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重複」並不意味「廉價」/張培力
2017年3月31日,曾獲得「AAC藝術中國」年度大獎的藝術家張培力的個展——「記錄·重複」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隆重開幕。「重複」是張培力作品中一以貫之的線索。
丨關於張培力丨
2002年,張培力開始任教於其母校中國美術學院,目前為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的主任與副教授。他作為"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活躍藝術家之一,曾參與籌建了重要的"85新空間"展和"池社"等團體,倡導"理性繪畫"。
1988年,他創作了其個人第一件視頻錄像裝置《30X30》,同時這也是中國第一件錄像作品,被許多人視為是中國影像作品的開山之作。也因此張培力獲得了"中國錄像藝術之父"的稱呼。1995年開始,張培力放棄專業出身的繪畫,全力投入錄像及相關攝影、裝置藝術創作,在領域裡從事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他的作品不僅多被世界級藝術機構收藏,而且至今還保持著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開個展、三次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唯一中國藝術家的殊榮。他的錄像作品關注於展現人與世界關係的悖論,以隔離而中性的立場,自由和深刻地考慮人與世界的關係,創造出了一個大容量的、綜合性的、強有力的藝術體系。同時,他還潛心中國新媒體藝術教育,催生和推動了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
▲張培力《30X30》
作為「中國錄像之父」,張培力是一位在當代藝術史上的開拓者。他的錄像作品時常專註於重複的行為——例如打碎鏡子,閱讀,洗滌,看著窗外,跳舞——這些熟悉但又打破常規的動作,透過鏡頭塑造出獨特的視角。他利用近景特寫、異常構圖和重複剪輯的方法,達到使觀者迷失方向感的效果。雖然這些日常行為所帶來的意義堆積看似毫無意義且難以捉摸,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晦澀,但其實是在對深藏於藝術、電視、電影和當代社會內部的意識形態做出了極其有力的發聲。這些作品時常會引起對權利和政治的討論與思考。對於自己諸多的「光環名號」,張培力則認為,誰最先做是沒有意義的,意義在於工作本身是否有意義。
至於為何闖入錄像藝術領域,用他的話說,大概是太不安分、對熟悉方式的懷疑和新事物的好奇。80年代末,電視開始慢慢普及,家庭攝像機也慢慢進入人們的生活。與繪畫相比,這是完全不同的媒介,張培力充滿了新鮮感,產生了實驗創作的衝動,並從中發現了更多可能性。技術和媒介的變化會影響到人的交流和表達方式,也自然地對藝術創作方式產生影響。
三十年過去了,仍然是好奇心在推動他繼續發現和創作。現在的張培力正拓展自己的創作媒介,版畫、數字列印、聲音作品、機械裝置,種種新材料、新媒介帶給張培力新的挑戰。張培力說,他喜歡迎接挑戰。
丨「記錄·重複」丨
2017年3月31日,「記錄·重複」張培力個展於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揭幕。這是「中國錄像藝術之父」張培力在美國的首個研究性回顧展,而今年,恰逢中國錄像藝術誕生30周年。
本次展覽試圖追溯張培力的創作軌跡的源頭及發展。從他的第一件錄像作品《30x30》至2007年的攝影交互裝置《被展開四次的黑白風景》,橫跨兩層的空間展出了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錄像到21世紀新的數字格式的12件錄像裝置作品。▲《被展開四次的黑白風景》
本次展覽中,展出的《30X30》是30分鐘的「精編」版(原時長3小時)。影像中,張培力將一塊鏡子砸碎,然後以膠水將碎片粘合,重新拼回原來的樣子,這件作品強調觀眾的被動性,它通過沉悶畫面挑戰大眾傳媒所宣揚的觀看習慣, 嘲笑社會對於流行電視的反應,同時也終結「85新潮」時期藝術家身上瀰漫的自戀情結,它反應了當時剛剛在市場經濟下崛起的大眾娛樂等社會議題。值得一提的是,博爾勵畫廊也於近日宣布,這件作品將成為泰特美術館的永久收藏。
與之相似的是,作為這次展覽的另一件重頭戲——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最新收藏的作品《(衛)字3號」》。這件錄像記錄了藝術家反覆清洗一隻活雞的過程,是自1991年首展後首次再度公開展出。本次裝置中,錄像同步在四通道屏幕上播放,顯示器前整齊擺放著的米黃色石磚——這是對特定年代經常發生的集體放映的一種暗喻。這件裝置也被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納入館藏。
▲《(衛)字3號》在展覽現場
丨「重複」並不簡單丨
「重複」是張培力作品中一以貫之的線索,他利用影像中常見動作的「重複」帶來的抽離感探討深藏於藝術、電視、電影和當代社會內部的意識形態。
