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認知結構?

大家都在討論「認知結構」,卻對其內涵不甚了了。

所謂的「認知結構」其實是「認知系統」?

認知結構這個詞被大家廣泛談論,而實際上大家對「認知結構」這個詞沒有太細的考察。

大家在說認知結構時,實際上是在說「認知系統」,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是一個組合就是結構了。

實際上,認知結構不是自然產生的,認知結構需要規劃設計調整。一個認知結構自然產生就像我們撒硬幣,結果總是有結構的,但是這些結構是隨機的、是沒有功能的結構。

認知結構首先是一個有功能的結構,一個摔碎的雞蛋也有結構,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一種結構,然而這種結構是沒有功能的,或者說是屍體的結構。

認知結構恰當的講應該叫「認知系統」,按照系統思考的觀點:認知系統包括兩方面:要素和結構(要素關係)。

書單也是認知結構,書單連知識結構都不算,充其量算是知識序列。

興趣組合也不是認知結構,只是一種隨機的搭配。

總而言之,認知結構(認知系統)是一個具有功能的結構,這個功能就是:處理知識(信息),

在計算機程序員看來,認知結構實際上是一個可以運行的程序。

你的書單,只是你的讀書記錄,你如何應對下一本書不取決於你的書單。

網路時代我們需要強大的認知系統

關於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大家對學習的熱衷,這裡不再複述。

認知系統的簡歷實際上是 ,學習方法的升維,也就是說學習方法的升級。

所謂的學習被一些極端分子,玩的近乎於病態。一年50本書,一天一本書,各種讀書會、學習社、研習社層出不窮。終身學習也是無奈之舉。

如今信息獲得如此便捷,而大家在知識獲得學習方面卻效率卻越來越低。

我們不要懷疑自己不夠勤奮,也不要懷疑自己心法不到境界。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學習方法是不是該「升維」了?由原來的線性學習轉為系統學習。

如果將知識比作圖片的話:

知識信息供給量較低的時候,我們的傳統學習方法還可以應付。

當圖片(知識)量增大,圖片(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我們依然用看影集的方法看這些圖片那就是這樣的。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提高我們看膠片的時間,修鍊看膠片的心法,我們需要一個專用的看膠片工具:放映機

放映機就是我們的認知系統,當有的認知系統我們才可以駕馭瞬息萬變的信息洪流。

線性認知和認知系統的比較

目前大多數的學習方法是一事一議式的學習方法。對高頻更新的知識疲於應對。

方法升級的一個方式就是增加學習方法的維度,即升維。

知識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個一個的切片、斷面、瞬時截圖。

知識呈現如下圖的條幅:

我們學習所關注的維度應該增加到這個層面:(如下圖)

認知系統可以較全面的涵蓋知識的變化,基本上實現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狀態。

認知系統是與知識生成系統相對應

我們建立認知系統的依據是:知識的生成系統,掌握了知識生成系統便掌握了認知系統的核心

一個信息(知識)的生成系統,我們學習應該從這個知識生成系統來學習知識。知識生成系統與知識的關係是1:N的關係,就是說一個知識生成系統可以生成無數個知識版本。

類似的比例還有:

知識呈現如下圖

生成這個信息(知識)的系統是:下圖

一個打碼機可以打出來N個時間戳,當我們掌握了時間戳的生成系統機制,那麼應對高頻變換的「時間戳」,我們就會很輕易的掌握。

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知識都是背後有一個生成系統機制:

就像一個知識系統F產生出N多狀況:fn=F(n)

認知系統有哪些基本屬性

認知系統屬於結構主義,關於結構主義的基本屬性:

什麼是結構主義?

