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都聽用戶的,還要你幹啥——如何理解和分析用戶需求
做產品設計和運營時,當然要以用戶為中心,因為產品是給用戶使用的,這沒什麼可討論的。但不等於要百分之百聽用戶的話,不是用戶說什麼都對。
運營人員和用戶接觸的最多,也是職責和價值所在,肯定不能抵觸或嫌棄用戶嘰歪。與用戶保持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有時也會存在一些問題。
好處是,了解用戶的感受和需求,可以做直接有效的溝通,成為整個團隊與用戶之間的橋樑。
壞處是,由於和用戶接觸的頻次太多,量級太大,有可能被雜亂無效的用戶反饋影響,從而影響運營決策。
好處就不用說了,大家都明白。
重點說壞處,為什麼與用戶溝通有時會接收到無價值,甚至錯誤的信息。
這個問題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你選擇溝通的對象不是目標用戶,就是選錯人了,那麼他說的話肯定就沒有參考的必要。這種情況比較容易避免,給出目標用戶的硬性特徵就行,如城市、年齡、性別、行業、產品的活躍度等,這裡就不展開了。
另一種情況是沒能成功的分析和轉化用戶需求,導致得出有偏差甚至錯誤的結論。這種情況換個說法就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用戶的需求。
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聽不聽用戶的,而是怎麼聽。這是技術活,也是運營的重要價值之一。下面是我的看法:
1.要意識到用戶可能會騙你
這裡說的騙,不是有意欺騙,而是用戶在對你表達觀點時,很可能不是自己真實的想法。一定要事先意識到這點,是與用戶溝通的基本要求。
你接觸到的用戶反饋,大多數都是用戶通過語音或文字表達出來的。這種表達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比如是情緒的宣洩和表達,或是希望引起官方重視,從而解決這個問題,讓自己獲益。
所以,用戶反饋基本上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主觀感性內容,出發點不一樣,就會直接影響到立場,只能代表個體用戶的觀點和利益,不可直接覆蓋到群體。而運營需要給出的結論,是以產品收益為目的的客觀理性內容,是要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的。
說到這,問題就暴露的很明顯了。用戶反饋和運營期望的矛盾,就是感性vs理性、主觀vs客觀、個體vs群體的矛盾,是有本質區別的。
這樣的案例就在身邊,比如用戶經常說你們做一個什麼什麼功能,或加一個什麼什麼分類,我們肯定會用的。如果真的做出來,你會發現他們根本沒人用,當時提建議的人也不知道跑哪去了。
再說個完整的案例吧。我剛到貓眼電影時,雖然是一個純交易的app,但我們決定把UGC做起來。我先想到的是讓影評人發布優質內容,於是諮詢了幾位KOL,想聽他們的意見。
KOL們紛紛覺得這事不靠譜,給我列舉了很多這事做不成的原因,比如貓眼沒有PC端,只用app怎麼髮長文;貓眼是一個賣票的,誰會去這裡看影評,會覺得很怪;貓眼怎麼和豆瓣競爭,沒理由來你這啊。
他們說的是有道理的,但這是硬要站在我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其實不需要,這也不是他們擅長的事。我認為問題的核心根本不在他們說的這幾點,只要我能滿足KOL們的需求,他們自然會來發布內容。
當時小規模的邀請幾位KOL來試發,甚至初期都是我們要授權,在後台幫忙發的,然後精準的展現給對應的用戶群體。很快,這些影評有了很多評論和贊,滿足了影評人的互動需求;另外,這些影評人在業內的個人品牌也有提升,他們自己會有明顯的感知,比如圈內人會對他說,最近很火啊,在貓眼上看到了他的作品。
就這樣,這些影評人就在貓眼開始貢獻內容了。我當初之所以堅信這件事可行,因為我分析了影評人的需求,是網友的互動和業內的認可。我做的這件事,如果可以滿足他們這兩點需求,其他的問題都可以無視。而影評人之前給出不可行的反饋,是他們主觀的感受和判斷,並不是運營的結論。
2.研究用戶的行為
想要理解和分析用戶的真正需求,只是以用戶發出的聲音做參考,肯定是不靠譜了。正如第一點所說,用戶說的可能是騙你的,或者只有不滿意的那一小部分人才會站出來說話,絕大多數滿意的人沒必要說什麼。
