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離職當勵志
羅永浩曾嘆,「『勵志』這個原本比較美好的字眼,已經被我們的時代毀得差不多了。」
暢銷書里總有幾本勵志讀物當道,網友調侃:「大多勵志書都一個意思,告訴你要《背包十年》,才能《靜下心來,找回自己》,然後領會《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
一言不合就去追求自我的人多了,西藏開始人聲鼎沸了,大理麗江新店崛起了,地鐵求掃二維碼的面孔也越來越年輕了。
不管成功與否,至少與眾不同,畢竟90後都已陷入中年危機了。
- 本文插圖出自《打工仔買房記》
大學在一家動畫影視公司實習,同辦公室的一個前輩是原畫組的,我們都叫他五哥,每天的主業是罵公司越來越腐朽,副業是教導實習生趕緊找下家,剩下時間才用來畫畫。
辦公室劉姐酸五哥,你說跳槽都說了五六年了也沒見你真走。
五哥不答,過了倆月,我還沒走,五哥先離職了。
聽說他去了一家剛起步的動畫公司,揚言要大展拳腳。
劉姐說,五哥跳槽後,工資翻倍了,工作特有幹勁兒。
當時,我們都覺得五哥十分勵志。
過了一年,和五哥吃火鍋,他說到:「創業哪有外人想的那麼好,我現在想回都回不來!創業成功,那是勵志,創業失敗,分文不值。」
我這才知道,幾個月前,五哥因跟不上創業公司節奏,壓力過大,又離職了,現在打算自己開店。
說好的勵志突然一個急轉彎,將故事帶偏了軌跡。
人人都在刷存在感的現代,沒有些特立獨行的經歷,都不好意思跟人吹牛逼。
大部分人雖不能像王健林一樣,樹立一個小目標,先掙它一個億。
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還是可以的。
中國人力資源網曾公布,在這封揚言要去「看世界」的辭職信走紅後,離職似乎成了一件浪漫的事。
以前新員工離職跳槽的高點一般在「1、3、5、7年」左右,眼下離職的高點則縮短為「1月、3月、6月、1年」。
大家都在熱熱鬧鬧地追尋自由,放飛自我。
然後栽得頭破血流。
聲稱自己夢想是作家,不願意過朝九晚五的生活的姑娘,辭職在家三個月後,問公司還缺不缺人;
揚言要提升自我,連語言都沒學好就離職留學的同事,不到一年,吵著國外太苦要回國了;
明明在工作上得過且過,在同事升職時還憤憤不平的叔叔,腦子一熱辭職創業,沒兩年就堅持不下去了。
既不具備專業能力,又沒有堅持下去的決心,所謂勵志,其實是強行裝逼。
《打工仔買房記》的主人公武城治前期的發展軌跡,大概是很多人的寫照。
覺得公司的培訓方式很傻X,自己才能沒得到發揮,整日抱怨吐槽,最終他為了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而離職了。
做收銀員,需要店長一遍遍糾正他的禮貌用語;做營業員,對客人大吼大叫,被店長訓斥了,就撒手不幹;覺得自己應該是IT精英,卻因編碼的手速太慢,被人甩了十幾條街。
還沒擺正專業的態度,就想得到專業的報酬;還不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就想得到獨一無二的收益。
每晚在朋友圈的毒雞湯里叫囂「懷才不遇」,卻忽略了自己的「才」,是「才疏學淺」的「才」。
所謂的勵志,其實只是歌里唱的:「你說你最近愛上了旅行,我知道你也只是想逃避。」
不可否認,很多成功的人都具備勇於改變的魄力。他們放棄穩定的生活,披荊斬棘而去,乘風破浪而來。
可放棄,所需的不是魄力,而是正視當下困境的勇氣。
正如《美國隊長》里的史蒂芬說:「只要開始逃,一輩子都停不了。」
關注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在公眾號後台回復「明信片」,獲取槽值小妹簽名照片。有態度的情感吐槽,等你來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