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呢?還是不跳?談談金三銀四的自身選擇...

又到了金三銀四,傳說中跳槽的黃金季節。不少同學的內心兩個小人也開始激烈鬥爭糾結。走還是留,是一個實際且現實的問題。而就在此時外部的誘惑增多也會放大大家內心對現公司不滿的情緒,這個情緒的的增多,會直接導致大家的決策選擇偏向於衝動型。

馬雲爸爸曾經說過員工的離職的根本原因只有兩個:一是錢沒給夠,二是受委屈了。這也是目前職場跳槽中最常見的兩種原因,都離不開這兩個。

雖說2016年創業熱潮減退,大浪淘沙過後,出現成片成片的裸泳者,但是不少招聘網站給出的數據表明,2016互聯網人的職業薪酬還是在增長中,並且跳槽依舊是漲薪最快的方法。一來,創業熱減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就業崗位的減少,所以年初也時常爆出開放一個崗位一天收到上千份簡歷的新聞來,二來,貌似只有跳槽才能更快的加薪,更快的獲得自己認為的進步。這兩者間的矛盾使得一些小夥伴們異常痛苦。下面我就「你為什麼要選擇跳槽、以及你新機會是否真的如你想像中那麼好、還有跳槽的機會成本問題」三方面談談在當下你的自身選擇是否理性。

一:你為什麼要選擇跳槽?

可能大家能給出的答案會很多,公司領導不好、錢給的不多、公司整體氛圍不行、自己的空間太少、部門調整動蕩、公司業務走下坡路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你去尋求下一份工作的理由與動機,可能會幾個理由疊加。

然後你動了下一份工作的心思後,你會發現自己,會不斷的往換工作這種心態上找不同的理由來佐證。可能一開始的原因就只是覺得自己一年沒漲薪了,然後當你開始動了尋求下一份工作的時候,就會自主的給尋求下一份工作找上更多的理由來去心理佐證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你會跟自己的親密好友去訴苦來獲取別人對你尋求下一份工作的支持,你會與現任同事去談論公司的前景好像也不太好,你會去計較公司本來一直就存在的規章制度,這些情緒發酵完成當有另外的機會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會直接選擇新機會。而不去給現狀一個解決的機會。我們大部分的前幾次跳槽大抵都是如此。

可是當你真正離開後的時候,你回頭再想想,自己做出這樣的選擇到底是理性還是衝動的了?有的同學可能會說當然理性,你看我薪資收入翻了好幾番,崗位title也高大上了。

可是除去收入與title,以及一地雞毛,幾次跳槽改變留給你的又還有什麼了?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僅包括解一個bug,優化一個交互流程,更多的也體現在遇到職業瓶頸期時候如何去解決上面。

傳統行業的員工每隔兩三年會產生工作倦怠、職業瓶頸,互聯網加速了這個時間周期,可能現在大家一年左右就會產生這種念頭:工作很乏味很枯燥,每天做一樣的,自己的能力不僅僅只是做這一小塊東西。

產生這樣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可是產生此類想法後如果去解決,卻是體現個人智慧的時候。

你是直接選擇逃避解決,換個工作,乾脆爽快。還是選擇思考更優解了?我想每個互聯網PM都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畢竟換工作只是解決方案之一,而你的核心問題,你是否去真實勇敢的去面對咯?

二:你的新機會是否真的有那麼的好?

我們評估一個機會好壞的時候,可以從行業前景、團隊靠譜程度、給你提供的福利待遇、以及平台背書三四個方面去考慮。

我把行業前景排在第一位是因為自己身為一個pm的私心,如果一個pm連行業都選擇錯誤則是很要命的,方向跑錯,會使得努力效果減半。這就比如說在17年這個前提下,還去做類似於廚師上門這種o2o服務,後面三個條件再加分,我想你也得自己掂量掂量。這裡面的行業前景也包括各位對未來趨勢的把握,在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選擇,就像你在12、13年的時候選擇進入移動支付領域,如果你能一直做到今天,那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大拿,等移動支付牌照不再頒發,你所處的公司不管再小,只要有牌照也會奇貨可居。17年目前較為火熱的就是AI人工智慧的應用,以及fintech科技金融服務,選擇一個整體上升趨勢的行業遠比選擇下降或者戰爭已經結束的行業要好得多。(當然你得結合自己的認可喜好、以及新領域的市場容量來綜合判斷前景。)

市場前景的判斷還應包括商業模式的選擇,這對一個高階的pm也是至關重要的選擇。這意味著你選擇的公司能否在眾多參跑選手中跑出來。這也考研著產品經理本身的商業邏輯判斷。

