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戰隼--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簡史

對於二戰中的日本戰鬥機,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著名的零戰。然而,作為一種生產數量僅次於零戰的陸軍戰鬥機,一式戰鬥機雖然在海外沒有零戰那般有名,卻在日本國內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從太平洋戰爭伊始,作為陸軍主力戰鬥機的一式戰,幾乎參與了日本陸軍所有的進攻作戰,從中國戰場到南太平洋戰線,哪裡有陸軍的飛行戰隊,哪裡就有一式戰的身影。但戰爭中後期面對恢復元氣的盟軍的反攻,火力、動力不足的一式戰在盟軍新銳戰鬥機面前無力招架,地位漸漸被四式戰「疾風」所取代。然而一式戰依然戰鬥在各個戰線的天空之上,最終也和零戰一樣奮戰至最後一刻,見證了日本帝國從發動戰爭到走向戰敗深淵的全過程。

「隼」的誕生

1937年12月,日本陸軍的一線航空兵部隊開始裝備九七式戰鬥機,雖然九七式戰鬥機與陸軍之前裝備的雙翼戰鬥機在飛行速度和盤旋機動能力上都有大幅的上升,陸軍也對這種新型單翼戰鬥機表示滿意,但設計師依然採用了較為保守的固定式起落架。而在同一時期,被日本陸海軍視為重要技術參考對象的德國,其最新裝備的梅塞施密特Bf 109戰鬥機已經採用了可收放式起落架,就連當時陸軍飛行戰隊的對手中國空軍裝備的美製霍克III雙翼戰鬥機,也早就拋棄了落後的固定起落架,憑藉優異的機動性能在抗戰初期給日本陸海軍航空兵造成了大量損失。

採用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戰鬥機能有效減少風阻,提升飛行速度和機動性,這在陸軍的實戰中已經有所體會。意識到這種設計已經保守落後的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在九七式戰鬥機入役的同一時期,便指示中島公司以「キ43」(Ki-43)的代號進行新一代戰鬥機的試製工作,並要求在1939年底完成研製拿出樣機。

航程短、性能已經逐漸落後的九七式戰鬥機(Ki-27)

陸軍航空本部提出的性能要求如下:

最大速度達到500km/h

5分鐘之內爬升到5000米高度

飛行半徑達到800km以上

機動性能要在九七式戰以上

裝備2挺固定機槍

採用可收放式起落架

為了完成陸軍的戰鬥機試製項目,中島公司請出了他們的設計王牌:畢業於東北帝國大學(現東北大學)工學部機械科的飛機設計師小山悌作為項目負責人(設計課長),帶領其屬下的戰鬥機設計團隊開始Ki-43項目的研製。

小山課長原本對飛機設計並不感興趣,但他的叔父與中島公司的創始人中島知久平在海軍機關學校是同期的好友。在小山的叔父的極力安利下,小山最終走上了飛機設計師的道路,這個在學生時代就精通法語的年輕人,對於當時以法國為師建設航空兵部隊的日本陸軍和下屬航空企業來說可謂是難得的人才,吸取學習了紐波特公司等法國航空工業的戰鬥機設計資料的小山,最終獨創一格,成功完成了一式戰、二式單戰和四式戰的項目領導和主體設計工作,為二戰中日本陸軍戰鬥機的研製作出了巨大貢獻。

1926年,陸軍航空本部提出了《陸軍航空兵器研究方針》,提出要同時分別研製搭載機槍和搭載機炮的單座戰鬥機。前者便是Ki-43,而後者便是Ki-44,也就是日後的二式單戰「鍾馗」。而在1927年新修訂的《陸軍航空兵器研究方針》中則明確區分為「輕型單座戰鬥機」和「重型單座戰鬥機」。只裝備機槍的輕戰追求格鬥性能,與敵方戰鬥機交戰;而裝備機炮的重戰則追求速度,旨在追擊敵方的高速轟炸機。就這樣,作為「輕戰」而出生的一式戰,在設計思想的影響下,最終帶來了戎馬一生中的最大缺點:火力不足(只有2挺12.7毫米機槍)

