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觀 | 控扼機樞,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

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地理樞紐地區是戰中的戰略要地,它是某個或某幾個面積有限的區域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而成為作戰雙方爭搶的熱點。由於古代作戰,有「天時、地利、人和」的作戰條件,地理形勢從秦漢到明清通常是歷代政權、統帥極為重視的地方,它們往往為戰役的勝負取到了決定性作用。

這些戰略樞紐如內地戰爭中的豫西或者淮南,它們的存在、轉移和衰弱,都和當時的基本經濟區、地形與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水陸交通線以及軍事裝備和作戰方式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古代內陸的樞紐地區的形成、演變和作用各不相同,也逐漸減弱了它的重要性。

中國有關「樞紐地區」的軍事思想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由兵學之祖孫武在著名的十三篇兵法中提出,遠遠早於西方近代史。這種思想的產生是由於在這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不光各諸侯國間衝突加劇,與民族各地區的戰爭也日益頻繁,這使得政治家和軍事家開始考慮有利於本國的有利的地理優勢。繼孫武之後,很多軍事家如范雎也陸續提出如「天下樞紐」這樣的重要戰略。

孫綠同學的祖先孫武同學

自從秦朝統一中國,中國已經變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於中原王朝和邊境各民族政權共存,在所難免會由於文化和政治的不同而產生衝突。這就導致自秦漢到明清的大規模戰爭通常都分為邊境戰爭和內地戰爭兩類。而在這兩類戰爭中,地理樞紐的地域也不盡相同。邊境戰爭通常發生在北方長城沿線,其戰爭樞紐通常為河套和陰山地帶,又如唐蕃戰爭時的維州和明末的山海關孔道。這些樞紐地區通常存在時間不長,隨著戰爭雙方矛盾的變化而轉移往西部或者北方。

邊境戰爭與內地戰爭

而內陸戰爭通常發生在東部地區內部和腹地如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漢水流域。不同於邊境戰爭不長的樞紐地區,內陸的地理樞紐通常持續時間很長。如果是成東西雙方在關東和關西對抗的形勢,其樞紐地區通常為豫西走廊。若是南北對立,則為淮南、荊襄。除去東西、南北的對立,四川盆地作為一個不歸於任何兩方的基本經濟帶,通常以川陝交界的漢中為樞紐。

豫西走廊、荊襄-淮南、漢中

比起邊境的戰爭樞紐,內陸戰爭中的樞紐地區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作用更為重要。這一是因為邊境戰爭的戰線很長,邊境樞紐在戰爭中的影響有限,而內陸戰線短,控制某一個複雜險要的地帶就可以阻擋強敵入侵。二是因為不同於內陸朝代的持久性,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的持續時間通常較短。三是因為邊境戰爭的規模兵力和交鋒遠遠小於決定歷史的內陸戰爭。

戰爭樞紐不僅在戰爭年代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和平時期,各國君主也會在此築倉屯糧、儲備武器、駐紮軍隊以備不時之需以免在戰時處於被動狀態。

秦漢時期極其重要的敖倉(今滎陽)

以秦晉兩地(渭水汾水流域)控制東方華北平原,敖倉成為重要的駐兵點和糧儲轉運中心,東方有變,政府軍即入駐敖倉

戰略樞紐的形成原因、背景和轉移通常有四個主要因素。

首先是跟幾大基本經濟區並存的形成有關,由於漢族居住區廣大,主要分為關西、關東、江南幾個經濟區。這些經濟區通常能自給自足,成為政權的經濟基礎,所以以一個基本經濟區域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為周邊戰爭樞紐如雙方統治地區的交界處提供物資和補充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內陸戰爭中的樞紐地區通常在基本經濟區的邊緣地帶如豫西、淮南和荊襄,它們既防禦入侵又提供準備出擊的作用,是戰爭中的前哨陣地。

關西、關東、江南三個基本經濟區(基本經濟區不僅是這三個)

