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叢生,敢問BIM路在何方?
BIMBOX 012 荊棘叢生,敢問BIM路在何方?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p0397zzlsll.html
以下是本期視頻的文章,希望能帶給你啟發和新的思考。看視頻的就不用看文字了。
在BIM盒子的微信討論群中,一位資深的施工管理人員提到這樣一個現狀:
一個項目動輒幾個億,BIM成本最多才百十萬,上層領導根本不會重視這麼小的一塊。
上層不重視,到了下層就更沒人重視,所以BIM在實際的工程中很難推行。
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放到最後來聊,先來談談BIM在中國推行的現狀和阻力。
首先來看BIM行業內部,有哪些不好的現狀:
現狀一,BIM「專家」橫行,一部分「專家」根本不了解項目的實際情況,反而在很多項目中勸說業主稀里糊塗的使用BIM技術。
很多BIM網站和論壇,直接搬用國外的成功案例,在宣傳中頻繁使用「顛覆」、「革命」這樣的詞,認為一項新技術就能改變整個行業,而對當前行業里真正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
現狀二,1998年科技部等8個部委,推廣普及CAD技術時提出的口號---甩圖板,現在很多宣傳把BIM與甩圖板做類比,這個觀念從根本上就錯了。
CAD一個軟體就完成了甩圖板的工作,直尺、圓規、比例尺、橡皮擦都被集成到CAD里。只用CAD,人們就可以交付傳統方式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是圖紙。
而BIM不是一種軟體,BIM模型只是數據集成的半成品,還需要其他軟體的加工處理,才能形成對用戶更有價值的東西,甩圖板的宣傳比喻,讓很多的人以為交付BIM模型,就完成了BIM,這讓BIM成為了雞肋。
現狀三,國外開發的BIM軟體,學習周期較長,而且不太適應國內標準,在實際使用中水土不服,建築行業又缺乏精通軟體編程的人去從事二次開發工作。
當然行業中也有一些公司,在踏踏實實地做技術開發,我們會專門拿出一期來講。
現狀四,一些大的軟體商看中了這一塊市場,研發自己的BIM平台。
為了競爭,很多平台都屏蔽了其他同類軟體的數據介面,這讓本來就需要協作和數據交換的BIM技術更難推行。
現狀五,在培訓領域,一些沒有施工經驗只有軟體經驗的團隊,也出來做培訓,動輒幾萬的培訓費,讓普通的技術人員對新技術望而卻步。而公眾號、論壇等渠道能夠獲得的廉價知識,又
大多是幾年前的冷飯炒了又炒,甚至有的內容提供者把BIM技術搞得像傳銷一樣神秘。
這一系列的現狀,導致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基層人員排斥BIM技術,上層強推BIM技術得不到良好的執行。
光銘FM& BIM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光 先生在他的文章為何先進的BIM在落地時如此苦逼?總結了一個當前非常普遍的 BIM工作流程:
1. 設計團隊利用CAD工具進行二維平面圖設計,經過幾次審圖,經業主批准,出施工圖,施工單位拿到圖紙做施工準備。
2. 設計院獨立的BIM團隊,也可能是外包的BIM諮詢公司,利用BIM軟體建立三維模型。
3. 通過BIM軟體的碰撞檢查功能,BIM團隊反饋給設計團隊一份檢查報告,注意,大多數BIM團隊只提供報告,不負責調整,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不懂設計。
而這時候設計圖已出,業主就很生氣,為什麼你們會出這麼多錯?
