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解讀「癌症」與「壞運氣」的關係

很長的前言:

最近生物圈又炸了一則舊聞:

感嘆號真的是不用錢的吼!

其中所報道的原文,是剛剛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文章:

其主要結論之一引用如下:

「When these data are normalized for thenincidence of each of these 32 cancer types in the population, we calculate thatn29% of the mutations in cancers occurr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werenattributable to E, 5% of the mutations were attributable to H, and 66% werenattributable to R.」

簡要翻譯為:在UK,29%的癌症相關突變與環境有關,5%與遺傳有關,而66%則是DNA的隨機突變錯誤(即所謂的壞運氣)。

為什麼要說是舊聞呢?因為在2015年,同一撥作者在Science上就發表了這樣類似的觀點:

其結論是:

「The majority is due to 「bad luck」, thatnis, random mutations arising during DNA replication in normal, noncancerousnstem cells.」

意為:非癌幹細胞分裂時累積的突變是癌症的主要成因。而作者當時就用了「bad luck」壞運氣來指代這個現象。

然而不到一年,Science雜誌的死對頭Nature就登了另外一篇文章來打臉:

他們的說法是:

「Here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intrinsicnrisk factors contribute only modestly (less than ~10–30% of lifetime risk) toncancer development… Importantly, these four approaches provide a consistentnestimate of contribution of extrinsic factors of > 70–90% in most commonncancer types.」

意思是:內在因素(壞運氣)只佔了10-30%,而外部因素,即環境因素,則超過70-90%。

讀到這裡,普通吃瓜群眾不禁要問,這到底是鬧哪樣嘛!?

別急別急,且聽老司機為你剖析。

一、DNA的隨機複製錯誤

人要長高長大,細胞就要分裂,DNA也必須跟著複製。DNA複製依賴於DNA聚合酶,並藉助鹼基互補配對的機制,保證新合成的DNA鏈,和原始的序列保持一致。

然而,DNA的複製並不是100%完美的,會有一定幾率發生錯誤,導致突變。下面這張表格,概括了不同物種DNA隨機突變的幾率(引用自What is the mutation rate during genome replication?)。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在人類細胞中,DNA複製出錯的幾率極低。同時,並不是所有的突變都具有致病意義。但只要時間足夠長,細胞分裂的次數足夠多,總會突變到關鍵基因的關鍵位點,從而引發疾病。加上出錯的位點可以視為是隨機的,因此有的人會很幸運,一直躲開雷區,而另外一些人則運氣不好,很快就中了頭獎。

當然要特別說明的是,DNA的隨機突變並不是一個bug,而一個feature,這是生物進化的內部驅動力。

二、環境因素可導致DNA突變

除了上述的內因之外,外因也能導致DNA發生突變。這樣的外部環境因素包括了物理和化學因素兩大類。

典型的物理因素包括電離輻射和紫外線等。電離輻射對大家來說可能會比較陌生,也難以直接大劑量接觸,就不多說了。而紫外線則是我們每日都可能暴露其中的物理誘變因素,它能在DNA鏈上,把相鄰的兩個嘧啶鹼基交聯在一起,形成嘧啶二聚體。同時,紫外還能誘導活性氧的產生,對包括DNA在內的許多生物分子造成繼發的氧化損傷。

對於嘧啶二聚體損傷,細胞是有辦法將其修復的。然而,修復也不是完美的,特別是一些參與修復的DNA聚合酶具有鹼基的偏向性,因此會導致在修復過程中,摻入和原始序列不一樣的鹼基,導致DNA突變。對於紫外誘導的突變來說,通常是胞嘧啶C被置換成了胸腺嘧啶T。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紫外輻射是皮膚癌的主要誘因,同時皮膚黑素瘤也是基因組最為混亂、即突變負荷(mutation load)最高的一類腫瘤。

註:手機、微波爐、電視、信號塔等設備所帶來的輻射,並不會引起DNA突變。這一類輻射屬於電磁輻射,能量太低,所以不足以損傷DNA。此外,也不要聽到「輻射」這個詞就心驚膽顫。輻射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只要有熱量,就會有輻射。

而化學因素就比較複雜了,涉及了許多類化合物,其誘變機制也不完全相同。許多國家的健康衛生部門都有發布化學誘變物的列表,這裡不逐一羅列。但值得指出的是,煙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種明確的誘變劑。肺癌患者,尤其是其中的吸煙者,其DNA突變負荷僅次於黑素瘤。去年有一篇文章Mutation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tobacco smoking in human cancer,甚至對吸煙所造成的突變做了一個定量,那數據可是觸目驚心。尤其是對那些每天一包煙快活似神仙的煙民來說,一年下來,他們的每一個肺部細胞,平均要比正常人多150個突變。

三、內因外因,孰更重要?

