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最細小的溫暖、最珍貴的確幸——讀《我們仨》

文 | 果媽

世界讀書日。

近幾日細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幾次潸然淚下。

家是什麼樣子?有細小的溫暖、有珍貴的確幸,最好的範本,是它。

1

同樣是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門口,見證了這樣一場「恰好」的初遇。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著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幽默風趣。而出生書香世家的楊絳,則安靜溫暖,又不失活潑。寥寥數語後,二人一見如故。

月老催促著彼此書信頻繁,動聽的情話在字裡行間流轉。1935年,二人喜結連理。婚後同赴英國求學,求學的路上,課業繁重。偶爾閑暇時光,便是他們的探險之旅。對年輕的他們來說,什麼都是新鮮的。

書中這樣說:

搬家是冒險,自理伙食也是冒險,吃上紅燒肉,便是冒險成功……我們不斷地發明,不斷地實驗,我們由原始人的烹調漸漸開化,走入文明階段。

這也是倆人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一段時光。

留學期間,二人育有一女,起名錢瑗。錢鍾書滿心自豪欣喜:「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楊絳口中的女兒則是自己「平生唯一的傑作」。

2

自英國、法國求學歸國後,國內正處在抗日戰爭的時期,錢鍾書在外地任教,與家人聚少離多。而楊絳則帶錢瑗回到了大家庭的生活中,婆媳妯娌關係、柴米油鹽等瑣事壓力不斷。十年文革期間,錢楊夫婦更是備受折磨。

但,在楊絳先生筆下,苦難均一筆帶過,歡喜則細細描摹。

在西南聯大任教,輾轉回上海的錢鍾書,和兩年未見的四歲女兒錢瑗相見。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到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鍾書悄悄地在她耳邊說了一句話。圓圓立即感化了似的和爸爸非常友好,媽媽都退居第二了……

有一個夏天,有人送來一擔西瓜。圓圓大為驚奇。這麼大的瓜!又這麼多!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我們大笑。

鍾書愛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東西,總說:「Baby no eat.」她漸漸聽懂了,總留心看媽媽的臉色。一次爸爸說了「Baby no eat」,她看著媽媽的臉,蹦出了她自造的第一句英語:「Baby yes eat!」她那時約六歲。

3

已是晚飯後,他們父女兩個玩得正酣。

阿圓理直氣壯地大喊:「爸爸做壞事,當場拿獲!」把阿圓的鞋裡塞筆筒,裡面都是毛筆、畫筆、鉛筆、圓珠筆等等。鍾書把自己縮得不能再小,緊閉著眼睛說:「我不在這裡!」他笑的都站不直了。阿圓說:「有這種alibi(不在場證據)嗎?」

我忍不住也笑了,三個人都在笑。客廳里電話響了幾聲,我們才聽到。

書中又這麼定義: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

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為最大的。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雖然近在遲尺,我們如有問題,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絕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他們兩個會連成一幫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國期間,他們連床都不鋪,預知我將回來,趕忙整理。有時他們引經據典的淘氣話,我一時拐不過彎,他們得意說:「媽媽有點笨哦!」我的確是最笨的一個。我和女兒也會聯成一幫,笑爸爸是色盲,只識得紅、綠、黑、白四種顏色。其實鍾書的審美感遠比我強,但他不會正確地說出什麼顏色。我們會取笑鍾書的種種笨拙。也有時我們夫婦連成一幫,說女兒是學究,是笨蛋,是傻瓜。

寥寥數語間,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但一家人溫馨的場景,躍然紙上。

4

但美好的時光總是轉瞬即逝。1994年,丈夫錢鍾書病重入院,次年,女兒阿媛也住進了醫院。

書中第二部里,用一個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回憶了這段時光。先生稱這段時光為萬里長夢。她說: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責怪鍾書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了,我算不清。但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這個夢也是先生一家人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路的人生寫照。在夢中,先生往返於家不是似家的「客棧」與「古驛道」中,探望摯愛的丈夫,寄希望於這幻真的夢能千秋萬代的做下去。

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一九九七年早春,錢媛因患脊髓癌去世,次年歲末,丈夫錢鍾書也過世了。至此,先生的人生中,開始了漫長的思念與等待,思念另外一個世界的親人,等待與他們相聚的日子。

5

先生說: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2016年5月25日,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5歲。惟願在世界的另一個盡頭,她已與摯愛的親人相聚,從此生生世世,不再分離。

家是什麼?是包容,是納百川。是港灣,是休憩地。是彼此的坦誠相待,是能夠白頭偕老的漫漫旅程。願我們每一個小家庭都能像楊絳先生一家一樣,不管經歷過什麼樣的困難挫折,都能夠相守相助不離不棄,不管經歷了什麼樣的風雨,都能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END -

本文原創,版權歸公眾號「水木百合課堂」(ID:irissandy1984)所有,謝絕未經授權的轉載。當然,歡迎用原鏈接轉發到微信朋友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I1MDI3Nw==&mid=2247487186&idx=1&sn=37a42faf3ecda052f341579d07cef9d6&chksm=e96eabd8de1922ce2da2b8499c99ea31ed58c7f358f42e3abe70886bc9467b28df814bdc8aed#rd

推薦閱讀:

100 張書籤計劃:在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獨自造幾顆小晨星 (4/5)
東野圭吾:願我們都能不再繼續餵養這叫惡意的猛獸
《圍城》:不讀書上當,讀書也上當
《清流文化與唐帝國》摘錄
動不動就拿「人品」說事的人,錯在哪?

TAG:阅读 | 豆瓣读书 | 世界读书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