怕就此無人問津,所幸還是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專欄的關注人數從最初的幾十人到現在已經超過一千人了,這對我們這個平均一個多月才發布一篇文章的專欄來說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成就了。這個專欄就如同我自己尚未滿周歲的兒子一樣,他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獨坐,第一次爬行都會給我帶來極大的愉悅和滿足,我也打心底里希望專欄能和家裡的小傢伙一樣在自己茁壯成長的同時還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樂趣。

當然,一人之力不足道,眾人之力常有餘。想把科普專欄做好,光靠我們寥寥幾人是遠遠不夠的,限於工作和家庭的因素,我們很難拿出大塊的時間來頻繁的更新文章;而專欄里只有我一家之言絕對不是一件好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與健康相關的也不僅僅是我們傳染病這塊內容,我希望學食品的、營養的、臨床醫學的甚至是學化學、物理或者其他專業的有志者能加入進來,從你們的專業,以一個新的視角來寫一寫於我們健康有關的文章。唯有如此才能把專欄的內容和層次豐富起來,呈現給大家更多易讀易懂的文章。

所以,閑暇之餘,有能力、有時間、有興趣寫一些科普文章的朋友們,請儘管來我們這裡嘗試吧!

We want you!

正文

一轉眼,當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五月的最後一天了,夏天的腳步也已悄然臨近,我們「吵鬧的鄰居」——蚊子應該也已經陸續在夜深人靜時出現在你的耳邊了。今天我們要說的傳染病就和蚊子有關,就是屬於國家法定傳染病中的乙類傳染病——登革熱。

提到登革熱,相信不少人都會有所耳聞,居住在廣東等地的朋友們可能會有更深的體會。因為在2014年的廣東省曾經經歷過一次規模較大的登革熱疫情,那次疫情累計出現登革熱病例超過4萬例,且有死亡病例。那麼,登革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疾病呢?請接著往下看。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繼瘧疾之後分布最廣、發病最多、危害最大的一類熱帶感染性疾病。在臨床上,登革病毒主要引起三種類型的癥狀:

1.登革熱(DF):是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中最為輕微的一種。主要癥狀以高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為主,此類型傳播迅速,可引起較大規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

2.登革出血熱(DHF):以高熱、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為特徵,是較為嚴重的一種l臨床類型。多數病例的發生與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的繼發感染有關。

3.登革休克綜合征(DSS):是登革病毒感染最嚴重的癥狀。一般在出現DHF2~4天後,病情突然惡化。

登革熱的歷史和現狀

1779年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首次報道了登革熱的暴發,目前被公認為是最早的登革熱流行於人群的記錄。在當時登革熱又被稱作「斷骨熱」或「痛骨熱」。這時登革熱還處於斷斷續續流行的狀態,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登革熱才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的流行起來。

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台灣和廈門地區就有過登革熱病例的報告,1917年登革熱從南亞傳入我國大陸,先後在上海、廣東、福建、浙江、江西等地流行。自1978年以來,我國幾乎每年都有登革熱病例的報告,而自1991年之後,主要病例都集中在在廣東省,且每隔4~7年會有一次流行的趨勢(簡單點說就是患病人數會在4~7年之後突然上升)。而2014年全國的登革熱病例數超過了4.6萬,是自1986年以來的新高。

登革病毒是世界上傳播最快的蚊媒病毒在過去的30年里,登革病毒的感染率上升了超過30倍。據WHO估計,全球每年會發生1億例登革熱,50萬例登革出血熱,並造成25000人死亡。全球大約有25億人生活在登革病毒傳播的國家和地區,其中約有18億生活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為此,WHO也開展了亞太地區登革戰略計劃,以幫助亞太地區遏制登革熱快速上升的趨勢。在美洲,2001年~2007年的幾年時間裡超過30國家累計報告逾430萬例的病例,平均每年因登革熱造成的經濟負擔高達21億美元。在非洲,由於艾滋病、瘧疾等疾病的肆虐,登革熱還沒有納入常規的監測報告體系中,所以我們對於非洲的登革病毒的流行情況還所知有限。

