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街,從城南走到老白下
白下區還沒撤掉的時候,一條長白街,串起了老白下和老城南。
北起長江路,南至白鷺洲公園,長白之名就是這麼來的。名字聽著久遠,但在1958年以前,它還只是寧省鐵路的一段鐵軌。
不過幾十年的時間,火車轟鳴的汽笛和白下二字,都已像雨水蒸發到空氣里。五老村、大楊村、小楊村、常府街……那些歷史遺存的地名,變成一個個平凡巷弄橫貫在長白街的周圍,為它賦予更多市井生動的表情。
長白街最南端,住在長白街1號院的人,站在陽台上,就能望見白鷺洲公園。
附近退了休的老人,沒事就晃到這裡來。亭子里下棋,水邊練劍,二胡聲和小曲兒不絕於耳。公園明明是熱鬧的,幾隻水鳥在湖面一晃而過,畫風就回歸平和悠遠。
住得近的孩子,小時候弄不清徐達和中山王是什麼關係,卻清楚地知道白鷺洲哪個湖邊蝌蚪最多,拿個礦泉水瓶撈回家養,樂此不疲。夏天在湖上劃鴨子船,踩累了就停在橋洞里,等風吹過來。
以前長白街走到頭,右手邊就是夫子廟花鳥魚蟲市場。年輕人挑幾盆綠植,老人逗鳥,小孩子蹲在地上看金魚在水裡游躥。城南人不知在那裡消磨掉多少閑暇的下午。
2014年,夫子廟花鳥市場搬去了七橋瓮。城南的生活,就像一隻不完整的青瓷碗,缺了最活色生香的一角。
去白鷺洲的,逛花鳥市場的,出門就走去金陵閘小區的魯氏湯包王。一屜小籠,再下碗餛飩,吃得直打飽嗝。
秋天螃蟹上市了,都惦記去他家吃蟹黃湯包。一群店員坐在門口圍著大盆挑蟹黃蟹肉,也是別處見不到的獨家風景。
長白街走到文正橋,拎著香椿枸杞頭和半隻烤鴨的大媽,也會放緩腳步,望一眼煙水朦朧的秦淮河。情懷,流淌在老城南的血液里,是俯拾皆在的日常。
文正橋一橋之隔,一邊是古時燈船簫鼓的渡口——桃葉渡。時光在這變得若有若無,王獻之和桃葉的名字引來遊客的嘆息;對於城南人,這裡不過是他們喝茶聊天的街心花園。
文正橋另一邊,烤鴨、大碗皮肚面、燒烤、龍蝦一字排開,黏膩濃重的煙火氣味。很少有人記得巴子烤鴨具體開了多久,只知道從小吃到大。別人吃一份驚艷,城南人吃的不過是老味道的舒坦。
屬於老城南的長白街,止於建康路。再往北,一路散開的就是白下情結了。
一幼、五老村小學、馬府街小學、三中、六中……光靠學校就能刷出一條街的存在感。從幼兒園晃到高中,有的長白街小孩,從小到大主要人生軌跡離家不出三公里。早晚高峰的長白街,也因此擠進南京十大「堵王」行列。
早些年畢業的六中人,沒有經歷三中、六中的合併,青春的座標還落在現在的三中校址上。記憶里,操場的圍牆拆掉後,薔薇爬上了鐵柵欄,立夏前後,開到荼蘼。
鄭和公園,很早以前還叫太平公園。後來拆了圍牆,變成了長白街心的開放小綠肺。
從清晨到黃昏,人群來了一撥又一撥。打拳遛鳥的老人,跳廣場舞的大媽,玩輪滑的小孩,每個人都是無所事事的樣子,每個人又都是認真生活的表情。
廣場上鄭和的雕像望向東方,不知他眼中這鮮活忙碌的都市,是不是比他看過的海洋更迷人?
馬府街、馬府新村、馬府街小學,鄭和本姓馬,他的府邸稱馬府。一個街區因為有鄭和府邸的加持,那些上世紀蓋起的舊樓房,也重獲一種歷史的優越感。
然而馬府街並不能讓人停留。孩子們放了學,穿過長白街,五福巷的小董餛飩能給他們更多的眷戀。小董成了老董,青春過去多年,唯一不變的只剩那一碗辣油餛飩的味道。
或者他們也會湧向城佐村。城佐村的早晨是沸騰的,一字排開的早餐攤子,豆漿、煎餅、餛飩、茶葉蛋,當街擺的桌子,輕易就餵飽了那些年輕的胃。
常府街盡頭,是太平商場。多少年前,中央、新百稱霸新街口,而太平商場則承包了長白街、夫子廟一帶。在沒有水游城的年代,這裡是城南人和白下人夏天納涼的好去處。只是當一個又一個shopping mall開起來,年輕人早忘了上次去太平商場是什麼時候了。
五老村小學和三中文昌校區門對著門,有些孩子念完小學,三年之後又回到文昌巷讀高中。一條巷子,九年光陰,每一步都是念想。大寶麻辣燙、飛雲牛肉砂鍋、祁大媽大碗皮肚面……那些學生時代就迷戀的味道,在歲月里堅守下來,飄渺的懷舊有了具體的註腳。
有多少夜遊神在文昌巷徘徊,就有多少吃貨在科巷撒歡。住在科巷的人,總是比別處的人更敏銳地感知季節。秋天的時候,巷子里會瀰漫炒栗子的味道;夏天的時候,空氣里飄著梔子花香;早晨的科巷菜場里,永遠有最水靈新鮮的蔬菜。
科巷人,無比依賴這樣便利的生活感。一切都在步行範圍之內,串串、元宵、皮肚面、抄手……安撫了很多個不想做飯的疲憊夜晚。
長白街走到最北段,煙火氣四下散去。市圖書館、美術館、六朝博物館……在長江路遮天的梧桐樹影里,隨意一處,都是遊客眼裡最南京的文化名片。住在附近的人,吃完飯就沿著長江路慢悠悠地走,那些文氣風流,於他們變成日日沾染的可親。
長白街,從南到北,蜿蜒了五公里。那些纏繞其中的老城南和老白下情結,到底有多長,大概永遠也丈量不清。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推薦閱讀:
※江蘇歧視地圖
※盜墓筆記重啟,吳邪來南京了!
※門西,最後的老城南
※南京零點後
※南京歧視地圖
TAG:南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