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長期一個人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Ray先森(富書籤約作者)

01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榜姐發了一個問題說,一個人生活,是什麼樣的體驗。

看了點zan量最高的網友回復說,一個人孤單久了,遇到有點心動的人就恐慌。

是啊,一個人久了,就喜歡和心動都要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別人發現了內心的恐慌和不安。

一個人久了就連內心情緒的起伏波瀾,都已經歷練成了秋水一般的波瀾不驚。

還記得上初中的時候,父親第一次把我送到了離家鄉幾十里外的縣城求學,他把我領到教室後交代我一句,你好好上學,我走了。

就再也沒有一句多餘的話,那個下午我把頭深深地埋在課桌上,眼淚卻像雨滴一樣直線往下吧嗒吧嗒的滴。

一個從沒離家遠行求學的孩子,抑或說一個從沒有離開過家人的孩子,在那個令人睏乏的下午用眼淚和人生的第一次的獨處打了個照面。

從那以後三年的求學生涯里等到父親再來看我的時候,已經是我要中考的時候。

我並沒有責怪過任何人的意思,只是後來我在無數個一個人的時候才漸漸明白,原來一個人是孤獨,一個人也是成長。

就這樣,我一個人上完了初中,又一個人上完了高中,接著一個人又去省城上完了大學,最後畢業了我一個人來到了深圳。

在這些年一個人走來的時候,我並沒有感到任何的孤獨和不安,因為我深知這就是一個人自我成長和認知世界的方式。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不敢說我已經讀過萬卷書,我卻敢坦言我一人走過了萬里路。

讀書的時候,是你用想像看清楚世界的樣子,而行走的時候是你用眼睛看清楚世界的樣子。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我看到廬山的雲霧繚繞。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是我看到西湖的風光旖旎。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我看到洛陽的滿城花色。

一個人的旅途,沒有終點也沒有歸期,我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

重新在旅途中找回生活的意義,重新認識每一刻的自己,重新尋找邊行走邊如同柱子拔節生長般的自己。

就像三毛說的那樣,人生又有多少場華麗在等著,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歲月罷了。

02

這些天看書的時候,偶然關注到一個新名詞—空巢青年,這個詞簡單到讓人一目了然,而背後所隱藏的狀態確實讓人不言而喻。

在這個看似平常的標籤背後,有多少二三十歲、離開父母去大城市奮鬥打拚、租著二三十平米不到的出租屋的獨居青年。

想到此刻,這「空巢」一詞恐怕連自己的父母看了都覺得心酸吧?

空巢不是一個代名詞,它更是一種生活狀態和方式的縮寫,就像我們很多人自

己的生活狀態一樣,不要指責我矯情,但是大多數的你沒有辦法拒絕這樣的方式。

也許你現在仍然是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獃。

然而你卻能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獃。

很多人離開另外一個人,就沒有自己。

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

這確實是一個人的孤獨,但這也是一個人的成長。

當我們從五湖四海的各個地方背著行囊、懷揣著夢想,和所有一臉青澀的年輕人一樣來到北上廣深的各個地方。

為了有更多的機會,為了有更好的發展,我們沒有選擇地選擇了蝸居在繁華都市不知名的角落。

有人說,關於理想最好的詮釋和註腳,就是離鄉。

其實,在我看來一個人努力而認真的活著,也沒什麼不好。

一個人獨居的生活狀態在我看來,是其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而獨居的生活改變了人們對自身和對人類親密關係的理解,也改變了人們成長和成年的方式。

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你遇到困難時不再想著讓爸媽來幫忙解決,而是一個人迎難而上完成人生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進步。

相比「一個人,就是一座孤島」。我更喜歡「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在沒有遇見真正願意和你組建家庭的另一個他以外,任何人都無法避免地要經歷這樣「一個人」的狀態。

而在這樣的歷練中,我們提高了生存技能、鍛煉了自立能力,一個人硬生生活成了一支隊伍的強大模樣。

為了尋求一種未來的可能性,獨自漂泊在陌生的大城市,在黎明來臨之前的黑暗裡獨自守候。

劉瑜曾在文章中寫著,以前一個朋友寫過一首詩,叫《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我想像文革中的顧准、獄中的楊小凱,在文學圈之外寫作的王小波,就是這樣的人。

懷才不遇,逆水行舟,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這或許是一種難以忍受的孤獨,也或許每個人都曾經歷和正在經歷這樣的孤獨,而這孤獨中的堅韌與期望不也是一個人的成長么?