所謂結構主義就是一種主張運用整體觀及其結構的方法來考察事物的系統方法論。凡是承認深層結構為系統控制與重組力量的人,都是結構主義者。不少人認為馬克思(以經濟基礎控制上層結構),弗洛伊德(以本我控制自我),塗爾干(以集體意識控制個人行為)等思想家,都是結構主義的前驅。

列維-斯特勞斯說結構四特點

第一,結構展示了一個系統的特徵,系統有若干組分構成,任何一個組分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成分變化;

第二,對於任一模式,都應有可能排列出同類型一組模式中產生的一個轉換系列;

第三,上述特徵,使結構能預測,如果某一組分發生變化,模式將如何反應;

第四,模式的組成,使一切被觀察到的事實都成為可以理解的」。

結論:不能納入系統的東西,無法理解,無法貯存,無

法傳送,也無法解釋。

這四大特點就是結構主義的基礎屬性。

系統結構的基本特點

所謂整體性就是指一個結構由若干個相互依存的成分所組成,整體性不等於各部分之和,即不能還原為一些簡單相加的聯合關係。世上只有結構,而沒有孤立的元素。

所謂的結構轉換規則是指那些組成結構成分的相互關係的規律,從這種意義上說,結構就是轉換(或變換)關係的體系,而不是某種靜止的形式,也正是由於這些轉換關係的規律構造了結構。將結構看成是運算的組成規則或平衡形式,認為運算是結構的第一性的觀點,可以稱之為運算結構主義。所謂運算結構主義可以理解為一種動態地看待結構,而不是靜態地分析結構的思想方法。

所謂自身調整性是指結構具有通過一些調節機制而保持結構的守恆和某種封閉性的特點。自身調整性的形式並不只有一種,在生物、社會等不同的結構領域,自身調整性可以表現為節奏、反饋調節作用和運算等不同的程序或方式。在生物學領域,至少有兩種不同等級或作用於不同範圍的調節機制:一種是維護結構內部穩定的調節作用;一種是參與構造新的結構或擴張更大的結構的機制。

系統結構的構造

結構來自何處?結構主義認為,結構不是天賦的,也不是從外在世界直接反映接受而來,結構是由人構造的,是人類心智的產物。結構不能脫離人的主體活動,不存在沒有構造過程的結構。「主體是結構之間建立聯繫的起功能作用的中心」。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從知覺領域起,主體就已經參與了結構的構造和調整作用,即人類在知覺事物的過程中,總是傾向於採用直接而統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覺為統一的整體,而不是知覺為一群個別的感覺;皮亞傑關於兒童心理學的觀察研究則顯示人類的認知結構需要經過十多年的時間和一系列的若干階段才能構造成功。因為結構構造對主體的依賴性,所以,所有由人構造的結構必然具有文化性和民族性。結構是集體無意識的能力投射於文化的現象。雖然任何被寫成文字的結構都可能映射著自然和社會的某些現象,但就其構造活動和其性質來說,結構都是一種主體理性再創造的結果。

結構構造的擴張、轉換與套箱

結構可以分為或強或弱的,無論是數學「群」等抽象的構造過程,還是像生物學等發生學的構造過程都具有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性和相關性,即初級的弱結構是強結構建立的基礎,而強結構對於弱結構的完成又是必要的。皮亞傑解釋道:「事實上,一個內容永遠是下一級內容的形式,而一個形式永遠是比它更高級的形式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抽象的構造過程只是一個發生過程的形式化了的倒轉,因為發生過程也是通過反映抽象而進行的,不過是從較低級水平的階段開始的」。

所謂套箱是指一個小的結構為一個大的結構所包容,而這個大的結構又為更高一級的結構所包容,如此遞增擴張。

結構既是整體的,守恆的,也是相對封閉的,這樣才能維持其結構的穩定性。因此,分解的結構就不再是原來的結構,分解出來的部分就不再隸屬於原來結構的成分,就不再具有結構的整體性質。所以結構不可以分解,但可以擴展。結構的總邊界可以變化,但沒有取消原來結構的邊界。

(作者微信:alheps)

推薦閱讀:

中國民宿市場的服務設計思考
從事互聯網工作有六七年了,互聯網屌絲的出路在哪裡?
如何評價"朋友印象"這款社交產品?
堅果pro是否比iphone更創新?
其他國家的互聯網創新有哪些?

TAG:系统思考 | 互联网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