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意識的解釋》——哲學的力量

今天繼續給大家推薦當代哲學家 Daniel Dennett 的著作。這本英文原版出版於1991年的著作,是丹內特自認為自己最重要的一本書。名為Consciousness explained,直譯做《被解釋了的意識》,中文翻譯作《意識的解釋》。

可惜的是,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譯本,似乎已經不再加印。我買的是企鵝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平裝本,包括郵費不到100元。精裝本的質量更好,也更貴,大家酌情選擇。

如果出版界的同仁能用什麼方式再讓讀者能買到這本的中譯本,這實在是一大幸事。我建議做一個精裝版。Teleofuncionalism這個丹內特發明的詞的中文翻譯改一下,Teleo是指Teleology,而不是Telephone的Tele。所以這個詞叫做目的論功能主義,而不是遠程功能主義。它的含義是,人類的心靈是經過演化設計出來的虛擬機器。

其實,這本書的中文翻譯質量已經相當不錯,因為要保留思想嚴謹性,所以犧牲了一點原文的文學性,可以理解。

如果大家還是想讀中文本,那麼可以去圖書館找來讀,也在網路上找PDF掃描版來讀。我不習慣在電腦上讀書,所以我把PDF掃描版拿到列印店,用A4紙全都列印了出來,然後再膠裝成一本書的樣子,閱讀效果也還行。

【認真想】《直覺泵和其他思維工具》——讓當世最優秀的哲學家教你70多個思維工具。在上次這篇文章中,我已經和大家簡單介紹過丹內特的個人學術經歷,這次就談一些更深入的東西。再附帶提一句,我2017年3月21日晚上看書的時候,發現湛廬文化已經在策划出版丹內特的《直覺泵》了,將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中文版出來之後,我再寫一個推薦,為了不和上面這篇文章重複,我會深入地講丹內特在各個領域的思想洞見。

不說題外話了。

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蒯因是誰,讓我評價的話,威拉德·馮·奧曼·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不帶「之一」。許多人都很崇拜維特根斯坦,我其實也很欣賞維特根斯坦。但如果在維特根斯坦的風格和蒯因的風格二選一,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蒯因。蒯因可以把自己想講清楚的東西講清楚,而維特根斯坦也想講清楚,可是他自己講不清楚。

蒯因是一個純粹的哲學家,一個純粹的邏輯學家。他的名望完全建立在他為整個學術界做出的貢獻,社會大眾對他並不了解。而丹內特在某些方面(比如堅持哲學和科學的連續性)是蒯因的繼承者,丹內特自己在採訪時也說到,蒯因是對他影響最大的哲學家。丹內特說,無論蒯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只要和蒯因有過交流,他都能在思想上有收穫。

其實,要說對丹內特的思想影響最大的人,應該說是達爾文。不過這是後話,以後有機會再聊。

一談到蒯因就扯遠了,蒯因在2000年12月25日去世。讓我們把關注的重點轉移到還活著的丹內特身上來。丹內特今年75歲,身體還算硬朗,仍在不斷發表著作(不過已經過了最具原創性的年紀)。

丹內特一向認為自己是一個哲學家。但是其他人給丹內特冠以的頭銜,總是要包含認知科學家和作家這兩項。前者是因為,丹內特確實從事了很多認知科學研究的工作。後者是因為,丹內特的文筆非常好,其著作不僅僅為哲學同行所準備,也為沒有專業訓練的普通大眾所準備。他寫的《達爾文的危險觀念》曾獲1996年普利策非虛構類作品獎的提名。丹內特的思想其實不難理解。很多人說自己讀不懂他,那麼我想不是作者的原因,而是讀者的原因。

丹內特的專長領域是心靈哲學(「心智哲學」可能是英文 Philosophy of Mind 的更好的翻譯)。心靈哲學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應該算是當下哲學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哲學研究領域。

《意識的解釋》這本書一經出版,在哲學界甚至科學家引起軒然大波。它的被引用量,至今仍在逐年上漲。這不是說這本書的結論多麼正確,而是說它所蘊含的思想是非常具備啟發性的。馬文·明斯基說丹內特是當下最優秀的哲學家,是第二個羅素。這樣的讚譽其實並不為過。

