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最偉大的一次遠征丨珠峰攀登史

自1921年有記載的人類第一次探索珠峰算起,已經過去96年。截止2013年,超過6322人次成功登頂。

攀登珠峰是人類探索精神的縮影,是人類依靠自身挑戰自我最偉大的遠征!

1841年,英國人喬治·艾弗瑞斯特在印度考察中首次記錄珠峰的地理位置。艾弗瑞斯特,即Everest,也成為珠峰的英文名稱。

▲珠峰被勘測為世界最高峰。

1865年,珠峰從編號為15號山峰更名為Everest,紀念喬治·艾弗瑞斯特。今天在歐美國家,尤其是在登山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Everest本名為Chomolungma。

1920年,達賴喇嘛對外開放了西藏。

英國皇家地理協會和登山俱樂部開始聯合併討論如何進入珠峰地區。當時人類已經到達了南北兩極,所以探索世界最高峰成為下一個偉大的目標。此時,楊赫本(francis younghusband)建立了珠峰委員會,計划下一年對珠峰進行探險。

▲1921英國探險隊第一次到達珠峰北側,宣布這是一次考察性的遠征。

喜馬拉雅最偉大的一次遠征(1921-1953)

英國探險隊第一次到達珠峰北側,由查爾斯·霍華德-伯里中校(lt. colonel charles howard-bury)率領。這是一次考察性的遠征.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和其它隊員到達了北坳(7007米),從那裡,馬洛里看到了通往頂峰的道路。

英國探險隊由Charles.G. Bruce將軍率領,重返珠峰北側。先後到達8225米(無氧)和8320米(有氧)高度,最終因7人雪崩死亡而結束;

Finch首次使用氧氣進行攀登,也開啟了使用氧氣是否違背「體育道德」的爭論。

1923年,在美國的一次講演中,馬洛里回答一名記者的問他為何攀登珠峰時,他說出了那句名言,「因為它在那裡(because it"s there)」。

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仍由北玻攀登。隊長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馬洛里和布魯斯首次沖頂,由於天氣條件惡劣無法建立六號營地(8160米)而放棄。

6月4日,諾頓(norton)和薩默維爾(somervell)進行了第二次嘗試。當時天氣很好,他們沒有使用氧氣。他們從北壁橫切到了大岩溝(the great couloir)。諾頓達到8573米的高度,由於極度疲憊而下撤。

6月8日,馬洛里集中了剩餘的氧氣,為最後一次沖頂嘗試做準備。他選擇了年輕的安德魯·歐文(andrew irvine)作為搭檔。

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於6月8日從8160米的六號營地出發沖頂一去未返。也為後人留下了謎團,他們到底到達珠峰多高?

奧德爾(odell)是位於7900米他們下方支援的隊員,在他的日記中記錄到「看到馬洛里和歐文在山脊上,靠近頂峰金字塔的下方」正在攀登他認為是第二台階的位置。當時是中午12:50。在1933年。歐文的冰鎬被在8440米的地方被發現。1999年5月1日,「馬洛里和歐文考察隊」在珠峰北壁,傳統六號營地西側的的雪盆上(8150米)發現了馬洛里的遺體。沒有證據顯示他們兩人通過了第二台階。他們是否登頂,一直是登山界的一個懸案。

1933年,由休·拉特利奇(hugh ruttledge)領導的第四支英國探險隊被寄予厚望。惡劣的天氣和團隊隊員的疾病造成的攀登的延誤,第一次沖頂中,勞倫斯·韋傑(lawrence wager)和珀西·溫·哈里斯(percy wyn-harris)被阻於第二台階之下。

同時他們在海拔8440米的高度,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馬洛里的冰鎬,證實了馬洛里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

1934年,莫里斯·威爾遜(maurice wilson),一個英國怪人,打算個人攀登珠峰。經過幾次飛行課程後,他非法從英國飛到了印度。通過夏爾巴人的幫助,他經過大吉嶺徒步進入西藏開始了他的嘗試。威爾遜不是登山者,也沒有登山裝備。他希望藉助精神層面的力量到達頂峰,並計劃使用剃鬚鏡在頂峰將成功的信息發給絨布寺的喇嘛。沒人知道他是否到達過北坳。1935年,另外一支英國探險隊,發現他的遺體和日記被包裹於帳篷中。雖然被數次捲入冰川,他的遺骸在後來數次被發現.其中包括1960年的中國登山隊。

1935年,第五支由七人組成的英國珠峰登山隊,考察了珠峰東北面,在北坳上進行了拍照,並對珠峰的西山脊進行了觀察。年輕的丹增·諾爾蓋作為背夫第一次加入了登山隊。

1936年的英國領隊休·拉特利奇(hugh ruttledge)帶領第六支英國登山隊重返珠峰。5月15日他們在北坳建立4號營地後,由於風力過大,沒有繼續攀登。6月初,他們在山坳的西部進行偵查。希拉里和另外一名隊員試圖由中絨布冰川攀登上北坳,但由於積雪太厚並發生雪崩而未能成功。丹增·諾爾蓋第二次加入登山隊。