二式單戰「鍾馗」,日後成為了對抗B-29的主力機型之一

面對陸軍提出的設計要求,小山課長犯了難:為了實現500km/h的高速飛行速度,必然要採用更大馬力的發動機,而這意味著飛機全重要增加,但陸軍又要求盤旋機動性能不差於全重比Ki-43要輕得多的九七式戰,這簡直是要他違反物理法則。與變態追求戰鬥機的格鬥性能的日本陸海軍相比,德國人已經在Bf 109上採用了全新的垂直空戰技術,也就是魔法雷霆玩家常說的BZ戰術:避免與敵方戰鬥機纏鬥,而是利用高速戰鬥機的速度、爬升率、加速俯衝性能,先佔據高度優勢,俯衝攻擊,如果未得手就利用速度優勢擺脫追擊,迅速爬升回到高空,再重複進攻套路。在這樣的空戰思想下,二戰中歐美國家的戰鬥機普遍速度快、防護性強、火力猛、航程遠,而日本陸海軍裝備的「輕型戰鬥機」以低空繞圈格鬥性能著稱,卻普遍在防護、火力上都比歐美國家的重型戰鬥機要差不少。

與同一時期研製的零戰相比,一式戰由於基本是在九七式戰鬥機上做結構的放大,再加上小山悌在設計經驗上不如堀越二郎這樣富有經驗的設計師,在材料的選用和機體結構設計等諸多細節上都不如零戰,這也造成一式戰的早期型號在機動性和其他飛行性能上不如同期的零戰優秀。但得益於較為堅固的機身和採用了較為先進的防彈自封油箱(這玩意在戰爭中後期才開始在零戰52型丙上安裝),使得一式戰在戰爭中的生存性能比零戰要好不少。

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空軍的I-16和I-153戰鬥機與九七式戰進行了激烈的空戰格鬥,這更加誤導了日本陸軍,要求新戰鬥機必須具有更強的機動格鬥性能。以至於當一式戰在同一年開始試驗機的試飛時,發現雖然飛行速度提升了30km/h、爬升率更高、續航作戰距離也更遠等諸多性能上的提升,但陸軍軍官們一看到格鬥性能下降的結論後,馬上武斷地認為一式戰不如九七式戰,要求廢止這個項目。一式戰項目對於中島公司來說是拼上身家性命的一仗,儘管中島公司拚命疏通關係,但陸軍依然在1940年作出了不予採購的決定。陷入絕望的中島公司和看似即將走向終結的一式戰,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徹底改變了命運。

命運的轉折

1940年,日本與美英的關係迅速惡化,美國加大了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力度,面對日本國內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儲備越來越少的現狀,大本營終於提出了計劃已久的南進作戰方案,計劃對作為美英荷殖民地的東南亞地區發起大規模進攻,掠取當地豐富的石油和橡膠資源。

然而,與航程超遠、可從台灣高雄飛到菲律賓再往返的零戰相比,陸軍突然發現,自己的九七式戰鬥機從現有的任何一個基地出發,都沒有足夠的航程能到達馬來和菲律賓上空。而計劃用於遠程護航的二式單戰此時還在試飛調整中。為此,陸軍飛行試驗部試驗隊的今川一策大佐進言說,可以在之前不考慮採用的Ki-43的基礎上進行基於遠距離作戰需求的改進,並作為制式裝備進入部隊服役。陸軍最終採納了這一建議,要求中島公司迅速拿出能裝備3個中隊的40架一式戰。

中島公司根據陸軍的需求,在採用了比較省油的譽11型(Ha-25)發動機的同時,給一式戰裝上了2個200升的副油箱,使得其總航程從1200km增加至2600公里,勉強得以實現在東南亞上空往返作戰的需求。

同時,對於陸軍之前死抱著空戰機動性能的想法,在諾門罕見識過蘇軍I-16戰鬥機BZ戰法的有效性的陸軍飛行員提出,可以在一式戰上採用BZ戰法。在模擬空戰中,採用BZ戰法的一式戰證明了自己完全有能力制服九七式戰,這才最終改變了陸軍軍官們之前的態度,為一式戰得到認可掃清了最後的障礙。1941年5月,在陸軍的軍需審議會幹事會議上,Ki-43項目終於獲得了陸軍命名:「一式戰鬥機」,決定作為陸軍制式裝備進行採購,首批訂購數量為400架。

飛行第59戰隊裝備的一式戰一型,最初的量產型號

「隼」之戰記

由於制式裝備過於遲緩,在零戰已經生產了500架、而且經過了1年多的實戰和訓練的當下,陸軍的一式戰彷彿初生的雛鳥。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陸軍只有飛行第59戰隊和64戰隊裝備了56架一式戰。

然而,一式戰在戰場上的表現,絲毫不遜於海軍的零戰隊:兩個飛行戰隊的一式戰在南進作戰中成功掩護了轟炸機部隊和空降兵在巴厘巴板油田的空降作戰,在面對美軍的F2A「水牛」和英軍的「颶風」戰鬥機時,一式戰表現出極為優越的機動性能(虐菜),從1941年12月8日到1942年3月9日南進作戰基本結束,飛行第59和64戰隊共擊落了61架盟軍飛機,其中戰鬥機43架,轟炸機18架,而自身則損失了16架一式戰,交換比大約為1:4。

