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_門木_大雜燴
因為覺得讀書的反饋太少,所以這個月立了個flag,這個月讀的書都寫一篇讀後感
然後發現這是個非常愚蠢的做法= =
時間與精力都不夠,最後就變成渾水摸魚了......
依次分別為《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一九八四》、《自深深處》、《紅拂夜奔》、《叫魂》
......一言難盡QAQ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比起村上的小說,我更喜歡他的隨筆。本來沒有想買這本書的,因為我之前已經看過了《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意料之中,兩本書有重疊的部分,無論是跑步里村上對於小說的感受,還是小說里村上開始寫小說的契機。就村上的經歷而言,確實是乏善可陳的,在正式步入小說家之後,他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這上面了。
他的小說不比他的人有魅力,我這樣覺得,從我第一次接觸到他講訴自己的文字開始。我也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村上春樹就是村上春樹,是獨一無二的,在這個時代難得的一位真正的作家。
儘管很想盡情讚美下他性格中那些熠熠生輝的部分,但顯然如此我又要陷入偏題的泥沼——這畢竟是篇讀後感,無關緊要的廢話還是少些為妙——雖然一部自傳是與作者的性格息息相關的。
這本自傳性隨筆一共十二章,除去最後當作演講稿的第十二章,還有十一章。前六章是村上三十五年來作為作家一些寫小說的經歷、技巧和感悟。第七章與跑步相關,核心即保持身體健康對創作的重要性,第八章體現了一名作家對於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反饋,是關於學校與教育。第九第十章分別側重於村上的創作突破(由第一人稱為第三人稱)和初心(寫想寫的東西)。十一章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由紐約這個平台發展為世界性的作家。
總體而言,這本書還是有點乾貨的:
比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創文體和敘事手法,村上坦然他的出發點是「比起給自己加上點什麼,好像給自己減去點什麼更有必要。」把可有可無的東西逐一拋出腦海,用減法使事物單純化,簡單化。在他最初創作處女作《且聽風吟》的時候,他就先用簡單的英語辭彙將大致內容寫了一遍,再「翻譯」成日語。
——所以創作還是要言之有物,花里胡哨的修辭就能省則省咯
比如對「要成為一個小說家,您認為需要什麼樣的訓練和習慣」這樣的問題村上提供了他的建議,老生常談的總是要多讀書,無論優劣好壞,趁著耳聰目明多多益善;其次是「養成事無巨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並且不要急於作出判斷而是竟可能保留結論,理論就是「創作來源於生活」吧,尤其是細節。
——冰心奶奶: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羅丹:世界上並不缺乏美(素材),缺乏一雙善於發現美(素材)的眼睛。
比如如何寫長篇小說,村上表示從來沒有提綱一物,向來是想到哪寫哪,順著人物的意願走。但是他有兩個雷打不動的習慣,一是每天寫十頁稿紙,每頁四百字;二是寫完小說必修三遍,兩輪大改,一輪修正。之後是聽取讀者(太太)的意見,對於「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無論如何一定要修改」,不同意別人勸告時就全部反著改。
——優良的習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本書與《跑步》最大的區別是它是自傳,我覺得自傳應該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勵志,所以我看到了勵志。
村上是有運氣加成的,但是如果不是他「喜歡一件事,就心無旁騖去做」的態度和堅韌,也是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然而我覺得之於他個人最顯得勵志的部分在於他某種自信:「我還清晰記得三十多年前一個春日的午後,在神宮球場外場席上,那個東西飄然飛落到掌心時的感觸;我的掌心同樣記得一年之後,又是一個春天的下午,在千馱谷小學旁抱起的受傷鴿子的體溫。當我思考「寫小說」這件事的意義時,總會回憶起那些感觸。對我而言,這樣的記憶意味著相信自己身上必有無疑的某種東西,以及夢想著將它孕育出來的可能性。這種觸感至今仍然留在我身上,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一九八四
這是本恐怖小說,是從小沐浴在社會主義光輝下的我看過的最恐怖的一本書。
南派三叔說「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那麼按照這個結構造句,我對這本書所有的感受只能歸於一句話:比反烏托邦更可怕的是現實。
幾乎從第一頁開始我就被籠罩在恐怖的陰影下。如果把恐怖具象化,那麼是無時無刻不看著你的老大哥畫像,無處不在的監視器電幕,無孔不入的洗腦宣言。自由?平等?人權?在生命都時刻被人玩弄於鼓掌間時,這些都是什麼?
