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人喜歡搞科研么?

科研?難道不是只分忍得了和忍不了,真的有人喜歡么……


科研對於我而言最大的魅力,是可以奢侈地耗費大量時間、全身心投入地思考和試圖解答自以為有趣的問題,儘管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沒什麼效用, 發不了大paper,甚至不一定存在。

在進實驗室之前,上一次體會到這種專註的自由應該是七八歲時用放大鏡燒螞蟻的時侯了吧~~


真的有人不喜歡搞科研么?

難道不是只分做得來和做不來,真的有人不喜歡么……

## 當然我自然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但是如果我如此judge你不喜歡科研是因為『無能』,你說氣不氣?所以啊,也不要反過來質疑有不少人確實喜歡科研


還有我。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最高級別的顯擺就是科學家用paper證明自己比其他科學家聰明。


我認為「搞科研」是一種人生態度,雖然說並不太可能方方面面都「搞科研」,但至少,在你所認為自己從事的工作上,「搞科研」這種態度,是必須有的。

擁有這種態度,你才不會隨波逐流,你才會有真實的自我存在感。


挫折感很重,反之成就感極強


真的有…

但是一切都是會變的。

我有段時間痴迷到除了睡覺就是在干實驗,收穫了很多成就感,一點都不覺得累…

直到,直到我畢業了之後…

無止境的拿項目、論證會、結題、考核、評估、審計…忙的時候一周飛六次,一年的有效時間論天算;

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

不是在考核,就是在準備考核的材料…

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去實驗室親手做了點啥,覺得踏實…

真羨慕有導師頂著的日子,可以安心研究點東西,滿滿的成就感,現在乾的都是些啥!?

舉個非常恰當的栗子:

高中的時候,我非常羨慕啪啪啪,啪一次非常爽,那時候真心喜歡啪…

現在,一天啪十幾次,眼鏡都綠了,你問我是真心喜歡啪么,我都快吐了啊…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有。科研不只是科學家的科研,更是千千萬萬普通科研人員的科研。博士畢業以後離開GZ來到GX,西部省份的漁業科技含量低,導致養成率低,很多養殖戶靠這個生活,全家齊上陣,起早貪黑的勞作,但是颱風暴雨天災魚病,靠天收的結果就是辛勞整年卻並不富足。我常帶學生跋山涉水前往養殖場在一線採樣分析和指導,看到漁民純樸充滿期望的眼睛,還有他們每次盡全力配合採樣調查,我覺得責任沉甸甸的,必須潛心科研幫助他們解決養殖病害問題,提高產量和成活率。這是我從事科研的動力源泉,對科研我確實充滿興趣。

PS: 科研不全是是量子通信核武AI,更多的科研集中在生產一線,雖然不是那麼高大上,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喜歡上了喜歡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狀態,以及不願辜負人們對你的一種期望。

  • 比如我小時候,瘋狂喜歡踢球,每節下課在走廊里踢透明膠,放學在操場踢到天黑才回家,周末倆天踢倆下午球。

    四年級學校沒有足球聯賽,於是夥同體育老師舉辦起聯賽。小學沒有校隊,再次夥同併當選隊長。

    初高中大學,也是一路校隊(大學院隊)隊長。

    坊間還盛傳小時候我爸送我去體校選拔,但是教練說我太瘦小於是落選了。(不知真假)

    你現在問我當時為什麼喜歡踢球?

    因為踢球使我專註和拚命訓練想贏球的願望,以及班級同學、隊員們和教練對我帶領球隊贏球的期望。
  • 比如這個妹子長相平平,某些部位更平,會有人喜歡么?

    拜託,這位可是我大學時期的女神,暗戀了整整一年的!

    你現在問我當時為什麼喜歡她?

    可能是愛上了喜歡她的這種感覺,以及為了這種感覺奮不顧身、敢愛敢恨的年輕而躁動的心。

    當然了,我已向「全天下」(身邊朋友)宣布了我喜歡她這件事--為了這句誓言,我也要拼了老命把她追到手嘛。
  • 比如科研,小時候就愛鑽牛角尖,老師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xx啊,不要老鑽牛角尖,考試不可能考到的!」

    廢話,以前考試都考過了,那還能叫「科研」?

    小學貪玩,成績平平;初中經常班級第一,或許那時起,學習開始給我滿足感和虛榮感。

現在你問我為啥喜歡科研?