陸軍對一式戰取得輝煌戰果相當滿意。並開始讓其他陸軍飛行隊逐步用一式戰替換落後的九七式戰,從西邊的緬印戰場到東邊的索羅門群島上空,從南方的澳大利亞方向到北方的千島群島,一式戰幾乎伴隨著日本帝國旭日所及之處四處征戰,成為了陸軍在整場太平洋戰爭中絕對的主力戰鬥機。

當時的美英等國的戰鬥機都習慣給自己的戰鬥機起昵稱,像「野貓」、「野馬」等,而陸海軍還在使用皇紀紀年的數字編號。對此,一線部隊尤其是戰鬥機飛行員們強烈希望給自己的戰鬥機加上昵稱。根據這一情況,同時也是方便對國內進行戰時宣傳,鼓舞士氣,陸軍航空本部於1942年3月8日正式將一式戰稱為「隼」。作為食肉猛禽的隼在鳥類食物鏈中處於頂端,陸軍飛行員們十分喜歡這個昵稱,同時「隼」之名很快在日本國內的新聞報紙上出現,大加宣傳,其影響在日本國內遺留至今。

加藤隼戰鬥隊

在運用一式戰的部隊中,最為有名的便是為稱為「加藤隼戰鬥隊」的陸軍飛行第64戰隊。這支由加藤建夫中佐(戰死後追認為少將)率領、活躍在南方戰線的精銳飛行戰隊,被作為陸軍飛行隊的宣傳典型,在日本戰時拍攝的國策電影等紀錄片中大量出場。1944年3月,日本東寶公司還拍攝了一部由一式戰實機出演的宣傳電影《加藤隼戰鬥隊》,電影中加藤中佐率領的飛行第64戰隊的飛行員們駕駛一式戰在南進作戰中屢建戰功的「英姿」給日本國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後世的日本人提到一式戰,很容易就和加藤隼戰鬥隊聯想起來。

電影《加藤隼戰鬥隊》封面,日本東寶公司1944年出品

加藤建夫剛開始從軍時還只是個陸軍步兵少尉,但他對航空飛行有著濃厚的興趣,1926年,加藤作為所澤陸軍飛行學校第23期的訓練生入校學習,畢業時成績十分優秀,獲得了天皇為了獎勵成績優秀的畢業生首席和次席而贈予的鍍銀懷錶。1929年結婚並有了3個兒子,其中的長子加藤正昭在戰後成為了東京大學在粒子物理方面研究的著名專家,這是後話了。

侵華戰爭爆發後,加藤建夫被調往中國戰場,但很快他又被調回國進入陸軍大學校學習,作為陸軍飛行隊的重要軍官培養對象,隨同陸軍大將寺內壽一訪問德國、義大利和美國,並在德國試駕了當時最新銳的戰鬥機Bf 109。

1941年4月,加藤建夫作為少佐,受命成為飛行第64戰隊的隊長,隨著當年8月64戰隊開始裝備一式戰,後世聞名的」加藤隼戰鬥隊」就此誕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加藤隊長親自駕機帶領部下參加對美英航空兵力的殲滅作戰,他本人在掩護陸軍空降兵對巴厘巴板油田的空降作戰中還擊落了兩架英軍的「颶風」戰鬥機。在掩護進攻馬來半島的陸軍25軍(「馬來之虎」山下奉文指揮的部隊)的登陸船隊時,由於陸軍飛行員普遍缺乏在海上飛行的經驗,迷航墜海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而加藤隊長在戰前就嚴格訓練自己的部下學習在海上導航飛行的技術,最終以最小的損失(3機失聯)完成了任務平安返回。正是這次海上掩護任務的成功,陸軍高層才得知了他們的故事,並決定將加藤隼戰鬥隊作為宣傳典型。

在陸海軍航空兵的密切配合下,日軍完成了開戰時就計劃達到的重要戰略目標:南方資源地帶的佔領。1942年2月19日,加藤隊長升任陸軍中佐。此後,加藤隊長帶領64戰隊轉戰緬甸,在與美國援華航空隊(飛虎隊)的戰鬥中還擊落了一架P-40戰鬥機。

