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勝:國際建築大師在中國的本地化嘗試

【關注公眾號馬良行MAHOOOO(id:cn-mlhang),滿足你對建築的所有好奇】

如何與國際建築大師槇文彥合作設計建造一座文化建築?設計方要應對投資方諸多的設計任務,要滿足運營方的展陳需求,要應對多種規範要求,要協調施工過程中的種種「設計意外」,要和供應商保持足夠的溝通,還要隨時準備方案的調整和修改,來保障建成後的建築品質......

我們在工地現場採訪了華陽國際該項目負責人——張勝,在他的引導下,一個半小時,我們似乎經歷了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從設計到施工的全過程……

Q:作為中方設計團隊項目負責人,請簡單介紹下這個項目的設計。

A:建築置身於三個廣場間:文化廣場、中央廣場和濱海廣場,整體布局分左右兩邊:左邊對著公園,主要以商業為主;右邊則以文化為主。設計上,槇文彥在空間上做了一些變化,「三個盒子」通過三套交通體系連接。每個「盒子」、廣場與每組交通體系都是完全一一對應的,而面對希爾頓酒店的背立面,則主要做一些物流貨運的入口,日本建築師對於空間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效果圖 ?槇綜合計畫事務所

空間上,他設計的不是那種單一的空間,而是做了很多上、下兩層或者三層的豎向空間,每個空間之間還有交叉。設計中,槇文彥認為他們做的最好的就是面朝大海入口大廳中的樓梯,樓梯在轉折間貫穿了4層樓,人站在不同角度的樓梯上,看到的海是不一樣的。轉折間,三面側牆通過不同顏色分別象徵文化廣場、中央廣場、濱海廣場三個廣場:面朝海邊是藍色;中間是綠色;面對公園的則是紅色。

其實這個房子就是個單層建築,你可以直接從室外到達任何一層。他們後期的設計主要是在做減法,複雜的東西減得越少越好,在圖紙上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到這一點。相對而言,我們很多時候做設計都是不斷地加東西,加到自己都控制不住。

Q:項目包含眾多展廳,特別是V&A的入駐,也是設計互聯著力去打造的,這些展廳在建造中會有哪些區別?

A:建築中有三個主要展廳:V&A的展廳、設計互聯的主力展廳、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這幾個展廳的設計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一開始,不同展廳的團隊給到的就是不同的設計任務書,設計過程中,也會因為他們的不同要求進行調整,比如V&A的展廳層高就從最初的5 m調整到後來的7 m。

V&A的展廳目前還是簡裝,之後,V&A的設計師會做布展設計,現在,前期考慮的一些日常介面已經預留好了,包括所有吊板、燈光、安防的介面。展廳頂部是由密肋鋼樑構成,結構採用鋼筋桁架樓層板。最關鍵的問題是,V&A一直強調需要5.5 m的凈高,對於這種項目來說,只有7 m的層高才勉強可以達到,整個房子抬高就是因為這個地方。

▲V&A展廳施工現場 拍攝:李夢倩

這個展廳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室內環境,特別是空調,因為這個展廳是要求恆溫恆濕,所以空調的進、出風口都開在側牆上,屋頂上的管道都是排煙、消防用的。V&A主要展的是一些工業革命後期的產品,比如說婚紗的發展史,也就是工業革命之後一些工業產品的發展歷史。這些東西跟古董是一樣的,也擔心老化。

設計互聯的主力展廳則是一個團體展廳,他們花了很多精力去布置,還包括二樓的一間次展廳,有一台小電梯可以上到二樓,他們有可能需要統一布展。可能以後售聯票的時候,人們參觀完主展廳,可以通過這部特別的電梯來上樓。這樣的操作也是為了以後方便拆分管理,人們可以參觀單獨展廳,也可以兩個展廳一起參觀。