第一,如今可能只有科研這件事可以使我專註,我可以花幾年時間在同一個科研項目上,滿腦子在想用什麼方法可以使項目推進。我可以三天只睡12小時,來趕項目或paper的 deadline。以及喜歡自己喜歡科研的這股GEEK的狀態。

第二,可能是不想辜負這麼多年來對於學習和科研的「付出」,以及家人和朋友以及老師、導師對於我小時候立志成為科學家的一種期待吧。

當然我相信世界上有那麼一批真正的科學家,他們純粹的喜歡科研。

比如帶我進入運籌學殿堂的美國Clemson大學數學系Warren Adams教授。為何我如此確信?從下面這件小事便可探知一二:

Robin Shen:什麼樣的科研是頂尖的科研?

喜歡本身就是一種緣分,且行且珍惜。


講一個偽化生傳統方向的辣雞本科生的感受:

我最近再做一個步驟繁瑣的實驗,一套流程下來至少一周,還是我第一次做。做的時候提心弔膽:如果這步實驗成功,但是是陰性結果,這說明我當時信誓旦旦哄騙經費時講的東西就不怎麼靠譜;如果這步實驗沒做好,那我要再重複同樣的步驟一星期,並且上一個擔心仍然存在,那又是糾結的一星期。

今天拿到詭異的結果,還好設置了多個對照可以推理排除掉一些失敗的可能因素。然後我悲傷地去找師兄問:

「balabalabala 師兄你看這是什麼情況嚶嚶嚶」

「不知道,你可以再做一次試試」

「我查了一下xx試劑的說明書balabalbala 你說會不會是這個試劑balaba?」

「額,有可能」

「那師兄你上次用這瓶試劑是什麼時候口牙?」

「一年前吧」

「師兄你上次用它的時候成功了嗎?」

「沒有誒」

「師兄你還記得之前做這個實驗成功的經歷嗎?當時是用得這種試劑嗎?」

「沒有成功過誒……你可以跟小老闆說說,讓他再買點好的試劑」

我開始持續懵逼不知所措。

我覺得自己是喜歡科研的,所以我明之自己學的專業是個大坑還不捨得跳出來。我不過是個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本科生,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很多次了,每次悲傷地去請教師兄師姐,得到的回答多是:「哎呀,這個儀器不太好用,時靈時不靈,你換個儀器試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換種酶(試劑)試試」「這個牌子的某試劑好像不好用,我上次用它也失敗了」「你不要妄想跟PCR講道理啊!」似乎習以為常。

有的時候我在想,我在搞科研誒,可是我到底在搞什麼?

設計實驗的時候似乎十分簡單,有點邏輯性,一路下來便順理成章;到了執行環節,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了錯先是質疑自己,然後就是一連串的為什麼,為什麼問多了,就開始懷疑儀器試劑,然後每次長流程的實驗都會擔心是否能成功,感覺自己的科研熱情就在被「失敗經驗」一遍遍地磨著。慢慢的,自己也不想問為什麼了,開始有了完成任務就行的心態,至於我做的東西是否真的有意義,成功了到底等不能為人類的發展出一份力,也不重要了。我開始期待後續實驗順利一點從而少浪費一些經費,期待一個positive的結果,期待著寫篇文章出來用於深造,好頂著一個博士的頭銜繼續逃避社會。

扯遠了。我想說,很多明知偽化生科研形式還願意在第一志願填這類專業的人都是「喜歡」搞科研的。我知道目前就業差,研究生博士生待遇不咋地,搬磚又累又枯燥,可還是想當個「科學家」。我現在感覺自己的熱情快被這種學徒制的師生關係、小作坊式的實驗室、無腦的實驗操作、謎一樣的經費管理、虛無縹緲的科研意義、屎一樣的學生待遇磨沒了,我想我可能體會到了本專業一些研究生的心情。也越來越羨慕碼代碼的朋友——至少他們知道自己在寫什麼,知道編譯不過去肯定是寫錯了而不是電腦餓了。

身為一個「喜歡搞科研」的人,我經常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哪,這是怎麼回事?我今天去實驗室幹什麼了??有這時間我干點啥不好???

啊我偏題了,怎麼一不小心又變成了勸退文……那,我想對耐著性子看到這裡的同學說,你這麼有耐心,干點啥不好,別學生物了啊!


真的有,只要別工資給太低,我想一輩子搞科研!


讀書時候做生物基礎研究,沒什麼感覺喜歡不喜歡。

畢業後以寫ppt和溝通為生,越做越喜歡。

每天到辦公室看看項目,評論一下這western跑得挺好看,這細胞染料我當年也用過,評估一下數據真實性,應用潛力,很有趣吧。然後看看別人做了點什麼,有什麼競爭對手,別人遇到了什麼技術問題,怎麼解決的,分析下這裡怎麼處理。再看看他什麼沒說,說了什麼和沒說什麼同樣值得研究。

看不懂,找外部專家訪談,問問別人怎麼看。哦,原來和我想法也差不多嘛,我真厲害。

生物就是這樣有趣,基因,蛋白,組織,太有趣了!!

