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學習混音
當我們要對一個軍鼓進行均衡處理時,可以有兩種方法。其一,提升或者衰減均衡量,然後進行掃頻,確定哪一個頻率聽上去最吸引人;其二,首先想像一下你所需要的聲音,然後直接通過均衡調出這種聲音。
所謂混音觀念首先考慮的問題是:我希望它聽上去怎樣?答案可能有很多——柔和的、有力的、乾淨的、激烈的。但是混音觀念不能僅依靠文字定義的,它是一種關於音響的想像,能夠通過混音的實際處理被明確展現出來。
我們能改變聲音的方法有很多——均衡、壓縮、設置門限、失真、添加混響或合唱等。同時,對每一種處理方式而言,具體的控制方法又有很多——在一個參量的均衡器中,均衡量、均衡頻率和Q值能夠提供上百萬種的組合方式。所以缺乏混音觀念是新手最大的問題。混音新手用反覆試驗的方法來調整聲音,而混音老手則想像聲音應該是什麼樣子,然後直接實現它。
評價聲音的能力
想要具備較強的混音能力,必須對混音作品進行不斷的評價。當我們開始進行某個混音處理的時候,碰到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它存在哪些問題?「答案可能是「吊鑔的高頻刺耳「或者「這個混音的中頻太多「。從無數處理上的可能性出發,我們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糾正錯誤上,從而得到一個好的開始。這種方法還可以使混音新手們不去做那些沒有意義或者沒有特定目標的事情。比如想實現某種均衡效果,我們不一定非要用均衡器處理。
熟練掌握某些設備與大題了解很多設備
熟練掌握某些設備的使用方法不僅意味著你能夠在特定的情況下選擇出正確的處理工具,還說明你能夠採用最佳的方法來使用這些工具(即解決了「我應該怎樣使用這台設備?「的問題)。比如,在均衡器上是選擇高頻擱架式均衡還是選擇高通濾波器;再比如,當有多個壓縮器可用時,你能夠知道其中某個壓縮器對鼓組來說更合適。
混音是簡單的處理過程,只需要有一對受過訓練的耳朵和為數不多的高質量設備就可以了。因此設備太多可能意味著太少,而較少則可能意味著很多。
理論知識
首先這裡有4個問題:
1.當音頻工作站的總輸出音軌上顯示削波時,是應該講所有通道上的推子都往下拉,還是把總推子向下拉即可?
2.為了達到更自然的效果,可否使用一個或者多個混響器?
3.在壓縮器上,什麼時候應該啟用立體聲綁定(Link)功能?為什麼?
4.什麼時候應該添加抖動(Dither)處理?
相當數量的混音師其實也對這類理論性問題的答案不清楚,但並不代表這些知識就沒有用。如果說,一位母帶工程師不知道何時應該添加抖動處理是不可原諒的,那麼作為一位混音師也必須同樣了解這些知識特別是要應用它們的時候。
混音作品分析
對於混音而言,每一件混音作品,無論好壞,都是我們學習混音的一本教材。審聽作品就是要讓自己集中注意力,努力聽出混音中的長處與不足。你手中的CD就是上百本現成的混音素材。
在審聽別人的混音作品時,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1.每一件樂器和其他樂器相比音量大小如何?樂器的左右聲像是如何安排的?
2.不同樂器在頻譜上的分布是怎麼樣的?每一件樂器相對於其他樂器有多遠?
3.每一件樂器使用了多大的壓縮?作品中用沒用自動化控制?
4.混響時間有多長?樂器的清晰度如何?
5.隨著樂曲的發展,各個混音元素是如何變化的?