奧雷·伯曼接任設計互聯館長的時候,對設計方案提出了意見,主要針對日方設計中放置於大廳正中的公共衛生間,除此之外,設計師並沒有針對每個展館設計小的衛生間,所以他認為這一塊設計得不好,應該把衛生間藏在隱蔽的空間。但是,日方設計團隊最後還是堅持了自己的設計,也由於那時候已經到建造很後期的階段,很難再進行調整。日本建築師認為衛生間與人的體驗息息相關,放在邊角,會很不方便。

▲設計互聯主力展廳 ?華陽國際

在一樓主展廳的中心,屋頂採用的是30 m大跨度的鋼桁架。在做結構論證的時候,我們做了大量的對比,是採用實心鋼樑還是鋼桁架,包括機電安裝。現在所有的風管都是從那個桁架中間的三角形孔洞穿過去的,我們是把結構、機電放在一起做了整合設計。在鋼桁架和周邊柱樑體系交接的部分,我們做了加強節點的處理。同時,因為牆板比較厚,很多節點的處理都可以通過內裝進行「消化」。

通過小電梯上到二樓,就是設計互聯的主力美術館次展廳。這個展廳跟一樓不太一樣,他們在門口做了一個緩衝的空間,因為這個門口是沒有大廳的,整個展廳只在角落設置了一面不能開口的窗戶。展廳側面中央處有一個3000 mm×5000 mm的貨梯,前面會有一扇捲簾門,平時是關閉的。這個貨梯完全可以開一輛勞斯萊斯進來,他們原來的想法就是這樣,可以把一個小型的車開進來。

▲設計互聯主力展館次展廳 拍攝:李夢倩

還有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馬未都的想法是他們的展廳可以正對著海,本來是希望開在室外,但是因為管理不方便,還是放在室內。馬未都的展廳和其他展廳有很大的不一樣,他沒有提一些形態上的要求,凈高3 m多就夠了,它是展示一些中國古代的古董,也不需要太大。

展廳的室內設計,馬未都請了上海中心觀復博物館(觀復寶庫)的設計團隊(明尼蘇答建築設計)。現在,所有機電條件都幫他預留好了,毛坯交給他們,他們自己來裝修。這個展廳層高很高,他們現在可能會再加個夾層,這個夾層他們希望做出時光隧道的感覺,從一邊進來通過一個小台階上到半中間,然後再穿到對面。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展廳 拍攝:李夢倩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對展示空間的要求其實並沒有那麼高,都是些很零碎的東西。相對而言,V&A展廳要求那麼高,是因為他們以後可能會展出一些大型雕塑,甚至把汽車掛到牆上。

Q:在與日方設計團隊合作的過程中,你們遇到過哪些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A:日方一直在強調設計的完整性,在日本的設計中可以發現,整個界面會非常的乾淨。他們會把一些我們認為可能比較浪費空間的地方都包起來,他們希望最後面對使用者的界面是一個非常乾淨的界面。這個也是中日雙方一些理念的差異,日方會花很多時間同甲方講,這樣的做法其實會提高建築品質,而不會降低品質。如果是我們常規與甲方打交道,甲方一定會說你們浪費我們這麼多面積,其實這個房子的使用率是很低的。

日方對於豎向樓梯的處理也與國內有所差異,樓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樓梯間的概念,就是從上到下一樣寬,一樣大小;而日方認為樓梯到地下室的部分不用預留那麼多疏散人數,所以樓梯到地下應該變窄,在樓上是1.8 m寬,到樓下就變成1.2 m寬了,到屋頂,因為是檢修樓梯,規範上說明是可以做得很陡,所以他們把到達屋頂部分的樓梯上做的又窄又陡。

這個做法對於我們的結構處理有很大的挑戰,因為這樣做,柱子是沒法落地的。原則上,我們還是很尊重他們的設計,甲方也願意多花些錢和時間來配合他們達到這個效果。雖然對於設計院來說,這樣的做法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他們認為這些做法有助於提升空間品質,這個也是他們做的比我們國內好的地方,他們所有的空間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的,他們不太關心這個到底做成什麼樣,只關心做成這個樣子後,人的感受是怎樣的。

