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故事 | 地上最強,岩石碎裂者米開朗基羅的無敵神話
名畫故事|20
當一個人有著太過崇高的理想時,就難免要被時代所辜負。除非,你強大到足以戰勝整個世界。
1489年,佛羅倫薩「黃金一代」藝術家可以說巔峰已過,而美第奇家族掌門人洛倫佐對藝術品的痴迷卻絲毫沒有減退。為發掘新人,他找來了「三先師」之一的基蘭達約,讓他把手下最優秀的學生推薦給自己。基蘭達約明白,是時候讓新人來接管這個時代了。於是,他派出了雪藏已久的那位14歲的天才少年——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
送走米開朗基羅,對於基蘭達約來說也是一種解脫,因為把天才留在身邊太容易被打臉。有一回,米開朗基羅同學看到老師畫的女子肖像手稿,覺得其中一個人物的姿態不是很理想,果斷上前用粗鋼筆畫出來進行了糾正,這等於學生給老師批了一回作業。如果是別的老師也就罷了,但基蘭達約可是以肖像畫名震亞平寧半島的人物,在自己的地盤被打臉,內心再強大的人也很容易崩潰。
更讓人崩潰的是,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一樣,也不是個正經畫家,畫畫對他來說也只是業餘愛好而已。但是與一表人才的達·芬奇不同,米開朗基羅的顏值是個致命傷,他大長臉小眼睛,大腦袋小身板,離遠看就像有人在遛猴。當年佛羅倫薩人都稱他為「聖人」,但更傳神的叫法顯然是「大聖」。
1475年3月6日,大聖出生在托斯卡納小鎮卡普雷塞。本來他的家族是在佛羅倫薩開銀行的,結果到大聖他爸盧多維科這一代銀行倒閉了,於是他爸只好到卡普雷塞謀了一個政府公務員的職位。6歲那年母親弗朗西斯卡病故,大聖不得不和一位保姆生活在一個採石場附近。這樣一來,本該成為佛羅倫薩金融巨子的大聖,淪為了一個玩石頭的鄉村少年。
然而在玩石頭的過程中,米開朗基羅表現出了過人的藝術天賦。13歲那年,家裡人把他送到佛羅倫薩跟基蘭達約學習繪畫。當時「真眼大師」韋羅基奧已經在威尼斯去世,基蘭達約的培訓班就此上升為業界第一。然而大聖依然對玩石頭這件事情有獨鍾,在被推薦給美第奇家族之後,他終於得到了學習雕塑的機會,而他的老師則是文藝復興雕塑巨匠多那太羅的學生貝爾托多。
然而在學習雕塑期間,米開朗基羅卻遭受了一次重創。有一天,大聖和幾個同學到卡爾米內教堂觀摩馬薩喬的壁畫。作為一個能給基蘭達約大師改畫的人,大聖自然是心高氣傲,誰也不放在眼裡。不巧的是,他的同學中有個心胸狹窄卻又武功高強的人,叫做托里吉亞諾。他實在忍受不了大聖的囂張氣焰,一記重拳打在了他的臉上,大聖本來就捉急的顏值,又因為鼻子被砸扁而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從那以後,大聖變成了一個脾氣暴躁的被害妄想症患者。他把所有錢都攢起來,能不花就不花,只吃粗茶淡飯,穿著破衣爛衫,姑娘們見了這副尊容都躲著走。那幾年裡,大聖把所有精力都發泄在雕塑事業上,每天都搞得灰頭土臉,臭不可聞。也正是在那幾年裡,他創造了一生中最偉大的兩部雕塑作品《哀悼基督》和《大衛》。
雕塑《大衛》的輝煌成功使米開朗基羅名震天下,人們常常將他與另一位曠世奇才相提並論,那就是達·芬奇。不知道是不是有關部門的刻意安排,1504年,大聖米開朗基羅與大神達·芬奇同時受到委託,分別在韋奇奧宮製作一幅表現佛羅倫薩城市榮耀的作品,《卡辛納之戰》和《安吉里之戰》。這次重要的委託成為了全城乃至整個義大利半島的焦點事件,人們把它稱作一場天才之間的世紀對決。那一年米開朗基羅29歲,達·芬奇已經52歲。
然而這場被媒體大肆炒作的世紀對決,最終卻不了了之。因為這兩個「繪畫愛好者」都沒有耐心把畫畫完,他們完成的部分也都沒有保存下來。更讓人無奈的是,當大神和大聖在這個地球上相遇之後,並沒有一見如故,更沒有一見鍾情,而是一見就罵。在米開朗基羅眼裡,達·芬奇是個連銅像都不會雕的笨蛋,而在達·芬奇看來,米開朗基羅是個把人畫得像弱智一樣的二貨。
除了顏值反差太大,以及星座不合等客觀因素之外,兩個人最大的分歧在於,他們對繪畫與雕塑的優劣性有著不同的見解。達·芬奇認為,「繪畫比雕塑更神奇,能夠描繪雕塑所呈現不了的自然風景和光影效果」。而從小玩石頭長大的米開朗基羅哪能忍受這種言論,他反駁道「你們家繪畫只有接近於我們浮雕的效果,才能算優秀,不然都是瞎畫,達·芬奇能說出繪畫比雕塑更高貴這種言論,水平連我家保姆都不如!」
年事已高的達·芬奇實在受不了米開朗基羅這張嘴,於是離開佛羅倫薩去了法國。大神一走,大聖也沒閑著,他動身去了羅馬,在那裡接受到了一項他渴望了一輩子的偉大工程——修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的陵墓。他決心要在那個浩大而神聖的殿堂里,留下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