施工單位也很生氣,因為現場發現圖紙錯誤的工作本來是由他們做的,在這個過程中能增加很多投標階段沒有的變更費用,而由於BIM團隊的介入,施工方的這部分收入就減少了。
此時原本的設計團隊也很煩,按照傳統的方式,他們的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要變更那是施工單位的事,而BIM團隊拿來的碰撞檢查報告無疑給他們增加了大量的麻煩。
4. 設計團隊逼不得已,參考著碰撞報告,在原來的二維圖紙上重新修改,把修改結果發給BIM團隊。
BIM團隊看著這份新的圖紙又懵了,他們需要再花大量的時間去對比新舊圖紙的區別,在模型上更改。
這麼幾輪之後,模型終於沒有碰撞了,BIM團隊就開始利用BIM的可出圖性,來出一份二維的圖紙。
5. 施工時間不等人,設計院修改過的圖紙已經再次經過審核交到施工方手中,這時候BIM團隊又送來一份圖紙,施工單位該執行哪一版的圖紙?於是各方又陷入了爭吵之中……
根據Why-How-What黃金圈法則,這種應用方式就是大概模糊的知道了what is BIM,稀里糊塗地執行How to use BIM,卻把最根本的why丟掉了。
不客氣的說,這種BIM應用的方式比傳統方式更加低效。
BIM增加了設計團隊的負擔,減少了施工單位的收益,業主花出去了錢卻看不到成效,於是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員,都認為BIM不是好東西。
陳光先生把這種獨立於傳統流程之外的BIM工作流,總結為雙軌制。
在雙軌制下,BIM並未融入傳統設計流程,而圖紙由傳統流程生成、與BIM無關,所以BIM出圖就成為了一項「偽業務」。
雙軌制是時代變化、轉型升級的產物,中國過去這幾十年,為了發展,即要引入新技術,又要讓舊的生產方式存續,在很多領域的做法,就是搞雙軌制。
雙軌制的結束稱為「並軌」,實際上並不是兩條軌道合併,而是新方式取代舊的方式。
要分析未來的發展,我們得先把問題的核心,也就是why弄清楚。
我們看陳光先生闡述的流程中,核心問題在哪裡?
項目中設計和施工單位,出現的返工與工期延誤,以及圖紙與現場不符造成的變更,這是成本,是成本就一定要有人承擔,在傳統的協作模式中,業主就要為這個成本買單。
BIM打破了原本業主、設計和施工達成的平衡,這個平衡以業主付出一部分顯然可以節約的成本為代價。
在錯誤的BIM實施方式介入之後,這個成本不僅沒有減少,還會因為引入BIM技術或者增加了BIM團隊,反倒需要業主支付更多費用。
對比國外如火如荼的BIM情況,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核心是:BIM是代表新一代先進生產關係的技術,把它硬生生的搬到老一代的生產關係中,就會費力不討好。
BIM,並沒有解決問題,而是暴露問題。
正如舜元建設集團VDC中心經理,金戈提出的觀點:
中國建築行業是傳統粗放式的管理,通過標準化管理和BIM技術的革新,才能有基於BIM數據的精細化管理,BIM不是發展太慢了,而是發展太快了,應該是傳統往前跨一步,BIM往後退一步。
國內的建築行業往前發展,更大的可能性是通過改變管理方式,適應新技術。
從長期看,有新技術參與的市場競爭會逐漸打破這一個格局。
競爭從設計開始。
請你設想,BIM團隊能夠在項目前期就介入到設計中去,甚至像陳光先生所說的,從雙軌走向並軌,設計團隊從一開始的設計就使用BIM進行內部糾錯和協作,真正做到像國外那樣提升20%的效率,那麼設計院不僅不需要向業主要額外費用,還能節省自己的設計成本。
如果擺在業主面前兩個選擇,一個是傳統不用BIM的設計院,一個是這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設計院,業主會如何選擇呢?這是競爭的第一步。
接下來,到了對BIM反對聲音最多的施工單位。
由於設計團隊利用BIM技術,在施工圖階段做到了最少的錯誤,進一步導致施工單位原本的利益被削減了,那麼施工單位有兩個選擇:
一是去選擇沒有BIM應用的項目繼續掙原來的利益,二是同樣引入BIM技術,通過對設計院BIM模型的數據挖掘,提高自己的施工管理水平,在施工過程中節省成本,作為施工方會怎麼選呢?
