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叔的編程慢習慣
01-28
這次談談純技術,談一些編程習慣的事情。n標題是「編程慢習慣」,為什麼是「慢習慣」呢?n因為我今天分享的這些習慣在短期之內會增加時間開銷,不能立即獲得什麼收穫。但時間久了,至少對我自己是非常有幫助的,為我節省了不少的時間同時在編程能力上也獲得了成長。n另外在啰嗦一下,本文並非針對高手的,如果您是高手,可以跳過後面的內容了,接著看下去會耽誤到您寶貴的時間。n
記錄完這些內容會花掉不少時間,中間可能還要跟需求方、產品經理進行多次溝通。至於細節到底多細,沒有一定的標準,視項目和個人情況而定。n最重要的是做到心中有數,對開發周期的心中有數、對模塊大致劃分的心中有數,對內部流程的心中有數。n花力氣為自己做的需求文檔。在完成後,不僅核心要點印象深刻,後期檢索也會非常方便,最大限度在已知條件下降低走彎路的概率。從過往經驗來說,等到開始開發以後再去查聊天記錄,或者是找相關人員詢問,就慢的多了。n
推薦閱讀:
一、做自己的需求文檔n
我們在編程時,是否充分的了解了需求,關係到我們後續所開銷在項目上的時間。做一個新功能通常不會讓我厭倦,但是一次次的修改卻會讓我身心疲憊。特別是一些本身就時間緊任務重的項目,就意味著需要一整晚又一整晚的加班趕工了。n
具體比如說,以下3點會大量增加我們的時間精力投入:n- 需求本身就存在問題,邏輯無法走通,但是這個時候已經寫了不少或者和之前的代碼衝突到了
- 部分需求沒有表達清楚,溝通後發現對時間的需求誤判了,規定時間內完成變得困難
- 寫到一半,發現自己思路不對不得不重頭開始整理
1.項目的基本概述n
- 項目的簡述,這個項目到底在做什麼
- 完成的目標,最終使用人對於使用這個系統的實際需求
- 預計交期,DEMO演示的日期,交付測試的日期,上線的日期
2.項目的資料n
- 伺服器賬號和環境
- 需求文檔
- 開發、生產環境需求
- 參考的項目或代碼
- 溝通會議記錄
3.業務相關n
- 業務核心邏輯,通常還會轉換為初步的實現邏輯
- 執行流程
4.實現n
- 需要做的功能拆解
- 數據規模
- 實現方式
- 對現有系統影響的改動點,如果是全新系統可以忽略
5.其他n
- 測試單元規劃
二、用最笨的方法先去實現n
需求文檔做好了之後,我就會開始動手寫代碼,會把需求文檔中最核心需要實現的業務邏輯獨立分解出來,做一個Demo。按照輸入、處理、輸出,三個部分進行編寫。n基本上不會去寫太多的注釋。也不會去想模組如何構建以及語法是否美觀可讀、效率是否是最優。能夠得到正確的輸出結果為第一位有優先。這樣做可以隨意修改,而且代碼量少,如果實現過程出現問題,很容易就可以定位到原因。n把功能實現以後,先做壓力業務邏輯測試,沒有問題,再移植到項目中。移植的過程時,本身也是對代碼邏輯的Review,思考實現的合理性與是否需要進行一些調整。n這裡還有一個重點,通常稍大的項目是無論時間有多緊張,也不能不經思考直接的去把代碼直接複製進去。給自己挖坑的事情越少做越好。n三、做壓力測試調整結構設計n
很多程序員習慣把代碼先寫完,交付前最後在做性能測試,如果前面的設計就沒有考慮到性能問題,就很頭大了,代碼也沒有時間可以重寫,就這麼將就著先用了。最後一直被性能問題所困擾著。n
業務的需求和壓力在哪裡,產生瓶頸的核心點在哪裡。如果你做為程序員也能懂這些,不僅有效避免後續的修改次數,自身價值也會更高。n所以我在DEMO實現後,就會習慣性考慮性能問題。模擬預想中會出現的高並發高流量,自己寫一個壓力測試模塊。如果發現有問題,先修改DEMO中的核心代碼及實現方式,調整到自我認為平衡為止。n四、儘可能的砍掉代碼冗餘n
同樣的實現,通常有多個方案可以去實現,我在一開始做的時候,用的可能是當時想到的快速實現方案。n當想到更好替代方案時,不太會猶豫,保證安全和性能的前提之下會砍掉原有的代碼。用更簡單的邏輯的寫法替換到冗餘的代碼。n五、多留日誌n
就算測試的再完美,上線之後也難免會出問題。這之中,既有可能是本身伺服器運維方面的問題,也有可能是BUG。如果能再現的故障還算好查,最怕一些偶然發生,但又無法復現的問題。負責運維和開發的工程師兩邊都會非常頭疼,難以快速解決,還會相互扯皮。n所以我會在代碼里儘可能的多留一些日誌,並且把這些日誌自動進行一些採集。這樣,如果有發生問題,第一時間就會有大量的數據可以去查詢,對定位問題非常有幫助,不必再一點點的去調試,一個個模塊去排除。n同時如果對業務數據的準確性非常敏感的系統,除了一些常規的日誌外,我還專門針做一些對業務邏輯校驗的日誌,定時通過一些自動化的程序去檢核這些數字。通過結果反推是否存在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問題。n
六、忘記編代碼的過程,以其他人閱讀角度進行修改n
雖然程序是給計算機去執行,但是無論是業務的擴展還是BUG的修復、性能提升、演算法優化,都需要通過人來進行。寫好一組代碼之後,並不100%保證自己或其他工程師以後完全不會去做維護。n基於這個考慮,在完成基本的程序編寫之後,我還會習慣先強迫自己忘記之前寫的代碼,以第三者的視角再來審視一遍程序:n1、程序邏輯是否清晰易懂n2、代碼命名是否規範n3、有沒有留下足夠的注釋線索n4、一個模塊中是否過於複雜n5、是否留有進一步改進的餘地n是選擇前人挖坑後人埋,或是選擇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都看寫的人自己的一念之差。但本著負責任的態度,任何情況下都少挖坑為妙。挖了坑,是出來混的,最後總是要還的。
七、記錄錯誤n
這一點和項目沒有關係,但是和個人成長會有直接關係。就像我們中學時做的錯題本一樣,從錯誤中學習是最快的方法。通過錯誤的記錄,發現我們究竟是哪一部分有待提高,是語法不熟悉,是思考不夠全面,還是一開始就用錯了。有了記錄我們就會有可以去發現問題的線索。n依靠這些線索進行思考,主動意識到我們經常出錯的部分之後。總可以有針對性的去解決。解決後接下來不定期的去反思,通過反思,將學到的能力內化形成戰鬥力。n最後總結一下,我今天分享的七個慢習慣:1、做自己的需求文檔,讓自己對將要做的內容心中有數,盡量避免理解不到位所付出的成本。n2、用最笨的方法先去實現輸入、處理和輸出。核心邏輯優先。不去過多考慮其他問題。n3、整合項目前,做壓力測試達到一開始的性能需求。而不是全部做完之後再去做性能優化。n4、如果覺得代碼不合理,盡量多砍掉不合理的代碼進行重構。n5、多留日誌讓不可預期的問題容易定位、分析、解決。n6、讓代碼具有可讀性,別給自己與別人挖坑。n7、記錄經常犯的錯誤,及時反思總結。n以上是我的心得,歡迎各位同學與我交流。推薦閱讀:
TAG:编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