▲施工現場內裝中的管道 拍攝:李夢倩

另外,水管我們一般會做水管井,但是在這個項目里,因為內裝比較厚,水管都可以利用內裝的空間去承載。這樣的話,很大程度上,省掉了一部分需要結合日方設計和國內設計的過程。

建造過程中也遇到過日方必須妥協的地方,一扇門在初步設計的時候,是一個很大的門洞,但因為所處的是一個消防分區的空間,國內的消防要求又比較高,要求這個地方不能有捲簾。消防局是要求最高做到2.3 m,如果要做得更高,就必須樣品送檢,但是樣品送檢對於設計周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所以,這個項目其實是沒有用到定製的防火門,都是用成品的比較低的防火門,這是日方必須做出妥協的地方。

一個是消防,第二個是節能。舉個例子,國內的幕牆做法目前是需要10%的開啟扇,但這個項目沒有一個開啟扇。日方想到一個變通的方法,把一樓所有落地玻璃都做成門,作為開啟扇。但是,當時節能計算後發現,即使做成門,還是算不過。他們只能把側面原來是玻璃牆的一半做成了實體牆,這樣勉強算得過。他們寧可去調整它的比例,也不要去設開啟扇。有好多類似的處理方式,這是日本建築師堅決不肯妥協的地方,他可以針對國內規範提供解決辦法。在國內,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一個功能要求,第一反應就會有個形式,但是對日本建築師來說,功能和形式是完全不能劃等號的,你有你的功能要求,我用我的形式來解決。

除此之外,在國內做核心筒,一般來說大家先提條件,需要什麼東西,在圖紙上排好後,來壓縮這個核心筒的大小;日本建築師的做法則不然,他會先設計好核心筒的形狀,有東西往裡放,一定是放得進去的,如果放不進去,他再做其他的東西。他們是這樣的設計邏輯,所以他們做的核心筒差別會非常小,90%都是8.4 m×8.4 m的方塊,這也是現代主義設計非常強調的一個模數化的東西。

這種模數化在這個項目中隨處可見,玻璃也是700的模數,外面的石材是700 mm×1400 mm,也有700 mm×700 mm、1050 mm×2100 mm的。所有的做法都是按模數來,室內地面的鋪裝也是700 mm×700 mm的,這樣做其實是很難的。

Q:日方建築設計向來以精細化著稱,在這個項目中是如何體現的?有遇到阻礙嗎?

A:建築一層北面入口前廳,是一個團體入口,日方在這也是做了一個大面積的承包區域,因為團體進來以後可能有很大量的承包的區域。在這個空間,他們設計了一面布滿展示屏的牆,(他希望與城市建立一個聯繫),走在望海路上,可以直接看到這面牆。日方最開始的構想是,每進來一位市民,這裡的屏幕就會顯示數字的變化,不過後期可能甲方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就是去做一些展示。

前廳空間的造型他們做了很多研究,包括每一個液晶面板的尺寸,都要跟鋁板完全做到一一對應,就是一塊液晶屏就是一塊鋁板的大小,日本對於這種模數化非常在意。之前我們專門針對這個事情開過一次會,他們把東芝、索尼等等品牌的所有面板都挑出來,找到其中尺寸最接近的,要求甲方去採購。

在面朝大海的出口平台,可以看到施工工人正在返工,為什麼返工?主要是地面鋪裝與牆面對縫的問題,沒對好,包括幕牆的對縫。之前可能出現過一些設計上理解誤差的問題,不同的技術工種對於精度要求是不一樣的,但是在日本建築師看來,大家都應該在一個精度下工作。