我們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的施工方選擇第二種方式,因為面對同行的競爭,業主會去選擇那些更高效的施工承包商。
最後到了業主這一步,同樣面對市場的競爭,其他的業主選擇了BIM這條路,選用採用BIM技術的設計團隊和施工承包商,原本需要他們承擔的那部分費用沒有了,甚至把BIM技術應用到後期的運維中,就會更有競爭力。
那麼維持著原本利益平衡的業主,也會逐步轉向BIM應用的路線上去。
到此,傳統生產方式就會開始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BIM不是額外增加了成本,而是為所有人節省了成本。
這就是技術革新的本質:新的技術不是把成本轉嫁給他人,而是造福所有的人。
而新技術從提出到普及,會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因為很多人的短期利益會被侵害,也有一部分人會獲得短期的不義之財,這一點是不可避免的。
不得不提的是,上海市政府對這個問題的深刻洞見——他們看到了BIM技術美好的未來,也看到了成本不減反增的短期現狀,於是他們做出了一個英明的決策:發展過程中這部分成本,由政府來買單。
這就是在前面的BIM地方政策那一期,給大家講到的上海市優厚的BIM技術應用補貼政策。
當然,一個行業的發展有很多可能,也許在幾年內還會有更新更好的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但目前我們能看到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可能,就是BIM。
說了半天宏觀上的競爭和發展,可能你會覺得這和我一個小工程師沒什麼關係,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細心的你,也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我們設想 的這種由競爭引起的市場變革中,變化是自下而上的,而這一點就是我們想要闡述的核心。
自下而上的動機和方法,來自於上一期我們說到的BIM的五個公理中的公理2:你在BIM上做的事情,直接地為你自身的工作產生利益,和公理3:BIM取代或提升你當前已經在做的部分工作。
當前很多地區和項目中,採取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一些打著幌子的BIM公司或者BIM專家去公關項目領導,甚至是地方政府的負責人,讓他們應用BIM技術。
領導決定後,紅頭文件就一級級的發下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這個命令會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是成本的增加,設計團隊不願意做,施工單位更不願意做,下面的人不配合,事兒自然辦不好,最終的成果不好,從上到下就把這個責任歸咎於BIM技術不好,不適應國情。
而此時的BIM專家們已經得到了短期利益,又轉戰到下一個地方去公關了。
自上而下的推行,必須是在底層技術和認知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才能奏效,試想一下,像共享經濟這種目前已經是公認利好的東西,如果在滴滴打車剛剛問世,還沒有補貼也沒有很多的司機使用,甚至連普通民眾都沒有使用過手機app的時候,就強行推出政策要大家必須使用,效果會好嗎?一定不會,新技術的普及一定是通過競爭,而不是強推才能實現。
我們相信,成熟的BIM應用一定是自下而上的,沒有什麼紅頭文件,也沒有什麼政府補貼,每一層項目人員都是用數字技術提升效率,節約成本,增加收益,提升競爭力。
在這個自下而上的過程中,重要的就不再是領導的決策,而是具體到每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了。
也就是說,公司之間的競爭,會直接滲透到個人之間的競爭,懂得BIM技術的人,不僅更能夠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還能夠通過數據共享提高他人的工作效率。
試問,一個設計人員畫出二維圖紙,需要預算團隊重新算量,而另一個設計人員能夠交出BIM模型,輔助預算團隊算量,哪一個更受歡迎呢?
再進一步講,即便現在你所在的團隊對BIM技術依然排斥,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不會進步,這並不代表你會一直待在這個團隊中。
當你想要去管理水平更高、收入更好的團隊工作時,BIM技能至少會成為你的一個加分項,甚至會成為必備的門檻。
最後,我們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項目總資金越大,上層越不重視BIM費用,下層也就越沒人推行。
這個問題我們的態度是,如果你把BIM作為一項額外的作秀成本來看,那麼事實確實是如此。
但如果你把BIM作為一個提高效率、節約整體成本的技術來看,那麼項目越大,節省下來的成本就越高,也會越被重視。
當前能夠看清這一點的公司並不佔主流,但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到這一點,自下而上的逐漸改變。
每個人對未來的判斷都是一場賭局,我們並非站在真理的山頂上,而只是堅信自己的理性判斷。
推薦閱讀:
※批量過濾器生成--自動創建機電模板(五)
※015 Civil 3D 原始數據處理----點
※BIM的N個應用場景(四)
※BIM軟體江湖 | 方天畫戟Revit
※BIM的N個應用場景(三)
TAG: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