親愛的你,你可曾知道,三毛也曾這樣發問過,這世上有誰,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孤獨的生,孤獨的死?

有誰,請你告訴我。

03

在這個崇尚社交的年代,很多人多以自己有某某名人關係或社會資源而沾沾自喜,抑或以作為談論的資本。

在現今有很多人張口閉口就是那個人我認識,這個人我和他吃過飯,其實最後都不過是變成了微信朋友圈裡的「點zan之交」罷了。

余光中先生曾在給未來的孩子的信中寫到,希望你不要媚俗。

你是個獨立的人,無人能抹殺你的獨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協。

一個人的時候,是人格和思想自由發展的時候,

你可以人云亦云也可以慎獨謹言,

你可以隨波逐流也可以如中流砥柱,

你可以結交狐朋狗友也可以談笑鴻儒以心相交。

但是一定要保證自己人格和思想的獨立性,而在一個人的獨處中我們才有時間去思考,何謂黑白,何謂對錯,何謂是非。

人前莫論是非,人後常思己過,大抵如斯。

記得蔣勛先生在《孤獨六講》中說,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

靜坐或冥想有助於找回清明的心。

因為不管在身體裡面或外面,雜質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澱,雜質沉澱之後。

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上高中的時候,記得教授語文課的王小豐老師每每講課到動情處常常和我們意味深長的說:

一個人不僅僅是要活出生命的長度,也要活出生命的寬度和厚度。

而那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就在於你人生中的一步步腳踏實地去丈量去求證。

有時候太早明白一些道理也不太好,因為懂得的時候往往講道理的人都不在了,只能一個人在恍然大悟中念起那些人的好,也懊悔曾經自己的年少輕狂。

人生,就像是一列火車,每一站都會有人上車,也會有人下車,不是每個人都會陪你走到終點。

即便是碰到了也算是有緣,到了要下車的時候,也別忘了心存感激地告別。

簡單來說,每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

所以,你不必要去在意什麼,不必要去刻意的在乎誰,看好自己沿途的風景才最重要。

因為即便是一個人的旅程,也要走完全程奔向終點。

04

在我的人生過往的經歷中,我是極愛僻靜的一個人,所以我不太喜歡無意義的社交,抑或是說我不太喜歡無效的社交。

在我的現實生活中,我見過很多人熱衷於這樣喧鬧而又空虛到乏味的社交。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女生,朋友圈全是滿滿的和各路大咖合影照,要麼就是出席某個高定時裝發布會,總之就是忙的不可開交。

因為工作一直沒什麼進展,所以她從原來的公司辭職,參加了很多飯局和party,認識了很多大咖和朋友。

每個人都說有機會一定一起合作,但每個人看著都像在講笑話。

創作、平台、資源、社交、未來,她好像只能奔波在這一環扣一環的死結之中。

有很多時候,我彷彿看到很多人都沒有想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自己的未來想要變成什麼樣子。

連自己的定位和畫像都沒弄明白,就急急忙忙奔赴到迎來送往的名利場中,招惹來的不過是居心叵測和心懷不軌之人。

還有甚者,把大把大把的時間花在「怕沒有人喜歡自己」上,花在「怕自己沒有才華」上;

把時間花在「堅持下去也不知道有沒有未來」上,花在「總要看周圍人臉色辦事」上。

很多人著急地想在別人身上尋一個自己的未來,卻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安放在何方。

如果說非要急著去看未來,倒不如一個人在孤獨中叩問自己的內心。

我是誰,我要什麼,我又去何方。

一個人的時候是孤獨,一個人的時候也是成長,不要把內心塞得太滿,記得尚在心裡留下那空白的一隅之地,等到多年後想起時依然心存甘味。

而這回甘不就是那多年前一個人獨處時,思想和人格在堅韌中結出的甜美果實的味道嗎?

如果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那是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希望可以在這條孤獨的路上,遇見懷抱智慧的你。

作者簡介:Ray先森,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家,自由寫手,自媒體人。愛生活也愛文字,愛健身也愛美食。想說的都在字里,簡書@Ray先森愛健身。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會覺得自己是聖人,別人是賤人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心理韌性
天地為熔爐,我為一金玉
看完此文,保證你不再受負面情緒困擾!
讀完此文,讓堅持成為天底下最簡單的事情!

TAG:自我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