易地而處,很容易能切身地體會到極權下對於人性的恐怖禁錮。沒有自由,無法思考,沒有性愛,無法高潮的生活想想就讓人絕望透頂,痛不欲生。如果是我,不如死了算了。而這種極權的真正恐怖在於讓人連死亡這個念頭都不會升起。
看書時更多的是從溫斯頓這中產階級的黨員角度感受到恐怖。溫斯頓是個徹底的悲劇,而悲劇往往來源於將美好的事物毀滅。他是個還會思考的人,尚有幾分人性的警惕和嚮往。然而事實上這個不信黨的懷疑者只是極權者手上用以逗樂的玩物,唯一的生存的用途是為了證明「每個人都必然有無法忍受的存在」,利用這一弱點就能使人性土崩瓦解。就像生活往往會越來越糟,在絕望中也只能看見更深的絕望。
但是我現在回想,竟不知是將希望毀滅的絕望更沉重,還是從來沒有過希望的麻木更沉重。前者是溫斯頓之流想反抗命運越無能為力,後者是如生了七八個孩子終日在院子里洗衣服的女人的無產階級。
這是另一種恐怖了。無知無覺的,悄然生息的,日積月累的恐怖。不需要自由,所以感覺不到沒有自由;不需要平等,所以感覺不到沒有平等;不需要人權,所以感覺不到沒有人權。他們永遠是統治者們最省力的負擔,畢竟外面權利更迭,江山易主,他們也只過著自己的日子,一切都只是為了活下去。只要活下去,如何痛苦,如何不堪,都無關緊要,無足輕重。
在知乎上看過一篇關於《驢得水》的影評,有段評價張一曼的寫得極好,大意是因為張一曼遠離我們的生活,我們才能接受她,欣賞她。而如果生活中真有以「睡服」為生活態度的女人,她就會成為婊子了。
距離產生美。因為事不關己,才能保持欣賞的趣味。大概和讀書和寫讀後感都是一個道理,我總是站在上帝視角帶著憐憫去看待書中的人物,卻永遠不會把自己歸為其中一類。
可誰知道我是不是跟他們一樣的呢?受著某種不自知的控制渾渾噩噩地賴以苟活。正如瘋癲的人不會承認自己瘋癲,麻木的人也不會感到麻木。這樣想想,這似乎又是另外一種恐怖了
自深深處
看過王爾德的童話、小說、戲劇,最喜歡的卻是這本獄中的自傳。雖然準確來說,這只是一封寫給前任波西的長信。
很難去評價這封信,也許是它所展露的王爾德太過矛盾,太過平凡,也太過私人。王爾德的毒舌刻薄在這封信中展現的淋漓盡致,他毫不留情地將波西貶低的一無是處,因此這本書另名《我的極品前任》也毫無違和感。
按理說,這樣狹隘、尖酸的王爾德應當是不討喜的,他也確實不討喜,但是這無損於我鍾愛這篇長信。首先這封信的語言非常美麗,我不知道翻譯佔了幾分因素,但是我相信這些優美的語句符合唯美主義王爾德的水平。這層美麗華服的包裹,使我對怨婦王爾德多了幾分寬容。
王爾德是用最大惡意的揣測分析波西在於他交往時的言行,這其中必然有失偏頗的部分。撇開他對波西的不滿,這封長信中還寫了他自身對於愛恨的態度、悲愴與受苦、耶穌與藝術的關係。不得不說入獄對他的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天之驕子淪為階下囚,名譽殆盡,傾家蕩產,最終使驕傲的王爾德學會了謙虛,學會了不被惡魔拖下深淵。
是仇恨。他在監獄裡的六百多個日日日夜夜將與波西的過往回憶地纖毫畢現,從相識、相交、相戀,到因為波西入獄、眾叛親離。易地而處,我也會怨恨,怨恨波西的冷酷無情,自私自利,自然而然地將一切過錯推諉於他,自己成了全然的無辜者,用最惡毒最骯髒的語言侮辱他,詛咒他。然而仇恨之所以醜陋,不僅傷人,更傷已。怨恨自己的有眼無珠、識人不清,怨恨自己的無能為力、任人擺布。
因為惡毒的你(波西),我才淪落成這個樣子。
因為愚蠢的我(王爾德),我才淪落成這個樣子。
這是仇恨,是陷了就拔不出來的沼澤,也是沒有盡頭的深淵。恨到深處,同歸於盡。慶幸的是,王爾德於事業上還有更高的追求,對生命也還有拳拳依戀之心,他並不想死去,所以只能選擇活著。
而仇恨之於活著是件太痛苦的事,仇恨是需要用盡生命和情感燃燒的——這是王爾德留給創作的東西,他吝嗇如葛朗台不願浪費絲毫。