1938年,第七支英國珠峰登山隊,隊長比爾·蒂爾曼(bill tilman)從東絨布冰川通過北坳,到達了7450米的東北山脊後,由於風力過大就下撤了。接著,他們又從中絨布冰川成功登上北坳,並在8290米的高度建立了6號營地。後來的攀登很不順利,他們被迫放棄了登頂計劃。

這次攀登中的翻譯已經是第六次來珠峰參加攀登活動了,被稱為「不知疲倦的翻譯」。丹增止步於7859米的5號營地。

1946-1947年,西藏政府禁止登山隊進入西藏。加拿大人從西藏一側的偷登開始了戰後的珠峰探索。

1950年,尼泊爾政府對外國人開放了邊境;新中國政府禁止外國登山隊在西藏的登山活動。從此,外國登山隊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這一年,一支英美聯合遠征隊開始偵察南側的攀登路線。

1950年,由美國人查爾斯·修斯頓(dr. charles houston)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

1951年9月,英國登山隊,由1935年的領隊伊·希普頓(eric s shipton)任隊長,其中包括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他們考察了珠峰南坡的路線。全隊共七人,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秋季瑞士隊又進行一次嘗試。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雨季之後,從南坡攀登珠峰。隊員包括春季攀登的雷蒙德?蘭伯特(raymond lambert)和夏爾巴丹增。在十一月後期,由於天氣原因,隊伍停止攀登於8100米處。

1952年,瑞士遠征隊沿東南山脊攀登至8600米高度。

1953年,英國領導的英國-紐西蘭聯合遠征隊又一次嘗試攀登珠峰。

第九支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john hunt)領導下,從尼泊爾一側進行攀登。

5月26日,第一組沖頂隊員隊員埃文斯( charles evans)和布爾吉朗(tom bourdillon)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由於氧氣問題下撤。

▲希拉里和丹增1953年在珠峰

1953年5月29日,紐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和丹增·諾爾蓋(tenzing norgay)(即1952年春、秋兩季隨瑞士登山隊兩度登上8000米的尼泊爾嚮導),於當地時間上午11:30,沿東南山脊路線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在下撤前,他們在頂峰拍照,並埋下了一些糖果和一個小十字架。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這是人類首次站在世界最高峰之上。幾天後,在加德滿都,隊長亨特和希拉里被授予英帝國的爵位。作為印度公民的丹增被授予了喬治勳章。

1954年,珠峰高度修正為29028英尺(8848米)。

後喜馬拉雅遠征時代(1954——至今)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a. eggler)為首的瑞士登山隊於5月23日,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他們使用的路線是1952年由瑞士隊員所打通後來為英國隊首先通過並取得成功的路線。即從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達珠峰和洛子峰之間的山坳(通稱南坳),然後沿東南山脊登頂。所用珠峰標高是8848米,之前於5月18日首次登頂了世界第四高峰-- 洛子峰。

1960年,5月25日,中國珠峰登山隊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藏族)和屈銀華。

1963年,美國遠征隊開闢西山脊-北壁Hornbein溝槽路線,這是珠峰第三條路線。之後因中印和印巴局勢緊張,喜馬拉雅和喀喇崑崙對外關閉。珠峰迎來數年的沉寂。

1965年,儘管局勢緊張,印度還是有機會攀登珠峰。尼泊爾的阿旺貢布成為首位兩次登頂珠峰的登山者。

1970年,珠峰重新開放。日本人三浦雄一郎從南坳8000米處滑雪下山,這是珠峰8000米以上第一次登山滑雪。為了克服高海拔空氣稀薄造成空氣阻力過小,他使用了減速傘,但是下降速度高達172公里/小時。2000多米的洛子壁用時兩分鐘,之後的滑墜險些導致遇難。三浦雄一郎此次未能登頂,這一缺憾直到數十年後得以彌補。

1973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四十八歲的水野祥太郎(michio yuasa),從當年8月間進入珠峰,原企圖從1970年日本隊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線登頂,事先曾想方設法改進了裝備,如適合于海拔8000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裝備,但仍未能越過海拔8000米以上的那一條大岩壁,結果被迫採用備用方案,沿東南山脊經南坳的傳統路線登頂。兩名隊員,石黑久(hisahi ishiguro)和加藤保男(yasuo kato),於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頂峰。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頂成功。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為世界上首位從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中國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珠峰,九名隊員登頂,藏族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首位從北坡登頂的女性;

同年9月,英國的Doug Scott和Dougal Haston沿西南壁登頂珠峰,這是珠峰第四條路線。在半個多世紀的珠峰探索後,英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該年春、秋兩季,三支登山隊從三條不同的路線攀登珠峰成功,這是珠峰攀登史的第一次。

1978年5月,奧地利人彼得·哈貝爾(peter habeler)和義大利人賴因霍爾德·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首次未帶氧氣瓶登頂成功。創造了人類登山史上的第一次的8000米山峰無氧登頂記錄。