1942年初,在緬甸指揮飛行第64戰隊的加藤建夫隊長

1942年5月22日,英國空軍第60飛行中隊的布倫海姆IV型轟炸機襲擊緬甸沿岸的日軍航空基地阿查普機場,原本從印度達姆達姆空軍基地起飛的英軍3機編隊由於途中2機出現飛行故障,只有編號Z9808的一架布倫海姆轟炸機抵達日軍機場,投下炸彈後,機長赫格特准尉貼著海面低空脫離。

飛行第64戰隊的王牌飛行員安田義人飛曹長(戰績10架)和大谷益造大尉匆忙駕駛一式戰起飛追擊,從上方發起攻擊,英機炮塔內的射手馬克拉奇上士擊中了安田座機迫使他返航,之後大谷益造的一式戰也被擊中返航。30分鐘後又有3架一式戰追趕上來,加藤建夫親自駕駛一架一式戰一型丙打頭從上方撲下,布倫海姆的自衛機槍手馬克拉奇上士立即對加藤座機腹部連續掃射,最終將加藤隊長的一式戰擊中起火,隨後墜向海面,這位年僅38歲的飛行戰隊長,就此斃命於印度洋的海面。加藤建夫的死給64戰隊的飛行員乃至整個日本陸軍都帶來了非常大的震動,陸軍特晉其2級軍銜為少將,授予二級金鵄勳章,宣稱戰果18架。

駕駛一式戰一型丙追擊英軍布倫海姆轟炸機的加藤建夫隊長,最終被轟炸機自衛機炮擊落

失去了加藤隊長的飛行第64戰隊在戰爭中後期依然作為陸軍的精銳飛行戰隊在緬甸戰場作戰,在1943年12月參加了掩護陸海軍轟炸機群轟炸加爾各答的「龍一號作戰」、掩護日軍發起的英帕爾戰役(此戰日軍慘敗),1944年4月22日,64戰隊的宮邊大尉遭遇了從成都起飛的B-29轟炸機並發起攻擊,造成B-29一個發動機損毀,但並未擊落,這也是陸軍戰鬥機首次與B-29的交鋒。1944年夏天以後,64戰隊開始換裝一式戰三型和四式戰「疾風」,並戰鬥至日本投降,累計戰果為283架各型飛機(其中144架為地面擊毀),自身戰死飛行員160名。

1943年,駐紮在緬甸的飛行第64戰隊的一式戰二型

一式戰三型,隼系列最後的量產改進型,原本預定搭載20毫米炮的三型乙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投入量產

在《宇宙戰艦大和號2199》中,大和搭載的航空隊的主力戰鬥機的名字便是「隼」,而航空隊的隊長名字是加藤三郎,估計也是玩了一把歷史梗吧

1942年以後,隨著陸軍在瓜島陷入苦戰,海軍在所羅門海域也陷入被動,海軍航空隊在所羅門上空與盟軍戰鬥機的戰鬥損耗嚴重,為此,海軍只得請求陸軍派遣戰鬥機部隊增援所羅門方面,陸軍決定派出100架一式戰增援所羅門前線。

進駐拉包爾的第12飛行團(下屬第1、第12飛行戰隊)很快投入了所羅門航空戰,然而一開始卻遭到了當地駐紮的海軍航空隊的嘲諷:美軍的B-17連零戰20毫米機炮都打不下來,你們那兩挺12.7毫米小水管能做什麼?一式戰很快就打了這群海軍大爺們的臉:1943年1月5日,為了掩護參加第十八號作戰(對新幾內亞薩拉馬瓦的地面部隊增援作戰)的運輸船隊,第11飛行戰隊的一式戰與來襲的美軍第43和第90轟炸機大隊的12架轟炸機(B-17F 6機,B-24 6機)交戰,擊落一架B-17F,首開戰果,此後又在10天內接連擊落2架B-17、B-24D和B-25D各一架、1架P-38F,自身也付出了損失13架的代價,一式戰用戰績說話,最終贏得了海軍飛行員的尊重。但12.7毫米機槍的火力確實薄弱,曾經也發生過數架一式戰追擊一架B-17數個小時都難以擊落的尷尬局面。陸軍前線戰鬥單位一直希望能給一式戰加裝20毫米機炮,但一直沒有得到實施,最終被四式戰取代。

