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不落的三皇冠——瑞典裝甲發展史(現代篇)
———多圖預警!請使用WIFI或非流量計費媒介閱讀!———
上篇:點這裡
中篇:點這裡
下篇:點這裡
隨著冷戰局勢的緩和,瑞典中立國防的理念也開始逐漸從自保再次變為外銷,新的武器設計思路隨著與其他西方陣營國家的溝通與交流日趨成熟,在適合小國發展的前提下發展出了多種多樣的,包含火炮、裝甲以及火控設備在內的完善軍事工業生產體系。在新的時代中,瑞典將以更加充滿信心的姿態來守住自己的武裝中立國的地位,以謀求自身生存空間以及各領域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
新的支援戰車計劃 Ikv ny
Landsverk Ikv 65 Alt.2 模型
1965年,由於Ikv102/103系列自行榴彈突擊炮的成功以及對舊時代坦克的更新換代,瑞典又開始寄希望於設計一款繼承前者的廉價、可大量生產並具有良好機動性三大特點的新式步兵支援車,不僅僅要做到像前輩一樣支援步兵,而且還可以擔當起反坦克的職責。這項計劃被稱作Ikv ny(ny在瑞典語中意為「新的」)。
在最早的計劃方案中,瑞典軍方針對新火力支援車提出了許多硬性指標,包括正面能夠抵擋住20mm機炮的掃射;主炮俯仰角最少需要達到-10度~12度;重量應在10-20噸內;極速需要達到至少60km/h,並具有良好的加速起步性能;履帶對地面壓力不應超過Ikv 103的水平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該車輛必須要擁有兩棲能力以適應瑞典的地形。
三家公司承接了新型支援車的設計工作,分別是瑞典老牌坦克設計商Landsverk、瑞典老牌軍火商博福斯以及在裝甲車輛的設計上嶄露頭角的新人,AB H?gglund & S?ner。H?gglunds在涉足裝甲車輛設計之前是一家專門設計火車、公共汽車、拖拉機以及挖掘機的工程機械設計公司,而在設計裝甲車輛卻是個新手,不過在此前卻成功拿下瑞典新一代武裝裝甲運兵車的設計方案,也達到了和幾個傳統選手平起平坐的地步。
1965年之前的Landsverk方案
Pbv 302武裝裝甲運兵車,裝備一門從Saab 29戰鬥機上撤換下來的西斯帕諾航空機炮作為主武器,現如今依舊處於現役之中
對於Landsverk而言,為了儘可能減少開銷以及減輕後勤壓力,他們準備以H?gglund設計的瑞典新型裝甲運兵車Pbv 302為基礎設計新型支援戰車。早期,Landsverk提出了四種方案,這些方案或多或少的能看出Landsverk過去設計的舊式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的影子。
武裝方面,Landsverk選擇了當時瑞典制式牽引反坦克無後坐力炮Pansarv?rnspj?s 1110(Pvpj 1110)為基礎重設計的博福斯90mm53倍徑低壓坦克炮,作為這一系列設計方案中的主武器,並計劃使用榴彈和破甲彈作為彈種以分別執行反步兵及反坦克任務。而裝甲方面,所有設計方案的裝甲厚度基本維持在15mm以下的輕甲水平,速度至少60kmh以達到與Ikv 103相近的水平。
所有冠名Ikv 65的設計方案均為Landsverk設計的。
Landsverk Ikv 65 一號方案。其底盤是基於Ikv 103的放大設計,球形炮盾賦予了其低達12度的優秀俯角以及35度的仰角,左右射界更是達到了左右各20度,全車預計重達10.5噸,裝備190馬力的沃爾沃TD-70A引擎,公路時速可達60km/h。
玩過坦克世界的朋友都會很熟悉的Landsverk Ikv 65 二號方案。這一方案的底盤參照了由strv m/41(38t)改設計而來的Pbv 301裝甲運兵車底盤,並將尾部導向輪做了著地處理以增加履帶接觸面積,提升越野性能。全車車體相比一號方案要小型一些,但提高了車輛的高度以擴大車體空間,其餘設計射擊角度參數與一號方案基本相同,載彈增加至40發,但整車重量提升到了11噸。引擎採用215馬力的通用6V53發動機
以Pbv 302底盤為基礎設計的Landsverk Ikv 65 三號方案,整車大小相比一號方案要大出一圈,正面裝甲也有輕微提升,整車重量也提高到了13噸,而其餘武裝參數同上。為了符合速度要求,採用了270馬力的沃爾沃TD 100A引擎驅動。
Landsverk Ikv 65 四號方案,其基於三號方案的設計基礎,裝備功率更大的305馬力沃爾沃TD100B引擎的新版本。為了裝備新的引擎,整車外殼進行了重設計,並為了盡量縮小整車重量些許減少了車體的寬度,在車體達到14噸的情況下速度也提升到了65km/h。
Landsverk Ikv 65 方案五,基於方案四的設計上進行了重設計,在車身的設計上還能看到不少方案四的痕迹,但採用了雙人炮塔的模式而非突擊炮模式。整車重14噸,採用和方案三一樣的沃爾沃TD 100A引擎。由於使用了炮塔,火炮的俯仰角減少至-10度到12度。
最終成為Landsverk提交的Ikv 65方案中最優選的第二方案的模型,可以看到為了穩定射擊在首下部分設置了一塊可以翻上來作為火炮支架的擋泥板,有效地利用了空間。
1965年之前的H?gglund方案
相比保守的Landsverk, H?gglund的設計就相比而言比較開放,並且集中精力於設計一款全新的炮塔式的支援車,而並非抓住自己曾設計過的Pbv.302啃老本。而且在發動機以及火炮的選擇上, H?gglund更傾向於使用和參考國內外的所有產品而非於使用瑞典國產的發動機和火炮。
H?gglund在火炮上的備選包含Landsverk選定的博福斯90mm54倍徑低壓坦克炮以及獲得了法國方面授權的產自瑞典本土工程公司的DTAT 90mm DEFA 90坦克炮和DTAT 105mm坦克炮 ,並最終在幾經權衡中選擇了DEFA 90做為計劃的坦克炮。在引擎方面上,由於設計經驗的缺乏導致了設計參數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實際最高時速可能並未如紙面所言的快。
而裝甲水平上, H?gglund的實際方案明顯要更加註重防禦一些,正面裝甲達到了20mm,並且在盡量不超過重量限制的情況下採用了較薄的間隔裝甲來減少步槍子彈對車體的損傷。
Ikv H?gglund方案一,採用限定旋轉且低矮的炮塔提高隱蔽性能,俯角可低至11度。整車重達12.8噸,採用三人車組配置,載彈48發,最高時速85km/h。
Ikv H?gglund方案二,採用後置低矮炮塔。駕駛員與後置戰鬥室之間被發動機隔開。
Ikv H?gglund方案三,採用完全無人的炮塔與完善的自動供彈機,三名車組乘員削減至兩名,並全部集中於前部,是方案二的縮小與改進。
Ikv H?gglund方案四,發展於方案一。同方案一的區別是將駕駛室與戰鬥室隔開,並且將底盤長度縮短,實現小型化。
Ikv H?gglund方案五,發展於方案一和方案四。沿襲了方案四的戰鬥室與駕駛位分開的方案,並對車體外形進行了重設計,增加了間隔裝甲的面積
Ikv H?gglund方案六,H?gglund提出的唯一一個無炮塔方案,並且計劃乘組員達到了4名。火炮左右橫移可達40度。
1965年之前的博福斯方案
相比較前兩者而言,博福斯的方案更加具有獨創性一些。博福斯的方案結合了不少從S坦克而來的經驗和設計理念,比如說所有方案的發動機前置,以及正面布置的大角度傾斜裝甲等等。
但從實用性的角度而言,這些設計方案的來源大多來自於博福斯過去尚未量產的部分設計方案中存在的底盤設計,對於瑞典現有的維修補給線而言並不能很好地兼容,因此這些設計最終並沒有得到軍方的首肯。
所有的博福斯方案均被冠名Ikv 90 。
Ikv 90 博福斯方案A,採用了傾斜式車體與炮塔相結合的設計,並可以選擇性裝備自動輸彈機以提升火力輸出。全車重14.5噸,採用270馬力的沃爾沃5240引擎,最高車速60km/h。駕駛員座位布置在在左側圖上潛望鏡處,右側就貼著引擎,想必駕駛員的心情是非常的酸爽。
你們非常熟悉的在山口丁里出現過的Ikv 90 博福斯方案B,基本是方案A的無炮塔版本。由於取消了炮塔,相比方案A而言戰鬥室的面積增大了許多,載彈量也提高了許多。整車因為取消了炮塔的緣故重量也減少了1噸,計劃最高速度可以達到65km/h。主炮俯角12度,仰角10度,左右射界各20度。
Ikv 90 博福斯C方案,最小的方案。相比其他設計方案不同,其採用了43倍徑的博福斯90mm炮而非前兩個方案使用53倍徑炮,主炮射界數據也與B方案相同,整車重量減少到了11.5噸。但由於各種原因,這個方案幾乎是最不受歡迎的方案。
Ikv 90 S方案,幾乎是一個S坦克的微縮版本,不過並沒有液氣懸掛,炮管可以自由俯仰(-11度至13度),橫向瞄準靠差速器移動車身來實現。整車全重14噸,發動機採用了310馬力的沃爾沃3110引擎,時速最高可達65km/h。該方案後來成為了UDES 03(後述)的方案藍本之一。
Ikv 90 T方案,基於S方案的底盤和A方案思路的結合體的近似於輕型坦克的設計方案,同樣採用引擎前置等思路。博福斯在T方案上的設計付出了相當多的心血,甚至在設計階段就設計好了浮渡裙等配件的計劃。
1966年設計案後的Ikv ny計劃
由於博福斯方案的徹底被斃,Landsverk和H?gglund一新一舊兩家廠商進入了新的招標階段。新的火力支援車最終確定為必須是具有炮塔結構的,類似輕型坦克一樣的存在。因此Landsverk又新設計了兩個炮塔式的方案。
Landsverk Ikv 65 方案五改案,在權衡了軍方要求和現有設計的情況下做出的重設計。由於後部給引擎留出的位置形成了個高出來的部分,導致炮塔的轉動受到了一定限制,其餘參數基本與方案五相同。炮盾裝甲達到了25mm,正面裝甲則僅有15mm。