10月,波蘭人旺達·魯克維茨(wanda rutkiewicz)成為全球第三位,歐洲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女性。至1992年,她完成了9座八千米山峰的攀登。

1979年,以斯洛維尼亞登山者為主體的南斯拉夫登山隊完成西山脊完整路線。登頂的Andrej Stremfelj後來獲得首屆金冰鎬獎。

1980年2月,波蘭人Krzysztof Wielicki等人完成珠峰的首次冬季攀登,Wielicki本人是第五位完成14座的登山者。

5月,波蘭人Andrej Czok和庫庫奇卡開闢南壁岩柱新路線。

8月,攀登皇帝梅斯納爾完成珠峰歷史上唯一一次無氧單人新路線攀登,由於處於天氣惡劣的季風期,珠峰大本營以上沒有其他登山者。

9月,日本人重廣恆夫尾崎隆沿珠峰北壁右側下部的日本溝槽連上半部美國隊首登的Hornbein溝槽完成珠峰北壁首次完整攀登。

1982年,蘇聯人首次登頂珠峰,這是沿西南壁一條新路線完成,也是迄今為止難度最高的路線之一。

1983年10月,美國隊的Louis Reichard、Carlos Buhler和Kim Momb完成珠峰東壁首次攀登。

1984年,澳大利亞Tim Macartney-Snape和Greg Mortimer開闢珠峰北壁新路線。

1986年,瑞士人Erhard LoretanJean Troillet從北壁無氧攀登珠峰,沒有使用繩索和帳篷,夜間攀登,白天挖雪洞休息。40小時登頂珠峰,3小時下撤。這是珠峰歷史上最了不起的攀登之一。

1988年,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聯合登山隊首次從南北兩側雙跨珠峰成功。登山隊12人全部成功登頂,其中六人進行了南北大跨越。全程進行電視直播。

1995年,英國人Alison Hargreaves成為第一位無氧登頂珠峰的女性;

由日本隊開創東北山脊全程新路線。

1996年,春季珠峰山難,15人死亡;夏爾巴Ang Rita第十次登頂珠峰,全部無氧;

俄羅斯隊開闢東北壁第一條路線;

義大利人Hans Kammerlander從北坡前進營地出發,沿常規路線,單人無氧,用時16小時45分登頂,下撤時從7800米滑雪下撤;

瑞典人Goran Kropp從瑞典騎自行車到達珠峰,無氧登頂後,又騎車返回。這是一次全程不藉助外力的嘗試,所以沒有使用昆布冰川上搭建的梯子。當時所有的隊伍為他讓道,讓他在夏爾巴修路前率先攀登沒有任何痕迹的珠峰,可惜此次嘗試最後止步於8700米,後來在第二次沖頂中登頂。

1999年,Cathy ODowd成為第一位同時南北兩側路線登頂的女性

尼泊爾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第九次登上珠峰並創下隻身在峰頂停留21小時的最高紀錄;

美國隊找到了喬治·馬洛里的遺體。

2000年,10月7日,斯洛維尼亞人Davo Karnicar5小時從頂峰全程滑雪回到大本營;

尼泊爾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從大本營出發由北坡攀登,耗時16小時56分鐘登頂成功,創造了登頂珠峰的最快紀錄。

2004年,5月21日,夏爾巴Pemba Dorjie8小時10分鐘登頂珠峰;

5月29日,俄羅斯隊開闢珠峰北壁新路線。

2008年,人類第一次在珠峰燃起奧運聖火。

2011年,阿帕夏爾巴第21次登頂珠峰;

5月,印度女性10人次登頂,成為該年登頂珠峰女性最多的國家

全年共五百餘次登頂紀錄。

2012年,5月19日當天共有234人登頂珠峰,成為單日登頂人數之最。珠峰商業化及環保的問題再次受到關注。

2013年5月20日,逝去雙臂的加拿大人高塔姆成為第一個成功登頂的未帶假肢截肢者;

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以80歲高齡刷新了最老登頂者的記錄;

5月24日,尼泊爾人普爾巴·謝爾帕第21次登上珠峰之巔,追平之前阿帕夏爾巴保持的登頂次數記錄。

今年喜馬拉雅攀登季有什麼可看的?

近日,瑞士機器Ueli Steck(曾61天攀登81座山峰)發布了他的計劃,實質內容不僅只有無氧。確切的說,Ueli Steck計劃一次珠峰——洛子連穿。連登和連穿的區別在哪裡?連續登頂兩座山峰可以叫連登,對路線沒有具體要求,連穿則通常是沿著山脊線從一側登頂,從另一側下撤,然後再沿著山脊繼續登頂第二座山峰,這意味著在高海拔的停留時間更長,而且路線選組餘地更小。因此更具挑戰。

撰文:陶瓷蝦老師(部分有增添和刪減)


推薦閱讀:

如何安全過河,以及過河新方案
越野跑丨你的耐力夠消耗嗎?
閃米特?知乎Live總結
深度川西 | 最美的攝影天堂·甲根壩
登山滑雪之red lake peak

TAG:登山 | 登珠峰 | 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