隨著所羅門航空戰日本一方的徹底敗北,陸軍各飛行戰隊只能撤出拉包爾基地「轉進」至菲律賓、台灣一線。並在那裡繼續與盟軍戰鬥機頑抗,直至全滅。

駐紮在拉包爾的一式戰機群

1943年以後,一式戰在緬甸戰場主要用於攔截駝峰航線上給中國運輸援助物資的美軍運輸機,飛行第50戰隊的一式戰給駝峰航線上的運輸機帶來了很大威脅,一式戰甚至一度深入中國昆明的美軍機場奇襲,給中美空軍造成大量損失。但駕駛P-40戰鬥機的美軍飛行員發現,一式戰由於結構存在缺陷,如果引誘其急速拉升或者俯衝,有很大可能會直接讓隼在空中解體,了解了這個弱點之後,盟軍飛行員經常避免與隼進行低空機動格鬥,而是儘可能高空BZ。陳納德將軍對手下的飛行員們說:

「你們可利用P-40速度較快的優點,不要搖機翼,迅速俯衝,發揮火力優勢,瞄準了猛打一次.然後就脫離。日機爬升、轉彎能力強。如果你們用日本人的戰鬥方法作戰,和他們兜圈子,那你必死無疑。」

在中美聯合建立的防空預警體系和美國援華航空隊的殊死戰鬥下,最終抵住了一式戰的囂張氣焰。而隨著1944年以後P-47等一批陸航新銳戰鬥機的到來,一式戰逐漸難以抵擋盟軍主動發起的空中進攻戰役,損失慘重。

隸屬於飛行第50戰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頭號戰鬥機王牌穴吹智,外號」白色電光戰鬥穴吹「、主要座機便是一架一式戰,擁有39架確認擊墜戰果

穴吹智的座機:一式戰」吹雪「號(注意機尾吹雪二字),據說是他把自己的姓倒過來寫起的名字

在本土防空戰中,由於一式戰在性能上的絕對劣勢,攔截B-29的責任大多交給了二式單戰/復戰、三式戰等陸軍新銳戰鬥機,而一式戰則被派到北方的千島群島。1943年5月,隨著阿留申群島被美軍盡數收復,為了應對北面來的美軍轟炸機,陸軍命令飛行第54戰隊進駐幌筵島準備防禦,在當年8月12日就取得了擊落2架B-24的記錄。此後陸軍又對島上進行了增援,美軍也加強力度攻擊北千島群島,就這樣來來回回打了一年,最終島上只剩下了15架一式戰繼續蹲點,主力的28架戰鬥機轉往增援菲律賓方面,並最終全部損失。性能逐漸落後的一式戰由於操縱性能好、飛行穩定性優秀,被陸軍選為了特攻機,讓僅訓練過基礎飛行的大學生駕駛,掛載著250kg炸彈對美軍發起特攻,最終大多數飛機在地面迎來了戰爭的結束。

塗有應急迷彩的飛行第54戰隊的一式戰II型,參加了千島群島空戰,亦是二戰中最後的空戰

1945年8月,戰爭已經到了最後關頭,蘇聯也終於對日宣戰,開始進攻北千島群島,但在8月15日停戰之後,占守島上的數萬日軍守軍依然在抵抗蘇軍登陸部隊的進攻,8月18日,4架一式戰和4架海軍的九七式艦攻作為最後的空中掩護力量支援地面陸軍第91師團的防禦,並與蘇軍戰鬥機交戰,但雙方都沒有損失,這也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的空戰。

由於一式戰的戰鬥經歷過於豐富,本文將不一一介紹。可以說,一式戰與盟軍大多數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都有交手的記錄,不論是颶風、P-40還是P-51A/B、噴火,盟軍的戰鬥機與其交手時均互有勝負,雖然飛機性能有所差異,但與在太平洋戰區損失較為慘重的海軍航空隊相比,陸軍的各飛行戰隊依靠積累的戰鬥經驗和戰鬥機較好的生存性能,老飛行員的損失率相對較低,這也使得陸軍飛行戰隊在戰爭後期的本土防空戰中成為了重要的主力。同時由於海軍只有三菱一個戰鬥機設計團隊,在零戰和烈風之前出現了較大的時間空檔,而陸軍是由中島和川崎公司交替研發戰鬥機,保持了裝備的更新,從這一點上來看,陸軍還是比較明智的。

最終取代一式戰,成為戰爭後期陸軍主力戰鬥機的四式戰「疾風」,堪稱是二戰中日本綜合性能最為優秀的戰鬥機

————————————————————————

沒有讚賞=作者沒飯吃=作者餓死=停更≥﹏≤

推薦閱讀:

這款國產飛機好在哪,歪果仁都「搶著買」?
為何美國機場停電影響全球航班?亞特蘭大機場究竟牛在哪?
飛機失事應該如何逃生?
關於航空,你所不知道的趣事

TAG:舰队Collection艦隊これくしょん | 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