——既然拿不起,就必須要放下。
所以他才會說,「為了我自己的緣故,我別無選擇,唯有愛你。」——因為我不想讓仇恨把我變得面目可憎,因為我不願意一生活在被仇恨支配的痛苦中,所以我選擇愛你。——不是原諒你,而是為了拯救我自己。
這本書的書名取得很好聽很高明,「自深深處」,自王爾德內心深處的獨白,自我內心深處的獨白,自你內心深處的獨白。內心深處是什麼?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甚至於自己也不知道的東西,雖然不至於一片烏漆抹黑,但必定有晦澀的角落。自深深處,自什麼呢?自內心深處,自內心深處什麼呢?自內心深處的獨白。
嫉妒的、憎恨的、難堪的、失意的、不甘的、痛苦的獨白。
王爾德將之公之於眾,將一切晦澀的塵埃曝晒在陽光下,幸運的是,他最終得到了內心的安寧。
紅拂夜奔
本該是寫《懷疑三部曲》的讀後感,但一來《尋找無雙》不算這個月看完的,二來對《革命時期的愛情》真的沒多少感覺,就獨獨剩下篇幅最長的《紅拂夜奔》了。其實我還是不划算的,王小波的小說本就不是適合寫讀後感的。
一
先來說說王小波。
我對他並不熟悉。
但想來他是個有趣的人。
第一次接觸他還是在高中。語文老師在課上推薦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於是回家就興沖沖買了本《沉默的大多數》,幾年下來,在書架上積了一層灰。所以是我打開他的方式不對,如果一開始看的就是大長篇,說不定現在早就是鐵粉了。
但就算是鐵粉也沒什麼用,畢竟我從來不是個有趣的人。一個無趣的人讀了一個有趣的人的書就變得有趣本就是一個無趣的笑話。關於有趣,從天生的角度而言,應該是種秉性,若硬要扯上後天的教化關係,那麼該算種態度,一個很俗的詞,生活態度。
像小資那樣閑著無事在咖啡館看一下午書的生活態度不叫有趣,像混混一樣閑著無事在燒烤攤上一言不合撂袖子干架的生活態度不叫有趣。有趣的是半夜閑著無事在燒烤攤看書的小資和下午閑著無事在咖啡館一言不合撂袖子干架的混混。
有趣的人,不一定是不安分的,但一定是不守規矩的。
我是個守規矩的人。
所以我不有趣。
所以我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數。
而那隻特立獨行的豬卻能從豬圈逃脫跳上火車前往未知的遠方。
二
我在想要給紅拂哪種死法。
我喜歡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給小說中的人物一個結局,作為一篇隨心所欲的讀後感。
顯然這是個擁有無窮意味的結局,意猶未盡且想入非非。
「總而言之,紅拂的棺材裡是空的。誰都不知她去哪裡。在繩子上吊了一個星期,她的模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後來在她女兒開的妓院里就多了一位妓女,脖子上總纏著圍巾,說話的聲音低沉嘶啞,有人說那就是紅拂……」
我幾乎不假思索地認為那個多出來的妓女就是紅拂,顯而易見得是,無論是我還是王二都不願意紅拂就這樣死去。
王二的高明之處是沒有讓當著貴婦好不容易盼來上吊指標的紅拂在最想死的時候死去,這個數學家藉此來告誡各位不是人瑞的人:「根本沒有指望。我們的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他不愧是證明了費爾馬定理的人瑞,在從事文學創作時,也不忘運用統計學的本分:以一個例子的樣本推論無限總體。
我不喜歡數學,所以也不喜歡這個無法改變的生活。所以紅拂還是要死的,是一定是要死的。作為妓女死去的紅拂,這次不該上吊了,她應該換一種死法,我喜歡的,她也會喜歡的。
