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融匯中外,什麼是上海味道

小吃篇

天南海北的食物和菜系,一般都以地為名, 但上海,菜系稱為本幫,格調則取名海派。

雖然海派一詞出典仍然有待考證,但大多認為與清末的海上畫派有關。1843年上海對外開放商埠,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這期間江南吳越的本味與西方乃至世界的口味不斷撞擊,逐漸孕育出了海派風味小吃與本幫菜的口味。

今天動物君就帶大家一同來探索一下上海那些享譽世界的小吃、品嘗一下只屬於上海的那些味道,不知道,有沒有你喜歡的呢?

中式點心

生煎&鍋貼

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土生土長根正苗紅的上海點心,歷史已逾百年。據說,生煎的起源是在茶館之中,店家在供應茶水之餘,將生煎作為茶點進行供應。此後,生煎逐漸走出茶館,走上街頭,成為許多上海人的最愛。

傳統的生煎是用半發酵的麵粉做皮,包裹以肉餡與肉皮凍,整齊劃一的放在大圓的平底鍋里煎。在生「煎」的過程中,還要時不時淋上幾次涼水,待到大功告成之際,再撒上蔥花與芝麻就極其圓滿了。

看著剛剛出爐的生煎,就不禁被香氣所吸引。一口咬下去,肉汁包裹著肉香,再嚼的時候,油香、芝麻香、蔥香更蓬勃而出,再配上一口香脆可口的生煎焦底,滋味無窮,讓人難免想多吃幾個。

現如今生煎更是呈現出多樣性,麵皮有用不發酵麵粉的、內陷有幾乎沒什麼肉汁的(適合怕油膩的朋友)、口感更是多種多樣,什麼蝦肉、薺菜、三鮮、雞肉等等。無論什麼潮流什麼派別,只要鍋里的生煎渾圓飽滿,那就都是我的愛啦。

嚴格意義上說,鍋貼起源並不在上海。但相信大部分人對鍋貼的記憶都來自於兒時,在那小巷子、角落裡的早餐店,一鍋出來,生煎和鍋貼各站半壁江山,讓你分不清這香氣是來自於生煎還是鍋貼。

鍋貼的製作方法,也與生煎相同,否則,也不可能在一個鍋里一同生活。不過出鍋後,由於底面更纖薄,因此相比生煎更顯得酥脆,動物軍團里的小魚君可是鍋貼殺手,據說一頓能吃半斤呢。

小籠

雖然小籠真正的起源說法眾多,但上海的南翔小籠馳名中外,也已有了百年的歷史。

現今,上海人雖然也稱小籠為小籠饅頭,但南翔小籠最初的名號確是「南翔大肉饅頭」,後又更名為「南翔大饅頭」、「古猗園小籠」,最後才變成了「南翔小籠」。

小籠的製作有頗多講究,要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以不發酵的麵皮為主流,但也有用發酵的方法的小籠。再選以夾心腿肉打成肉餡,以清雞湯的肉凍拌入,之後就是最重頭戲的內陷部分,現今蟹粉之類已算標配,更有各式葷素的餡料,例如絲瓜、蛋黃、松露、蝦仁,比比皆是。

每隻小籠的褶子也有講究,一般十四個以上才能體現製作人的手藝。上桌的小籠,端坐於蒸籠之中,格外的小巧玲瓏。動物君吃起小籠來,總是喜歡先把湯汁全部傾倒在湯勺里,這樣比起一戳、一挑、一吸的吃法更有效率,而且更不會浪費一點鮮美的湯汁。

三鮮小餛飩

在上海吃餛飩,對餛飩大小尤其敏感。小餛飩,就是外皮皺皺的,因此小餛飩也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縐紗小餛飩,取其飄逸輕薄、純潔淡雅的感覺。

而三鮮小餛飩的三鮮,花樣並不在餛飩本身,而在湯底。一定要用蛋皮、蝦皮、紫菜這三種食材,調出的三鮮湯底,再配合一點畫龍點睛的豬油。看著皮薄如紗的餛飩在湯里的綽約姿態,只是吃一碗小食也可以很清雅,三鮮到位,哧溜哧溜就能吃下一大碗。

