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阿富汗的獨立路
1919年5月,英國第三次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誓將爭取獨立的阿富汗阿曼努拉政府趕下台。然而,戰爭以英國的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既不是英國「技不如人」,也不是阿富汗國王阿曼努拉「技高一籌」——阿富汗能贏得獨立是大國博弈的結果。
大國的競爭
阿富汗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從地緣政治學上來說,它處於世界政治的「樞紐地帶」。成吉思汗要征服世界,向西而行,就必須先征服花剌子模。只有越過了阿富汗的山地,才能南進伊朗高原,西去東歐平原。反過來,西方的征服者,無論是古代的帖木兒,還是近代的西方列強,想要徹底控制亞洲,就有征服阿富汗之必要。
近代是西方列強征服世界的時代。海上的來客——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也有陸地上不斷推進的大國——美國的西部運動征服了大半個北美洲,而沙俄的東進則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甚至一度到達了阿拉斯加。
不過,不同於沙俄在杳無人煙的西伯利亞的征服,它向溫暖的南方挺進時所遇到的抵抗就強得多了。
在遠東,沙俄的對手是滿清帝國,而在中亞,它的對手則是古老的草原文明。只是,此時的游牧部落早就不是西方近代化軍事力量的對手了,他們在沙俄帝國推進的過程中紛紛落敗。
沙俄行軍至阿富汗時已達力量的極限,想小憩一下再繼續前進,最終到達溫暖的印度洋。然而,此時真正擋在他們面前的並不是阿富汗的游牧部族,而是另一個西方殖民者——英國。
在沙俄從陸上征服亞洲的同時,英國從海上征服了亞洲大陸的邊緣地帶,特別是在獨佔了印度之後,將印度打造成了英國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
當沙俄劍指阿富汗之時,英國首先想到的是「唇亡齒寒」,即沙俄在佔領阿富汗後對印度可能造成的威脅。所以,搶先一步將阿富汗納入勢力範圍便成了英國的當務之急。
這直接引發了第一次英國與阿富汗的戰爭(1838~1842)。雖然英國戰敗,卻用強硬的態度表明了自身的立場,使沙俄放慢了對阿富汗滲透的腳步。這也使阿富汗贏得了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英軍於1839年進攻加茲尼城堡,來源:bsakirkee
不過,沙俄在19世紀中葉徹底征服了撒馬爾罕,對阿富汗的征服只在咫尺之間,阿富汗對於英國的威脅再臨。為此,1872年,英俄兩國就如何確定阿富汗的邊界(勢力範圍)展開談判。
1873年,兩國確定以阿姆河北部為阿富汗的北界。然而,桌上的談判只能提供事件短暫的平息,並不能填補兩國安全感的缺失。特別是以海岸征服為基礎的英國,對俄國可能深入至印度的側後方所造成的威脅極為恐懼。1878年英國再次出兵征服喀布爾。
這一次,英國成功取得了阿富汗的「保護權」,將阿富汗納入了自身的勢力範圍。1885年,英俄兩國簽署協定,確定了阿富汗邊界。現代意義上的阿富汗國家的大致領土範圍也在這一時間段被勾勒出來。
阿富汗地形圖,來源:http://britishempire.co.uk
此後,英俄兩國對阿富汗的爭奪告一段落,兩國都不得不面對歐洲大陸新興崛起的超級大國——德意志帝國。
近代阿富汗國家的獨立
德意志帝國是歐陸最強的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扛住了英法俄三大國的圍攻,使其遭受巨大損失。鑒於此,1919年阿富汗國王阿曼努拉趁一戰結束之機,英國疲敝之際,決心脫離英國「保護」,爭取民族獨立。
阿富汗國王阿曼努拉汗(Amnollh Khan)
阿曼努拉並非一時興起,他在此時選擇對英國說「不」,其背後有著深刻的地緣政治考量。阿曼努拉非常清楚阿富汗之所以未像印度那樣被英國完全殖民,還保留著半殖民半獨立的政治地位,就是因為英蘇兩國爭霸的存在。
要想夾縫中求生,必須利用兩大國之間的均勢,做好適當的對沖。而從當時的地緣政治環境來看,北方的蘇維埃政權百廢待興,面臨國土防衛與國家重建之重壓,與大英帝國相比處於相對劣勢。
在另一邊,當時的阿富汗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來說也並非十分重要。蘇聯自誕生之初變面臨著國內反動勢力的反撲與國外「白軍」的圍剿。保衛蘇維埃政權,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才是列寧在此時所面對的最重要之課題。
因此,蘇聯才會對中國北洋政府承諾放棄沙俄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以換取中國支持。也只有在此時,蘇聯才會願意承認阿富汗的獨立。
為此,阿曼努拉在獨立伊始就主動致函列寧,要求兩國建立正常友好的外交關係。對此,列寧當即回信表示「將毫不猶豫地承認阿富汗的新秩序,鄭重地承認阿富汗的國家獨立」,還將阿富汗問題主動放在「巴黎和會」的議程之中,要去與會各國承認阿富汗的獨立。到1919年3月,蘇聯政府正式承認阿富汗的國家獨立。
時任蘇聯領導人列寧(Vladimir Lenin)致信承認阿富汗獨立
不過,阿富汗的國家獨立引起了英國的恐慌。英國所恐懼的並不是阿富汗的獨立運動,而是害怕阿富汗為了贏得獨立而投向蘇聯一邊,進而引發波斯與印度的動蕩。
為此,英國於1919年5月,再次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不過,戰爭以英國的失敗告終。1919年8月,英國在蘇聯的外交壓力下被迫與阿富汗簽訂和平條約,確立了雙方的邊界,承認阿富汗獨立的現實。
總結
二戰前的世界對弱國來說是極不公平的,他們的命運也是最可悲的。他們的存續往往身不由己,依賴於大國之間的博弈。
無論是被稱為「非洲雄獅」的衣索比亞,還是遠東的滿清王朝,它們之所以能免於西方列強的全面殖民,維持半獨立之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西方列強之間的利益衝突。同樣,本文的主角阿富汗也是如此。
對英俄兩國來說,阿富汗並不是戰略優先順序最高的區域。蘇聯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同樣,英國的全球政策也是為了維持歐洲大陸均勢而存在。
英國對阿富汗的三次戰爭,與其說是為了擴展英國的勢力範圍,倒不如說是為了遏制俄國在歐亞大陸中心區域的擴張,避免俄國的勢力從側後威脅到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
從這個意義上講,英國在阿富汗的戰略實為守勢,只是採取了進攻的手段,以攻代守而已。
單就國家主權而論,阿富汗實屬幸運,它一次又一次地逃過了被全面殖民的境地。不過,從地緣政治的博弈結果來看,它又是極端不幸的。位於「樞紐地帶」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其一次又一次地被大國覬覦,捲入大國之間的衝突;其國土不斷遭受蹂躪,人民流離失所。
當英國退出世界爭霸的舞台後,美國接替了它的位置,對阿富汗的戰略部署亦如前者,但真正遭受苦難的唯有阿富汗人民。
今日主筆 蔣旭棟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yME4wYk1MRVZaOHFyWVlQOXhhO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沙特在葉門的地緣政治困局
※埃爾多安接連與歐洲國家開撕,土歐關係何去何從?
※在以色列讀書+養娃,這個中國媽媽真的很拼! | 中國人在中東
※中國在阿拉伯世界該咋說話?
※只有這個猶太戰神,敢孤身殺入阿拉伯陣地!地球知識局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