Ikv 65方案5的模型
Landsverk Ikv 65 方案六,炮塔和車體進行了契合設計,使整車更加美觀,但最終因為新造車體的緣故最終還是讓方案五用以與H?gglund的設計方案相競爭
而H?gglund提出的方案是對其方案1的重設計,並最後取得了成功。雖然軍方此前非常看好Landsverk的設計方案,但不得不提的是,H?gglund使用了許多在Pbv 302武裝運兵車、Bgbv 82裝甲回收車以及Brobv 941架橋工程車的部件,特別是通用了履帶,這極大地減輕了後勤補給的難度,最後自然也脫穎而出。
1968年,瑞典軍方向H?gglund下達了三輛試驗車的生產訂單,第一輛試車也在次年正式交付於瑞典軍方。
H?gglund Ikv 91原型模型
加裝了附加履帶掛點與煙霧榴彈發射器的Ikv 91原型車
涉水試驗中的Ikv 91原型車
Ikv 91試驗車在雪地地形中行走,並將炮口向後以免干擾雪地行進
Ikv 91試驗車在炮塔後部搭建的試驗性的步兵坐位以測試其步兵協同能力
隨後,經過原型車的適配和一系列的修改,H?gglund的設計方案逐漸成熟,並在1972年正式定型,被編號為Infanterikanonvagn 91(Ikv 91)。隨後下達了第一批次200輛的訂單,並在1975年專門為坦克殲擊部隊追加了12輛的生產訂單。至1978年全車下線完成後,一共有212輛生產型Ikv 91投入使用。
前期量產型Ikv 91
相比較於試驗車,量產型做了許多的改進。量產型的首上增加了可供浮渡的開浪板,並且提高了炮塔的高度,還將裝甲側裙改成了波浪形。
在水中行駛的Ikv 91,其車體兩側間隙裝甲的空隙給整車帶來較好的浮力,並且配有額外的排水泵可供航行中調節。但仍需要在浮渡時於發動機排氣口和散熱口加裝擋棚以防止進水。水上最高時速能達到 7km/h
Ikv 91在炮塔上設置了能讓車長在車內進行觀察的10倍放大潛望塔,並且可以在不轉動炮塔的前提下以240度旋轉以觀察敵情。在武器的配置上,Ikv 91採用了原型車計劃搭載的53倍徑90mm低壓炮的正式生產版本90mm KV90S73(54倍徑),可以發射支援步兵的尾翼穩定榴彈(初速600m/s,全彈重12.3kg,彈頭重6.7kg)和反坦克的尾翼穩定破甲彈(初速825m/s,整彈重10.7kg,彈頭重4.7kg),其精度絲毫不亞於105mm L7。儘管沒有可以準確射擊的行進間射擊垂穩設備,但是其裝備的博福斯制激光測距儀及AGA Aerotronics AB研發的電腦火控系統也能使其在首輪射擊中佔據優勢地位。除此之外低壓炮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小火炮反衝力對其較輕(16噸)車體的影響,經驗豐富的射手更是能在一分鐘內一口氣打出8發炮彈。綜合其火力投射能力,Ikv 91已經具備了能與第一世代坦克相爭的能力。
Ikv 91的炮塔結構,取消了存在於圖紙上的自動裝彈機設想而改用手動裝填。主炮俯仰角範圍為-10度至15度。與該圖的標註不同,早期Ikv 91實際上總共攜帶59發炮彈,39發為Slpsgr m/72 破甲彈,20發為Slsgr m/72榴彈,後期還換裝了博福斯公司改進引信的新型反覆合裝甲Slpsgr m/84破甲彈。
副武器並未選擇已經成熟化的Ksp 58車載輕機槍,而是選擇了舊式的勃朗寧M1919的瑞典授權製造版Ksp m/38作為同軸機槍及車頂機槍。這一考慮也是基於其步兵支援車的定位而設下的——能夠最大程度地再利用過去的舊式裝備,並且還能夠自如地更換使用7.62mm北約彈與8mm機槍彈的兩種不同槍管,在配備7.62mm北約彈的情況下兩門機槍總備彈4560發。除此之外還配有兩門71mm照明彈發射器,以及兩組各六門煙霧榴彈發射器。
平時放置於炮塔後的71mm Lyxn照明彈發射器
Ikv 91俯視視角,可以看到71mm Lyxn照明彈發射器從炮塔後安置到了炮塔上
防禦能力則相對而言比較脆弱,正面基本只能夠防禦20-25mm口徑級別機關炮穿甲彈的射擊。側面的防禦則由4mm和8mm的裝甲板焊接組合而成,形成一些間隔空間,可以有效地減少機槍或者步槍子彈對車體的損傷。
Ikv 91尺寸數據
外形及其內部乘員安排
Ikv 91
Ikv 91的裝甲防護示意圖
發動機採用了330馬力的沃爾沃TD120A四級渦輪增壓直六缸柴油引擎,斜置於車體後方,能夠使其達到最高70km/h的最高行駛速度,同時還具有噴火打火器等設備,方便其在瑞典北部極端寒冷的情況下快速發動車輛。變速器則選擇了美國阿里遜公司的HT740D自動變速器代替原本設計階段所採用的機械變速器,在駕駛中有五個檔位,可調節前進四擋與倒退1擋。Ikv 91還採用了和Pbv.302相同的離合器和制動器轉向系統,減少了後勤上的壓力。其較為寬闊的履帶也能使其很好地適應瑞典複雜的地形,平均履帶負載壓力只有同時期主戰坦克的一半,使其在雪地上行駛也絲毫不受影響。而且針對瑞典軍方對未來核戰爭發生的顧慮,Ikv 91也配備有三防設備。
引擎蓋可以直接翻開,方便後勤維護與維修
Ikv 91在悉數交付於瑞典軍隊後被配屬於步兵部隊服役,並編組為12輛/組的反坦克支援編隊,同時也能承擔偵查和火力支援的職責,其優秀的機動性以及其較低的整備難度受到了軍隊的好評,但在水上的表現卻時常因為發動機進水而表現不佳。隨後在80年代中期時,瑞典第十機械化營也裝備了兩個編隊的Ikv 91作為伏擊車輛的一部分,而步兵部隊的Ikv 91也開始老化的Strv 101/102一起編組了。
儘管Ikv 91是作為一種面向瑞典國內的產品,但是它仍然有自己的出口計劃。最早H?gglund就已經把Ikv 91本身以J?rven(狼獾)的代號進行了推銷,但反響平平。而針對Ikv 91的升級項目在UDES計劃中也被實踐(後述),並被編號為UDES 14D。這項計劃給Ikv 91裝備L7坦克炮以提升作戰效能,同時也構建了後兩項升級項目的基礎。
計劃搭載的反坦克導彈導軌
Ikv 91試驗車搭載從瑞典的百夫長坦克拆下來的僅帶炮盾與方向機的105mm L7坦克炮
Ikv 91-105 1983年樣車
1983年,H?gglund又針對印度的軍售訂單投標中在Ikv 91的車體開刀,對其進行了升級的計劃。這項計劃全面更新了Ikv 91的作戰能力。其主炮被升級為博福斯制105mm坦克炮,並可以發射穿透力更強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進行反坦克任務。這項計劃通常被稱作為Ikv 91-105計劃。在提高了側面的裝甲防護面積的同時,為了增加其作戰效能,Ikv 91-105裝備了雙倍垂穩設備以提高射擊的穩定性。除此之外,H?gglund還為Ikv91-105增加了兩套不同的夜視設備的選擇,強化了其夜間作戰能力。
同時為了突出增加其兩棲行駛能力,Ikv 91-105延續了原本Ikv 90的兩棲設備,並額外添加了兩個位於車體後側方的水中推進螺旋槳,使其在水中的速度提升至了12km/h,而火炮垂穩設備也能讓它在一定程度上於水中進行較為穩定的行進間射擊。為了適應這些改裝而造成的車體整重上升,引擎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和更新以使其維持原本Ikv 91的最高速度。
90年代初的Ikv 105升級計劃試驗車
Rh105-11 105mm高壓低後坐力坦克炮
90年代初的Ikv 91-105(Ikv 105)的圖面解說
不過該方案的設計和瑞典軍方沒有任何關聯,是H?gglund針對軍售自己製造出來的原型車。而最終印度方面也未選中這一方案。隨後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針對Ikv 91威力不足的情況,瑞典軍方曾考慮過許多對Ikv 91的升級方案,其中就包括有此前H?gglund製造的Ikv 91-105計劃,並以此為基礎再加以例如修改火炮製退器等等改進,將其改進成更新的型號。最大的變化在於新坦克將原本的博福斯產105mm坦克炮換成了萊茵金屬制Rh105-11滑膛坦克炮,極大程度上提高了火力。有趣的是,不僅僅瑞典軍方,連美國海軍陸戰隊都對此表現出了很高的興趣,但最終Ikv 105修改了僅一輛便無疾而終。
在換裝火炮方案進行的同時,還有一種直接去掉炮塔而換裝陶氏反坦克導彈的方案,以更新其反坦克力量,但最終也未曾付諸實踐。而由於後勤的保養不周以及設備的磨損問題,Ikv91在90年代漸漸失去主要地位,並被後來的新ACV計劃CV90所替代。而軍方也開始對Ikv 91進行一系列的改裝,改變其角色以繼續服役,不過這些計劃並沒有都被逐一實現。所有的Ikv 91都在21世紀初被CV90和Strv 121(豹2)所替換,盡數退役。
裝備早期AMOS雙聯120mm自行迫擊炮炮塔的Ikv 91試驗車
以Ikv 91車體為基礎改裝的颶風掃雷車,炮塔部分被改裝為動力部分用來產生液壓動力以驅動在車體前方的掃雷扇。
Ikv 91是一款非常優秀的輕型坦克,其兩棲能力更是同期輕型坦克中的閃光點之一,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火力的落後與蘇聯解體後瑞典削減軍事預算等原因,這輛優秀的輕型坦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不過,基於前述以及其名稱,瑞典人更傾向於將其視作坦克殲擊車和步兵火力支援車來稱呼,而並非輕型坦克的名稱,這也與瑞典當時的作戰思想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而Ikv 91與Strv 103一共,作為冷戰時期瑞典軍事的代表作,儘管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仍將作為那個時代的軍事歷史之象徵而存在。