看了上面的介紹,相信不少小夥伴們可能會吐吐舌頭,原來登革熱也不是個不起眼的小病啊,那麼作為生活在上圖白色區域的人們是不是就不必擔心登革熱了呢?那可未必。別著急,我們接著往下說。

1. 登革病毒的傳播途徑

人或動物主要通過被攜帶有登革病毒的蚊蟲叮咬而感染。而攜帶有登革病毒的蚊蟲可以終生傳播病毒,並且可以經卵將病毒傳播給後代。雖然研究發現有多達十幾種的蚊子都能傳播登革病毒,但是就目前來講,傳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還是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

埃及伊蚊是傳播登革熱最主要的媒介,常與DHF的流行相關聯,在北緯30°至南緯20°之間的地區均有發現。是典型的家棲型蚊蟲,成蚊嗜吸人血,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台灣、海南和廣東湛江地區;

白紋伊蚊原先是亞洲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溫帶的蚊種,近十多年來,已迅速擴散到美洲、歐洲和非洲大陸的多個國家。在我國分布範圍也很廣,據調查,南起海南島,北至瀋陽、大連市,西至隴縣和寶雞市,西南至西藏自治區,向東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其中,以北緯30°以南最為常見,而且隨著氣候變化和其適應能力的增強,白紋伊蚊目前已經向北傳入北緯42°區域。白紋伊蚊還是典型的容器型蚊種,孳生場所和生境種類繁多且複雜。近年來發現在原先埃及伊蚊為主的分布區,白紋伊蚊已成為優勢蚊種,可能會成為我國大陸地區傳播登革熱的主要媒介。·

研究認為,最早的時候登革病毒僅存在於森林循環中,森林蚊蟲在非人的靈長類動物(如獼猴、葉猴和赤猴等)中傳播病毒。後來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將病毒帶入了城市,使得登革病毒以人-蚊-人的形式在人間循環。

2.登革病毒的傳染源

登革熱流行期間的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患者發病前數小時至病後3~5天傳染性最強,此時需要在有良好防蚊設備的房間進行治療。不過,由於登革熱流行期間,典型患者只佔傳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僅僅是隔離患者還是無法做到控制疾病的流行。

3.易感人群

登革病毒一共有四個血清型(DEN1~DEN4)對全人群普遍易感,人們在感染後會獲得對同型病毒較為持久的免疫力(一般為1~4年),但對異型病毒僅能獲得數月的短暫免疫力。

另外,一些高危人群也需要我們特別關註:1. 二次感染患者;2. 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肝硬化、等基礎疾病者;3. 老人或嬰幼兒;4. 肥胖或嚴重營養不良者;5. 孕婦。

4.登革熱的高發季節

想想也知道和蚊蟲的密度有關係。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存在差異,比如泰國高峰為5~6月,菲律賓為7~11月,而我國的海南省全年各月均有病例,但以7~9月為高峰,廣東省則是8~11月。

那麼之前為什麼說目前沒有登革病毒傳播風險的地方也未必就一定安全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自然因素

登革病毒的傳播與蚊蟲的分布密不可分,而蚊蟲的分布則於氣候條件息息相關。蚊蟲對外界環境變化十分敏感,其生長發育受到溫度、降水等氣候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我們正在面臨氣候變暖這一全球性的問題,而氣溫的上升也會對蚊蟲的分布和生活周期產生明顯的影響。

溫度、濕度對蚊蟲帶毒率的影響——埃及伊蚊在每個季節攜帶病毒的比例是不同,一項在胡志明市的研究發現,在雨季剛開始的4月,埃及伊蚊的帶毒率為47.6%,到了雨季的8月,帶毒率則為75%,而等到了旱季開始的12月,帶毒率為44.4%。

2.社會因素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展使得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可以比過去更加頻繁和便捷的交流,但是相對的也使得傳染病的傳播風險比以往要大的多。比如兩次世界大戰,軍隊的頻繁調動和人口的大量遷移,就曾造成登革熱的流行和擴散蔓延。而現代社會的城市化加速、全球貿易和旅遊同樣也會使得登革熱的發病不斷上升和擴大。