然而大聖萬萬沒有想到,大神雖然走了,卻有另一個對手橫亘在前進的道路上,而且這個對手更懂套路,更難對付,讓米開朗基羅吃盡了苦頭。
雖然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故鄉,但羅馬畢竟是教皇的所在地、天主教世界無可爭議的中心和聖地。哪位藝術家能在羅馬站穩腳跟,就等於登上了萬眾矚目的世紀舞台。然而哪裡有權勢,哪裡就有權謀。大聖帶著他的雕塑夢想風塵僕僕地來到這裡,卻感受到了來自這個世界的深深的惡意。
這位懷揣著惡意的對手,叫做多納托·布拉曼特,教皇的御用建築大師,時任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總監。布拉曼特當時已經61歲,是個不折不扣的「老油條」。他深知米開朗基羅乃蓋世奇才,一旦讓他取得成功,自己將會在羅馬失勢。於是他想出了一條詭計,跑去對教皇說,「老大啊,咱別修陵墓了,那玩意兒多晦氣啊。其實這個米開朗基羅是我哥們兒,我特了解他,他畫畫比雕塑厲害,咱不能大材小用,應該讓他去畫西斯廷禮拜堂的天花板!」布拉曼特心想,只要讓米開朗基羅去做他不熟悉的壁畫,他一定會失敗,一旦失敗他就得滾出羅馬。
教皇信以為真,於是更改了對大聖的委託命令。當時大聖正在著名的卡拉拉採石場興高采烈地選石頭,聽到這個消息如同遭到了晴天霹靂,他苦苦哀求教皇維持原來的計劃,並表示壁畫工作應該交給專業畫家來做。教皇以為他故意不肯合作,幾乎要怪罪下來。
無奈之下,米開朗基羅只好懷著沉痛的心情,走進了西斯廷禮拜堂。然而,在他抬起頭的瞬間,忽然發現教堂四面的牆壁上布滿了精美的壁畫。大聖這才想起,這裡是佛羅倫薩「黃金一代」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看著眼前每一幅偉大的作品,米開朗基羅彷彿看到了正在揮舞著線條與色彩的先輩們,波提切利、佩魯吉諾、羅塞利、西諾雷利,還有自己的啟蒙老師——基蘭達約。
「原來壁畫,也是一種偉大的藝術和使命,也傳承著人類的夢想與榮耀。既然是這樣,那些質疑我、企圖令我望而卻步的人,請你們重新認識我!米開朗基羅,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壁畫大師,沒有之一!」
1508年,米開朗基羅登上了高高的腳手架,忍受著最痛苦的姿勢,在浩瀚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上一筆一筆地勾勒著。這期間,他不允許任何人邁進大門一步,只留下幾個調製顏料的助手。4年後,當人們重新走進這座聖殿時,他們看到了人類藝術史上最震撼的一幕。
米開朗基羅,西斯廷禮拜堂天頂(濕壁畫) 約公元1508-1512年
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米開朗基羅將三百多個人物刻畫在氣勢恢宏的教堂天頂,表現了人類的創造、墮落與救贖。在中軸線上,9個出自《創世紀》故事的場景依次排列,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幅《創造亞當》。
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濕壁畫) 約公元1508-1512年
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畫面左側斜倚在地面上的亞當剛剛從泥土中被喚醒,他全身赤裸,顯露出健碩的肉體。在他面前,上帝以白色鬚髮的長者形象騰空出現,他巨大的斗篷翻飛如赤色的火焰,威風凜凜。上帝伸出右手,將靈魂傳遞給醒來的亞當。而他左手懷抱的女子,很可能是聖母瑪利亞,聖母膝下的嬰兒,則是即將為亞當的墮落而肩負起拯救人類使命的耶穌。
創造亞當 局部
米開朗基羅把自己的雕刻理想注入到了壁畫的創作中,將人物的造型藝術推向了歷史的最高峰。從泥土裡誕生的亞當,如同大理石中被雕琢出的古希臘英雄,在地面上有力地支撐起自己的身體。而上帝也被賦予了人類的軀體和形象,他飛翔的姿態有著古希臘神話般的浪漫意境。同時,米開朗基羅一改傳統的直線構圖方式,而是使亞當身體的凹進和上帝斗篷的突出形成一種曲線形的互補。兩根即將觸碰的手指成為了畫面的視覺焦點,將整部作品的精神力量匯聚到一起,彷彿見證奇蹟的時刻就在這分秒之間。
創造亞當 局部
在中央九幅《創世紀》故事場景的兩側,分列著眾多「寶座上的先知」,他們的功績是預言了基督的到來。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這幅《利比亞女先知》。
