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道明「扇學生耳光」看家庭教育的第一原則

本文轉自公眾號『妙面爸』,ID:xmmlovegod

……………………………………………………………………

湖南衛視一檔名為《一年級》的節目中,陳道明先生受邀指導一批學生,教他們如何真實的表演。

在看到陳道明老師精彩無比的現場指導後,形體老師劉芸激動地對他說:「我上學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像您這樣的老師來教我們啊?」

陳道明回答道:「好演員不是教出來的,表演也不是教出來的,表演永遠是帶的!

什麼叫帶?」陳道明站在劉芸前,低頭靠近問道。接著突然猛不丁地在她耳邊打了一個很大聲的響指,劉芸嚇了一跳。

陳道明對她說:「產生真實的體驗,包括生理反應,這就叫帶。

他接著說:」想體會扇耳光後的憤怒吧,我『啪』先扇你一個。扇完以後你記住了,情緒記憶記住了。我再扇你的時候,你不用演了。「

陳道明在這次精彩絕倫的「扇耳光」表演教學示範里,告訴了學生一個源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基本原則,就是:共情。

所謂共情(empathy),又叫同情心,就是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表演中,只有深入體會角色的真實情感,與角色共情,才能做出真實感人的演出。

其實,共情不僅是表演的第一原則,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原則。

為什麼呢?

因為,教育的關鍵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共情。教育者必須與被教育者、與教育內容之間產生共情,教育者才能真正了解被教育者的理智情感意志狀態,才能明白教育內容的基本規律,以便採取最好的教育方法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1、共情才能產生共同興趣

從上述節目,拋開其娛樂性不談,觀察下背後的道理:如果陳道明先生沒有對表演本身有持久濃厚的興趣,他就不可能有興趣、更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演技來帶其他演員。

這就是共同興趣。

正如一位叫大申爸的父親說過的:

老少兩代都感興趣的,做起來才不累,沒有負擔。這種事情,做個十年八載都沒問題。曲意逢迎孩子的事情,是不可能長久持續的。

曲意逢迎為何註定失敗?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男性很討厭逛街,多年都不會陪配偶逛一次。好不容易另一半邀請同行,即使啥都不幹,只需陪走,逛一會也都會興趣索然,心裡一邊結束倒計時,一邊叫苦不迭。

相反,兩個嗜好一致的姐妹相約,看著各類琳琅滿目的商品,瞳孔放大,盈盈秋水發出愉快的亮光;沐浴著商場里的燈光,溫暖過冬日的陽光;看著櫃檯的導購,彷彿許久不見的親人。一路的交談歡笑,卻永遠走不夠,永遠提不累。逛街對她們來說,就是一次徹底的狂歡。

反觀親子教育,科目繁多,內容複雜;從出生甚至懷孕胎教開始,每天都要進行,要持續到孩子成年。與逛街比,難度要高18層樓以上。因此,兩代若沒有共同興趣,親子教育就幾乎成為了「不可能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當然,如果您非常不差錢,每個科目都能請大師輔導,就不在此列。

而要培養孩子的自學興趣,最理想的方式,是先培養家長的自學興趣,再和孩子一起共學。

基於這樣的理念意識,我和妻子妙面媽一路跌跌撞撞,在各個方面都致力於先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

30歲重新學畫畫,見 沒耐心的父親與孩子一起塗鴉的故事

30歲重新學英語,見18線小縣城普孩的英語學習之路

30歲重新學籃球,見提高堅持力的四步傻瓜式操作法

30歲重新學寫作,見【給兒女寫童話】樹根和松鼠

30歲開始學鋼琴,總結中……

……

不是因為我們夫妻特別喜歡畫畫、英語、籃球、寫作和鋼琴這些科目;而是因為我知道,知識技能文化的學習,就像是希臘的嫉妒女神赫拉,如果我們不愛她,她就會恨我們;就會在以後我們引導孩子語言學習、體育鍛煉和藝術學習的時候,挖一個又一個大坑。而當真正去體驗學習後,發現其實真的還蠻有趣。這些趣味使得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多彩,感受到孩子才是父母真正的大學。

沒有共同興趣,就沒有共同動力。而沒有動力的車一定不能開遠。

對興趣這一關鍵概念,在以下文章中有詳細討論:

孩子若不自學,教育就將是一場災難!