其次是與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地理自然條件相關。由於古代戰爭主要使用冷兵器,以步兵、騎兵為主,裝備水平低,機動作戰能力差,所以山脈、河流等地理條件的限制對軍隊的阻礙作用極大。在作戰時,如果防禦的一方利用好山水設立樞紐地帶,既可作為天然屏障又可在必要是進行攻擊。

例如山西與華北平原之間的交通要道——太行八陘

三是因為水陸交通幹線的影響。內地的戰略樞紐處於要衝,壓制了軍隊後方在水陸交通上的補給。古代中國北方與南方聯繫的交通幹線主要有三條,一條由徐州南下,經淮泗口入山陽瀆,過淮陰、淮安,揚州到京口渡長江。第二條自開封沿鴻溝南下,過淮陽,入淮河,淮河沿淝水過壽春、合肥經巢肥運河入巢湖,抵六合達長江。第三條從洛陽南下,經漢口入長江。這三條水路基本是中國南北戰爭中的進退路線,由於很多重要樞紐地區如襄陽、淮陰都處在這三條水運線上,所以有些樞紐地區由此產生。不僅如此,除卻重要的水陸幹線,有些封建帝國的漕運渠道由於在軍事供給和轉移起到關鍵性作用,也作為樞紐地區形成的關鍵。

徐州—淮安—揚州—京口

開封—淮陽—壽春—合肥—六合

洛陽—襄陽—武漢

四是因為軍事裝備技術和作戰方式的發展變遷。春秋以前,戰爭交戰雙方沒有足夠的軍事能力派遣大量的軍隊前往邊境或較遠的險要地勢作戰,所以這段期間並沒有出現長期的樞紐地區。但春秋以後,因為鐵兵器的發明和應用,再加上野戰成為主要作戰方式,各國之間的交戰主要屬於近戰殺傷,所以交戰範圍逐漸擴大,戰爭持續時間也延長了。這就導致樞紐地區的形成和控制局限於冷兵器的性能和作戰技術上了。

雖然樞紐地區對戰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是這些地區卻不宜建立首都。由於影響樞紐地區最主要因素是幾個基本經濟區的位置,所以如果首都距離基本經濟區的邊界即樞紐地區,就會更容易在戰時遭到敵人的入侵,陷入被動。所以古代的首都多是設立在某個基本經濟區的中心,距樞紐地區較遠,這樣既可以及時的受到保護又有足夠的物資補充。

基本經濟區的腹地與邊緣

隨著時間的變化,戰略樞紐的作用地位也在不斷變化,整個過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首先從戰國到東漢屬於樞紐地區的初步確立時期,而魏晉南北朝則是樞紐區域的轉移和發展的時期,到了隋唐,樞紐地區的影響達到極盛,而到了兩宋,其區域的作用性開始衰敗,到了元明清時期(到鴉片戰爭之前)受經濟、政治、軍事技術的變化,樞紐地區的作用已經大打折扣。

這主要是因為三個方面:一是元明清時期大規模的戰役和長期對峙都沒有在豫西或者襄陽發生,所有很多重要樞紐地區因此失去了重視。二是因為國家統一的穩定,內地叛亂減少,沒有公開的割據,與邊境衝突的增加導致樞紐區域的作用降低。三是因為元末以來,火藥,火器得到廣泛運用,使得城壘的防禦作用明顯下降,優勢多處於攻擊的一方,所以作為防禦的樞紐地區漸漸減少了對戰爭的影響,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推薦閱讀:

IS會引起世界性戰爭嗎?
假如戰爭明天爆發 朝鮮將用這些迎戰美國!
這裡的黎明也靜悄悄
「星球大戰計劃」真是謊言嗎?解密其中軍事科技
美國間諜工具憑藉什麼確定 MH17 被導彈擊落?我們因為什麼相信美國的認定結果?

TAG:地缘政治 | 战争 | 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