▲海邊正在返工的工人 拍攝:李夢倩

比如說,同樣是對縫,幕牆的精度最高,景觀的精度最低,這很難做到兩者一一對應。日方建築師一開始畫的磚是700 mm×700 mm,但實際上我們畫的是690 mm×690 mm,包括牆磚也是,所以留的都是10 mm的縫,但是日方要求是留15 mm的縫,而結果是,地磚的實際尺寸是680 mm×680 mm,尺寸是不一樣的,這樣才能對縫。但是,過程中我們以及甲方採購的時候都忽略了這個細節,磚都是一樣大的,所以最後按照縫一樣寬的做法,誤差就越來越大。所以已經鋪好的磚,後來全部起翹,需要重新對縫。

還有一個日本建築師要求很極致的細節,是關於找坡的,一般室外場地都是要找坡的,那如果要找坡,牆角的地方是有斜度的,日本建築師要求所有地方都必須是平的,不能有斜的,這是個矛盾的東西,如果是平的話,就沒法找坡。所以這一塊是有一點沒有按照日方的意願做。

日方最初這一塊設計的是架空地板,排水放在下面,面上是完全平的。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問題,架空地板在國內實際上是很難實現的,因為一旦放置架空地板,這個地方就只能人行,車子是不能上來的。但是,這個區域很難保證車子不上來的,城管等管理人員,或者領導來參觀的,他很可能直接開到門口。甲方說這個雖然在日本可以通過管理實現,但是在國內是很難實現的,所以儘管日本建築師到最後也沒有改圖,但是,甲方還是改變了做法,這個可能也是在設計落地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吧。

▲入口處後增加的防風門斗 拍攝:李夢倩

另外,還有像南向出口凸出來的「盒子」,實際上,日方原本的設計是一個完整的平面,後來因為位於海邊的原因,海風濕度比較高,裡面有很多鋼結構的東西,需要保持恆溫恆濕,這裡又是主入口,會經常開關,加了這個盒子,就相當於有兩道門。甲方有這樣要求,後來日方也接受了這樣的要求,雖然造型可能沒有原來好看,但是他們覺得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所以他們選擇了接受,這就是大家互動的一個過程。

▲入口處細長的進風口 拍攝:李夢倩

在這個入口平台上,抬頭還可以看見一個細節,在懸挑出去的盒子樓板下與牆交接的邊上有一條細長的進風口,不仔細看,幾乎察覺不到。

▲正在改造的樓板 拍攝:李夢倩

這塊在改造的樓板,當時結構圖已經出完了,業主覺得要改材料,本來是塗料,現在想用鋁板,日方認為既然改材料,結構樓板就要往回收,以保持內裝的完整性。這是我們施工單位很難接受的,一般改材料都是往外推的,不可能往裡收的。

這個項目的風管用了三種類型,一個是在天津工廠成品定製的超靜音風管,因為原來一部分空間是準備做書店;另一種是排煙風管,是消防要用的,平時也不會發出聲響;還有一種最差的鐵皮風管,很有可能後面,商業空間的業主自己裝修的時候會拆掉。這個就叫作精細化設計,要控制成本,也要保證品質。

Q:對比中日雙方對施工的要求,你認為國內在這方面有什麼向日方學習的?

A:建造過程中,日方提出了很多施工上的細節問題,希望施工單位能很好地處理掉,不過,效果並不理想。我總結可能有兩點原因,不是說工人手藝不好,而是我們缺少專業的施工工具,同時,還缺少專業的測量工具,比方說,日方要求精度高,但是工人沒有辦法第一時間反饋準確的精度信息,我們必須費很大精力去測量,才能進行反饋。目前,混凝土板的施工已經在招商局實測實量的控制下,已經算完成得很好了。

建造過程中還碰到了一些施工養護的問題,導致很多材料需要替換,這可能也是國內項目管理上的不足,在日方看來,現場你不能到最後再一起收拾,應該一邊施工一邊維護。雖然日方提了很多細緻的要求,但是實際上操作還是很難執行。當時一個情況是,在施工主體已經完成的情況下,日方認為原有的白色石材與地面的石材顏色不一致,之後又進行了替換。但是,臨時更換材料,為了趕工期也只能用一些質量不高的石材替代,現在手續走完了,還是覺得不好,又開始重新調整。