UDES計劃
1971年,瑞典軍方在輕型裝甲戰鬥車系的研究上提供了800多萬美元的預算,並設立了許多的研究小組進行設計。其中最具有重要性的研究小組莫過於瑞典國防物資管理局(FMV,F?rsvarets Materielverk,KAFT的繼承機構)為中心的設計小組。該設計小組由Strv 103的設計者斯文伯格先生帶頭,並且開始了一項旨在研究新一代瑞典裝甲車輛的計劃UDES,全稱為Underlagsgrupp Direkt Eld Stridsfordon,意為地面平射戰鬥車輛。這項計劃由於資金投入不充裕,因而也向博福斯和H?gglund兩個設計商提出了聯合設計的邀請。
UDES計劃包含設計新型坦克、坦克殲擊車以及裝甲運兵車。除了重新設計新的裝甲運兵車以外,坦克和坦克殲擊車的設計初衷是想設計出一種相比同時代坦克要廉價但又能優秀於同類的坦克,並以此為基礎布置了三種不同的設計方向:基於S坦克設計經驗而來的無炮塔坦克、傳統的炮塔式坦克以及採用外置式火炮的坦克方案。這些設計思路結合了瑞典和外國坦克配件的可能性,以最大限度地發掘車輛的設計潛力。
本段將主要介紹UDES計劃中的坦克型車輛,以還原那個時代瑞典人在裝甲車輛設計方面的努力。
瑞典坦克設計師斯文伯格先生和他設計的Strv 103
UDES 01計劃。可以近似看作為Strv 103的一項升級計劃,首先為炮管裝備了一個獨立的高低機,但依舊不能實現橫向的移動,不過一定程度上能夠讓Strv 103擁有了行進間射擊和調整的能力。裝甲整體進行了增設(前裝甲厚度增加至60mm)並計劃換裝更好的發動機以提升機動性,而主武器則考慮了110-120mm級別的坦克主炮,其中英國的L11坦克炮也作為備選武器之一。
UDES 02計劃,從外觀上來看完全就是酋長的翻版,是一款意圖完全模仿其他西方陣營坦克的設計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方案和UDES 01計劃幾乎是同時進行的,也不難看出瑞典人已經察覺到無炮塔坦克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了。
在計劃伊始的兩個方案UDES 01與UDES 02均未脫離瑞典現有的軍事情況進行設計,缺乏創新和閃光點,實際意義也並不突出。而依舊沉迷於自己早期S坦克設想中雙人車組的斯文伯格開始構思於在一款基於UDES 01的基礎上進行小型化設計的新輕坦構思,這便是UDES 03計劃。
早在1970年,UDES項目立項之前,斯文伯格就已經開始著手於小型化Strv 103的新設計以達成雙人車組的夙願,當時斯文伯格以及相關的研發團隊提出了許多設想,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Objekt 2013 A計劃。
Objekt 2013 A圖面設計,與後來的UDES項目設計略有不同
Objekt 2013 A的設計中就已經開始參考AMX-13的搖擺炮塔的設計方式,將主炮的裝填結構和車體本身分開,同時為了彌補Strv 103射擊時受到的斜坡限制,Objekt 2013 A主炮選擇了一長一短兩種配置,口徑均為105mm,長炮管採用了L/70的倍徑,而短炮管的倍徑則採用L/45倍徑。主炮還裝備了獨立高低機,即使也繼承了Strv 103的液壓可調懸掛。因而在搭配液壓懸掛的調整時還可以使其在不同的高度進行開火射擊。高度利用現有技術的設想以及與其他現役瑞典裝甲車(採用的是Pbv 302的底盤)共用零件的想法讓Objekt 2013A在一眾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最後正式被定名為UDES 03。
105mm的兩種不同試驗炮的文件,L/70與L/45均由英國L7 105mm坦克炮伸長或縮短而來,不過就現在來看已經找不到L/70相關的圖片了,不過二者使用的是完全不同於L7系列的彈藥
而UDES 03設計之初的想法就是設計一款僅有兩名成員的輕型坦克,並將這個設計思路貫穿了整個設計過程中去——一名駕駛員兼無線電操作手以及一名炮手兼臨時裝填手。在這個設計中,自動裝彈機的配備也被考慮了進去,因此達成了類似Strv 103的效果。
在完成設計以後的1971年,項目組開始對這個設想進行測試並開始組裝多種模型以進行一些細節的驗證。
早期木質UDES 03模型
利用Pbv 302加上一段木質模型製作而成的UDES 03行走測試平台
網路上流傳較多的UDES 03測試平台的圖面,實為短炮身UDES 03的測試模型
在設計的時候,斯文伯格和他的工作組們就開始擔憂UDES 03的外形設計會在實際行駛中出現故障。最初,由於使用了Pbv 302的底盤設計,因此整體車體的設計高度和火炮高度要比Strv 103來的要更高,因而可能會造成下坡時炮管直接插地上或者撞壞後部儲物箱的事故發生。為了規避風險,1971年初項目組用Pbv 302的車體進行了一次測試。
在測試中,Pbv 302的車體吊著一個UDES 03上部結構的木質模型,該模型只有UDES 03左側的車體以及用一個長方體木棍做成的假炮,甚至還配備有一個乘員座位。但隨後在測試場的測試中,認為原計劃裝配的長炮身確實會造成許多行動上的不便,因而否決了計劃中長炮身的計劃,轉而選擇使用短炮身的設計思路。在其他問題在行走測試中得到了解決後,試驗進行到了測試樣車的階段,隨後項目組向博福斯和H?gglunds分別提交了具有懸掛系統以及火炮的固定射擊樣車和不具有射擊功能的可移動樣車的生產訂單。
博福斯的UDES 03射擊樣車
UDES 03射擊樣車懸掛和高低機同時工作時的範例
博福斯的試驗樣車有一門L/45倍徑並裝備了制退器的105mm主炮,並在前方設置了兩個虛設的乘員座位。車體結構原本採用了許多Pbv 302車上的包括履帶和負重輪在內的零件,但最後出於損耗問題更換了更加耐用的負重輪。懸掛系統主要依靠後兩對負重輪的電動活塞懸掛進行支撐,因而額外增加了一對長桿進行支撐,並由車體外連的電源直接提供電力;而前三個輪子則只是一般的扭桿懸掛。而在電動活塞懸掛將車體整體撐起的時候,配合炮管高低機可以使整車高度達到1.5m,根據不同的地形調整不同的角度可以獲得更多的開火角度,相比傳統坦克而言有許多優勢。
但在測試中將電動活塞懸掛和高低機同時並用的時候也會帶來許多問題,特別是來自於Pbv 302的履帶在懸掛工作時會在部分關鍵點上變得異常脆弱進而導致整車趴窩,因而為了重新校正懸掛問題,與懸掛和運行相關的事項轉移到了建設進度較慢的H?gglunds的樣車上進行。
UDES 03 H?gglunds制樣車,注意上圖附加的側面裝甲板
加長了長炮管的UDES 03H?gglunds制樣車
UDES 03 H?gglunds制樣車,所有與之相關的測試都在1973年前幾個月完成。
H?gglunds製造的樣車在外形上最為接近UDES 03的原始圖面設計,具有除了武器裝備以外的包括沃爾沃的柴油引擎THD 100和完整的電壓懸掛設備的所有零配件,可以實現所有的博福斯樣車可以實現的懸掛操作,並擁有獨立駕駛的能力,全重達12噸。而底盤、下側外殼和負重輪則基本按照原計劃全盤取自於Pbv 302的設計,並且在車體前部設置了一個正好可以容納下垂著的炮管的半柱狀凹槽。
在實際實驗的過程中,博福斯和H?gglunds也在根據實驗結果對UDES 03的設計進行改進和調整。
H?gglunds計劃中的量產型UDES 03,維持一開始的雙人車組設計
博福斯計劃中的UDES 03設計方案之一,乘員數量提至了三人。
值得注意是,所有的UDES 03方案都採用了自動裝填設備,彈藥架位於乘員座位的後方,炮閂後有自動取彈結構進行裝填和退殼,分為一左一右兩個彈倉,總共能容納39發105mm炮彈。
1973年五月,UDES在一次討論會議過後,在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建議下把發展中心轉移到了一個新的項目,並放棄了無炮塔設計,轉而以UDES 03為主體,在整車造價、武裝和整重不變的情況下重新設計一款有炮塔的輕型坦克,這個計劃按照順序被命名為UDES 14。
最終廢棄的H?gglunds UDES 03樣車殘骸。該車為後來設計Strv 2000和CV 90步兵戰車提供了寶貴的試驗數據和技術基礎,但最終只化為一堆廢鐵。
UDES 14計劃已經預先在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內部進行了一些大體的考慮,並提出了一些技術指標要求,包括整車重量限制在25噸內、包含一門45倍徑或50倍徑較短的105mm主炮的擁有簡潔外形的炮塔、主炮最大俯角在-10度、盡量利用現有裝備的零件以減小後勤壓力並且最好有自動裝彈機結構。不過所有設計依舊需要遵循一項基礎原則——使正面投影盡量小以減少被彈面積。接到UDES 14計劃指標的H?gglunds和博福斯分別展開了設計工作。
H?gglunds的設計思路主要集中在以重複利用自社設計的Ikv 91的零件和基本結構,並提出了最初的五個方案,並以UDES 14A至E的順序編排。所有的設計在一開始都擁有可以調整車體高度的液壓懸掛。
H?gglunds UDES 14的五個設計方案和UDES 03的設計圖樣
UDES 14 A方案。作為H?gglunds所有UDES 14設計方案中的基礎設計,擁有大角度的首上傾斜裝甲和炮塔正面裝甲,正面裝甲板厚達70mm,炮塔正面裝甲厚達66mm,炮塔內部被炮閂結構分為兩個部分,一側各有一個為車長和炮手提供的觀瞄位。受到炮塔大小限制,UDES 14A沒有自動裝彈機。而驅動整車的柴油引擎被放置在了車體前方,推重比達20.6,理論最高速度70km/h,紙面數據僅比豹1略強一些。
