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流家庭教育(2):教育體系的流水線本質
今天的全民教育體系,是工業時代的產物,來源於工業時代的核心思想和技術:大規模生產的流水線。
這個流水線的產品,代表了工業社會對人力的核心需求:大量的熟練工人。大學培養白領工人,技校培養藍領工人。作為原材料的小孩從6歲甚至更早開始進入生產線,最後往往從這兩頭的一頭出來。
從這個角度,其實如下三類人,都面臨類似的環境:
- 學校讀書的學生
- 生產線上的工人
- 高度流程化的大公司的白領
學生就是一個崗位,讀書就是一份工作。
很多家長講小孩不愛學習,如果學習僅僅是在學校流水線上完成任務,那麼不愛這份工作本來就是大概率的正常現象,反過來熱愛倒是另類。生產線上的工人,大外企的白領,有多少人對自己日復一日的重複勞動充滿熱情的?
前幾年的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其實並非富士康待遇太差,事實上在生產企業中,富士康是待遇好的,屬於人們打破腦袋想要進去的那種。
但是反而正因為這樣,可能才更容易讓人覺得。對於工人來講,他們能看到的最好的工作也就是這樣了,那麼未來在哪裡呢?
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描述了機器化生產下的工作,日復一日的重複工作,無暇顧及其他,最後將人的鼻子也當作螺絲擰,捲入了流水線中。
幾十年過去了,今天家長們從小孩生下來開始,往往就在被教育流水線驅動。幼兒園要多少識字量,重點中學招生政策有什麼變化,學校布置這樣那樣的任務要完成。自然小孩也在其中。
流水線是造就工業社會的偉大思想和技術,今天人類社會的發達,離不開它的貢獻。即使單純從教育的角度,流水線體系也有偉大的貢獻,例如一方面實現了全民的普及基礎教育,一方面也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人才。
但是流水線從普及開始,就面臨一個問題:它是反人性的。
在本文的後續系列中,我會更進一步討論反人性的體現、影響以及更有效的教育方式,這裡簡單的說,流水線在滿足人的需求上,有兩個致命問題:
- 它不僅難以滿足個人當下的情感需求,並且對人的情感形成壓制
- 它不僅難以滿足個人長期的發展需求,並且對人的發展形成壓制
這裡1和2是高度相關的,因為健康的情感體驗本身就是人發展的關鍵因素。
工業革命造就了一個物質豐富、技術發達的社會,在此基礎上,信息革命到來了。
蘋果、微軟、Google、Facebook,幾個毛頭小伙,在車庫或者宿舍里,白手起家,創造了千億美金的公司,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作為信息時代老前輩的蘋果,王者歸來,門外漢幾年的時間,顛覆了手機行業。
在這個新的時代里,生產過剩了,社會所稀缺的,不再是大眾化商品和他們的生產者,而是創造者。
而流水線教育體系,擅長的是培養循規蹈矩、尋求和遵守標準答案的工人,但創造需要的是獨立思考能力、跨領域多元化的知識架構、觀察能力、想像力、創造力、領導力、情商、關係和溝通能力。無論是教育體系本身,還是政府、社會、家長,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一個龐大體系的變革,雖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是極其困難的。
這樣造成的局面,是教育體系在不停的打補丁,但是本質並沒有改變。
這就像Windows XP,2001年發布,十年後還是廣泛運行在全世界。微軟不停的打補丁,但是鑒於它當初的設計理念和後來的環境變化,導致很多事情變得困難。
如果說今天一個人對Windows XP有強烈的熱情,希望把自己的程序運作在上面,認為這樣會讓軟體跑的流暢,估計大多數人會覺得他腦子有問題。
但今天家長對教育體系的狂熱,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規划到了國內大學或者留學的人生,主動把自己和小孩套到教育流水線節奏上,難道不是類似的思維嗎?即使是所謂的「名校」,往往本質還是新瓶裝舊酒。
在十年前,一線城市大學生,最普遍的青睞的選擇是諸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快消品巨頭寶潔聯合利華。
這兩個選擇我覺得代表了工業時代,人們普遍的選擇崇拜,就跟宅男對性能力的認知一樣簡單粗暴:要「大」,四大是會計師行業最大的,寶潔聯合利華是快消行業最大的。這也是工業時代機器大生產規模化效應的典型結果,」大「代表了核心競爭力。還有另外一半崇拜是「要有錢」,嗯,這兩者也是有聯繫的。
各位家長思考一下你十年前、二十年前對職業方向的思考,那時候你預料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跟今天你的想像一樣嗎?那時候你認為最出色的企業,今天還是一流的嗎?
