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的人生智慧——《定風波·三月七日》

文 | 小延媽 果 媽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蘇軾的詞《定風波·三月七日》(也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宋代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定風波·三月七日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於是我就作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短短數句,表達了詞人曠達豪邁的胸襟——

比如,既然已經遇到了大雨,那不妨享受,在困境中也保持愉悅的心情,大聲歌唱,說不定,一會兒就天晴了;

比如,雖然被雨淋濕了,很冷,但是回頭卻看到初晴的斜陽,欣賞到了美景;

比如,自然界的天晴天雨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那麼人生路上的榮辱得失又有什麼可以在意的?

蘇軾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蘇軾也擅長書法,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皆名列「唐宋八大家」

專欄作者小延媽: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資深文藝青年,古文愛好者,微信訂閱號「與你虛度時光」分享讀書、育兒心得,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果媽視角

(與大朋友共賞)

近年來有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叫做:杜甫忙完包大人忙,包大人忙完元芳忙,現在好像蘇軾更忙。細思恐極。

其實雖說不少內容都來自網民們的笑談、惡搞,但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方式,總比湮沒於歷史籍籍無名乏人問津的好吧?

說回蘇軾,最近又被一篇《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刷了好幾天屏。細細讀完我總覺得此文因為求大、求全而壞了整個意境,寫到最後沒能駕馭住所有的素材跑偏了。蘇軾身上的精神多、情懷多、雅談多、八卦多、悲苦多、歡樂多,每一個部分單獨拿出來都能震懾我等凡人。所以我們一篇文章只說一個觀點,因為根據早前就定好的選題,接下來會連續有3、4首詩詞,都是蘇軾的,慢慢來縷清東坡的人生。

這首詩,我們只看蘇軾身上的曠達。

如果說辛棄疾的詞總是強調「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的悲涼無力感,蘇軾的詞則往往都洋溢著「管你千敲百打、金鑽火煉,老夫就是不信邪」的不屈氣概。

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狽,蘇軾卻不覺。在穿林打葉的雨聲中,長嘯抒懷,緩步徐行,毫不在意這風雨。為何?

此時身處黃州的蘇軾45歲,剛剛經過「烏台詩案」一場生死之劫,蒙冤入獄,由湖州太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就是這人生的疾風驟雨都坦然走過了,何懼這自然的風雨?

再往下讀,風吹酒醒——哦……原來剛剛那聲「誰怕」是酒酣時的胡話。

酒醒後,回首來時路,這句「也無風雨也無晴」才是真正的蘇軾:回顧一路走來雖有風雨,但它們終會過去,自然的風雨如此,人生的風雨亦如是。

不以外在萬物為懼,不以自身牽絆為憂,寵辱不驚的人生智慧,何其曠哉!

- END -

本文原創,版權歸公眾號「水木百合課堂」所有,謝絕未經授權的轉載。當然,歡迎用原鏈接轉發到朋友圈。

寵辱不驚的人生智慧--《定風波·三月七日》


推薦閱讀:

家庭教育:家長的五個層次
放假在即,千萬不要讓孩子看這十部名著
脫口而出地指責了孩子之後,應該如何把傷害降到最小?
8、9歲男孩不自信,自尊特別容易受傷,應該怎樣幫助他快樂成長?
你正在剝奪孩子的天性

TAG:儿童教育 | 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