所以,不能只是聽用戶說了什麼,而是看他做過什麼。具體說,就是分析監控你的目標用戶,在競品或你的產品上有什麼行為。以實際發生的行為做參考,肯定比用戶自己說的話更可信。
還是以上面提到的貓眼電影為例,當時我在主觀猜測,會不會有這樣一個群體:
他們單純是電影發燒友,與電影圈沒有利益瓜葛,有能力寫出優質的內容,且頻次不低,沒名氣沒粉絲都沒關係。他們會被良好的氛圍和用戶帶來的互動所激勵,從而在平台上活躍。
為了印證這個猜測,在貓眼電影上,監控KOL的發布頻率和質量,選出幾個符合要求的,與他們見面溝通交流,來判斷這個人的情況。在站外,我們研究競品,從中尋找這樣的KOL。
後來我們發現,老牌電影網站時光網是非常理想的調研平台。時光網做的很早,聚集了一批電影發燒友,純粹是因為喜歡,才聚集在這裡,會寫一些影評類的內容或話題。
我們在約了幾位時光網的活躍KOL一起交流,從他們身上印證了我的猜測。這裡就有我的目標用戶,他們是真實存在的,沒名氣有熱情,且會被很好的氛圍感染,會被用戶的互動和鼓勵激勵,這就是當時貓眼電影理想的KOL目標人群。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我們找到一個客觀存在的案例,去證實或得出一個結論,以此來判斷用戶需求,指導後續的工作。這是已經發生的事,我們只是去探索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從中獲取靠譜的結論。
3.深入用戶群體中
為什麼理解用戶是一件挺難的事,因為需要換位思考。你是官方,不是用戶,你們是站在對立的立場上。用戶希望你全力服務好自己,你希望用戶會幫你達成目標。
所以,要想真正的理解用戶,就要換位思考,就要打破這種對立的立場。努力讓自己成為用戶,把自己扔到用戶群體中,去用心去感受,去看身邊的用戶們在關注什麼、交流什麼、對待很多事情的態度是什麼。如果能做到這點,相信你肯定會是最懂用戶的運營。
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首先,你可能說,用戶所在的領域不是自己擅長和喜歡的,要真的做到融入進去,有些抵觸和不情願。我的觀點是,這就是你的工作,是你的選擇,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必須去全心投入。如果你真的做不到,可以換一份工作,不要身在其位,不謀其職。
其次,深入用戶群體這件事,一定要自己親力親為,不能完全依賴同事們的專屬。即使有其他同事負責用戶調研,你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參與,不能只是聽同事的反饋。聽別人的反饋,就相當於把他們的視角和分析能力等同於自己的,把他們的結論一股腦的移植到自己身上。不是自己的分析結論,理解也有限。
我的做法是這樣的,以大量當面溝通交流為主,以調研為輔。 當面溝通交流,就是融入群體的過程,和用戶交朋友,一起參與活動、一起玩。做電影領域時,我們就和用戶一起看電影、聊電影、參加電影沙龍;做運動領域時,就和用戶一起聊滑雪、玩滑板。
以調研為輔,是因為這個領域的工作太專業,需要足夠專業的人才和大量精準的數據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在調研過程中,存在太多誤導用戶的坑。你會發現,調研的結論總是和你之前的預想是一致的。這並不是因為你預想有多準確,而是因為你設計了不合理的調研環節,在問題描述上有錯誤的引導;以及分析的方式也可能有問題,只選擇看見你想看見的結論,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以下是推廣:
之所以寫這個主題,是因為有朋友在小密圈上問到我,我先在上面回答了框架思路,後來覺得可以展開寫,於是更新在知乎。
如果你也想加入我的「小密圈」,和260名付費的運營從業者一起互動討論,和我一起交流,可以下載小密圈,然後搜索「運營狗工作日記」後加入。
推薦閱讀:
※致一位對生活感到悲觀和絕望的用戶
※【老黃談運營4.3】「運營怎麼做?」,牛逼的COO和運營總監們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
※10億元,能否讓今日頭條成為小視頻領域的新宗教?
※今日頭條文章推薦機制大解析!為什麼你的文章推薦量少?
※做一件在後青春時代里最值得驕傲的事!
TAG: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