約翰·塞爾是另一位優秀的當代哲學家,以後也會對他的作品進行介紹。他不認可丹內特的《意識的解釋》中的結論。不過他和丹內特算是「老對頭」了。他說這本書與其叫《被解釋的意識》,不如叫《被否認的意識》。因為他認為丹內特並沒有真正解釋意識現象,而是把它否認了,認為意識現象不存在。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我說意識現象時,專業的哲學術語叫Qualia,也可以翻譯作感受性。對它自然可以有深入的複雜分析,不過我們就簡單地認為這是我們的主觀感覺。比如,當你吃巧克力時,你的主觀感覺。當你看到紅色的旗幟時,你的主觀感覺。當你看到藍色的大海,聽到海浪的波濤時,你的主觀感覺。當你被門夾到頭,被臭屁熏到時,你的主觀感覺。

這種主觀感覺是今天這個物理主義世界觀之下難以解釋的東西。今天是一個物理主義十分昌盛的年代,支持者會說是「昌明」,反對者會說是「猖獗」。物理主義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是物理的。我們運用物理的因果規律,就能完整地解釋整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其實就是物理世界,我們平時說的什麼主觀世界、心理世界、虛構世界、邏輯空間、數學空間等等,其實都不是真實的,都只是一些為了方便起見而發明的稱呼而已。

現在我們的問題就在於,如何在這個物理世界中,解釋看似非物理的意識現象,或者說心理現象。

哲學家們對此有不同的說法, 而丹內特的說法雖然只是其中一種,但它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種。

丹內特想要說明的問題是,為什麼沒有智力的、機械化的神經活動會變成有智力的、有意義的心理活動?

丹內特問這個問題的方式,就體現了他與其他哲學家們的不同。其他哲學家們喜歡填充這樣一個公式:當且僅當某個東西具備條件X時,X就是有智能的。問X是什麼?我們普通人會在X填入「靈魂」這樣一個東西。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其實所有東西都有智能,只是程度和表現不同罷了。而丹內特不想去填這個公式。他反轉了這個公式,轉變為:當某個東西具備條件集A時,這個東西就被我們視作有智能集B的。問A與B的函數關係是什麼?(這裡是我本人給出的總結,請勿在未經我同意的情況下引用。)

丹內特關於心靈有許多建設性的想法。這些留待讀者們自己去讀他的著作吧。我無力將那些細節囊括在這篇文章里,同時又很難做到在描述大致輪廓的同時又不讓大家產生誤解。如果一定要簡單地說,那麼丹內特認為從無意識的物理系統中,由於生命演化的原因,逐漸出現了越來越複雜的生物機器。這些生物機器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個弱智小人組合在一起,成了一個有心智的人。以後再給大家推薦他寫的《心靈種種》時再細說。總之,凡是出現很難解決的問題時,丹內特通常會援引達爾文的智慧。而他在《意識的解釋》中,則主要是要反駁笛卡爾劇場,以及提出多重草稿模型。

接下來,我希望接下來再重點談談丹內特的方法論。

在方法論上,丹內特是非常強調第三人稱的科學研究的。這些研究完全可以是多領域的,比如神經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等。但除了第三人稱的科學研究(今天我們稱這個領域為認知科學)之外,哲學家們依然在這個領域能派上用場。因為人類的思維需要以概念為基本單位,而哲學家們對概念的研究,對概念分析方法的掌握,對思維框架的警惕等等,都能讓哲學家在這裡起到一個跨學科的綜合者的作用,同時也能在一些基礎概念上的問題給出洞見,如果能在具體的科學研究中提出和科學家們同樣的可以被經驗數據支持或否證的假說,那就更好了。

丹內特自己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清除其他哲學家錯誤想法的哲學家。他要致力於讓科學家們不要受到那些哲學家的誤導。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同時也要讓科學家們不要受到自己腦袋裡的那些不靠譜的哲學思想的誤導。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丹內特既要教科學家們做哲學,又要教哲學家們做科學。

在這個意義上,我很欣賞認為哲學就是要在常識和科學之間搭建橋樑的看法。因為科學家同時也是擁有常識的普通人,所以哲學家們需要指導科學家們怎麼去思考常識,而哲學家們確實也很擅長這點。換言之,哲學家們很擅長發展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哪怕面對同一個現象,擁有不同思維方式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解釋。科學研究就需要我們提出更多可能的解釋,所以哲學家們需要幫助科學家發展出不同的思維方式。丹內特自己提出了異己現象學的方法,這裡不多做介紹了。

丹內特的思想是獨特的,我引用一下劉占峰在《解釋與心靈的本質——丹尼特心靈哲學研究》一書的23頁的導言中的一段話,說明一下丹內特的思想的與眾不同:

