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這個教唆青年自殺的遊戲正在全球蔓延,毒害無數青年
導語:
在自然界,藍鯨集體擱淺之謎還沒解開。
而一款以青少年玩家為主的「藍鯨」自殺遊戲,已經風靡俄羅斯等數十個國家。
關於鯨魚自殺,據百度百科介紹:
自古以來,人類就注意到一種奇怪的現象,常有單獨或成群的鯨魚,冒險游到海邊,然後在那裡拚命地用尾巴拍打水面,同時發出絕望的嚎叫,最終在退潮時擱淺死亡。
世上第一個記錄鯨魚擱淺現象的,是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直率地告訴人們:「鯨究竟為什麼會擱淺?我無法回答這一難題。」
而古代著名學者普盧塔赫卻把鯨魚擱淺現象解釋為「集體自殺」。
近兩年,一種「藍鯨遊戲」在俄羅斯蔓延,並有向全世界擴張的趨勢。
它宣揚了自殺,這種自殺難說是自願自殺,更多是一種誘導自殺。
如俄羅斯國內媒體報道:「從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共有130位青少年自殺。」
有資料顯示的自殺記錄如下:
去年聖誕節,12歲女孩Elya從一棟公寓樓的14樓跳下,自殺身亡。
今年,俄羅斯赤塔的一位14歲少女,嘗試卧軌自殺。
兩位初三年級女生從14層樓跳下,雙雙身亡。
1名來自西伯利亞的15歲少女跳樓,摔落雪地,身受重傷。
15歲的Yulia和16歲的Veronika,兩位花季少女從14樓高的公寓上跳樓身亡……
這些孩子都生長在美好幸福的家庭中,為什麼自殺?
俄羅斯警方調查後發現,這些自殺事件跟「藍鯨」脫不了關係。
從此,藍鯨遊戲浮出水面。
這款遊戲詭異之處在於:死,即是勝利。
據 RBTH 報道,2013年12月到2016年5月間,俄羅斯最大的社交網站(VK),出現了8個虛擬群組在傳播這一死亡遊戲。
主持人邀請青少年成為「藍鯨」遊戲玩家。
玩法也不是打怪、抓寶、通關升級,而是如下圖做任務:
玩法也奇葩:據了解,註冊後,系統會分配給你一個管理員。
(荒唐的是,花60歐元,你就能當「群主」,一手掌控群內成員的命運)
這名管理員在50天里給你安排任務,每位成員接到的任務都不同,你要發送證據來證明完成任務。
但第50天到來時,所有玩家,將執行最終任務——自殺。
這一堪稱邪教的遊戲,竟然如此洗腦。
據俄羅斯公共網路技術中心追蹤顯示,僅今年1月20號一天,就有4000名用戶繼續用「藍鯨」組織相關的其他標籤建群。
而之前一個叫做「4.20分叫醒我」的群組,在封禁前竟有高達250000人次訂閱!
據一位俄羅斯記者親身經歷,他假扮15歲少年入群,親身「體驗」了遊戲過程。卻被群主告知:「參加了就沒有回頭路」。並稱,如果中途反悔,將收到參與者殺死他們全家的威脅。
潛伏這段日子中,記者發現不少青少年想退出任務,但無一不被群主恐嚇:「你媽媽明天不會順利走到公交車站!」「你的裸照將被發給全世界!」
終極任務那天,執行者會在Youtube和Vk上直播,群內成千上萬的成員同時觀摩,卻沒人出聲阻止。
這一洗腦自殺遊戲,終於引起普京大帝的重視。
據報道,由普京直屬領導的FSB特勤部門參與對「藍鯨」的調查,並在去年10月逮捕了21歲的Philip Budeikin——藍鯨遊戲組織者。
他被指控建立「藍鯨」組織,誘導了15位青少年自殺。
菲利普卻得意地糾正:死掉不止15個,而是18個;他們死的很快樂。「我賦予了他們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幸福感,認同和生命的連接。」
讓人後背發麻的地方在於:罪魁已經被捕,但這個遊戲沒有終止,甚至有火到全世界的趨勢。
心智還未成熟的少年,容易因好奇而落入陷阱。
俄羅斯之外,哈薩克的一名19歲女孩成為受害者。
目前,哈斯克斯坦當局已屏蔽社交媒體上#SeaOfWhales、#BlueWhales、 #WhalesSwimUpwards、 #WakeMeUpAt420、 #F58 等標籤的網站;內政部長呼籲要「建立國家社交媒體用戶資料庫」;警方監控每個青少年的網路行為,有民間組織呼籲禁止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
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警察搜查學校,找手臂上有割痕或手機上有可疑信息的孩子。
而阿根廷首都的檢察官辦公室也發布了類似警告,呼籲家長阻止子女訪問不良網站,並告知孩子們可能會遇到的危險。
英國德文郡和康沃爾郡的警方則在推特上發文:「請家長注意孩子是否在網路上收到奇怪的指示。」
據了解,我國也有媒體發出警惕這一遊戲的呼聲。
記者在網上也找到如圖的自殺群。
相比在俄羅斯用「藍鯨」、「寂靜的房間」、好多鯨」、「凌晨4:20叫醒我」等名字,我國吧友發現的社交群名字大多類似,且關鍵詞都有「叫醒我」。可是,面對群眾懷疑id追蹤都不拿手,管理員怎麼到自己的地盤砍人時,審核員開始含糊,接著是虛張聲勢的恐嚇。
甚至網上出現了心大網友對遊戲規則的惡搞。
這個沒有回頭路的遊戲看似玩笑,可自殺的事實擺在大家面前。
據報道,參與遊戲的孩子家庭條件基本都不差,但生活普遍空虛,性格也比較孤僻。
組織者正是利用他們陰鬱的心理引導、脅迫,不斷給他們灌輸:「這個世界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選擇另一個世界」的觀念。
於是,本來就孤僻的少年,在參與遊戲中愈發無力,世界滿是黑暗,唯一的解脫就是自殺。
任務也是通過擾亂生理作息、剝奪睡眠時間讓參與者心情壓抑,精神錯亂,持續的自殘、看恐怖電影、讓參與者去一些危險的地方,使他們對受傷和死亡感到麻木不仁。
一位受害者的朋友也說:「感覺陷入了迷失……終結。」這位受害者經常在網上發布一些消極的狀態,例如,「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越來越沒用?」或者「我就是一個幽靈」。
參與者大部分是青少年,在心理承受能力和認知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容易被誘導自殺。
專家表示,追根究底還是因為青少年心中的空虛無法填滿,才導致他們在這遊戲上尋找慰藉。而加強學校與家庭功能,以及增強心理輔導是其中有效遏止這種趨勢的方法。
推薦閱讀:
※《精靈寶可夢:火紅/葉綠》:變化洞窟的秘密
※精靈寶可夢對戰發展簡史(一)1996 - 1997
※如何評價HITMAN(《終極刺客 6》)這款遊戲?
※《旅行青蛙》:溫暖又傷感的代際寓言
※《黎明殺機》製作人專訪:恐怖遊戲也可以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