在《水—辭海標準版》中,藝術家讓播音員機械地重複朗讀辭海中關於「水」的詞條,從而將「水」的語義抽空。這些看似荒謬、單調的「打碎」、「粘合」、「清洗」以及「朗讀」,在時間線上不斷卷積。這種卷積在盛極而衰之前不斷疊加,如同吹爆前的氣球肆意變大。過度的重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反效果——在這個轉折中,丟失了重複所帶來的加強效應,往往會使得觀者忽視「動作」本身的意義,進一步將重複的動作抽象化。張培力作品裡的重複性實際上是對系統有序流動的一種抵抗。張培力說:「有原則的實驗並不是實驗。」他所推崇的是「例外」,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執行規則。「重複」正是順應著這種思維,反其道而行,力圖通過不斷地演繹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水—辭海標準版》
張培力曾在接受專訪時,以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卡爾洛夫在土耳其遇刺的照片為例談道,縱然這張照片榮獲了本年普利策攝影獎,但大家記得的並不是美聯社攝影師奧斯比里斯的名字,而是一位穿西裝男子持手槍指向天空的影像——以及自己不可避免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張照片的過程——沒人關心它的原作者。每一次分享,轉發者都是轉發這個動作的作者,而這被不斷重複的轉發行為不可避免的成為了這張照片的有機組成部分。
數字時代的複製對於人們來說是廉價的,因為這不需要太多投入。但是「重複」與「複製」不同,在機械複製時代,重複是主觀的,是有意而為的。這種狀況在我們進入數字複製時代之後悄悄發生了改變。在數字時代,分享賦予了複製的權力。在數字複製過程中,作者性在作者與觀者的身份不斷轉換過程中被淡化,每一個人都試圖且只能擁有其中的一個切片。
而錄像藝術具有很強的線性時間性;不論是藝術家拍攝或是觀眾,都被線性時間所約束。這種限制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藉由時間感,藝術家對於作品的展示以及與觀眾的互動有了十足的控制。「重複」正是在時間感譜系之下最具力量的一種。張培力說:「重複是一種權力的徵兆。」當某一事件或動作被不斷重複的時候,觀者要敏感地探尋「重複」背後的能量源——是什麼賦予了進行「重複」的能量。
丨個人市場價值丨
在中國錄像藝術誕生至今的30年里,張培力參與展出或策划了超過140場的中外展覽,其中除了這次的「記錄、重複」個展外,其個展還有15場之多。
▲ 張培力歷年個展一覽
他的錄像藝術作品也被多家西方頂級藝術機構收藏,如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等世界級藝術機構,還有前文提到的《30X30》最新入駐泰特美術館、《(衛)字3號》入駐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除此以外,希克、尤倫斯、管藝等中國當代藝術重要收藏家也對他十分讚賞。他的錄像拷貝每版價格穩定在數十萬元,對此,張培力自嘲為運氣比較好,在他看來,作品被收藏是件較為複雜的事情。「很多條件湊巧碰在一起就成了。可以說,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在某個時間段內被人認同了。但只是這個時間段而已,並不能說明太多問題。」
此外,由於張培力本身是系出油畫專業,所以在八十年代,他還未全身心投入影像藝術之前,也創作了許多繪畫作品。當時他創作的油畫偏向觀念藝術這一類,畫風在超現實主義與超寫實主義之中,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性冷淡」藝術風格,作品在當時已十分前衛。如今這些油畫作品在拍賣場上也備受藏家的追捧。
▲ 張培力拍賣作品價格TOP5
能夠看到,《X?》系列作品上榜的居多。其拍賣價格TOP1的作品是作於1986年的油畫《X?》系列三號,該作是張培力在藝術觀念上的第一次跨越,《X?》也是他在「池社」期間所繪的乳膠手套系列中的一張。《X?》系列著重強調了藝術的純粹性與莊嚴性。作品中的乳膠手套源於早年記憶,高中畢業後曾去了從醫的父親所在的學校當了半年的臨時工,繪製各類醫用教學圖譜,其中包括骨骼、肌肉、臟器等,這也是促成其「性冷淡」藝術風格的原因之一。
結語:想了解張培力,不如從理解「重複」開始。複製的便宜化為我們供給了素材來重新思考「重複」在數字時代的意義。張培力的作品,便以這條「重複」的線索為代表,成為垂於銜接機械複製與數字複製時代之間的單擺,不斷擾動二者間的灰色地帶。
推薦閱讀:
※藝術家和他們的寵物繆斯
※Rachel's Egon Schiele ...and Mozart
※Sound Art系列專題 NO.1:Zimoun
※About Art|她有著最濃的眉毛,和一顆最淡然的心
※把槍與玫瑰交給人群,把靈魂獻給藝術的女人——瑪麗娜 · 阿布拉莫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