跳樓?一種在二十一世紀非常常見的死法,據說在從高高的樓上跳下的剎那能享受到飛一般的快感。這種死法倒是適合成了妓女的紅拂,臉朝地啪啦一摔,稀巴爛的誰會認得出死的是紅拂呢?可惜李靖設計四四方方的長安城時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大概是大唐的股票還沒上市,市場還沒開放。可見李靖在經濟上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些孱弱,不然建了摩天大廈,就收個跳樓的門票錢,也能拉動大唐的GDP。
燒死?被綁在高高的木柴搭建的檯子上,被好看熱鬧的群眾包圍著指指點點,被冠以「巫女」、「異端」的稱呼向著死亡前進?可紅拂憑什麼享受哥白尼的待遇呢?她可沒有追求真理的決心,也沒有探索宇宙的大智慧,僅有的小聰明都用在在一群無趣人中找到了李靖這個有趣人。然而李靖一死,她就忘了亡夫的宏偉遺願:杜絕所有人在長安城裡想入非非。紅拂當貴婦時沒有想入非非,當了妓女反倒開始想入非非了。可惜她還是享受不了當做異端被燒死的崇高待遇。不會想入非非的人才不會發現別人在想入非非呢。怪她生得太早,大唐還沒發明「思想罪」。
篇幅緣故,就不羅列更多死法了。想來想去,紅拂還是要死的。她從石頭花園中走出來,那麼就回石頭花園去吧,因果輪迴,正好應了從哪裡來回哪裡去。可要具體寫她是如何死去化為一塊石頭回到石頭花園的,我真是力不從心了。我絞盡腦汁才想出這麼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不無聊的死法,其實也比不得王二高明。我何必非要紅拂死呢?我費心費力地讓她死去,卻是以讓她回到最初逃離之地的方式。
她死了也不會得到安寧,即使一塊石頭並不需要安寧。
正如一塊石頭也不需要有趣。
三
我想了個極好的開頭。
「我做了個夢,夢見我有了女朋友。
弗洛伊德說,夢是潛意識的映射。
所以問題來了,我是同性戀還是性別認知障礙者?
弗洛伊德還說,性慾是一切行為的根源。
去他媽的。」
我為此困擾了幾天,試圖胡編亂造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模仿著王小波,劣質地有趣有性和有智。
事實上我曾經有靈光一閃的時候,在我入睡前,光怪陸離的故事總是肆無忌憚地騷擾我。我確信那天晚上無數句美妙而有趣的句子像詩般流暢地從我的思想涌中出來,完美無缺地鑲嵌在這個開頭的後面,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
「我的女朋友躺在我身下,全身赤裸,雙腿大張,顯然她像一隻母貓發了情,在春天的夜裡發出喵喵的求歡聲——接下來的事是很順理成章的,全身赤裸的我只要把我的性器放入女友的......等等,我的陰莖哪裡去了?」
這顯然不是我想到要的下一段,只是我隨手打出來的沒有意義的一些語句。它們吸引不了我,就像它們吸引不了下一句句子。
為了一個開頭而編造一個故事是痛苦而無趣的,儘管它是關於弗洛伊德,關於同性戀,關於性。
我苦思冥想的結果還是沒有放棄它,卻也沒有接受它。如果我借用別人的故事,我想我還是能夠完成它的。
「當阿里的鬱金香花球埋在公主體內時,公主說阿里,我明天要嫁給我丈夫了,阿里停下動作,公主扇了他一巴掌,你他媽給我快一點。
阿里的鬱金香花球竟然發出了芽,也許是公主體內溫暖的溫度孕育了它。發了芽的鬱金香不可能是一個男人的陰莖,一個男人的陰莖不可能發芽。
阿里不再是一個男人。她被公主趕出了皇宮。公主還是念舊情的,在嫁給王子前,她命騎士長砍下了阿里的鬱金香花球。
畢竟它陪了我很長日子, 公主說。鬱金香花球被砍下的時候,阿里覺得很痛。乳白色的汁水都變成了鮮血,從阿里的身體里流出來——騎士長強暴了阿里。
阿里成了女人。」
我是喜歡溫森特筆下的故事,可這畢竟不是我的故事,沒有我的創意。如果真要是我的創意,這公主大概是太平公主,但阿里該是誰呢?索性我對大唐的歷史不熟悉,我對所有歷史都不熟悉,也就懶得去編了。