第二個是團隊是否靠譜,這裡面又包括創業團隊、投資人背景以及你以後的直接彙報對象三者的靠譜程度的判斷,在沒有加入新公司的前提下,搜索、微博的使用、知乎的信息,乃至脈脈匿名區的爆料都是你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找到同行業的的人來獲取建議。投資人背景也是決定這家公司靠譜與否的重要因素,一個投資案例劣跡斑斑的投資機構投資的企業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還有值得注意的就是如果一家公司完全是由傳統行業機構所投資,並未獲得互聯網基金的認可,這種現象也值得關注。你面試過程中與直接彙報上級的溝通至關重要,面試不僅僅只是企業在選擇考量你,同時應該也成為你考量公司的重要方法,如果你的彙報上級在你面試過程中給你留下不好印象,那後面就算你選擇加入了這家公司,我想你下次跳槽離職也不會太遙遠。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你面試過程中,如果完全沒有人問你任何職位相關的問題,就簡簡單單的讓你通過了,這種情形也十分值得注意與懷疑,這是不是意味著他們對於你應聘的崗位本身也了解甚少。

有一個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就是,當面試官提出讓你問他們問題的時候,你可以問一下他們對於你這崗位的期望是什麼樣的?如果與你的預期不符,比如說他們就想要一個畫畫交互稿的而你的職業預期是產品總監能參與制定公司決策的,那你就得考慮是否選擇這個機會了。

第三個是給你提供的福利待遇,這裡面包括薪資待遇以及可能產生未來收益的股票期權,以及給你的title與許可權。大家每一次選擇跳槽或多或少總會有薪資的漲幅預期,如果一個企業一面上說非常看中你,另一面上不是肯為你加哪怕一丁點薪資,我想你得評估他前面的話的可信度有多少了。另外一點就是股票與期權,這個在加入創業公司的時候,自身得談好,這也是你未來的預期收益。福利待遇包括title與許可權,這也是你通過跳槽換工作能帶來的直接收益,你在原公司呆了兩三年還沒有升級升值機會,那麼跳槽的時候,職級的提升就顯而易見十分重要了。但是這裡面帶來另一個誤解就是title決定論,隨著創業公司的增多,很多人從大公司跳槽小公司後就直接冠上了總監、vp的title,你在選擇機會的時候不要被這種紙面上的title所迷糊,真正決定的還是你崗位的許可權以及職責。小公司的總監有時候實際上比不上大公司的經理崗。

第四個平台背書,這個也是你跳槽獲取的收益附加值之一。bat不僅僅能帶給你與一群優秀的小夥伴共事的機會,更能帶給你職業生涯上一些加分項。企業在用人的時候,肯定會優秀選擇大公司出來的員工(這與企業優先選擇名校學生一樣,只是為了減少挑選成本,並無歧視的意思)。

三:跳槽的機會成本?

有的人只能看到跳槽的好處,卻往往選擇性的忽視跳槽的成本問題。這幾天又朋友問我:被HR質疑穩定性怎麼辦?我當時跟他給他的回答是不能怎麼辦。這就是跳槽帶來的一個成本問題,影響穩定性。往往我們在求職過程中,都會修飾自己的跳槽理由,使得自己的過去的選擇不是那麼的具有衝動性,是合理的。單就算這樣,閱歷久遠的HR也能從中看出問題的實際情況。過去的理由只能解釋給自己。而在旁觀者眼中,他們會去尋找你的問題。如果一遇到部門變動你就離職,一遇到上下級關係不太好你就離職,一遇到薪資不滿足就離職,那麼你的再多解釋在HR眼中也是徒勞,往往他們已經給你打上了標籤。這個標籤明面上是不穩定,跳槽頻繁。更深層次的,HR是不會講給你聽:那就是他們會認為你遇到問題只會去躲避以及找外部理由借口去修飾,而不是從自身出發去尋找根源。

所以,你的跳槽越多,越會在後面成為你求職好機會的絆腳石。(同等能力下,相信企業會選擇穩定者,而非頻繁跳槽者)

另一個成本問題就是適應成本,你與團隊的磨合成本,pm是一個資源整合型崗位,你去一個新團隊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與團隊處理好關係,再才開始去推進需求,最後獲取絕大部分人信任後,才有可能去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是需要一段時間相處才能換回來的信任福利。很多PM抱怨自己只能畫畫原型圖,從事執行類似的工作,實際上是忽略了,因為你都沒在這個團隊證明過自己,團隊如何用真金白銀的資源信任你,老闆如何放心把事交給你。(不好的事情就是,你抱怨執行的工作,然後離職,然後又得開始重新獲取信任,做執行上的事,又心生不滿,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最後的一個成本問題,就是心態,如果一直採取跳槽換工作來當做解決方案的話,整個人的心態會愈加浮躁,不斷得被外部的機會所引誘。殊不知一山更有一山高。總會有看著更好的機會再眼前。如果一遇到事,一遇到問題,我們就選擇去update簡歷打開求職網站,那我們和那些我們曾經不曾理解的富士康跳樓青年有何區別?

綜上,希望大家慎重考慮每一次選擇,理性的看待跳槽,把握好真正的機會,山就在那裡,不要急於一次就爬上去,一步步向前,總會到達自己的彼岸。

(筆者最近和朋友想做一個互聯網學習計劃的微信群,我們會定期分析互聯網產品、運營、交互、市場相關知識以及相關解答。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加我微信:eastpd。)


推薦閱讀:

實用套路:用戶細分,各個擊破
產品新人進階(一) 關於商業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們都是怎樣成為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的?

TAG:互联网 | 职业发展 | 产品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