相比同為名品的千里香小餛飩,上海三鮮小餛飩更為輕柔可口,更適合作為一天開始的早餐。

湯圓

上海的湯圓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受寧波影響的黑洋酥湯圓,另一是頗受上海人喜愛的鮮肉湯圓。

不管是哪種,都是以水磨粉做皮。水磨粉,就是先將糯米在水裡浸泡數小時或者數天,等糯米充分吸收水分後再研磨而得到。相比普通糯米粉,水磨粉做出來的口感更為細膩軟糯。

黑洋酥的餡料是將炒熟的黑芝麻磨成細粉後,與綿白糖、豬板油充分混合製作而成的。皮薄餡大,咬開軟糯的表皮後看黑洋酥慢慢的流出來也是無比的享受。

除了這兩大口味派別外,還有著名的擂沙湯圓。相傳是清末,上海一個姓雷的老太太,以設攤賣湯糰為生。為多做些生意,她就想方設法彌補湯糰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點。於是將湯圓表面滾了一層糯米粉,沒想到湯圓滾過以後沙香撲鼻,因此大受食客歡迎,一直流傳至今。

糕團

上海的糕團源自蘇州。糕團細點,蘇州為天下先,領先全國。但進入上海以後,為了適應上海人的口味,也出現了甜度較少,咸口品種增加的改變。

嚴格說起來,其實糕團是指糕和團兩類點心。

糕通常是方形或者長方形,一般都是沒有餡料的,口感韌軟,口味已甜口為主。糕的陣營,進一步細分還有:

糯米粉糕,有定勝糕、條頭糕、重陽糕、桂花糕等等,這類糕點,質地緊密,非常紮實。

小麥粉糕,有千層糕、馬拉糕、發糕、海棠糕等等,這類糕點,質地鬆軟,香軟可口。

團則通常是圓形的,一般包有各種餡料,口感軟糯,口味甜咸皆有。比較著名的糰子有,青團、雙釀團、年糕團、糍毛團等等。

條頭糕是動物君小時候的最愛之一。纖薄的糯米糰子包裹著玫瑰細沙,外面再配上椰蓉,口感精製香甜糯滑。

鮮肉月餅

每逢中秋,除了廣式蘇式兩大陣營的月餅外,上海鮮肉月餅的生意也格外火爆,光明邨、西區老大房等的隊伍讓人彷彿置身於世博會。

鮮肉月餅是蘇式月餅的旁支,其麵糰由麵皮和油酥製作而成,只有有足夠的豬油,才能製作出外表樸實,但口感豐富的外皮。

即使是站在街邊,都能夠被這外皮酥嫩,湯汁馥郁、肉香鮮嫩的月餅所治癒,無論是排隊的疲憊還是其他什麼的,都隨著掉落的酥皮一起BYE BYE了。

西式點心

上海的海派西點造就了眾多的兼容並蓄的品種和眾多老牌,讓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蝴蝶酥

蝴蝶酥是一款流行於歐洲的經典甜點,經由法國人帶到上海。

製作蝴蝶酥的原料其實很簡單,就是麵粉、黃油、水和糖。首先將麵粉揉成麵糰,然後將麵糰壓扁,在壓扁的麵餅上放置適量的黃油,再壓扁,再對摺。如此反覆8次,黃油麵團可以有驚人的256層,麵粉、黃油、糖都均勻的分部,才能貢獻出最佳的口感。

隨著烘烤的進行,原本被壓的緊實的麵皮會逐漸蓬鬆隆起,蝴蝶的翅膀逐漸展開它的羽翼。享受一個蝴蝶酥的標準方法是,一手托住下巴以防止蝴蝶酥碎落,另一隻收把它送入口中。酥皮在口腔里釋放出濃郁的奶香,讓人慾罷不能。

哈斗

沒有吃過的人會問,哈斗是什麼?聽到這個問題,總有點傷感,為什麼這麼美好的東西,也逐漸要消失了呢。說起來,哈斗簡單的說就是硬皮泡芙吧。

一隻標準的哈斗有三層,外層是烘烤後凝固的巧克力漿,中間層是鬆軟且堅韌的麵包酥皮,內陷是濃濃的鮮奶油。一口下去,三重味覺體驗,有巧克力的香甜、酥皮麵包的柔韌、奶油的濃郁,如果配杯咖啡或者牛奶,那就更是享受了。