米開朗基羅,利比亞女先知(濕壁畫) 約公元1508-1512年
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利比亞女先知是宙斯的女兒,居住在利比亞沙漠的錫瓦綠洲。雖然她源自於古希臘神話,但從她的預言中可以找到基督將要降臨的證據。在畫面中,女先知並沒有端坐在寶座上,而是轉身托起一本巨大的書籍。米開朗基羅一向喜歡用男性的身體來表現女性形象,這幅作品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女先知的這一複雜扭曲的動作中,一股力量貫穿在她那健美得有些誇張的軀體中,通過綳起的腳背,堅實地支撐在地面上。
然而使米開朗基羅成為壁畫大師的關鍵因素,不僅是在人體解剖和肌肉線條刻畫上的巧奪天工,還有在色彩運用上的神來之筆。他所懷揣的這項技能,正是與「漸隱法」一樣,被稱作文藝復興「四大神技」之一的——「換色法」。它的奧秘在於,當物體本身的顏色不足以表現它的明暗變化時,使用另一種顏色來替換它,從而使畫面顯得光鮮耀眼。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女先知外袍的淡粉色在高光位置被替換為金色。正是這種技法的大量運用,使得整座教堂的天頂呈現出光芒萬丈的震撼效果。
利比亞女先知局部 換色法效果
西斯廷天頂一戰,米開朗基羅用一部奇蹟般的偉大作品,粉碎了所有的質疑和陰謀。然而大聖自己也因這一戰而心力交瘁,當他回到教皇陵墓的建設中時,已不再是那個天真而狂熱的少年。在比原計劃縮減了三分之二的陵墓工程中,大聖製作了《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等一系列表達人世間無盡掙扎的雕塑作品。
1534年,已經59歲的大聖接到新任教皇克萊芒七世的委託,重回自己的榮耀之地西斯廷禮拜堂,在祭壇上方的牆壁上製作了自己晚年的代表作品——《最後的審判》。這一次,沒有了對手的大聖,已經無敵於天下。他唯一需要擊敗的,是自己內心的傷痛。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濕壁畫) 約公元1534-1541年
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這幅匯聚了四百多個人物的恢弘作品,表現了駭人的末日景象。畫面中央,重回人間的耶穌舉起右臂,宣布審判開始,他赤裸的軀體像古希臘運動員一樣壯碩有力。聖母有些畏懼地蜷縮在他身旁,俯瞰著眾生接受裁決的一幕。環繞在耶穌周圍的是那些為了堅持信仰而受難的門徒,他們分別拿著代表自己苦難的刑具,等待著榮登天堂。而畫面下方,伴隨著天使們的號角,死去的人們走出墳墓,接受審判。左側正在上升的那些善良的人正飛向天堂,而右側的罪惡者正在墮入地獄。
最後的審判 局部
米開朗基羅大膽地在宗教主題中描繪了眾多裸體的人物,在大聖眼中,人的身體是精神和信仰的載體,只有裸露的身體才能使靈魂得以彰顯,才能表達哲學層面的美。同時,他拒絕像達·芬奇那樣採用科學計算的布局方法,他不相信所謂的「黃金分割」和「透視法」原理,他唯一相信的,是自己的靈感和判斷。
「我,即是法則」,或許已是最崇高的人文主義理想。
最後的審判 局部
在《最後的審判》中,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面孔畫在聖巴塞洛繆手中被割下的人皮上,這位聖徒因遭到剝皮而受難。這個有意的安排,寄託了大聖一生所遭受的苦難,那些因才華而遭受的嫉恨、因嫉恨而忍受的孤獨、因孤獨而偉大的藝術,只有走到生命的盡頭,才能得到撫慰和釋懷。
1564年,88歲的米開朗基羅在製作一尊「哀悼基督」的雕塑時,安靜地與世長辭。人們遵照他的意願,將他的遺體帶回到夢想開始的地方——佛羅倫薩,安葬在聖十字教堂中。
大聖,一去不回。
即使斗戰一世,降妖伏魔,然而米開朗基羅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一生寫下了300多首十四行詩,寄給那些他深愛的人。其中有英俊的羅馬貴族少年托馬索·卡瓦列里,也有高貴的侯爵夫人維多利亞·科隆納。然而這份超越年齡、身份,甚至性別的精神之愛,終究沒有溫度,沒有果實。他一生所描繪的人物,終究還是像冰冷的大理石一樣,在倔強中閃耀,在無敵中落寞。
然而米開朗基羅後半生的無敵,還源自於另一位天才過早的夭折,他就是佩魯吉諾培養起來的那位「文雅少年」。他曾是羅馬這座世紀舞台上最閃亮的明星,卻轉瞬間就隕落在那絢爛的夜空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