「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彌天大謊!

興趣主義得罪了誰?

梁啟超:教育要單講興趣!

家庭教育里,家長自己先培養興趣,實在是最划算、最高效和親子雙方都最少受罪的家庭教育之法。

2、共情才能教育人性化

先談伙食人性化。

但凡伙食如豬食的,都是由於領導單獨開餐。如果飯堂伙食不錯,肯定是因為領導和普通員工一起吃。

領導因為沒有和員工共情,沒有同情心,不和普通員工一起吃,所以就導致伙食變差,結果員工積極性變低。

與伙食人性化一樣,教育人性化的前提也是共情。

前段時間,妙面媽開始讓妙妙學寫字,每天只練一個字,要求臨摹一頁紙。媽媽覺得如果抓緊時間,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寫完。但妙妙總是遲遲完成不了。妙面媽開始變得有些火大。

我開始和老婆分析這個問題。如果要這樣練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長自己先如此練。若要孩子每天臨摹同一個字一頁紙,家長就先試幾天,看是否有趣有效。如果家長都覺得無聊透頂,為什麼要逼著孩子這樣干呢?

為何不將目標從每天臨摹一頁紙變為儘快臨摹得很像?這樣還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也許只需要三次就很像了。或者是將任務定位讓孩子幾天內臨摹好寫幾個字,然後寫作一幅完整的書法展示。幾種同樣的食材,技藝高超的廚師可以做成美味的佳肴,而廚房菜鳥卻可能做得不堪下咽。同理,相同的一個學習內容,用不同的方法做,效果會完全不同。

我們家長不要總是站在外圍,拍腦門決定孩子應該學什麼和應該如何學?而是要親身體驗,至少去淺嘗輒止,這樣才能有基本的認知和判斷。就好比每天做的飯菜味道都不自己試試,即使味如豬食,也要規定每餐應該吃幾碗。

有人把每次學習新的知識當做發現大千世界美妙的一次契機,而有的人卻把它當做一個即將受苦的任務。我們的目的不是把學校的應試定量的一套照搬到家裡,而是利用每一個契機,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渴望。我們也許能強迫孩子每天練一頁字,但也許就這樣毀掉了孩子終生對書法的興趣。或許你的孩子有潛力未來成為一個書法家呢!

反之,如果家長沒有親身體驗,就沒有調整內容和方法的能力、動力和需求,就好像領導沒有關心普通員工伙食的動力和需求一樣。

因此,共情的基本方法就是家長親自嘗試。要想找到符合人性的教育方式,家長必須親身體驗,才能掌握學習內容的基本規律和學生的基本生理心理反應,才能,確定符合人性的教育任務安排、引導方法和資源供給。不親自嘗試,就掌握不了教育的基本規律,就永遠是外行,外行永遠沒有動力去「帶」內行,外行人永遠也「帶」不出內行。

雖人與人之間有差距,成人與孩子之間又有不同,但還是具備基本一致的 人性特質。各偉大文明的共識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共情原理,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基石,也是人類道德的一個公理。

就如同廚師要品嘗一小口自己炒的菜,即使達不到理想狀態,不能一起持續共學,家長至少要對少部分內容和學習方式親自嘗試下,哪怕是淺嘗輒止。只有家長自己親自嘗試了,才能有點趣味,才能變得人性,才能像陳道明一樣,積累基本的情緒反應,再「帶」一下孩子,帶到教育的理想境界里去。

想了解更多,可關注微信公眾號:妙面爸,上面有一整套快速提高英語水平的方法。想交流英語學習、家庭教育和個人提升等問題的朋友,可添加妙面爸個人微信:miaomianba,期待和大家做更深的交流,微信上見!↓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收心努力學習?
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 | GQ雜誌中文版總主筆何瑫的寫作課堂
情書三封:在背道而馳的人世間,我將注視你。
我有個目標,要用十年完成,今天是第525天
一玩手機就停不下來,少年你需要這篇文章

TAG:教育 | 学习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