摜奶油&冰糕

摜奶油又稱攪打稀奶油,是在鮮奶油里添加穩定劑後,再加入糖和空氣製作而成的乳製品。

可以單獨食用,也可以用來製作冰淇淋、麵包、蛋糕等食物。

冰糕則是在摜奶油的基礎上繼續雞蛋、牛奶、小麥粉、核桃等製作而成的。製成的冰糕外硬內軟,口感綿軟冰爽,偶爾又能體驗到核桃的酥脆口感,妙不可言。現在老大昌更是在經典口味之後,又增加了巧克力、芒果等口味,還不快去嘗嘗。

別司忌

別司忌,一聽名字就是舶來品,即biscuit,餅乾。但上海的別司忌,又不是餅乾。

吐司的麵包片,加入黃油和糖,烘烤得乾巴巴硬邦邦以後,就華麗麗的變身為了一塊別司忌。咬下去雖然略顯生硬,但是又透著酥脆,馬上甜甜的糖霜和濃濃的黃油味道就充滿了口中,不經意間,一袋子就已經被吃空了。

雖然無從考證究竟是誰發明了這樣的一種點心,但白脫別司忌的大名已經讓它在這融匯中西的上海有了一席之地。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是喜歡甜食的,吃起來應該都是根本停不下來的吧。

白脫小球

說道混血西點,怎麼也不能不說白脫小球。

東方人一般都不那麼喜歡歐包的堅硬,尤其是外皮堅硬的法式長棍,於是,便有了白脫小球的誕生。

外皮還是繼承了法棍的韌,但是變的柔軟了很多,內里則十分柔軟,掰一小塊放進嘴裡,黃油味道十足。而且白脫小球的最精華之處就在於其一個個小小的,在任何時候來上一個都沒什麼壓力,無論中午還是晚上,不管凌晨還是佛曉,手上有包,心裡不慌啊。

鮮奶小方

簡單、純白,一塊小小的鮮奶蛋糕上點綴上一顆嫣紅的櫻桃,這就是鮮奶小方。

四方的小塑料盒顯得有些笨拙,但雪白的鮮奶油和紅櫻桃則似乎彰顯著自身的不凡。挖一口蛋糕入口,立刻被這鬆軟的蛋糕、新鮮的奶油、略帶酸甜的菠蘿碎所征服。每每吃到令自己驚艷的蛋糕,總會不自覺與鮮奶小方做比較,這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覺吧。

這代表著上海式西點的傳統口味,也只有上海才能吃到這樣的風味。

栗子蛋糕

11塊錢一塊的栗子蛋糕是凱司令的發明與台柱。

凱司令,1928年為紀念北伐軍凱旋而得名。由於舊時蛋糕原料極其匱乏,師傅們就將栗子炒熟去殼剝肉,加糖後手打成栗蓉,再配以厚厚的鮮奶油或是白脫奶油,作為蛋糕胚。

栗蓉本來就帶有淡淡的甜味,經此以後,更變的香甜醇厚的多,更帶有細膩綿長的栗子香氣,配上一杯咖啡,那就是絕配。

《色戒》里的王佳芝就是在凱司令等著老易,民國吃貨張愛玲更是這裡的常客。一塊栗子蛋糕,就可以坐上一次時光機,回到風情萬種的老上海。

說了那麼多,那在上海,到底哪裡可以吃到這些「海派味道」呢?下期來告訴你~

文 || 王大喵

編輯 || 小狼

校對 || 小蛋&小虎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推薦閱讀:

大殺技|如何靠一瓶豆腐乳成為朋友中的廚神
做不含馬兜鈴內醯胺的轉基因魚腥草有哪些困難?
熱乎乎的關東煮,真好
致敬中國甜點(三):心懷感恩
蜜桃成熟了|這麼可愛的桃子,怎麼能不多解鎖幾個花樣吃法?

TAG:美食 |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