上班看得文獻,灰色文獻是讀書時候的十倍吧。

下班回家研究一下藥學,製劑,有趣!合成,有趣!分析,有趣!解剖,有趣!都是我自己要看書的,沒考試,短時間也用不上,但是真的好有趣啊。

上下班地鐵上都看科普公眾號,看看有什麼新研究趕緊看看,上班時候還能吹吹牛聊聊天。

啊哦,新訂單要一篇sci。趕緊巴拉巴拉看看哪家的什麼葯,圍觀一下csr,聯想一下效果和競品。哎?上次做過對手葯的,熟悉,爽,爭取2天搞定。反正我什麼都不會說的。這錢買點啥呢?又開心了。

從過去幾百年到最近,無數科學家的奮鬥,推動科學進步,造就了一批富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前幾年上班總感覺東一錘西一錘,這幾年終於感覺一切都串了一起來。工作時候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科研確實很有趣,有時候覺得沒勁是不適應學校的培養體系,不喜歡動手喜歡看和講,雖然科研的工資不能和金融it比,但是看看每小時工資也就心裡平衡了。生物就是這麼有趣,這麼神奇的。

以前深夜被房價驚醒,現在覺得好好學習,過幾年給家裡人買房子肯定是可行的。


如果有件事情,你做起來不是很費力,做得還比一般人都要好,你發現你還可以靠這件事情生活並獲得別人的尊敬。你會不會喜歡做這件事呢?

沒有人會天生喜歡什麼事情。喜歡科研的人多是從中得到了正面的反饋。這和喬丹說 「I love this game」的道理是一樣的。


轉載一個多年前的文章吧,黑體字部分算是這個問題的回答。

牛逼頓

3月28號是牛頓的忌日,但是知道的人很少,我們畢竟更關心沈殿霞和張國榮。其實牛頓老師在科學圈裡曾經很有權勢,被女王封了爵位成了貴族,人稱牛爵爺,官至皇家造幣局局長兼皇家學會會長。如果阿爾伯特沒有辭了以色列總統的話和他有一拼。

說他有權勢並不僅是官大,主要是貢獻大。如果17世紀就有諾貝爾獎的話,牛頓老師至少能連續壟斷4屆物理學獎(分光計;力學體系的構建;反射望遠鏡;萬有引力),同時為了表彰他在煉金方面的造詣,再奉送他一屆化學獎。而且這孫子鼓搗出了流數術,所以菲爾茲數學獎也要給他。要知道,他的這些發現基本都是在26歲以前獲得的,30歲以後牛頓就開始玩票了,成天琢磨上帝和煉金,以及怎樣把萊布尼茨搞臭,捎帶手的把以前的發現整理成書。所以你能想像到他在當時的歐洲是如何的一呼萬應,敢跟他叫板的只有萊布尼茨和大主教貝克萊。牛老師死的時候,全英國的名流以給他扶柩為榮,全歐洲的名流蜂擁倫敦。來自法國的傻逼文科生伏爾泰在國葬現場大受刺激,回去就寫了首詩,嫉妒之情溢於言表。

牛頓老師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也是孤獨的一生。一輩子沒有朋友,也沒有結過婚,很可能到死都是處男,關於牛頓是否處男的問題,由於篇幅過長,我將在另一篇文中論證。當然他肯定不會孤獨,因為科學的世界裡樂趣無限,快感連連。出乎世俗想像的是,科學其實遠比任何娘們兒都風騷,玩科學比玩女人爽得多,得到一個成果所獲得的高潮強烈而持久,不僅有快感,更有巨大的自我認同感,遠勝於那幾秒寒顫之後無邊的空虛與落寞。所以陳景潤其實是沉溺於美色不能自拔,身體弱架不住高潮過度被爽死了。

牛頓老師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生性孤傲,自恃高才,瞅誰都是傻逼,當然不會真心跟傻逼交朋友。同時在他眼裡人是不分男女的,只有傻逼和巨傻逼兩種,所以他對女色沒興趣也就可以理解了。有婚介中心給他介紹過幾個名媛,拾掇拾掇都是當王妃的坯子,但一見面就受不了牛頓的牛逼烘烘和不知所云。比如有次相親,他把姑娘的手指頭塞進了煙斗。

