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營銷一定要跟網紅學什麼?

這兩天在給客戶培

社群營銷一定要跟網紅學什麼?

訓的時候,一個傳統企業的學員問我,網紅賣東西那麼火,社群營銷能從中借鑒什麼?這個問題我琢磨了好久,究竟社群和網紅什麼關係,傳統企業如何學習網紅模式來做營銷?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看一下一個金融領域的網紅如何藉助美貌染「紅」股市的。這個美女叫廖蕾,90後,方正證券通信組分析師,在「美拍」平台上播報研究報告。有創意吧!

然後,海通證券煤炭行業分析師李淼,也故戲重演。

然後與他們相關的股價就一路飆升,成了「網紅」概念股。

這個案例說明,再枯燥的行業,也可以有「網紅」的身影,關鍵的是你要有發現網紅的眼睛,和調動有潛質成為網紅員工積極性的能力。

現在的網紅主要出現在服裝、化妝品、旅遊、母嬰等行業,其主要推手是一批電商營銷公司、和一些視頻、音頻類流量平台。尤其是像美拍、映客的興起,極大地助推了網紅的發展。

舉個例子,我們以前做活動,經常會請到一個主持人,很能說,嘴沒見他停過,後來他開了映客,天天在直播,連帶哥們上趟醫院也要直播出來,我看著奔潰的心都有,但這哥們做了幾個月,映票積累了小10萬,月收入也有幾萬塊。這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雖然辛苦,但對個人來說很值。

兩天看秋葉、秦陽的《社群營銷》,比較認可他們所說社群的幾大特徵:同好(同樣的愛好),結構(優質成員、自願加入、平等互動、規範管理),輸出(知識乾貨、諮詢答疑、信息資訊、利益回報)、運營(組織感、儀式感、歸屬感、參與感),複製(自組織、核心群、亞文化)。這個總結應該在國內算是很體系了。

社群最核心的是興趣相同、有輸出、社群成員間的圈層結構和交互。傳統意義上的社群是成員去中心化、傳播平台化、運營規範化,而以網紅為中心的社群是社群領袖化、傳播場景化、運營隨意化。前者通常主要滿足的是社群成員成長的需要,後者主要能夠實現產品的銷售。這兩種模式沒有孰優孰劣,是發展的階段不一樣,滿足的需求也不同。

那社群營銷究竟要跟網紅學什麼?

1、 傳播人格化

網紅是傳播人格化的極致表現,在做營銷的時候,應該注意在傳播的所有節點都用人格的方式進行傳播,就像上面提的證券公司一樣。

傳統公關公司喜歡用大V來傳播,這個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深度研究大V的屬性和標籤,重度垂直的大V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網紅」。而且大V的分類不應該是按行業、產品來區分,而更多的是按生活方式來分。比如說極客、時尚達人等。

我甚至可以斷言,任何行業都能出現網紅,只要是這個人是有專業性、有人格魅力(或顏值高、或能說、或會寫、最次會笑也是可以的啦)。上次我在跟華潤醫療交流的時候,他們就是在包裝醫院的醫生做「網紅「,這必然是絕大多數女患者的福音。

2、 場景式營銷

這個應該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小到一篇軟文能夠解決我在場景下的什麼問題,大到一個產品的植入場景,比如墨跡天氣那個天天傻站著的女孩,終於可以穿上某品牌的衣服了。

我想說的是在網紅經濟中,場景營銷尤其需要人慢慢體會,比如你看一下這張照片,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了。

3、 究竟要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值得商榷。

我始終認為如果一個社群只靠一個領袖,那這個社群的生命力是需要被質疑的,70後會不會輕易的膜拜什麼人,80、90後的注意力太容易被轉移,但能夠短期內把紅利變現也不是不可以,就像Papi醬,如果讓天天被廣告商折磨,應該不是她這種性情中人喜歡的吧,如果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怎麼能夠做出好的節目。這一點絕對是一個悖論。

我個人更喜歡去中心化的社群,人人都可以在裡面貢獻力量,大家都是社群的「網紅」,這個平台會因為大家的參與而更有持續性,即使其中的人批量輪換,也不會對這個社群產生多大的影響。

關於作者

班麗嬋,簡稱班班,CMO訓練營創始人,原藍色游標品牌訓練營負責人,曾任活動樹運營及市場部總經理,中國品牌營銷界探索者、記錄者,曾任《市場圈》、《廣告主》、《聯想》雜誌主編,曾就職於聯想集團品牌推广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數碼,中央民族大學經濟所研究生,15年品牌營銷、媒體從業經驗,專註社群營銷、活動營銷,一心想要致力於推動「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雙子座,喜歡新鮮事物,每天打雞血。如果想交流,可關注個人微信號:「banlichan008」或微信公眾號「班麗嬋」。


推薦閱讀:

網信辦落實直播登記備案已初見成效 三分之一平台已率先走向正軌
第三十二章:只有0.01%的主播完全掌握的技巧!
首屆中國娛樂直播峰會亮相,會議+頒獎助力產業發展新趨勢
移動直播的大爭之世:內容差異將成破局關鍵

TAG:网红经济 | 社群 | 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