UDES 14 B方案,車體設計依舊沿襲A 方案的車體,但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炮塔設計——犧牲了右側的車長位並增加了自動裝填設備。
UDES 14 C方案,該方案加長了A方案的車體,並設計了一個類似於Comres 75的無人炮塔的設計,炮閂後部以及自動裝填設備被額外保護起來,而乘員全部位於車體以內以操控火炮。這項設計隨後被瑞典人作為一個新的發展思路發展,隨後我們將會提到。
UDES 14 D方案,基本就是裝備了105mm火炮的Ikv 91改造型,和前文所述的Ikv91-105或Ikv 105都有些許區別。
UDES 14 E方案,該方案凝聚了項目組最多的心血,投入了最長的時間來進行研究。該方案加長了車體長度並增加了一個新負重輪,而E方案在A方案的基礎上增大了首上和炮塔正面的傾斜度,並將首上裝甲和炮塔正面裝甲削減至50mm和37mm。整車計劃採用博福斯的105mm坦克炮或者一款不明型號的大口徑120mm坦克炮,並配有自動裝彈機。該方案有一些通過簡單修改產生的另案,在此不展開討論。
UDES 14E方案第二版本立體示意圖,在正面裝備了類似Strv 103的肋狀裝甲板
而博福斯的設計工作也和H?gglunds同時展開,不過在早期,H?gglunds設計方案展開之前博福斯就有數種自造的設計方案數據,但因為早已不全或者丟失,因而在此不多敘述。在後來瑞典國防裝備局的促成下,博福斯在吸納了H?gglunds的設計方案後提出了9種自己的設計方案。這9項設計包括傳統的炮塔式坦克、無人炮塔坦克、類似西德90mm火炮坦克殲擊車的低矮設計的坦殲等等類型,其中第二方案最受博福斯社內的青睞。
9種博福斯的UDES 14設計方案和UDES 03的大致外形對比
比較有趣的博福斯UDES 14第9設計方案,設計神似美國T28坦克殲擊車。模型由外國軍事愛好者MadestCat製作
UDES 14 博福斯第2設計案,裝有自動裝彈機和液壓懸掛系統,以及正面大傾角裝甲。
最後,H?gglunds和博福斯都決定了各自的設計方案,H?gglunds選定了UDES 14 E,而博福斯選中了UDES 14 Alt.2作為自己的設計案。前者被UDES項目組重命名為UDES 16,而後者則被重命名為UDES 15。在1974年的某個時候,在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主導下,這兩個計劃被合併成了同一個計劃 UDES 15/16。
UDES 15/16的圖樣及木質模型
UDES 15/16的兩個計劃藍本在外形上都有很高的相似度,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合併成一個計劃。在這個新型輕坦的設計上,瑞典人計劃採用L7坦克炮而非博福斯的短管105mm坦克炮,以及一款還在研發當中的120mm坦克炮,並輔以自動裝填設備。炮塔的裝甲厚度被大幅加強,最厚的地方可厚達160mm,加上楔形的大角度炮塔外形,可以為坦克提供很好的防護。不過由於低矮的炮塔外形限制,火炮俯角被限制在了-5°,為了改善這一情況項目組計劃為其裝備液壓懸掛系統使其可以將俯角增大至-10°。在車體後部還附有兩個可以容納20發105mm主炮的附加彈藥架以補充炮塔後部的彈藥架。
UDES 15/16的炮塔裝甲配置以及圖紙
和UDES 14的大多數設計方案一樣,引擎被放置在了車體正前方,而乘員的活動區域在車體中後部,總共配備有四名乘組員。而相比厚實的炮塔,車體的防禦卻非常低下,因而計劃中UDES 15/16的作戰戰術要更靈活一些,藉助其低矮的車體和優良的機動性能滿足伏擊和機動戰的作戰需求。
除此之外,得益於UDES 15/16成熟的炮塔設計,UDES項目組還計劃將UDES 15/16的炮塔移花嫁木到Ikv 91的車體上,計劃名為UDES 15/16 TR
Ikv 91底盤的UDES 15/16 TR
當然,最後由於一系列不可控的原因,這個完成度相當高的輕坦克計劃並沒有在當時付諸生產。不過UDES 15/16的設計經驗卻被很好的繼承了下來,在後面的Strv 2000計劃和CV90步兵戰車上都能看到UDES 15/16的影子。
UDES計劃中的無人炮塔設計
UDES 15/16下馬的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受到了頂置炮架設計的衝擊。早在UDES 14的設計階段,博福斯就提出過一款頂置炮架的UDES 14 C計劃,而在當時列強的設計當中,頂置炮架坦克的研製也才剛剛開始。
1968年英國以彗星底盤設計的Comres 75頂置炮架坦克,裝備一門QF 20磅坦克炮
UDES 04是項目組第一款考慮的頂置炮架坦克的設計,這個設計底盤基於UDES 01的設計,並設計了一個特殊的升降炮管的結構,隨後在車輛行動或者伏擊的時候炮管放進嵌入炮管的車體中而在將炮管抬出來的時候就可以限定角度進行旋轉以炮擊。
UDES 04的全尺寸模型
UDES 04圖紙
而在UDES 15/16的計划下馬以後,瑞典人又重新將UDES 04的設計拿了出來,並以UDES 04為基礎,設計了一種輕型底盤的升降炮管的輕型坦克UDES 17,相比UDES 04,UDES 17的底盤和整體設計要小許多。儘管如此,在進過一系列的測試和推算之後,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認識到這種升降炮管的結構在瑞典現有技術水平來說是非常不實用且昂貴的設計,因而這個項目很快被取消了。
UDES 17,計劃車重25噸,並裝備手動裝填的的45倍徑105mm坦克炮
UDES 17微縮模型
取代UDES 17計劃的是UDES 18計劃。UDES 18取消了不切實際的升降炮管結構,轉而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炮架架構。而車體設計則沿襲UDES 16的設計,並在車體後部添加了個外掛彈藥架以備坦克炮進行緊急填裝作業之需。
UDES 18,採用機械鉸接液壓懸掛結構製作的頂置炮架設計結構,和同樣的45倍徑105mm坦克炮,並裝備有自動裝彈機。
但是UDES 18的技術總歸不是成熟的,而且在論證過程中這種簡單的機械結構難以承載火炮發射時帶來的後坐力影響。在反思了前兩個型號的問題後,新的UDES 19計劃又開始實施了。
UDES 19 H?gglunds的設計方案
UDES 19原型案
UDES 19的原型案擁有兩種不同的底盤設置,一種是有五對負重輪,而另一種則是六對。而且為了平衡重量,前兩對負重輪和後三或者四對負重輪的懸掛設置方向是相反的。車體首上採用大傾角正面裝甲,並將發動機布置在正面,但車體的頂部水平部分則極為有限,恰好容納了兩個觀瞄窗和火炮連接處的位置。一開始計劃的防護水準則未給予太多要求,只需防禦步槍子彈及小口徑機關炮的襲擊,亦或者遠程火炮的炮彈破片的襲擊。
UDES 19的微縮模型
UDES 19伸出來的火炮炮架則也配有自動裝彈機,並且通過火炮後面的槓桿輸彈結構從後部的彈藥架自動往炮閂運輸炮彈。不過據說在設計中還考慮過在進行裝填作業的時候將後部的外置彈藥架通過懸臂結構抬起以將炮彈輸入炮閂中。
整車額定乘員四名,其中三名在後方彈藥架以及前方發動機之間的駕駛艙內,而還有一名車長則位於炮架和車體連接處的下轉動結構的小隔間內,並且有獨立的光學瞄準設備及艙口,而且和其他乘員的空間是相互分開的。
不過在計划進行中,許多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都需要進行驗證。因而在1976年,得知UDES 19計劃正在進行中的西德方面跟UDES設計小組展開了接觸,而UDES小組則認為當時在德國大規模生產的新型步兵戰車黃鼠狼可以作為UDES 19設計驗證的基礎車體,因而在得到許可後,受到邀請的德國向瑞典方面租借了一些即將退役的豹1和試驗型120mm迫擊炮運載車型黃鼠狼(德軍編號Ru 211)作為基礎進行改造研究,並派駐了軍事觀察團以協助研究的進行。
以試驗型Ru 211黃鼠狼迫擊炮運載車為底盤建造的UDES 19技術驗證車之一,注意炮架下的觀瞄窗
UDES 19技術驗證車
UDES 19和UDES 03一樣,同時基於黃鼠狼的底盤基礎上建造了兩輛樣車,一輛用來測試駕駛的狀況,而另一輛用來測試射擊,而同時還為了主炮炮架結構的研究,額外製造了了一個試驗模型以測試裝填系統的效果。原本黃鼠狼後部的步兵艙位也被拆除改造為彈藥架和輸彈設備的空間,除去由於黃鼠狼車體和原設計車體的不同而導致炮架結構下的炮塔圈結構以及其下的觀瞄設備較小了一些,其他的都忠實地還原了原本UDES 19的設計。
UDES 19技術驗證車的自動裝填系統
UDES 19技術驗證車的火炮在一開始試驗時也並非就能直接使用,最早只有炮閂部分有裝配,隨後在火炮整體到達後才開始了測試,並在隨後的測試中一點點的補全了火炮炮架的基礎結構和外殼構造。在測試中,頂置炮架的穩固性以及在森林或者灌木中穿越的性能出乎了測試人員的意料之外,但在可行駛驗證車中的狀況表明,會有一些的殘枝落葉或者其他雜物在穿越的過程中進入炮閂。不過相比一般坦克笨重的炮塔而言,這種頂置炮塔的轉動瞄準速度要快許多,但過由於裝填系統的問題,每次再裝填的時間都相當長。不過這只是作為計劃的一環,瑞典人從未想過直接套黃鼠狼的車體,直到項目被擱置之前仍在考慮在UDES 19有機會投入量產之後仍使用原本設計的車體。
值得一提的是,從西德而來的研究部門在協助完成UDES 19的設計項目的時候也在往國內進行反饋,進而給同期西德也在試驗且同樣使用黃鼠狼步兵戰車底盤的VTS-1頂置炮架坦克提供了第一手設計資料。