特別是材料的養護,現在很多鋁板看起來都很光,但是有些地方已經磕了一點點。在日本,對於施工的要求是沒有竣工之前,材料的保護層都不能撕掉,而我們對於材料的保護並不是很重視。

庫哈斯做深交所的時候,室內也用到鋁板,對於厚度的選擇,常規做法是,吊頂的是2 mm,掛在側牆的3 mm,鋪地上的5 mm。日方掛牆上的鋁板就用的5 mm,一是因為板材比較大,二是他們要保證鋁板的平整度,越厚,施工的時候,品質越容易保證。甲方為了這個事情多花了上百萬去找了一個專業的加工廠家去做這種鋁板的平整度。我們要精緻,其實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不能指望施工工人抬的時候小心一點,這些都是沒法執行的,就只能讓材料的剛度提高一點。

除此之外,日方做設計,一個小改動,他會改動所有相關的地方。國內基本不會這樣做,改哪裡就是改哪裡,所以甲方不理解為什麼設計要改那麼多時間。日方就跟甲方講天花改,採光要跟著改,隔音要重新計算,說著說著,甲方就放棄了。

▲入口大廳巨大的「Y」形結構柱 拍攝:李夢倩

Q:項目中還有哪些特別的做法,是國內不太常見的?

A:北側入口大廳有一根扭轉90°的「Y形」結構柱,超過300 ㎡的整個入口大廳都靠這個柱子支撐,國內這種做法很少,光這個柱子的造價就是幾十萬,施工也非常困難,包括與上下如何連接、如何計算、柱子的製造工藝。後來,我們是找了一個四川做軍工的企業來做的,一般的廠都做不了。

另外,所有的疏散樓梯在日方設計中都沒有貼到梁,做的是板式樓梯,比一般樓梯厚很多,日方不做梁,設大板,光這一項,就增加近百萬的造價,這樣,樓梯間裡面都是平的,甲方也認可了。一般的結構做法,樓梯面到底部的直徑是100 mm,這個項目里,我們做到200 mm,就是為了替代原有大梁的受力。這只是個簡單的疏散樓梯,日方的要求同樣細緻。

▲華陽國際項目負責人張勝正在講解樓梯的構造細節 拍攝:李夢倩

原則上日方是不設開啟扇的,他們在多功能廳的幕牆兩側開了兩扇門,因為是雙層幕牆,他實際是把開啟扇做到地平以下了,從室內是看不到的。兩側開的兩扇門平時是關閉的,還可以作為檢修門。在與幕牆深化部門的配合上,日方也是做了好多輪的「斤斤計較」,就比如說在這裡有個小凹槽,一頭粗,一頭細,我們設計的時候就做成一樣粗的,他們一定要兩頭粗,中間細,認為方便修理維護。

Q:項目建造過程中,有哪些與日方溝通的環節令你印象深刻?

A:日方最初拿了一個很簡單的效果圖,做彙報,得到的反饋是,他們這個在中國不能叫效果圖,日方認為效果圖只表示他們一個階段設計了的東西,沒設計的東西堅決不會放上去。我們國內不是這樣,設計沒設計的,都先堆上去。現在項目進展到這個階段,設計全都做完了,日方又做了大量的效果圖,室內、景觀,等等,它的效果圖都是跟著項目的施工深度在推進的,這是我們認為非常了不起的,一旦項目涉及改動,他們都會出新的效果圖,它的效果就是與設計一一對應的。

