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行實錄

1、兩件事引發的思考

最近發起一個公益捐助活動,在騰訊為村平台建立的基礎上,為貧困村的村民捐獻不用的二手手機,讓村民們可以用智能手機上網用微信,增進村民之間和與外界之間的聯繫。

結果,應者廖廖。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確實沒有,或者雖然有但找不到對應的充電器,還有人擔心信息泄漏;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只要有一點小麻煩,不願意做任何利人的事情。

如果沒有外界的社會性壓力或者被激發出自己的慾望,人們做公益是沒有任何動力的。就像捐獻舊衣服這樣的事雖然簡單也沒有什麼捨不得,但光是收拾出來扔到回收箱這一點點辛勞,大部分人就不願意付出。

之後還搞了一個義務勞動,結果大家乾的反而不錯,感覺也很好。

兩件事為什麼結果不同呢?關鍵是有沒有激發人的社會性。做公益這件事,本質上扣的就是人的社會性。在義務勞動的時候,參與的人感覺自己的利他行為被別人看到了,參與的人也互相影響互相監督互相攀比,就發揮了較好的效果。而捐手機這件事,捐不捐都有說法,而且捐了也沒有即時反饋,也不會聚在一起互相比較,自然就可做可不做,不如歇會兒,不去費那個功夫。

仔細想,這裡邊的邏輯,和義務獻血其實是一樣的。為什麼義務獻血個人去的其實很少呢?本質上就是因為單個的個人很難激發出社會性。而血站通常會在學校、單位搞活動,用組織的力量來推進公益活動,並且讓這些行為被別人和社會看到和褒獎。

2、動機與行為

這世界上最難的,就是激發人的動機,影響別人的行為。

人是一種被感覺控制的生活,影響人行為的,主要是兩類感覺:慾望和恐懼。

本質上,這兩類感覺,都是需求。得到滿足自我利益和避免失去現有利益的需求。對應這兩種需求,權力或者說社會管理的手段就有兩種:賞罰。

所有這些需求,都是指向自我的。這也是人自私性的來源:人所有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要讓自己感覺好。哪怕是利他的行為,本質上也是自私的--為了自我的感覺好。

所以大多數時候,只要從事社會工作,有點實踐經驗的人就會知道:人們是很自私的,沒有感覺利益,決不肯付出一點點代價去幫助別人和它者。但同時,在社會氛圍中,人又會很無私,這也是集體主義的由來----人的社會性會鼓勵人的無私行為,帶給人好感覺。我們會發現人在獨處、小群體、大群體中的行為表現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古人修身最重「慎獨」。獨自一個人,沒有社會性的提醒和約束,人的自私性就會佔上風,有可能主宰人作出損人利己的行為。

諸子中的楊朱秉承「撥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價值觀,古語還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說法,從人的自私性中,自然生髮出人性惡。而人性的善,同樣存在人性當中。人性善來自人的社會性,人作為一種天生善於大規模合作的生物,為此生髮了許多雙贏甚至是損己利人的高尚道德。而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每時每刻都在自私性與社會性兩者之間角力,有的人自私一點,有的人高尚一點。即使是同一個人,有時候有些事上自私一點,另一些事上另一些時候無私一點。但整個社會的主旋律肯定是弘揚合作和無私的價值觀的,因為要藉此對抗自然生髮的自私性。

自私和自我的邊界,就是人的正當權益。這就是「分」的概念,「中庸」的由來。「過分」就是不好的,過猶不及。太自私,就過了正當權益的分,太沒有自我,又維護不了自身的正當權益,被控制被欺壓被剝削,兩者都是不好的。

了解了人的自私與自我,了解了賞與罰,了解了自控與被控,做事情才能成功。

3、管理:內生動力與外界監督

現實中做任何事都很難,尤其是涉及到別人的時候。

為什麼說學習其實不難呢?因為學習只要自己給力就行了,而做事,需要的不僅是自己給力,還要讓別人給力。

而別人很多時候是無法給力的,大多數人是不帶腦子工作的,需要管理者來安排和指揮,低端勞動力之所以低端,就在這裡,缺乏工作的自主能力和主動性。對於整合低端勞動力的辦法,現代社會的流水線應該說比較成功,一是不需要動腦子,只需要簡單重複;二是強迫監督,一個人不負責任,馬上就會被發現。

過去我們提倡要發揮主人翁精神,聽起來是很不錯的。但問題是很多事是沒有主人翁的,所以就會出現經濟學上的公地悲劇,裡邊每個人的最佳策略就是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這也是過去集體公社勞動時的場景。

集體公社勞動的時候,有些時候效果是非常好的,但僅限社會性被激發出來,用榮譽感和社會監督讓每個人都使力氣幹活。

但這種時候其實不多,每天這麼干,最後一定是刺激無效的,就落到前面說的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的普遍現象。

這種情況,《潛規則》作者、思想家吳思先生早年在農村當生產隊長的時候體會很深。

要破解這類難題,我想一是要明確產權,明確主人翁,理順利益架構;二是要輔以社會性激發,提高集體主義熱情。

4、實幹

開了會,很多時候都是無法落實的。

因為沒有人真正去落實。

或是責任不明,或是獎懲沒到位。

指定執行落實的人沒有動力,落實不了也沒有處罰,這些事情當然就晾在那裡了。

破解之道,一是激發執行者的內生動力,讓落實和他自身的利益掛鉤;二是落實獎懲。執行的好就獎勵,執行不好就處罰。

但現實當中,以上兩者可能都無法實現。

這個時候,就自己干,明確解決辦法,跳過繁文縟節,直接自己干。

共產黨有個做法叫「現場辦公會」,頗受人們非議,其實卻正是解決落實問題的簡單粗暴的法門。

幹事的人,往往最後都會落到這個田地。

就像魯迅說革命者:叫人叫不到,自己頂石墳。

太原的耿彥波,為什麼自己天天往工地跑?為什麼要自己搞清楚工程的造價、預算總總的細節?為什麼什麼事都要市長去親自做才能解決?

本質上是一樣的道理。即使市長,也無法讓每件事的執行人有動力,更無法對不落實的進行處罰。這個時候,就是通過市長抓關鍵環節,抓關鍵人物,直接推動落實,確定期限,才能真正落實。

行事之難,一直如此。

為實幹者喝彩!


推薦閱讀:

學"長征精神",更應該高調弘揚還是低調實踐?
指導行為--數據分析價值之源
怎麼樣進行深刻學習?親自動手?經典書籍?

TAG: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