另一方面是外在的,不光他不願意交朋友,也沒有人真正想跟牛頓當朋友,結交他的人都是有目的的。人們對他只有敬畏和仰慕,並不真的喜歡他。這道理其實很淺顯,絕大部分人都熱衷於跟比自己傻的人待著,很少有人願意在人精的身邊襯托自己的二逼。所以好多人都喜歡小動物和小孩子,就是因為這些東西夠傻。不少姑娘一見到小貓小狗小人兒都會迫不及待的摟抱,接踵而至的就是很嗲的說好可愛歐~,聽得我陰毛都豎起來了。有時候可愛和憨態可掬的潛台詞就是弱智。小猴子也很好玩,喜歡的人就少多了,因為猴子機靈到能戲弄人,那些人沒有駕馭猴子的自信。同理,喜歡小孩的都是喜歡他們的單純與缺心眼,在他們眼裡,小孩跟小動物沒有本質區別,也都是四條腿走路,露著屁眼隨時拉撒。如果遇到一個小天才,3歲就會心算三位數乘法或者知道傻逼二字的正確寫法,她們一定會駭破了膽。所以那些喜歡養貓狗的女士們別再標榜自己有愛心了,你們其實比誰都缺德。我從不喜歡貓狗,這是因為我敬畏大自然的生靈而不忍戲弄它們;我也不喜歡小孩,因為我把他們當作一個大寫的人而不是小畜生看待。

大家不喜歡牛頓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乖張。長年在他身邊的人回憶說,牛頓在人前只笑過兩回,其中一次還是嘲笑:有人問他,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那麼老朽,不知道還有什麼價值。牛頓聞聽放聲大笑。而且他人品太差,跟誰都打架。眾所周知他從小就有校園暴力的記錄,胖子同學不小心踩了他的風車,他抬手就把胖子打哭了,我們的教科書居然說這是他有志氣的表現。長大了不以拳腳論高下,他就僱用槍手大罵萊布尼茨,甚至不惜化名親自去罵,人品至此真是無以復加。萊布尼茨若不是臉皮厚早就跟納什一樣瘋了,而且牛頓老師肯定會拍個片子叫《醜陋心靈》繼續噁心人家。

關於牛頓的另一個謊言是他的謙虛,證據就是牛頓老師說過兩段著名的話,一段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另一段是海邊撿石頭子。這確實很有迷惑性,我第一次聽到後感動的直冒鼻涕泡。但任何話語都是有語境的,巨人肩膀那一句的語境是這樣的:胡克其實早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並推導出了正確的公式,但由於數學不好,他只能勉強解釋行星繞日的圓周運動,而且他沒有認識到支配天體運行的力量其實是普遍存在的,是「萬有」的。第谷早在100年前就發現了行星的公轉其實是橢圓運動,開普勒甚至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定律。所以科學界對胡克的成果不太重視。後來數學小狂人牛頓用微積分極其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並把他提出的力學三條基本定律成功推廣到了星系空間,改變了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公認的天地不一的舊觀點,被科學界奉為偉大的發現。於是胡克大怒,指責牛頓剽竊了自己的成果。牛頓尖酸刻薄的回敬道:是啊,我他媽還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這本是一句反語,至少不是真的想客氣一下。幾百年後羅永浩說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這意思。但後人出於塑造完人的目的,只保留了孤立的原話而去掉了語境,變成了一句徹頭徹尾的謙辭。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另一段話上:牛頓晚年因為樹敵過多,來自歐洲大陸比如法德的一些新銳科學家質問他:「牛頓你丫牛逼什麼啊?」牛頓此時完全的展現了他科學界大宗師的風度與水平,瀟洒的回敬道:「我沒有什麼牛逼的。我只是一個在海邊獨自玩耍的小孩,偶爾會為撿到幾個美麗的貝殼而欣喜若狂,卻對面前浩瀚的真理大海無所察覺。」意思是說你們他媽的連貝殼都看不見有什麼資格評價我?幾十年的官場畢竟不是白混的,牛老師甩片兒湯話的水平已經到了信手拈來閑庭信步寵辱不驚的境界,所以我們只記住了這一段優美至極、深邃如同詩歌的話語。

牛頓老師人品差,不謙虛,沒朋友,按現在的說法這是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事業不會成功。但我們也發現,當智商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是可以取代情商的。所以那些說自己情商低的所謂天才們,你們沒成功只是他媽的還不夠聰明而已,怨不著人家情商。要知道牛頓是個遺腹子和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不到5斤,沒吃過DHA和RHA配方的奶粉。親娘改嫁後跟文盲姥姥度過無聊的童年,沒有任何的早期智力開發和學前啟蒙,7歲上學以前腦子裡空空如也,牛媽媽對他的期望僅僅是認識點字然後回家務農。但是牛頓上中學後已經熟練掌握了拉丁語希臘語西班牙語和英語,然後被推薦進了劍橋,20出頭就當了盧卡斯教席的終身教授。如果他能活到今天,我一定會請他當熊博網的形象代言人兼吉祥物。