還有一件事也讓我印象深刻,現在的音樂廳最初被甲方設想為一個多功能廳,不僅能開音樂會,還能在裡面放電影、演話劇,日方表示空間太小,做多功能廳,最後只會什麼都做不好。日方的設計,最後就是單純的音樂廳,設計師給甲方保證做出一個深圳最好的音樂廳,他們找來日本專門做聲學設計的團隊協助。就因為這個事情,招商局把日方設計團隊的2號負責人請來深圳,開了三天會,當時日方非常強勢,他們的2號負責人,溝通能力非常強悍,我印象特別深刻,他們的2號負責人不卑不亢地跟甲方說,「要我們改,我們作為乙方可以接受,但是我們也有條件,我們先要花3個月時間做深化設計,來驗證這個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我還要3個月時間來做深化設計,至於造價改動多少,對公司影響多少,也希望業主能同時考慮」。我們國內一般的設計師沒辦法這麼講的,甲方說改就改,不管你改得好不好,別說3個月,讓你3個禮拜搞定,怎麼樣都要拿出來。

日本建築師做事非常認真,他們所有的樣板都是從東京全部帶過來的,帶到現場,甲方一次又一次的拿國產廠的產品跟他們的樣板對比,(看是否可以找到替代品)。施工階段,日方建築師每個月都會來現場一次,一次來3-4天,我們只能說是總包公司與他們配合最多的公司,還有景觀、燈光等等環節的國內公司與他們配合。

我最佩服的是他們每次來的都是同一撥人,幾乎什麼都談。特別是他們的項目負責人長谷川龍友,真的什麼都懂,在最近開的一次會上,我們拿來音樂廳的座椅樣品,我們一般也就看下造型,他看了半個小時,問我們人們坐椅子時手經常接觸的面料有沒有經過特殊處理,另外,他希望面料轉折的地方是立體裁剪的,而樣品上的面料是二維裁剪的,邊上的地方還是用突出的縫線縫的,他認為做的不好,手感不好,討論的非常細緻。能感覺到,他對人的體驗非常重視。

在日本,有一個說法,做一個項目負責人要工作20年,才夠資格,當時長谷川龍友接這個項目的時候工作才19年,說是因為他做的特別好,才被破格提拔了。

Q:這個項目有大面積的屋頂花園,一般此類項目都會遇到排水的問題,日方在設計上是如何應對的?你們在建造過程中,又是如何把控的?

A:關於屋頂漏水的問題,設計之初就討論過很多輪,大概有兩方面意見,日方設計時會對防水做分區,他們認為不會漏水,有問題就是排水不暢的問題,就是如果只有一個地漏的話,那就很容易堵,一堵就會積水,積水多就容易漏,就是說實際上只要不積水,原則上是不會漏的。

他們認為漏水是因為長時間積水,腐蝕了,所以他們就會設置大量的地漏,算下來,整個屋頂有40個地漏。每個地漏就意味著樓板上開洞,而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你每多開一個地漏,漏水的隱患就會越大。國內的問題還不是積水的問題,而是施工本身就存在隱患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根本的辦法不是與工人溝通,沒有人能保證做得很好,根本性的解決辦法就是我們通過設計手段去減少地漏的數量,這樣它漏水的幾率就會小,最後我們採用了虹吸排水,與常規地漏不同的是,它的排水面更大,常規200㎡設一個地漏,虹吸排水可以做到500㎡一個,通過這種方法,地漏數最後減到了19個。

▲施工現場屋頂中的排水溝 拍攝:李夢倩

虹吸排水對於排水溝的要求很高,我們做了很多的排水溝,做了500 mm的面層,因為虹吸排水,地漏要有空間才有虹吸的效果,所以面層就要留很厚。整個造價全都因此提升,我們一般都不會做這麼深的溝,這就是我們本地化的解決策略。

Q:項目中,能看到一個「盒子」懸挑出很遠一段距離,在結構上你們是如何設計的?