這是一個夢起的因,可並不是我的夢。這個我是誰呢?我也不知道,如果強行給個解釋,我便是張三罷。
做了這個夢的是張三,張三可能是個性倒錯者,也可能是個性別認知障礙者。為什麼要說性倒錯而不是同性戀呢,因為這是弗洛伊德說的。
張三是很崇拜弗洛伊德的,雖然照我的意思他就是個老流氓。區別在於張三是個文青,是個一心想把小黃文寫出馬爾克斯那種水平的文青。我呢,則是看個挪威的森林都能看成小黃文的不文青,生平志願就是嫁個好老公。
張三為什麼想要寫這些文字呢,我猜就是為了這個開頭,幸好張三沒去寫網文,否則開坑挖得土都能把自己埋死。可張三這個人呢,還喜歡故弄玄虛,比如她最近喜歡上了王小波,她就非得借他裝成個有意思的人,張三從來不懂性,她就偏偏要寫,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她拙劣的把戲,她就要狡辯,這故事呢,總要來點寓意,沒有寓意的故事就不是故事了嘛。
——這話其實是王二說的。
我問張三這是個什麼寓意的故事。
你猜張三會說什麼。
你猜。
去他媽的。
叫魂
——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總體而言,作者詳細講述了叫魂案是如何從一個謠言演變為全國性的恐慌,剪辮子的行為是如何從妖術上升為謀反。作者從人口、經濟、文化背景;從百姓、官僚、皇帝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了叫魂案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影響及其政治含義。此為第一部分。
再叫魂案上升到政治意義的謀逆罪後,作者由此展開第二部分,即當朝對叫魂案採取的態度和措施。自上到下,都談「叫魂」色變。再弘曆震怒下,對叫魂主謀的調查和搜捕成為全國性活動,並將已經捕獲的嫌疑人一層層押運至京由軍機大臣審問。全書的第一次高潮就此到來,極具諷刺意味——在京官的審問下,幾乎所有的嫌疑人都翻供否認犯罪事實,他們不是被衙役屈打成招,就是被小人栽贓陷害。最終真相也表明,叫魂案的主謀根本是子虛烏有的。
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借荒誕的「叫魂案」引出「官僚君主制」,認為此時的政治制度的作用是「權力分配和地位分派」,而叫魂案的擴大正是官僚與專制相互配合和牽製造成的後果。最後作者含蓄地慶祝了帝制和官僚體制的雙重毀滅。
本文基本框架言盡於此,本來想做個思維導圖好好總結的但是沒有時間了= =那就算了。通讀全文,我覺得最精彩的部分是在最後一章,作者對「百姓對於叫魂案的行為心理」分析地準確獨到,至今也非常有參考價值。
-------------------------------------------------------
還有更多精彩的書評和推薦,現在就申請加入Amos閱讀群:
- 完整的瀏覽從開始到如今的所有書單和讀書筆記
- 與眾多領域的高手直接交流和討論問題
- 在大家的幫助下養成閱讀寫作的習慣、掌握更深刻的閱讀技巧
- 以主題小組的形式共同閱讀同一本書,以書目為單元交流
- 與你一樣熱愛閱讀,熱愛生活,認真活著的人們成為朋友
閱讀群的規則和申請鏈接請看:
我建的微信讀書群,愛閱讀人的聚居地~ - 閱讀X思考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關於這個故事
※7月優秀筆記_門木_《大師與瑪格麗特》
※《空間感》:對空間麻木是一種心智的缺失
※卡爾維諾:14條定義經典書籍
※《深入淺出SQL》讀書筆記
TAG: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