港了半天,到底兩家雜誌社圍繞癌症因素的對撕,誰才是正確的?我們實驗室曾經對這個問題進行過一番討論,得到的答案是:他們都是正確的。

1)光有基因突變,甚至是癌症驅動性突變,依然不足以引發腫瘤。

這個觀點乍一看過去是不是有些毀三觀?那不妨繼續看看以下研究數據:

這篇Science文章指出,在正常的接受陽光照射的眼蓋表皮細胞中,存在大量的DNA突變,甚至比不少腫瘤的突變負荷還要高。其中,超過1/4的正常眼蓋表皮細胞還攜帶著明確的腫瘤驅動性突變,涉及NOTCH家族基因及TP53基因。在每一平方厘米的表皮中,還存在著數百個互相競爭的突變克隆。然而,這樣的表皮,在組織病理學檢查中,卻依然是正常的,沒有任何癌變現象。

我們知道,非整倍體染色體,能夠通過導致基因表達劑量失衡等機制,驅動腫瘤的產生與進展。因此,非整倍體也是腫瘤基因組的特徵之一。然而這一篇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文章指出,在正常的腦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也能發現非整倍體的細胞。其機制是,神經前體細胞在有絲分裂時,染色體分離異常。而約1/3的倍體異常的前體細胞存活了下來,並在隨後的發育過程中,分化成正常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

這又是為什麼呢?假如你有稍微接觸過一點點遺傳學,就知道這個學科有一個最著名的觀點:基因型 + 環境n= 表型

記錄在DNA序列上面的信息,需要有適當的環境,使其表達出對應的信息,並遺傳下去。這裡涉及兩層意思,一是基因能否表達,二是基因能否遺傳。

假設我們的基因組出現了一個致癌的突變,但是它卻被甲基化等因素給沉默掉、無法表達,照樣不具有惡性的生物學功能。而基因沉默這種表觀遺傳學機制,是受到環境的影響的。

假設這個致癌的基因順利地表達出了信息,但是它所在的這個細胞,相對於其他正常細胞來說,在某個環境中並不具備生長的優勢,同樣也沒有辦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佔據主導,甚至會被機體的防禦機制或正常的新陳代謝機制給淘汰掉。也就是說,這個原癌突變無法遺傳(這裡的「遺傳」指的是能否大量形成優勢細胞克隆,而非通過有性生殖傳遞給下一代)。

此外,對於不少類型的腫瘤來說,需要有兩個甚至更多的驅動性突變,才能徹底惡性轉化細胞,形成腫瘤。

2)外因,即環境因素,不但包括DNA誘變因素,還包括了選擇因素。

如果你讀懂了上面一點,就不難理解第二點的內涵。所謂的環境,除了有導致DNA突變的物理、化學因素之外,還包括了「選擇壓力」這個概念。

在遺傳學的教學中,甚至在高中的生物學課堂上,肯定還保留著這個最早由英國遺傳學家Bernard Kettlewell報道的灰蛾黑蛾實驗。這是最早的一則證據支持,自然環境的選擇壓力,可以驅動生物進化的方向。

放在腫瘤這個語境中,道理也是一致的。假設上圖的黑蛾,是那個攜帶致癌突變的細胞,但它所處的環境,卻是灰白樹榦類型的,會被天敵發現,因此它並不具備優勢。而當環境一變,黑蛾具有優勢,就會被選擇出來,得以存活、生長、遺傳,最終引發癌症。

這樣的環境選擇壓力包括什麼呢?很遺憾的是,不像環境誘變因素這個領域,目前有關環境選擇壓力的研究尚不透徹。包括我們的飲食、鍛煉、作息,以及所處的城市或自然環境,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影響。生物系統不是簡單的物理或化學體系,不是我們輸入一個x數值,它就一定會反饋出特定的y數值。至少在當下的科學技術水平,我們還沒辦法總結出這樣的定量規律。

因此這裡要特別提一句的是,前言所提到的66%,或者70-90%這樣的數值,並不是簡單的調查統計所得的。比如這不像是統計全班考90分以上學生的百分比這麼簡單,而是通過科學假設,建立數學模型所估計得到的數值。Allnmodels are wrong,some are useful。但總而言之,「基因型n+ 環境 = 表型」這個大原則,是不會變的。

3)你說的這些我都不懂,你就告訴我普通人應該怎麼做。

用大白話來說,癌症的發生,既有壞運氣的成分,又有自己作死的成分。關於壞運氣,即DNA複製時的隨機突變,我們沒辦法去改變什麼,這是生命的基本特性之一。但我們可以通過避免主動作死(尤其是迴避環境誘變因素),來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就連「壞運氣」學派的那幾位作者,在第二篇研究論文中也強調,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比如說,不要不塗防晒就去沙灘曬掉一層皮,不要為了追求小麥色的皮膚就去做美黑,不要吸煙,不要過量飲酒,不要熬夜,同時要健康飲食,適量運動等等。就算不是為了降低癌症風險,也對自己的整體健康狀況有好處。當各項生理指標超標或不達標、免疫力低下時,什麼樣的疾病都有可能發生。值得再次強調的是,並不是說做或不做這些事情,就意味著一定會或一定不會罹患癌症。這是一個概率的遊戲。

當然,也不要說為了降低疾病風險,就走了極端,甚至在自己一不小心「觸雷」的時候就憂心忡忡,哭天搶地。比如說,偶爾吃一次燒烤,並不會讓你第二天就得癌症。又比如說,不要看見「多吃xx食物預防yy疾病」的微信文章就真的去各種多吃。如果將所有這類文章提到的食物整理成列表,你會發現,什麼都要多吃,然後你就吃成了一個死胖子。


推薦閱讀:

癌症患者的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篇章二:相關事宜的規劃及安排
染色體外DNA(中篇):驅動腫瘤異質性的利器
最不容易面癱的腮腺腫瘤手術——腮腺腫瘤區域切除術
癌友必知:腫瘤治療的隨訪總結
十億多投向腫瘤醫療服務 益佰的轉型之路喜憂參半

TAG:癌症 | 肿瘤 | 基因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