A:這是三個盒子中看山的「盒子」,是他們的一個多功能廳,最初甲方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可以在這裡開汽車發布會,貨梯也設計的是3000 mm×7000 mm的,車子可以直接從下面開上來,這個空間一大半都是懸挑出去的,它是依靠屋頂的空間桁架結構,以及核心筒支撐的,對於屋頂上的大梁要求非常高,施工難度也非常大,實際上在施工過程中是有點誤差的,鋼結構多少會變形,在後期我們通過各種方法去修正誤差,靠內裝、幕牆去修正。

▲懸挑屋頂下方露台 拍攝:李夢倩

▲看山的多功能廳 拍攝:李夢倩

屋頂也改過很多次,現在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風管,完工後屋頂的樣子會呈現像波浪一樣的形狀,他是分了好幾條不同波浪幅度去做的。他做了幾道橫、豎向的空腹桁架,中間是次梁,還有一些斜的拉杆,最細的還有10 mm的槽鋼,是為了固定風管,大部分管線都是吊在這個細的槽鋼上,吊杆都是打在第四道龍骨上,因為這塊要受力,我們的鋼結構都是5 mm的蒙皮和輕質混凝土,因為要減輕荷載,我們不能用很重的混凝土,輕質混凝土我們就不能隨便打洞,打洞容易漏水,所以就單獨做了一套鋼結構系統去專門吊這個管線。總的來說,我們第一層是桁架,第二層是次梁,第三層是拉杆,第四層才是10 mm的槽鋼,這對設計上的要求是非常細的。

Q:項目中,是否有一些有趣的設計?

A:四樓有一個露台,很有意思,一般我們的欄杆都是做平的,但是這裡,它有一塊是往裡凹的,這是設計師的有意為之,從外面看起來,這個立面他想破掉一點。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覺得很奇怪,日方拿了個模型過來,我們就發現露台往裡掰了一下,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是模型出了問題。後來我發現日方給的CAD圖紙,也是這麼畫的。

第二次開會,我就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這是唯一一個長谷川龍友回答不了的問題,他說這個是槇文彥自己掰的,他覺得這樣挺好。施工到現在還出了問題,驗收的時候說掰的縫太大了,人會掉下去,需要補塊玻璃。

▲無法解釋的「掰了一下」的露台 拍攝:李夢倩

屋頂有一個高聳的構築物也是本地化設計的結果,消防的一個要求就是要做消防水箱,要求高度是高於室內空間最高點的,因為這個項目都是斜屋頂,如果在屋頂直接放一個水箱的話,體量很大,肯定會覆蓋這個屋面,日方的態度堅決不能破壞屋頂造型。

然後就想了這個辦法,這個外牆也是700模數的鋁板,做了這個菱形的水塔。以前我們做水塔,都是一根棍子撐著,底下是架空的,現在這個水塔是圍合的,就涉及到算面積的問題。

▲屋頂上被圍合的水塔 拍攝:李夢倩

Q:通過這次與日方的合作,你覺得未來國內建築行業改革的方向有哪些?

A:以後越來越多的東西會在工廠化定製,這是建築工業化的必經之路,理想狀態就是工廠生產,現場安裝,以後就沒有施工了,就是生產和安裝。國家現在也在推裝配式建築,希望5-10年能夠推到30%裝配式住宅的比例。現場精度太低了,大量浪費都是因為精度問題,所以儘可能的工廠化預製,這就涉及到整個行業鏈的整合。

登錄Mahoooo.com,滿足你對建築的所有好奇!

本文為馬良行MAHOOOO的原創文章,非經授權請勿轉載。如需轉載請關注公眾號諮詢。相關資料和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萬眾期待丨榫卯Talks思想者大會完整版視頻正式上線
與日本建築師合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感想 | 去新UBC游泳館的見聞
轉彎半徑有分汽車轉彎半徑和道路轉彎半徑么?消防車最小轉彎半徑12米是指什麼?內徑還是外徑?為什麼轉彎半徑指的是車輛前輪外側的距離?

TAG:建筑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