裝備一門105mm L7A3坦克炮炮架的VTS-1頂置炮架坦克
隨後,由H?gglunds設計的有著極佳複雜地形適應能力的瑞典國產鉸接履帶載具Bv 206進入了UDES研發小組的視野,作為一款泛用性極強並具可以適應任何複雜地形的載具,研發小組試圖在這上面做功夫,進行一款新型坦克殲擊車的設計。該計劃被命名為UDES XX 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瑞典人只是將其作為一種技術驗證的手段,並非意圖將其列入軍隊裝備中去,因而這個計劃在被列為UDES計劃的一環的同時在編號上又附加上了XX兩個字母,意為Extra Experiment。
H?gglunds生產的Bv 206 鉸接全地形車,相比任何當時的單車體系統都具有更好的複雜地形穿越能力,可以在高山、雪地、沼澤甚至於淺水湖泊等等複雜地貌正常行駛。其後瑞典軍方在它身上開刀,開發了許多包括步兵戰車、自行迫擊炮、野戰醫院車、反坦克導彈車甚至是雷達車在內的衍生型號。
在項目初期,UDES小組就認為需要僅僅利用Bv 206的底盤,並且去除所有的上部構造物;而考慮到一般坦克殲擊車或坦克都有的原地旋轉能力在Bv 206原始的底盤上難以實現,UDES小組富有創造性的為Bv206的兩個底盤同時加上了液壓懸掛,這樣可以使這兩個車體部分彼此向鉸接部分傾斜,使其履帶貼地面積儘可能小以完成原地旋轉。基於以上設計,H?gglunds特別生產了一種滿足以上需求的特殊Bv206底盤。
H?gglunds為UDES XX 5項目特別建造的底盤,整重4噸。
UDES XX 5
在UDES小組拿到車體之後,基於這個車體的改造項目也隨之開始。為了能夠在爬坡和下坡時減少履帶接地面積以減少爬坡時面臨的困難,項目組在前後車體上用鋼管框架打造了兩個延伸出車體的額外結構,使其前部儘可能模仿出一個坦克殲擊車應有的樣子,而後部通過對延伸出來的構造物添加負重以為車體增加一個額外的支撐點。
UDES XX 5在雪地環境中爬坡。由圖中可見這兩個鋼管框架蒙皮結構為車體爬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支撐,背景中的是瑞典Strv 101/102坦克。
除此之外,駕駛員艙位從原本Bv 206的前車體前方移到了前車體的後方,同時在鉸接處設置了一個液壓桿結構以增強前車與後車的聯繫,雖然事實證明這樣的鏈接結構依舊強度嚴重不足,很難達到軍事領域的實用程度。
和Strv 103B同時進行液壓調整底盤的UDES XX 5樣車
UDES XX 5和同時進行比較的Strv 101/102
事實證明,UDES XX 5在各種複雜地形的適應能力遠超預期,甚至好過了原型Bv 206。面對山地和溝壑地形乃至於較高的障礙物,UDES XX 5都能暢通無阻,甚至可以在沒有外力的支持下自己開上運輸火車的貨板上來。不過基於UDES XX 5的經驗,項目組已經理清了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在具有足夠翻越複雜地形的能力的同時還需要有合適的機動速度以隨伴機械化步兵作戰,因而整車重量不宜超過20噸;而這樣的坦克更不應該作為一種主戰坦克來考慮,更應該用來進行機動作戰而非正面接敵,因而整車裝甲應該保持在能防禦機炮子彈以及火炮破片的程度。
在UDES XX 5項目上取得的進展很快被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所獲知,因而在UDES小組和其的主導下,開始了一項新的基於UDES XX 5鉸接坦克的項目計劃,並逐漸開始脫離原本Extra Experience的想法,試圖將其量產化。在1977年到1980年的數年裡,UDES小組設計了多種鉸接方案,最終放棄了相對原始的剛性炮架設計以提升火炮在複雜地形的適應性,在全車總重保持在20-25噸水平的情況下裝備一門120mm高壓滑膛炮作為主武器。但同時,基於車體太輕和垂穩系統的穩定性,很難維持行進間射擊的要求,最後被要求盡量避免行進間射擊。
早期UDES XX項目中的一種設計思路,具有一種特別的坦克炮塔設計。
UDES XX 20早期設計圖樣,在前方還設計了一個前置的小型武器站
圖紙階段設計的可伸縮觀瞄裝甲塔,由20mm的裝甲板所圍成,以為車長在偵查階段提供超出車體高度的視界,並在作戰階段予以收起。但這個設計最終由於可行性過低並沒有使用在樣車上。
投入樣車生產環節的新鉸接坦克設計方案被稱作UDES XX 20。1982年初樣車完成生產後,1982年1月至1984年3月的時間裡由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和項目小組的主導下進行測試和研究。整車以兩個HH 20履帶裝甲車為基礎,在兩個車體之間由兩個液壓鏈接桿和一個鉸鏈結構所連接,液壓連接桿都具有伸縮架構,可以通過後車的液壓缸調節兩個液壓連接桿以主動調整兩個HH 20履帶車之間的角度,最大可以在水平面上進行34度的調整。
UDES XX 20的垂直鉸接結構
前車總重14噸,有全部三名乘員所在的艙室,車組由一名駕駛員,一名炮手和一名負責觀察的車長所組成;因為重量限制,正面裝甲厚達20mm,其他部分的裝甲厚度僅厚6mm;主炮被放置在前車車體的後方以平衡車體重心,並相應配備了一套完整的火控設備,能夠有效地提高射擊精度。在主炮的選擇上,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選擇的是當時已經在德國投入使用的豹2型坦克所使用的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120mm44倍徑滑膛坦克炮作為主炮,而瑞典人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UDES XX 20的重量比同樣裝備120mm萊茵金屬坦克炮的豹2要輕一半,因而為了保證車體在射擊時不會被強大的後坐力所掀翻,博福斯公司特意為這門主炮設計了一款超大尺寸的方形炮口制退器,並且限制了這門主炮的理論左右射界至-45°/+45°。設計時這門主炮的俯仰角被限定於-10°至+20°。
UDES XX 20概念圖
後車整重11噸,是計劃中的自動裝填裝置、彈藥架以及實際的液壓缸體和發動機所在的地方。後車的彈藥架一共可以容納25-35發炮彈,讓乘組員在完全與彈藥架隔絕的情況下完成整套裝填動作。但由於設計的缺陷,設計中每次裝填的時候都需要將前車和後車保持在同一直線上,即便如此,預計在最好的狀態下藉助自動裝填設備可以平均每分鐘射擊7-10次——雖然樣車根本就沒有裝備自動裝填設備,完全是一發一發手動送上去的。
整車由底特律柴油機公司生產的600馬力的8VA-71TA柴油發動機所驅動,位於後車的中心部分,並經由齒輪變速箱和一系列動力傳遞系統在驅動後部的履帶的同時,傳達到前部車體最前方的變速箱以驅動前部兩條履帶,使其可以同時使四條履帶一起向前轉動,極大地增強了車體的機動性。前後兩車的驅動布局都是相同的,動力裝置直接驅動前導向輪向前,而都有三對負重輪接地,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履帶接地面積以維持車體的穩定,後導向輪輪也做了接地處理。
而連接兩車並能使其進行同時內傾或外拱的液壓缸體也布置在後車體,而液壓桿活塞的緊固件則在前車體的後方。液壓缸體在同步活塞運動的時候可以使其中間部分抬高或者落下,如同UDES XX 5一樣,不但可以幫助UDES XX 20翻越複雜地形,還可以使其減小接地面積以縮小迴旋半徑、又或者可以降低主炮的俯角進一步協助射擊。
處於早期試驗階段的UDES XX 20樣車,當時120mm滑膛炮還未到位,便用假炮進行替代
UDES XX 20有著良好的翻越障礙物的能力
1982年一月,樣車就已經下線並交付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以進行駕駛測試了,在這個時間點的UDES XX 20樣車並沒有裝備設計圖面上的可升降式的車長裝甲觀瞄塔和後車的自動裝填設備,也沒有裝備相應的萊茵金屬主炮,但這時在UDES小組的要求下,以在原本計劃裝配主炮的地方加裝了一個長度沒有超過前車車體的木質假炮炮管以模擬搭載主炮的情況之下進行了各種行駛測試。在測試當中,為了以防外界樹枝等雜物對觀瞄窗產生障礙,還在其前車車體上加裝了一個特製的框架結構以阻擋這些雜物,在隨後的測試里,這個框架結構多次被裝卸。
拍攝於稍早的之前進行炮擊測試的UDES XX 20樣車
隨後,在第一輪測試完成之後,經過博福斯公司加裝大型方形炮口制退器的萊茵金屬120mm滑膛炮也已到位。樣車隨即挪回射擊驗證場以進行下一步的炮擊測試,並在驗證場裝配了這門120mm滑膛炮,但並沒有增加更多原設計有的細節。在射擊試驗中,由於此前擔憂的後坐力問題會給整車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進行了多次不同車體角度和不同火炮角度的靜態射擊測試,事實證明,博福斯的制退器至少減少了一大半的後坐力,只要不在過分傾斜的地形上,主炮可以在一個很大的扇面上進行旋迴以射擊,超出了最早的技術參數預估,也不會有因為炮擊的後坐力而導致整車傾覆的危險。