晚年的牛頓除了升官發財再無其他驕傲之處,而且官迷心竅,沒退休一直干到85歲壽終。當然他並沒閑著,寫了150萬字的神學著作,同時一心撲在化學事業上,在家裡蓋了窯子,拿出年輕時搞物理的勁頭玩命試驗。但這次他的出發點就錯了,總是希望從黃銅和煤渣中提煉出黃金。要知道化學反應只能改變分子並不能改變原子,能給原子做變性手術的只能是核反應。他違背了化學定律里的物質不滅原則,所以蝦米了。

最後,說兩段悼詞。一段是他的墓志銘:伊薩克牛頓爵士,安葬在這裡。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第一個證明了行星的運動與形狀;彗星軌道與海洋的潮汐。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光線的各種不同的折射角,顏色所產生的種種性質。讓人類歡呼,曾經存在過這樣一位,偉大的人類之光。另一段是英國詩人寫的:自然和自然的規律隱藏在茫茫黑夜之中。上帝說:讓牛頓降生吧。於是一片光明。

不知道為什麼,這兩段總是讓我有點感動。


有,寫bug使我快樂


想起來前幾天導師說的話。。

不喜歡科研,那就千萬別讀phd!!


"搞科研"這個詞太寬泛了。只能說,能至少不討厭的都是不覺得學習和動腦筋是件苦差事,而且這兩件事都效率高的人。但要談到喜歡,其實都要具體到研究方向和研究範式。在這個層面上很多人其實不是喜歡,而是為了熱門,難度,周期,成本等因素來確定的課題。這也才是成熟的職業狀態。


個人覺得無所謂喜歡不喜歡,科研是一種習慣,很多人接受教育這麼多年,已經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日後走上科研的道路也是自然的。

把科研當作一種習慣的好處是,這樣就不會覺得科研很累,很無聊,才可以繼續堅持下去,國內外大學裡的很多教授都有熬夜做科研的習慣,工作時間其實比上班工作還要長,但也沒人覺得很累堅持不了要退出,中國合伙人里有句話,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所以那些覺得,科研是一種讓他們覺得幸福和滿足的東西的人比較適合做科研。當然,每個人從事科研都有不同的理由,但是應該不會有太大差異。

做科研的不好的地方是,生活與工作不能分的清楚,有的時候要趕ddl經常要在家連天帶夜工作,容易缺少與家人朋友的溝通交流,對人際關係的發展也不太好。但是要看到博士也有博士的圈子,雖然範圍不廣,但都是精英。

總的來說,做科研,教書育人是比較有意義的一件事。


舉一個,非常不恰當,並且十分猥瑣的,例子。

一般認為,絲襪控,都是不大體面的紳士。

但是,如果從科研的角度出發,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新的操作】,就像下面這樣 ↘

請注意,這篇論文的作者是兩位女性。

因此,大鎚我沒有開車,請嚴肅。

大鎚舉這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是妄圖說明一點:

很多人喜歡科研,就是因為他們陸續發現——

如果自己的興趣和科研是一致的,那麼科研為你打開的,很可能,是新世界的大門。


有,而且多著呢。科研這個東西又辛苦又不賺錢,沒點興趣和情懷還是早退早超生。


上大學均分都不到80,每天不喜歡上課聽老師念課本,就把課都曠了,也不喜歡期末的應試,演算法考試沒有程序題都是概念,演算法競賽學校第一然而考試(裸考)只有70分!

可我發現我真的不是不喜歡學習,曠課後我沒有去打遊戲,大一每天找個角落玩acm,大二開始接觸了一些機器學習的東西,前一陣子參加一個社交媒體畫像評測第6名,前5名是中科院東南大學啥的隊伍,現在大三,和研究生跟著導師在實驗室準備論文,參加研究生的每周例會,每次討論問題看文獻都特別開心,如果以後讓我搞學術,我大概就是這種痴迷的狀態吧,我不反對考試,但如果就這麼講課,考試這麼出題,我覺得這個211要完。


推薦閱讀:

無心工作,想去休假?原來不是工作責任心有問題呀 | 態度
送你10句話,建立堅定不移的工作觀
辭職後,我後悔的12件事 | 薦書
浣熊是早期保姆?一些小科普,早期動物的專職工作和特殊技能

TAG:科研 | 博士 | 碩士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