從哲學立場看,丹尼特走的是中間路線。他既要批判笛卡爾二元論,又要揭露各種笛卡爾式唯物主義的真實面目;既要面對福多(J. Fordor)等大寫實在論者(Realism)的「明槍」,又要防備丘奇蘭徳等取消論者徳「暗箭」,還要與羅蒂等相對主義者、視角主義者「劃清界限」。可以說,丹尼特的心靈哲學是當代心靈哲學徳一個縮影。透過丹尼特這個「小孔」,我們「前瞻後顧」、「左顧右盼」就可以窺探當代心靈哲學研究的「全貌」。

最後再附上全書目錄

目錄

意識的解釋

第1章 序幕:幻覺如何可能?

1. 缸中之腦

2. 大腦里的惡作劇分子

3. 聚會遊戲:「心理分析」

4. 預覽

第一部分 問題與方法

第2章 解釋意識

1. 潘多拉的盒子:意識應該被解秘嗎?

2. 意識的神秘

3. 心智這個東西的魅力

4. 為什麼二元論失勢?

5. 挑戰

第3章 訪問現象學公園

1. 歡迎來到現象學公園

2. 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經驗

3. 我們對內在世界的經驗

4. 感受

第4章 現象學的方法

1.  第一人稱複數

2.  第三人稱視角

3. 異現象學的方法

4. 虛構世界和異現象學世界

5. 人類學家的謹慎魅力

6. 發現某個人實際上在說什麼

7. 沙克的心智意象

8. 異現象學的中立性

第二部分 心智的經驗性理論

第5章 多重草稿vs笛卡爾劇場

1. 觀察者的視點

2. 引入多重草稿模型

3. 奧威爾式的修改與斯大林式的修改

4. 意識劇場再訪

5. 多重草稿模型在行動中

第6章 時間與經驗

1. 飛逝的瞬間與跳兔

2. 大腦如何表徵時間

3. 利貝論「回指」

4. 利貝論對意向的意識的主觀延遲

5. 一次款待:沃爾特的預認知旋轉式幻燈機

6. 遺留問題

第7章 意識的演化

1. 在意識的黑箱內部

2. 早期歲月

3. 腦里的演化,鮑德溫效應

4. 人腦里的可塑性:布置舞台

5. 自動刺激的好習慣與壞習慣的發明

6.  第三種演化過程:彌母與文化演化

7. 意識的諸多彌母:虛擬機器將要安裝

第8章 詞語如何用我們做事

1. 回顧:多中生一?

2. 官僚體制vs群魔混戰

3. 當詞語想讓自己被說出來時

第9章 人類心智之架構

1. 我們研究到了哪裡?

2. 用簡略概要來給我們定向

3. 然後發生了什麼?

4. 喬伊斯機器的力量

5. 但這是意識理論嗎?

第三部分 意識的哲學問題

第10章 展示與講述

1. 在心智之眼中旋轉意象

2. 詞語、圖畫和思想

3. 報告和表達

4. 殭屍、升級殭屍和用戶幻覺

5. 俗成心理學的問題

第11章 廢除證人保護計劃

1. 回顧

2. 盲視:局部的殭屍狀態?

3. 藏針遊戲:一種提升意識的練習

4. 修復的視覺:除了信息之外,還遺失了什麼?

5. 「填充」vs找出

6. 忽視:認知慾望的病理喪失

7. 虛擬在場

8. 眼見為實:與奧托的一次對話

第12章 感質的非質化

1. 一根新的風箏線

2. 為什麼會有顏色?

3. 體驗我們的經驗

4. 哲學的一種胡思亂想:顛倒的感質

5. 「副現象的」感質?

6. 回到我的搖椅

第13章 自我的實在

1. 人類如何編織一個自我

2. 一個客戶有多少自我?

3. 存在不能承受之輕

第14章 想像意識

1. 想像一個有意識的機器人

2. 做只蝙蝠會是什麼樣子

3. 心智化和物質化

4. 意識得到解釋,還是遭到消解?

附錄A  (給哲學家)

附錄B  (給科學家)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我們是一家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的公司。

另外,第一期課程應該還是十幾個名額,3月29日開始,詳情可以看微信公眾號里的文章。


推薦閱讀:

《S.》是一本怎樣的書?
QR讀書會-書單推薦和問答-來自顧亦笙
帶你走進文學世界的五位作家(二)

TAG:哲学 | 意识 | 书籍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