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經濟學簡史——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到現代經濟學

本文簡單梳理一下現代經濟學是怎麼來的。

一、古典政治經濟學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首先解釋名字。economy這個詞來自希臘語,原意是家庭管理,加上了形容詞political,就是指國家的管理。political economy起初是和其他社會科學混在一起的,不是門獨立的學科,研究的是如何管理整個國家的財富。起初的主導理論是重商主義mercantilism,認為財富來自貿易,主張國家的政策目標應該是增加貿易順差。

1776年,蘇格蘭人Adam Smith(1723-1790)出版了著作《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一般縮寫成《The Wealth of Nations》,批判了重商主義,提出財富來自生產。書中考察了分工怎麼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出分工程度取決於市場大小,並闡述了市場運行的基本原則「看不見的手」。從此經濟學研究的重點由貿易轉向生產。由於這部著作影響巨大,一般把Smith視為經濟學的創始人,把1776年視為經濟學的誕生年份。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還有:英國人Thomas Malthus(1766-1834),他1798年出版代表作《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英國人David Ricardo(1772-1823),他1817年出版代表作《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英國人John Mill(1806-1873),他1848年出版代表作《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德國人Karl Marx(1818-1883),他1867年出版代表作《Capital》。

古典政治經濟學重視研究商品價值的形成和分配,分配問題也就是工資、利潤、地租的形成問題。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來源於生產,比如Ricardo主張勞動價值論,認為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決定了商品價值,Marx進一步把勞動價值論嚴格化,建立了一個新的學派。

二、新古典經濟學Neocalssical Economics

19世紀70年代,英國人William Jevons(1835-1882)、奧地利人Carl Menger(1840-1921)、在瑞士的法國人Leon Walras(1834-1910)各自獨立提出,商品的價值由消費者的邊際效用決定,史稱邊際革命。從此消費者的需求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點。現在經濟學已經放棄了價值這個不清晰的概念,只談價格。1891年美國人John Bates Clark(1847-1938)發表論文《Distribution as Determined by a Law of Rent》,提出要素價格由要素對生產的邊際貢獻決定,從而把分配問題也統一進了價格形成問題。

1890年英國人Alfred Marshall(1842-1924)出版了著作《Principles of Economics》,建立了基於邊際分析和部分均衡的新古典經濟學體系。這部著作的流行也使得Jevons提出的economics這個詞替代了political economy,成為學科的新稱呼。Marshall還在劍橋大學把經濟學專業獨立出來,從而使得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還有愛爾蘭人Francis Edgeworth(1845-1926)和美國人Irving Fisher(1867-1947)。

三、現代經濟學Modern Economics

和新古典經濟學相比,現代經濟學主要有以下突破。

1. 宏觀經濟學的建立。新古典經濟學假設市場永遠出清,因此難以解釋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出版著作《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提出了一套認為市場可以不出清的新理論。之後美國經濟學家Paul Samuelson(1915-2009)把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理論和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理論結合起來,叫做新古典綜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新古典綜合的微觀和宏觀是割裂的。經由美國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1912-2006)和Robert Lucas(1937-)等人的批判和重構,20世紀70年代後有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建立了起來。

2.數學工具的引入。數學是一門強大的工具,也是一套強大的語言。數學在經濟學裡的運用在19世紀就有了。Marshall就是學數學出身的,但他不在正文中用數學,只把數學放在附錄里。1947年Samuelson的著作《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很少有經濟學論文用數學,在此之後,很少有經濟學論文不用數學。

3.一般均衡理論的建立。現代經濟學有一套基本的方法:個體做出選擇以最大化偏好,所有個體的決定彼此相符稱為均衡。美國經濟學家Gary Becker(1930-2014)甚至把這套方法廣泛應用於非市場行為。但這套方法首先是在研究市場中建立的。消費者決定需求,生產者決定供給,單個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相等稱為部分均衡,所有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相等稱為一般均衡。1939年英國經濟學家John Hicks(1904-1989)在著作《Value and Capital》中建立了消費者需求理論。1954年美國經濟學家Kenneth Arrow(1921-2017)和法國經濟學家Gérard Debreu(1921-2004)合作發表了論文《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證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為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博弈論的引入。前面說了經濟學研究中要讓個體最大化偏好,如果個體的最優選擇直接受其他個體的行為影響,應該如何求解呢?這就需要一個數學工具博弈論。1944年匈牙利數學家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和奧地利經濟學家Oskar Morgenstern(1902-1977)出版著作《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創立了博弈論。之後美國數學家John Nash(1928-2015)和美國經濟學家Lloyd Shapley(1923-2016)分別建立了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的基礎。80年代後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5.新制度經濟學。英國經濟學家Ronald Coase(1910-2013)在1937年的論文《The Nature of the Firm》和1960年的論文《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中指出了產權和交易成本對經濟制度運行的重要性。後續的經濟學家將他的思想嚴格表述,使新制度經濟學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

6.從完全信息到不完全信息。新古典經濟學假設信息是完全的,但現實中人們往往得不到完全信息,並且信息在不同人之間往往是不對稱的。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市場可以通過價格來調節供需,於是波蘭經濟學家Oskar Lange(1904-1965)指出,可以讓中央計劃者來模擬市場,用虛擬的報價來調節供需,這樣計劃經濟就可行了,這叫市場社會主義。1945年奧地利經濟學家Friedrich Hayek(1899-1992)發表論文《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回應,指出計劃經濟之所以不可行,關鍵在於信息。每個人擁有的信息是不一樣的,市場機制中價格的作用不只是調節供需,更是傳遞信息,而靠中央計劃者傳遞信息效率會很低。1951年Arrow出版著作《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建立了社會選擇理論,研究人們的偏好不一樣時如何加總的問題。到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Leonid Hurwicz把Arrow的社會選擇理論和Hayek的信息傳遞理論結合起來,建立了機制設計理論。機制設計理論和前面提到的博弈論是反的,博弈論是給定規則求結果,而機制設計理論是給定結果設計規則。機制設計理論是現在在不完全信息下做研究的基本框架,有兩個研究方向,一個是信息傳遞,一個是執行結果。從機制設計的角度看,市場、政府、企業都只是讓偏好和信息不同的個人獲得激勵的機制,各有其適用範圍。

7.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拓寬傳統經濟學的美國經濟學家Vernon Smith(1927-)和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1934-)。傳統上經濟學界曾經認為經濟學是沒法做實驗的,由於Smith等人的努力,現在經濟學界知道,有些問題是可以用實驗研究的。經濟學中的實驗有在實驗室中進行和在現實中實地進行兩種。傳統上經濟學只是簡單地假設個體偏好,Kahneman等人把心理學引入了經濟學,從而產生深入研究人類偏好和行為的新經濟學分支——行為經濟學。

推薦閱讀:

文化與制度:第一部分 ,定義和測度
如何賺更多的錢?
2017年獲諾獎的「行為經濟學」,這10本書讓你從入門到精通

TAG:经济学 | 经济学史 | 经济学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