然而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少缺陷:這個過大的主炮製退器也會對射擊精度有比較嚴重的影響,在主炮射擊時巨大的爆風會干擾炮彈的射擊路徑,膛口流場會被嚴重擾亂。而在車體上,由於120mm主炮過於巨大,以輕型坦克的標準而言其在正面的投影面積過大,車體高度過高,使其更容易被敵人所發現,進而影響整體的隱蔽性能。基於後者的問題,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也曾提請設計組設計了兩款減少了正面投影面積的改進型UDES XX 20,分別命名為UDES XX 20B和UDES XX 20C,但最終也僅僅停留在紙面階段。
UDES XX 20B,將原本向後放置的主炮改為向前放置以減少車體的高度
UDES XX 20C,將其改為了通常坦殲的設計模式,並將主炮部分嵌在車體右側,而駕駛艙體則被整個移到了左側
稍晚些時候將頂置炮架的炮閂部分封住的UDES XX 20
再到完成炮擊試驗之後,完整的密封式頂置炮架也造了出來,整車在相對而言最接近完全體的狀態中繼續了進行了一年多的技術驗證研究,並於1984年3月正式封存。對於整個計劃而言,瑞典人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其優點所在:能夠適應多種多樣的地形、由於彈藥架在後車,在前車的乘員相對而言比較安全、炮架的水平移動速度相對傳統炮塔要快,因而能更快的瞄準目標等。而整個計劃的缺點也是極為突出的:極低的防禦水平、存在的射擊死角、涉及到鉸接結構時的極為繁瑣的生產製造過程、四條履帶任意一條出現斷裂都會導致整車趴窩、在後車的自動裝填結構出現問題時車組成員無法進行手動裝填作業,這讓UDES XX 20計劃在經濟性和實戰性上都不討巧。儘管瑞典軍方對這個計劃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但最終也架不住這一堆毛病,整個計劃也因此不得不退出了歷史舞台。
至今保存在瑞典Arsenalen博物館的UDES XX 20樣車
新型主戰坦克的曙光
在瑞典忙於新的各種UDES輕型坦克計劃的時候,瑞典皇家陸軍參謀長比約恩·辛克爾曼卻認識到了比這些天馬行空的計劃更緊迫的事情。在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這段時間裡,UDES計劃是建立在基於Strv 103以及Strv 101/102系百夫長坦克對於瑞典足以堪用以勝任中流砥柱的實際基礎上進行的配套輕型裝甲設計,然而在Ikv 91系列輕坦投入生產以及這兩型坦克已經開始逐漸落後的情況下,UDES計劃中那些一系列瘋狂的計劃已經無法應對瑞典的現實——瑞典迫切的需要一種新型的主戰坦克,並且要基於傳統的坦克布局設計,而不是那些另闢蹊徑的野路子。
瑞典皇家陸軍上校,致力於推進瑞典軍隊機械化進程的領頭人比約恩·辛克爾曼(Bjorn Zickerman),曾任瑞典斯科納龍騎兵(P 2)裝甲團團長、瑞典陸軍參謀長,在二戰時出於一腔愛國之心加入瑞典軍隊,在卸任後依然致力且熱心於瑞典的裝備現代化進程,於2014年以92歲高齡逝世。
1984年,在比約恩·辛克爾曼的要求下,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展開了一項新的主戰坦克裝備更新計劃,因為預計新的主戰坦克會在21世紀開始投入使用,因而這個項目被命名為「Stridsvagn 2000(Strv 2000)」。這項計劃包括兩種選項,一種是像購買瑞典百夫長一樣直接購買外國現成的現代坦克,或者獲得授權生產的資格;另一種則是基於此前UDES計劃的設計經驗,自己設計一款能夠付諸量產的主戰坦克以滿足需求。
對於這款新的主戰坦克,不論是從國外進口還是本國研製,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基於比約恩·辛克爾曼的建議提出了若干發展意見要求:
- 坦克必須足夠的防禦能力以能和蘇聯T-80或與其同等級的坦克一較高下。
- 坦克必須有足夠的生存能力以適應現代戰場的種種複雜情況,特別是需要在坦克彈藥架爆炸的情況保證車輛的可回收率和乘員的存活率。
- 坦克必須易於操作,能使其在瑞典的服役制度下讓坦克乘組員以快速多次重複訓練的方式熟悉對坦克的操作。
- 坦克需具有可行進間射擊的能力,主武器所在的炮塔需能夠360°全周旋轉。
- 坦克乘組員在車內就能觀瞄四周的情況
蘇聯T-80主戰坦克,在1993年,瑞典也曾向俄羅斯借過兩輛T-80U進行一系列的測試
瑞典自行設計的計劃自然又交給了瑞典兩大裝甲車輛設計廠商博福斯和H?gglunds的頭上,而此前,這兩家公司的車輛設計部門也整合在一起,在兩家公司的合資下建立了Utveckling車輛設計公司(此前的UDES XX 20也是該合資公司所造),因而設計新型瑞典主戰坦克的職責也交給了Utveckling進行。
1985年9月,在項目開始了一年之後,Utveckling考察了之前UDES計劃的一系列設計成果,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方案:
- 傳統炮塔配置的四人乘組坦克(基於UDES 15/16的發展)
- 擁有緊湊的無人炮塔的三人乘組坦克
- 擁有頂置炮架的三人乘組坦克(基於UDES 19的發展)
而對於一款正式的主戰坦克——一款需要和瑞典最大的假想敵蘇聯的主戰坦克硬碰硬的傢伙,對車輛的綜合防禦與實質防禦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能再像此前的輕坦克路線一樣拿幾十毫米的薄裝甲用人品來懟蘇聯的一系列高穿深現代坦克彈藥。為此,瑞典工程師們設計了若干種應對蘇聯裝甲載具的數據基準「Hotstridsvagnar」,而Strv 2000則在最初設計時以T-80坦克為假想敵的Hotstridsvagnar VI作為衡量標準,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也開始向以當時尚在研究中的第二代T-80U為基準的Hotstridsvagnar VII為基準逐漸靠攏。
蘇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量生產和使用的125mm 3BM-22/23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彈頭結構。3BM-22/23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以至多有效擊穿450-500mm RHA等效裝甲,幾乎可以侵徹當時所有現役的北約坦克。因而在當時,3BM-22/23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在北約各國坦克設計人員的頭頂
火力方面,儘管最早打算從預算方面的角度考慮裝備當時在北約聞名遐邇的萊茵金屬Rh120滑膛坦克炮——西方陣營中M1A1主戰坦克和豹2型主戰坦克所採用的主炮,但瑞典基於對火力方面的擔憂,最終寄希望於更大口徑的火炮。同時,北約的一些國家開始將新一代主炮的口徑提升至140mm,這讓瑞典人開始考慮這一級別的主炮。
但瑞典人的坦克炮技術卻十分稀爛,因而瑞典人不得不向自己的鄰國德國,寄希望於德國正在進行的對Rh120滑膛坦克炮進行放大和改進的NPzK-140坦克炮計劃,而德國人則希望通過這項計劃對豹2坦克進行一次火力上的升級。根據預計,NPzK-140擁有相當於當時44倍徑的Rh120一倍的炮口動能(23MJ),並且能夠提升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穿甲深度,配合萊茵金屬設計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以達到可穿透800mmRHA的能力。
萊茵金屬的三種不同的滑膛坦克炮,而Strv 2000計劃預計裝備最下面的這一種140mm坦克炮
然而由於德國政府對NPzK-140計劃的不支持,萊茵金屬並沒有拿到足夠的預算在原定的時間之前研究這門坦克炮使其達到可實用的階段,不僅裝備140mm滑膛炮的豹2坦克沒有在預期出現,瑞典也沒有機會真正接觸到這門坦克炮,所有的數據參數都只能通過紙面推算。
在Strv 2000計劃中,考慮到炮彈的大小和尺寸問題,Utveckling決定繼續採用自動裝彈機作為裝填設備,而且瑞典準備依託在班德卡農上的研究經驗自行為其設計自動裝彈機結構。同時由於預計的載彈量較低,Utveckling決定為Strv 2000設計一門可以獨立於主炮炮塔俯仰的70倍徑博福斯40mm防空炮作為副炮,使其擁有能夠攻擊一些軟目標或者低空目標的能力,在主炮耗盡狀況下依舊可以繼續作戰。
對Strv 2000計劃的車體防禦的一些要求圖示。要求能在車體正面60度的扇面內防禦火炮穿甲彈的襲擊,180度的扇面內防禦反坦克火箭炮的襲擊,全方面防禦低於15mm的機炮以及自行火炮破片的襲擊
對於防禦而言,車體裝甲永遠是坦克最重要也是最堅強的後盾。而先天對裝甲研究沒有任何經驗的瑞典人為了提高Strv 2000的防禦水平也是煞費苦心。1988年,在瑞典工業部、瑞典國防研究所和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共同牽頭下,展開了一項對於坦克裝甲材質的研究項目,計劃將陶瓷材料整合進裝甲材質的範疇內。由於預計整車的防護模塊會用掉數噸的陶瓷,在這段時間內,項目組測試了氧化鋁、碳化硼和二硼化鈦材質的陶瓷和一般金屬裝甲裝甲整合進行防禦時的效果,以測試何種陶瓷材料更加經濟且耐用。而除了試驗了各種陶瓷材料以外,瑞典人還對美國當時研究的貧鈾裝甲以及英國設計的喬巴姆裝甲產生了興趣,因而在選材上也試驗過貧鈾裝甲以及購買喬巴姆裝甲的生產許可證,但均未成行。
針對不同陶瓷材料的炮擊測試
