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社會的潛在挑戰,央媽準備好了么?
今天與時代財經的一位朋友討論無現金社會的問題,談到歐洲政府部門也在力推無現金社會的到來,看來,在全球範圍內,無現金社會已經成為一種共n識。這裡就自然衍生出一些問題,隨著現金使用比例的下降,社會的貨幣供應結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對央行的貨幣政策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普通人而言,除了n支付手段的便捷化和多樣化以外,無現金社會還有其他的顯著影響嗎?
不妨逐一來看一下。
1、無現金社會,可能會是央行貨幣統計口徑失效
談到貨幣供應,一般有三個概念,分別為M0、M1和M2,三者的關係如下: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單位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儲蓄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住房公積金存款。
一般認為,M0是狹義的貨幣供應;M1是現實的貨幣供應,可直接用於支付;M2是潛在的貨幣供應,因為其中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不能進行即時的購買力。
在無現金社會中,M0的佔比會越來越低,該指標也就越來越不重要。那誰的佔比會增加呢?M1還是M2?
關鍵是替代性的支付工具是誰?如果銀行卡成為主流的電子支付手段,對應的應該是M1;如果第三方支付賬戶中的貨幣基金,如餘額寶、零錢寶等成為主流的支付工n具,則對應的是M2中的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如果信用卡和螞蟻花唄、蘇寧任性付等消費金融產品成為主流的支付工具,則並不在央行的貨幣統計口徑之中。
基於目前的趨勢來看,包括信用卡在內的消費金融產品成為主流支付工具的概率更大,而此類工具並未被統計到央行貨幣口徑之中,會使貨幣統計口徑與社會中的真實購買力脫節,統計口徑小於真實購買力。
舉個例子,央行統計的即時購買力M1有50萬億元,而考慮到大量的消費金融產品(尤其是其分期功能)的存在,社會真實的購買力可能在60萬億元左右,這種真實貨幣供應的增大可能會帶來潛在的通脹風險。
2、央行數量型貨幣政策的挑戰
央行的貨幣政策,大致分為調整利率的價格政策和調整貨幣供應量的數量政策類。央行調整貨幣供應量,一般通過調整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兩個手段進行,其主要媒介n是存款性金融機構,影響的主要是銀行存款。而在無現金社會中,真實的購買力隱藏在消費金融產品而非銀行存款中,便會導致央行的數量型工具在特定情境下失去n效果。
3、對普通人還有哪些影響
對普通人而言,無現金社會的直接影響在於支付的便捷性和多樣性。但也有潛在風險,那便是若央行不能正確應對無現金社會對於貨幣供應統計和貨幣政策傳導的挑n戰,那麼這種挑戰便會傳導至普通民眾身上,不僅帶來通脹問題,還會因貨幣政策的失調影響資產價格,屆時,你的股票或房產價格也許會坐過山車。
綜上,無現金社會的到來,不僅僅是支付工具的普及和安全性本身的問題,還涉及到央行貨幣政策的基礎性調整和變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全盤推進的過程,很難一蹴而就的。
關於無現金社會對於貨幣政策的影響,你有什麼想法或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訂閱號:洪言微語)分享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