再思考一個問題:你覺得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這個社會的改變,會是翻天覆地還是保持現狀?今天在你看來的」名校」和他們的教育方式,是否可以支撐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領先?
今天的家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生人,可能覺得自己本身就是正面的例子,說明學校教育對於改變人生的重要;也可能覺得自己本身就是反面的例子,說明在學校里沒能好好學習對於人生的影響。最終都得出結論,儘管學校教育體系有各種問題,但是沒辦法,必須跟著走。
一個事物對你有用,和你被它掌控,是兩件事情。
上個世紀七八九十年代這一群人,是一個特殊時代的產物。這個時代發生了這麼幾件事情:
- 1978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在此後的三十年,中國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成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甚至可能沒有之一
- 上個世紀80年代,以蘋果、微軟為代表的公司崛起,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
- 中國在幾十年內,藉助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機遇,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
這幾件事情,單獨拿出來,無論是一個國家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還是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或者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會產生大量的紅利。而我們這些人碰到了這三件事情在一起,很多這一代的家長也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實現了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升級。
而啟動這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是1978年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最近看《鄧小平時代》,其中說到,三中全會之前,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在那次會議上已經對改革開放做出了決策,而三種全會是公開這個決定。
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要做總結髮言。這個發言可能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發言,也可以說是影響我們全體中國人甚至整個世界的一次發言。書中說:
「鄧小平很少為講話寫提綱,但是為了這次會議,他在12月2日拿出一份有3頁紙、共計1600字的說明,他就講話的風格、內容和要點,向負責起草的人交代了他的要求。他對起草人說,講稿要簡明扼要,句子要簡短,聽起來鏗鏘有力。他要說明中國是多麼落後,多麼需要改革。12月5日鄧小平讀過初稿後,又向起草人逐行逐句提出他的意見。12月9日和11日他又兩次與起草人見面審閱新的草稿,並重複了同樣的詳細過程。」
在提綱中,他列出了七個方面的話題。但是最後,他決定只談後面4個問題,並且合併成一個話題。
在會議的時候,他一開口就直奔主題:「今天,我主要講一個問題,就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從那之後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從」解放思想「開始。
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要真正進入新時代,都需要新的思想。
今天的家長們,普遍的為了工業時代流水線教育,在努力。但是卻很少系統性的、深度的開始思考本質問題:
- 什麼樣的教育既能滿足個人的情感和發展需求,又能創造出高度的社會價值,滿足信息時代,以及可能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的需求
-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係是什麼,如何有效組合
- 什麼是學習,如何有效學習
- 教育和學習的關係是什麼,如何實現教學相長
- 衡量家庭教育的核心質量標準是什麼,如何做
- 為了實現一流的家庭教育,家長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如何培養
Peter Thiel在《從零到一》中說:
」從積極的角度說,一個初創公司就是說服一群人,一起規劃並鑄就新的未來。一個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新思想甚至比靈活性更重要,而規模小才有思考的空間。這本書提出了在創新之路上獲得成功必須要解答的問題:它並不是一本指南,也不是單純提供知識,而是一場思維運動。而恰恰每個初創公司都不得不做這場思維運動:質疑現有觀念,從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從事的業務。「
這也是此文章系列的目的:幫助家長開始思維運動,質疑現有觀念,從零開始重新審視教育和家庭教育。
=========
本文是「如何打造一流家庭教育」第二篇,關注公眾號「父范學堂」獲取後續內容分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