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聊聊拉片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我和一個學生的微信對話。我給她留作業:仔細看《黑天鵝》這部電影。她在看後提出問題。

拉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電影學習方法,也是導演課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個鏡頭一個鏡頭,一幀一幀地觀看一部電影,注意所有畫面和音響形象,包括光影、色彩、調度、運動、景別、機位等等;以及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連結。

在拉片的時候,要非常注意一個問題:避免過度分析,回歸「感覺」。

我在布拉格電影學院交換的時候修了一門構圖課,女老師長的非常像哈利波特裡面的占星學教授,她說了一句話,對我影響很深。

她說:「在圖像(image)面前,人類的眼睛是嬰兒的眼睛。」

通過分析,我們很容易獲知某部影片或者某幅圖像的好處,特別是在「主題」和「意義」方面。但是作為電影作者,要注意在學習的過程中,摒棄過度分析,相信自己的感覺。

在圖片里的微信對話中,學生說:「覺得此時要拍出他有種威嚴的感覺」,這是經過理性分析得出的結論:托馬斯是劇團團長,這是他第一次出場,所以應該有威嚴。

但是為什麼要這麼拍呢?一旦經過分析產生先入為主的認知,就不容易從拉片中學到導演的精華。

此時要回到電影本身,這個鏡頭給我什麼樣的感覺呢?這個鏡頭讓我對這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印象」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對周圍的人事物產生著印象。想像以下畫面:

擁擠的地鐵車廂,旁若無人痛哭的女孩子,抱著紅色的書包;深夜上洗手間,路過沒有開燈的客廳,爸爸坐在黑暗中抽煙,煙頭一閃一暗;街頭的乞丐,提醒擺攤貼手機膜的人換到地鐵出口去,因為那裡客流比較大……

這些人讓你產生什麼感覺?你覺得他們可能遇到了什麼事情?你會把看到的這些情景講給朋友聽嗎?你覺得朋友們會產生共鳴嗎?

在拉片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這樣幾個問題:

這個鏡頭讓我產生什麼感覺/讓我知道了哪些事情?

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我怎麼知道這件事情?

導演是如何讓我產生這個感覺/知道這些事情的?

如果我要設計一個場景,讓觀眾產生這種感覺/知道這件事情,我要怎麼做?

學會信任自己的情感和直覺,從感覺出發,避免陷入對「意義」的過度分析。

初學電影的同學,要知道一件事情:評價很高的影片,你不喜歡,是完全可以的。

建議大家找到自己喜歡的影片,以這部影片為出發點,去梳理這個電影人的其他作品,去尋找相似風格的影片,慢慢建立自己的拉片寶庫。

從一部無法引起你情感共鳴的影片里學習東西,是徒勞無獲的。

讓你感動的電影人,是你學習的對象,也是你個人風格形成的開始。

在哥大的導演課上,有一個同學問老師Eric一個問題:「有些風評很好的電影,我實在看不下去,堅持看到結尾,終於覺得好看。這是導演刻意營造的感覺嗎?」

Eric回答說:「你不是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你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學著相信自己的感覺吧!

微信公眾號:SidoStudio


推薦閱讀:

《神探夏洛克》每集的導演和編劇不一樣怎麼保證故事連貫性和拍攝手法一致性?
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柴人》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嗎?
編劇能找得到女朋友嗎?
《導演的誕生》(書評):造夢者的修鍊

TAG:电影 | 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