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房子啊房子,年輕人還買不起,而中年人已經開始失去

第44期

「重逢島」為Lens於2016年創辦的原創視頻品牌

屬於這代人的城市之光還能更黯淡一點嗎?

我們被城市疏遠了,為什麼還是想待在這裡?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x0390y4e0ex.html

城市為什麼讓人強大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覺得,如今城裡的日子是越來越難過了。至少一些調查顯示,相當多的人都有同感。

每天將暗搓搓的焦灼壓下去、鼓起勇氣投身於通勤的車流中已經夠難了,如果得知某些城市的衰落結局已經被社會學家的研究數據穩穩坐實,由此導致的「喪頹感」就更別提了。

屬於我們的城市之光難道還能更黯淡一點嗎??

——如果是,你怎麼辦?

敢不敢「直面淋漓的鮮血」、聽一聽哥大社會學教授 薩斯基亞·薩森 講述的城市的殘酷物語?好消息是,對於真正的勇士,故事原本的黯淡收尾會變成一個開放結局。

「溫和中產的好日子,

三十年前就結束了」

荷蘭裔美國教授薩森,銀髮閃亮、一絲不亂,日耳曼式的凌厲氣質讓她一貫有話直說,「溫和中產的好日子,三十年前就結束了。

按照她的研究,近三十年來歐美大城市的中產們正在越過越窮。工資不斷縮水,房價和生活成本卻逐年高漲,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往更便宜的地段搬移

「他們的通勤時間因此變得更長,生活更加艱辛。由於青年無法負擔房價,兩三代人不得不無奈地擠在同一個屋檐下。」

然而,還有更慘的。

「底層中產和老實工人在近30年的經濟發展中飽受折磨,債務已經開始奪取屬於他們自己那間小房子了——這是一場真正的悲劇。」

鐵打的CBD,流水的青春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方面的高學歷青年才俊暫時混得風生水起。他們佔據著城市的中心,出手闊綽,盡情享受著的體面薪水、高檔辦公區和豪華公寓。

不過,當你逐漸變老,開始拖家帶口,卻發現青春的「魔力加成」一旦失去,更加朝氣蓬勃的後浪們會將你毫不留情地拍在沙灘上

曼哈頓、華爾街、陸家嘴、CBD……全球的大城市都盛行毫無二致的叢林法則,而你面前的可能只是一條越來越長的上班車流,和一個屬於老中產的黯淡未來。

冷酷的城市叢林法則,

仍是追尋自我的唯一出路

明明對家鄉才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然而人們的腳步仍然會向著充滿「疏離感」和「冷漠感」的大城市邁進。

面對這樣的「精神分裂」,薩森教授一笑置之:用腳投票的價值觀方向,才是你的真正認同的

「成人從來不是一項輕鬆的任務,然而我們終將成年。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總可以依賴母親,對鄰里的貧富差距也不敏感。當你足夠成熟獨立、並且能意識到也許對你遙不可及的東西對別人來說唾手可得,疏離感就油然而生了。

「這點非常可笑,但我也能理解。不過,如果你的內心不能在這個現實面前強大起來,那麼你終生都會在危機感和焦慮感中難以幸福。」

「好在城市總能讓人強大。比起一團和氣的家鄉,這是一個苛刻到令人痛苦的地方,存活下來的人往往形單影隻卻堅不可摧。」

薩森告訴Lens,這種心態可以概括為,「我雖一人獨行,但卻行走在自己的城市。

這氣度源於職場競爭帶來的堅韌強悍,以及獨處時光帶來的關於自我個性的清醒認知。

為什麼城市總是「女多男少」?

也許答案只是「生存」

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家鄉的寥落的境況往往已經不能支持正常的生存。這種狀況在女性的面前,尤為嚴重。

男性在舊鄉村和小城鎮比女性更加容易立足,而有勇氣面對城市叢林法則的女性,總會為了生存而背井離鄉。

在中國,這還要加上文化上的原因:女性藉助進入城市的機會,逃離大男子主義統治下的農村。

這也是很多年輕城市女性雖然時感孤寂,卻不遲遲願結婚的原因:她們寧願不被那種自己最終會感到厭倦的男生勾搭

城市殘酷物語的開放結局:

屬於桃源的勇氣和屬於青菜的尊嚴

美國神學家尼布爾曾寫下這樣的禱文:願上帝賜予我勇氣,讓我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願上帝賜予我平靜,讓我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

而薩森對這兩種態度都很欣賞,改變不僅需要勇氣,也有時也需要「放下身段」服軟;而接納自己的現狀,淡然以處,往往需要更加恆久的忍耐和尊嚴

對於敢於嘗試的人們,世上總有各種各樣非凡的可能性」薩森向Lens分享了一個由失業的科技怪咖們譜寫的歐洲版「桃花源記」

「一些從高科技公司失業的人們並沒有把自己定死在『高級知識分子』的身份上,而是離開大城市、搬到了西班牙的一個被廢棄的小村莊做起了農民。他們用了兩年的時間種起糧食來,然後運用自己掌握的數字技術為自己的作物開闢了一個新市場。」

在這個關於「改變」的城市故事中,充滿了隨時就勢的機智、遷徙和創新的勇氣,是薩森最喜歡的一個結局。

而關於淡然接納生活的部分,她最欣賞的則是四十年的她在中國遇見的那些貧窮村民。

1978年,薩森跟隨一位人類學家的研究小組來到中國。那時文革剛剛結束,年輕的薩森還是個亮閃閃的金髮姑娘。

不論街頭巷尾,只要薩森出現,都會引起不少好奇的目光。相當一部分人甚至開始尾隨這個異國情調的身影,默默無語、隨走隨停,讓年輕的薩森忍俊不禁。

做研究的日子,她住在中國南方一個非常貧窮的村子裡。

「那時,每天早晨都會有一輛卡車來到村裡卸下一堆綠葉蔬菜,這通常就是村民三餐僅有的全部內容了。神奇的是,中國人會在烹飪早中晚餐時,會把這些綠葉子做成味道完全不同的三種菜肴。」

「讓我驚訝的是,即使經歷著長時間的困苦,這些中國人並沒有對自己的生活隨便湊合,他們居然還會分出精力來照應一日三餐的各種細節,淡然有序、充滿尊嚴——這是一種可貴的傳統。

一種在殘酷的現代城市中也絕不應當失落的傳統。

文 / 劉明珠

圖文版權為「Lens·重逢島」所有

鳴謝:啟皓北京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Lens的讀物

在京東、亞馬遜、噹噹、天貓、淘寶、機場中信書店

和各大城市書店均有銷售

更多內容和購買地址請見:購買鏈接

▼更多人文生活美學內容和原創視頻

請訂閱微信公眾號「Lens雜誌」(ID:Lensmagazine)

推薦閱讀:

lens文景 目客 視覺的區別?
和老伴兒生活60年後,如今是一隻貓陪著他
英國有一群老頭硬是把無聊過成了一種「酷」
音樂不可言說,也不可能保持沉默
Lens:從入門到入門

TAG:Lens | 城市 | 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