一個不嚴謹的例子——夏日的某個夜晚,你的一位好朋友剛剛去東南亞旅遊回來,然後到你家做客,大家吃飯喝酒聊天,最後賓主盡歡而散。然而在你晚上睡覺時一隻之前吃了半飽的蚊子悄悄停在你的手臂上美餐了一頓。結果第二天,你就出現了高熱、肌痛的癥狀,被迫入院治療了。

看到這裡,大家腦海里大約會浮現出下面這個問題: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我們可以做的主要就是防蚊了。

1.預防蚊蟲叮咬——直接有效

登革熱作為依賴蚊蟲傳播的傳染病,我們只要不被蚊子咬到,那麼登革熱自然也就不會從天而降。不過,我想告訴大家的是,要想不被蚊子咬,光靠手撕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居住在登革流行地區或者去流行地區旅遊的人們來說,日常的滅蚊驅蚊防蚊措施是必要的:

滅蚊:居所中的一些地方可能會成為蚊子的孳生地,比如有水的花瓶,可以定期的清洗和換水,而花盆則不要讓底盤留有積水;

驅蚊:可以使用一些驅蚊液,關於如何正確選擇和使用驅蚊液可以去看看丁香醫生的這個回答你曾使用過的最靠譜的驅蚊方式是什麼? - 知乎,

防蚊:蚊帳是比較有效的防蚊手段,尤其是對於有嬰兒的家庭,蚊帳可以保護小傢伙們健康安穩的度過夏天。再有就是諸如穿長袖長褲讓蚊子無從下口但是比較費電的措施了。

2.疫苗——暫時還沒有

疫苗確實是控制登革熱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批准上市的疫苗。目前最接近應用水平的是泰國Mahidol大學疫苗發展中心製作的四價減毒疫苗,在臨床I期和II期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當然,距離其真正應用上市可能還有一段不短的時間。

3.及時就醫——亡羊補牢,千萬別不補

在夏天想要完全杜絕蚊子的叮咬可能並不容易,而一旦你在被蚊蟲叮咬後出現了疑似登革熱的癥狀,還請及時就醫確診,雖然你家裡的蚊子未必就是你發生感染的元兇,但是蚊子卻可以把你攜帶的病毒傳播給你的家人。所以,為了家人健康,及時就醫接受防蚊隔離治療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看到這裡,不少人可能還心存疑慮,比如「我一個月前從XX地區出差/旅遊回來,回來之前還被蚊子咬了,會不會得登革啊?」

簡要回答一下:如果你從登革熱流行地區回來超過14天還沒有出現癥狀,那麼基本上可以排除登革感染的可能。

結語

登革熱作為一種蟲媒傳染病,其傳播確實受到環境和媒介的限制,但這並不是我們能夠掉以輕心的理由。因為最初登革病毒就是隨著人類的足跡從森林走向城市,從一隅走向全球。而我國不少非流行的省份和地區,每年也會有輸入性病例的報告,所以我們依舊要持續關注這個疾病,而在座的諸位在讀完文章後能夠意識到居住在疫區或者前往疫區時應當注意預防此類疾病,那麼文章的基本目的也就達到了。

最後祝願大家能度過一個清涼安寧的夏天!

進階閱讀

1.Dengu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HO, 2009);

2.登革病毒與登革熱的起源研究;

3.氣候變化對登革熱傳播媒介影響研究進展;

4.1978~2014年我國登革熱的流行病學分析;

5.中國登革熱流行概況與流行特徵;

6.登革熱診療指南(國家衛生計生委,2014版);

7.Dengue, Zika and Chikungunya: Emerging Arboviruses in the New World(2016);

8.《流行病學》第三版;

推薦閱讀:

寨卡未去,黃熱又來
火龍附體,腰纏萬貫——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
生化危機中的T病毒是怎麼一個原理能把人變成喪屍?
埃博拉如果在中國爆發,我們該如何應對?

TAG:传染病 | 疾病预防 | 蚊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