一種塑膠炸藥間隔裝甲的示意圖,可以有效降低動能穿甲彈的初速
而在裝甲布置上,Strv 2000正面的投影結構都計劃由金屬和陶瓷材料所組成的複合裝甲進行保護。而車體側面則由兩層裝甲——裝甲側裙和車體內側裝甲組成,而在外側則貼有爆發反應裝甲塊以對抗化學能彈藥,並降低動能穿甲彈的初速。值得注意的是,不僅爆發反應裝甲塊可以被很方便的更換,整個裝甲側裙也同樣可以快速更換。正面防禦要求則要求能對動能穿甲彈達到800mmRHA等效的防禦效果、而對化學能穿甲彈有1200mmRHA等效的防禦效果。
Strv 2000裝甲布置示意圖
發動機被布置在車體前方以為坦克成員提供額外保護,而彈藥艙和同時期的豹2以及M1A1一樣,採用了獨立的模塊以和坦克內部艙室隔絕開來,將彈藥架殉爆時對坦克乘員的影響降至最低。
Strv 2000設計預想中放置在車體後方的彈藥艙
對於現代化信息作戰而言,不僅要兼顧到硬過硬的車體裝甲防護,還要兼顧其在光學上、雷達上以及熱紅外上的低可見性以增強坦克的綜合生存能力。因而在設計階段中,Strv 2000計劃搭載廢氣處理設備,降低坦克發動機逸出廢氣的溫度。同時還有人建議在進一步縮小坦克外形的同時,給坦克兩側塗上吸收雷達波的特殊塗料。
根據最初的預計,整車的重量將會在55噸-60噸之間,略重於瑞典正在使用的百夫長坦克。而為了使其能和同時代主戰坦克擁有同一水平線上的實際路面極速,Strv 2000項目的發動機需要有1000馬力至1500馬力,並且配備先進的自動變速器和配套的電子設備。而原本瑞典一直為了強調適應瑞典複雜地形的考慮而對涉水能力以及平均接地面積的要求被取消了——瑞典在1989年對M1A1和豹2A4兩款當時世界領先的主戰坦克進行了測試之後,深刻認識到了只有大馬力才是硬道理的真相,依靠高出力和穩定的動力系統,一樣可以克服瑞典複雜的地形進行裝甲機動作戰。
根據這些設計要求,Utveckling提出了相當多的方案以供瑞典軍方選擇。
T140/40,是所有計劃中最為理想的設計,炮塔裝備一門140mm主炮和一門40mm副炮,所有的火炮炮閂架構都可以獨立於炮塔本身俯仰,同時裝備了兩門機槍,一門放置於主炮和副炮之間,另一門則放在車長塔的外側。主炮採用瑞典自研的自動裝彈機結構,動力系統則採用的是德國MTU公司剛研製成功的MT-883 1500馬力柴油發動機,日後這款發動機也被多國主戰坦克所使用。
T120/40的效果圖樣。T120系列是Strv 2000一系列設計中最為簡易的,採用四人乘組設計,在開發過程中大幅運用了現有的技術,並且也沒有採用那款活在夢裡的140mm滑膛炮,轉用當時擁有成熟技術的Rh120滑膛坦克炮並使用手動裝填方式裝彈,主炮備彈48枚,副炮的放置方式和T140/40則有所不同,其他設計細節在大體上也和T140/40一致。
L140的效果圖。計劃裝備一門140mm主炮並備彈40發。車體的基礎來自於同期設計的Strf 90步兵戰鬥車,並對這個車體進行了一定的加強,但整體的防禦水平被限定在了輕坦克的水平,很明顯不符合設計要求中的防禦水平。除此之外,炮塔設計和T系列設計並無太多區別。與其稱呼其為主戰坦克,不如將其視作一輛炮塔式坦克殲擊車
O140/40的剖面圖和效果圖。其採用了UDES 19和UDES XX 20在頂置炮架的研究成果,將一門140mm滑膛炮和一門40mm以頂置炮架的形式裝配在車頂,一門同軸機槍也被裝配在140mm滑膛炮模塊上。整車車體長度要遠超出其他的設計方案,以維持相應的防禦水平要求應有的重量需求
整個Strv 2000計劃有三種不同的發展路線:採用頂置炮架的Strv 2000 O系列、走輕型坦克路線的Strv 2000 L系列以及正規的主戰坦克思路Strv 2000 T系列,每一款設計都有自己單獨裝備120mm或140mm,以及都附一門40mm速射副炮的設計方案。但O系列因為太過繁雜,製造成本過高而被拋棄、L計劃缺乏防禦,不符合要求,也被拋棄。最終T計劃作為最符合要求的設計在1987年的第一輪審核中過審,而T140/40作為最好的選項,成為了Strv 2000最終的設計。
各種設計方案和既有坦克對比的正面投影圖示
而事實上,以T140/40設計為基礎的Strv 2000面臨著相當多的問題和壓力,特別是作為一輛主戰坦克的生命線——主炮依舊沒有任何眉目,萊茵金屬在當時自己都做的一團糟,更不可能將這個一團糟的技術直接提供給瑞典同事。而在進行設計的同時,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技術人員前往世界各地同時尋找著新一代主戰坦克的採購方案,毫無疑問的是,直接購買或者購買授權製造要比自己設計生產要方便的多。
雖然1989年影響世界的東歐劇變為瑞典的裝備更新敲響了警鐘,但瑞典並不打算放棄Strv 2000計劃,而此時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對於新坦克的選購已經展開了更加廣泛的論爭研究。儘管T140/40趕不上90年代的新坦克採購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基於其對瑞典國防工業未來發展的促進作用而考慮將其作為21世紀的新坦克方案使用,刻意為Strv 2000項目提供時間。
Strv 2000的模塊示意圖。紅色標識的是為Strv 2000特別設計的子系統;而藍色標識的是現有的模塊,但需要進行修改以適應Strv 2000的車體;而綠色標識的則是不需要進行特別修改的模塊
1990年,瑞典軍方下令Utveckling製造了一個基於T140/40設計為基礎的Strv 2000模型,整個模型沒有真正的武器系統和動力系統,由木頭和金屬材料構建而成的完全靜態的等比例模型。這個模型曾經和在1989年至1990年瑞典租借的美國艾布拉姆斯M1A1主戰坦克和德國豹2A4主戰坦克在一起進行過比較。當然,這並沒有讓Strv 2000項目獲得更多的關注,與其相反,整個項目陷入了更大的劣勢。
Strv 2000 T140/40等比例模型
與M1A1和豹2A4同時比較的Strv 2000 T140/40木質模型
1991年,出於對經濟上的考量和可預見的瑞典在冷戰後對國防預算的削減,就算把Strv 2000項目作為21世紀之後的設計方案,也是不現實的。因而這個項目徹底被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所終結,這個模型也隨之被拆除。而Strv 2000也成為了瑞典國產坦克的收官之作,時至今日,瑞典沒有再設計過任何一款新型坦克。倘若Strv 2000項目成真了,這將是一款超越在當時北約服役的任何一輛坦克的超級坦克,也許只有那些因為蘇聯解體而擱淺的坦克計劃能與其相稱,在北約內部,Strv 2000的設計基準也能和德國的PzKW 2000和近年來美國的M1A3計劃相提並論,考慮到這些計劃的不了了之,可以預見到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瑞典在數年以內都不可能重啟Strv 2000計劃或者開始一項相近的計劃。最終瑞典選擇了德國的豹2式主戰坦克作為裝甲力量的主力,我將會在後文提到更多關於關於新坦克競標的細節。
回到現實,改造計劃
持剛列裝瑞典部隊不久的Ak 5突擊步槍的瑞典士兵。在1970年冷戰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瑞典不僅在籌備著整備裝甲部隊的事項,在輕武器等方面也在進行著更新換代——瑞典的部分部隊此時還在使用著落後時代的Ag m/42半自動步槍,在瑞典國土防衛隊甚至還在使用栓動式的瑞典毛瑟和瑞典授權製造的班組支援武器BAR
Strv 101/102改造計劃
在1970年,蘇聯的力量達到鼎盛,冷戰進行到最為激烈的時刻,瑞典的主力裝甲部隊依舊還在仰仗著瑞典Strv 101/102系百夫長坦克和剛列裝不久的Strv 103坦克。原本的計劃是通過Strv 103的服役以替換掉已經有些過時的百夫長坦克,但隨著坦克火炮火控技術的升級,遠距離行進間射擊不再是打瞎炮,變得越來越精準了,這讓作為Strv 103在行進間射擊的缺陷讓其無法徹底取代具有傳統炮塔形態的Strv 101/102系百夫長坦克,原定在1970年代退役的strv 101/102坦克暫時免除了拆除炮塔以作為機場附近的炮擊堡壘的命運,得到了現代化改造以延長服役時間的機會。
1970年,以百夫長Mk.X型為基礎的Strv 101百夫長坦克
隨著1967年第一輛Strv 103A的下線,瑞典百夫長的服役時間似乎也進入了倒計時。自從1970年代開始,許多瑞典百夫長的機械情況就已經不容樂觀了,原本的計劃中,Strv 101/102將會在1970年代初逐步退役並替換以型號更新的百夫長或其他更好的坦克。但所有國家陸軍最大的敵人——預算阻止了採購計劃,最後配給的預算幾乎全用在了步兵裝甲戰車、反坦克導彈的採購和購買更新的摩托化裝備上,留給瑞典的選擇只剩下對Strv 101/102的升級了。
因機械故障側翻的Strv 102
從1973年開始,瑞典國防裝備局展開了一項長期的旨在提升這批Strv 101/102的服役年限和戰鬥能力的升級計劃「REMO(REnovering och MOdifiering)」,1973年至1983年的時間裡,REMO主要著手於第一階段的對現有坦克的機械翻修和部件更新,strv 101在1977年就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部件更新,而Strv 102由於數量眾多則到1983年才完成。在此期間,這批百夫長還實驗性的加裝了鏈條懸掛器以通過垂直的鏈條所組成的間隔裝甲以防禦破甲彈的襲擊,但最後並沒有被推廣,僅停留在了試驗階段。