下面對Smells Like Teen Spirit這首歌曲的專輯版本的前30秒進行混音分析,得出部分結論:
失真吉他的混響尾音在第一個和弦結束後聽的很清楚(0:01)。
在鼓組進入之前的片段,右聲道發出了一些額外的吉他雜訊(0:05)。
隨著鼓組的進入,失真吉他的電平突然提升(0:07)。
伴隨著主音吉他(0:09~0:25),底鼓在強拍上的打擊力度比其他鼓件的打擊力度重的多。這可能是由演奏本身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混音時的人為處理造成的。
在進行單聲道監聽時,主音吉他損失了一些高頻(0:09~0:25)。
軍鼓的混響改變了兩次(在0:09之前使用一種混響,0:09~0:25聽不到混響,而0:25之後使用了另一種混響)。
在這個片段中,所有底鼓的音色完全一致,這說明底鼓使用了鼓採樣替代。
在主歌部分,底鼓從頭到尾都有混響。
我們可以聽出左右聲道的踩鑔之間有延時,特別是將踩鑔的上下鑔片打開/閉合進行敲擊的時候。這種現象可能源於前期錄音時使用了時間差型的傳聲器擺放位置(Spaced microphone technique),但也可能是混音造成的。
鼓組的聲像是按照觀眾視角進行布局的。
當我么進行混音作品分析的時候,可以選擇作品開頭的一個片段作為參考。因為當一首新的曲子緊接著之前的音樂響起的時候,二者之間的差別會讓我們覺得所有的混音元素都清晰可聞。但是,並不是每一種混音元素都能直接的表現出來,有些是我們感受到的,而不是清楚的聽到的。當然,我們在混音分析上話費的時間和實踐越多,我們發現的東西也越多。
除了可以通過普通的審聽得到很多信息以外,我們在進行混音分析的時候還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來得到額外信息。例如,將混音作品左聲道或者右聲道啞聲,可以發現關於作品立體聲處理方法的額外信息(比如,一個單聲道的混響聲的聲像被完全設置到極左或者極右)。使用通過式濾波器處理一下審聽的混音作品則會讓我們知道其中的均衡是怎樣做的。如果想搞清楚作品的立體聲效果,可以將左右聲道信號中的一個完全反相,然後進行單聲道監聽(這種做法可以顯示出左右聲道信號之間的差別,往往也會使混響和房間效果更加清晰)。
使用參考曲目
混音分析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對幾百首混音作品進行徹底分析。所以我們要選出其中的幾部作品,徹底分析它們,並記錄在便攜媒體上。
我們對參考曲目的選擇不一定適用於全部混音。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包含有弦樂器聲部的混音,而我們的參考曲目中沒有包含弦樂聲部,那麼最好去找另外一個包含弦樂聲部的高質量混音作品進行參考。
參考曲目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用途:
1.作為模板進行參考。如果你喜歡某個混音作品中底鼓的聲音,為什麼不在你自己的混音中模仿這種效果呢?但是要注意的是,模仿是創新最大的敵人,在模仿中,你幾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創新。
2.作為靈感的來源我們可以在混音一開始就播放參考曲目,從而啟迪我們混音的方向。對混音新手而言,這種訓練是建立混音觀念、確定混音目標的出發點。
3.在混音陷入困境時作為突破口。
4.作為混音成品的參考。通過聆聽專業人員是如何做的,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作品的質量。常見的對比內容包括作品的頻率響應及相關的電平設置等。
5.在不同的監聽環境下校準我們的耳朵。除了在我們自己所熟悉的混音環境中工作以外,其他不同的監聽環境都會影響我們對聲音的分析和判斷。因此,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工作時,無論是進行混音還是評價自己的作品,都應該先播放一個我們所熟悉的參考曲目,來幫助我們明晰該場所中的揚聲器特性、房間特性,甚至是由於座位不同所帶來的差別。
6.幫助我們在購買揚聲器前進行性能評估。
參考曲目的選擇也是有一定標準的。
1.一個好的混音作品。要選擇一個你喜歡的混音作品,而不是一個你所喜歡的音樂作品。
2.一個當代的混音作品。混音總是在發展的。比起一首20世紀90年代的混音作品,80年代的優秀混音作品可能會使用更大的混響。
3.作品的類型要一致。
4.一首動態大的混音作品。選擇一首動態大的作品,即在配器和混音上動態都比較大的作品,就如同是在同一音軌同時放入了三首歌。
不應該選擇的曲目:
1.不要選擇個性十足的混音作品。個性過分突出的混音只適合於那些個性過分突出的樂隊和他們的音樂。
2.不要太複雜。通常混音中的聲部越少,你就越容易弄清楚這個混音的方方面面。
3.不要太簡單。混音中可學的東西越多越好。一首隻包含人聲和木吉他的曲目聽上去可能很棒,但是它不會教你如何混縮鼓組。
Witness這首歌曲就不錯。它在配器上聲部豐富、動態寬廣,包括男女人聲、木吉他和電吉他、鍵盤、弦樂,以及在不同樂段之間豐富變化的鼓音色。
推薦閱讀:
※孩子學琴1年半,請問彈的如何?
※綠袖子再大家心目中有怎樣的地位?
※混音:一些常識和注意事項
※基本樂理:轉調、移調和移調中變音記號的使用以及半音音階
※專業角度看Ryan Wang這個小朋友的琴彈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