1976年,加裝鏈條間隔裝甲的Strv 101
另外一種加裝鏈條間隔裝甲的Strv 101
當然,僅僅依靠延長部件壽命是無法有效地整體提升作戰能力的,從1983年整體完成整修之後,在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授意之下,博福斯公司為Strv 101/102進行了REMO的第二段整修計劃,這項計劃包含了數個方面的更新,其更換了博福斯航空技術公司生產的外貿型火控電腦、火控陀螺儀以及為車長和炮手的操縱設備和愛立信公司生產的激光測距儀。
除此之外,博福斯公司為這些瑞典百夫長的炮塔和車體首上以及側面加裝了能掛靠一種仿以色列Blazer的瑞典國產爆發反應裝甲的掛點,以為其提供更好的防護;車體內部的電路也進行了一次整體的更新,車體外部的煙霧榴彈發射器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裝在炮塔後頂部的一對Lyxn 71mm照明彈發射器,由車長或者裝填手鑽出車體外進行發射。Ra 421無線電台也被替換成更新的型號以適應更加複雜的戰況。不過廣受瑞典乘組員所詬病的汽油引擎雖然在計劃中準備更換為聲響更小,運行更穩定的柴油引擎,但最後由於預算問題依舊沒有被更換。一個新的有著良好裝甲防護的車長塔也被裝配,可以在車長觀瞄車外狀況時保護車長的安全。
基於這些瑞典百夫長糟糕的整備狀況,REMO第二階段的翻修任務比預期要花費了更長的時間,而且基於Strv 101和Strv 102不同的機械基礎狀況,在1986年完成REMO計劃之後的兩款型號又再次被命名為Strv 101R(Stridsvagn 101R)和Strv 102R(Stridsvagn 102R),並將其的服役年限延長至90年代。
加裝了反應裝甲的Strv 102
正在進行涉水的Strv 102R
而基於對引擎方面的擔憂,瑞典人又在1983年REMO計劃開展的同時思考繼續拓展,如何在引擎和整個驅動系統上繼續百夫長的使用壽命至2000年。基於這個目的,瑞典軍方向還在使用百夫長坦克的英國和以色列兩國進行了訪問交流,這兩個國家也各自給出了自己改善百夫長動力系統的處理方案。英國維克斯的方案是將酋長坦克的柴油發動機系統整合至百夫長上,而以色列則有在美國幫助下改進肖特·卡爾-阿勒夫坦克的經驗——運用M60A1巴頓主戰坦克所用發動機的改進型AVDS-1790-2DC柴油發動機以及其配套的艾利遜公司生產的自動變速器至百夫長上,這項方案也被稱作Panturion。
以色列肖特·卡爾-阿勒夫坦克
事實上,以色列的這一批改進過的肖特·卡爾-阿勒夫坦克是基於原本裝備20磅炮的Mk.III型(後升級至Mk.V)百夫長坦克設計的,這和原本瑞典最先進口的Strv 81系列正好是完全相同的車體,而且以色列有著使用這型坦克的實戰經驗,因而相比英國方案而言,以色列的方案對於使用Strv 81升級來的Strv 102R具有如同量身打造一般的借鑒意義。
1984年,80輛Strv 102R接受了在H?gglunds公司的車間接受了以色列方案的改造,對發動機和自動變速器進行了上述的更換,代號也按照順位改稱Strv 104(Stridsvagn 104)。這項更換直接地提高了這批百夫長的機動性,同時由於肖特·卡爾-阿勒夫坦克的技術成熟性,這項改造更改了發動機外殼形態(和肖特·卡爾-阿勒夫坦克完全一致),同時也將模塊化技術實現在了Strv 104上,原本百夫長的引擎在瑞典可能需要一個星期時間在車間里換修,現在只需要一個小時便可以取出以進行故障排查。發動機功率也從原來的650馬力提升至750馬力,最高時速提升至48km/h,自動變速器的裝配使其駕駛過程變得更加容易。但也浮現出一些問題:既有的履帶僅適應原本百夫長的速度,在更換引擎後的極速會磨損履帶;而且柴油機的裝配使得原本布置給獨立發電機的空間被取消,因而為了保證整車電子設備正常運轉,作戰時發動機需要保持隨時開機狀態以給整車提供電力。
至今保存在瑞典Arsenalen坦克博物館處於可動狀態下的Strv 104,是博物館例行展覽的常客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較為細微的改裝,比如修整了車長觀瞄塔的設計,以犧牲部分彈藥儲存為代價將彈藥架集中放置,並用更加現代化的防爆設計加以儲存等。炮塔兩側的煙霧榴彈發射器也被重新裝了回來。
在經歷過再次改裝的Strv 104首先在瑞典兩個主力坦克團服役,隨後轉至哥特蘭的守備坦克團並服役至2001年——比Strv 103的退役還要來得晚。而其他的Strv 101R/102R則在90年代就退出現役,轉為訓練使用,至今也大多徹底除役,許多也被作為靶車使用。
在谷歌地圖上可以看到的在瑞典Arsenalen坦克博物館路邊塗成路標的Strv 102R
除此之外,在瑞典選擇購買德國的豹2A4之前,還有一個將Strv 101R/102R進行更加現代化的一項改造計劃Strv 105(Stridsvagn 105),這項計劃給主炮炮塔搭載包括一個裝配在炮管根部的法制IRV熱成像系統在內的全新火控系統,其火控精良程度甚至要高於同時期的豹2A4的水平。最重要的改進莫過於對懸掛系統的重新設計,使其能夠有效承載發動機的重量並留出足夠的空間以搭載獨立的發電機,甚至還為車長和炮手提供了電子顯示屏以檢測整車狀況,改進過的彈藥架可以讓Strv 105擁有能射擊適配105mmL7坦克炮的貧鈾脫殼穿甲彈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能力,並為L7主炮添加了一個新的套筒。經過改良的炮塔座圈後可以更平穩的實現行進間射擊,可獨立於炮塔旋轉的車長塔加裝了獨立的激光測距儀和光瞄設備,可以直接通過獨立的無線電設備對測好的目標請求遠距離支援火力打擊。
Strv 105,裝備著瑞典FFV公司設計的爆發反應裝甲
不得不承認,在當時,這是一個相當昂貴的改造計劃,以這項改造計劃一半的預算都可以購買相當數量的豹2A4。因此,Strv 105的改造計劃僅留下一輛保存在博物館的樣車,並未投入大量改造。同時在登記的編號上,以Strv 101R改造的被稱為Strv 105、而用Strv 102R改造的則被稱為Strv 106(Stridsvagn 106)。
瑞典使用的以百夫長為原型改造的百夫長裝甲搶修車Bgbv 81(B?rgningsbandvagn 81),1955年隨Strv 81一起購買的13輛百夫長裝甲搶修車被稱作Bgbv 81A、1960年隨Strv 101進口的3輛被稱作Bgbv 81B、而1988年購買自瑞士的19輛百夫長裝甲搶修車則被稱為Bgbv 81C。這些Bgbv 81最終一直使用到2002年,被豹2底盤的Bgbv 120所取代。
配備戰車橋的架橋坦克Brobv 81(Brobandvagn 81)(計劃名未得到正式編號),由H?gglund公司進行改造作業,最後被證明這對百夫長的車體而言負擔過重,因而最終被取消,並在幾年後選擇了Brobv 941作為架橋坦克使用。
Strv 103改造計劃
Strv 103B
1983年,在Strv 101/102的改造進行的同時,一項計劃旨在升級Strv 103B的REMO計劃也同時展開。如下篇所述,Strv 103A在1971年之前都以Strv 103B的基準進行了升級,改換了新的燃氣渦輪發動機和設備,但在十多年後,這些S坦克依舊需要一次更新升級,即便它們的作戰能力已經不符合時代的需求。
Strv 103B的REMO計劃主要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對動力系統的升級。Strv 103原本由一個燃氣渦輪發動機和一個柴油發動機所驅動,在Strv 103B的升級中更換過的燃氣渦輪發動機已經卓有成效的提升了整車的作戰性能,而在REMO項目中,原來的240馬力的勞斯萊斯K60柴油發動機被290馬力的底則律柴油機公司6V-53T柴油發動機所替代,後者體積更小,能給燃料箱提供更大的空間。除此之外,變速器則採用了博福斯新設計的三檔變速器以取代沃爾沃的舊式變速器,在更換了更好的變速器組件後能更快的切換前進和後退的操作,極大地提升了整車的機動性。車體左右側面各掛上了9枚各裝有22L燃油的外置燃油箱以增加其續航里程。
而另一方面是對作戰相關性能的提升。炮手觀瞄具的激光測距儀被更換為挪威SMIRAD公司的 Nd:YAG激光測距儀,並換裝了和瑞典百夫長升級計劃中相同的火控電腦以改善射擊精確度,自動裝彈機結構和彈藥箱也經過了一定的改良,以適應新型穿甲彈藥的儲存和射擊,減少炮彈連續射擊時彈倉卡彈的概率。此外,Strv 103 REMO計劃為每一輛Strv 103都加裝了推土鏟板,而在原來,每個坦克排編製下的Strv 103B只有一輛有裝備推土鏟板。和Ikv 91以及Strv 101R/102R一樣,這次改裝也加裝了兩門71mm Lynx照明彈擲彈筒。一套完整的三防系統也被裝備,提高了其在戰場上的綜合適應能力。
展示中的Strv 103C,注意其裝配中的戰時柵欄裝甲。改造計劃也給Strv 103C帶來了不小的車體整重提升。
利用液壓懸掛向前傾斜的Strv 103C,注意其伸起的兩門71mm Lynx照明彈發射器
Strv 103C的線圖
1983年,Strv 103B的REMO改造項目開始,並交由博福斯公司完成。1984底,首批完成REMO改造的10輛Strv 103B原型完成,並被軍方驗收定型為Strv 103C(Stridsvagn 103C)。隨後,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向博福斯公司下達了每月改造七輛的指標。從1986年春天第一批Strv 103完成改造到1989年時290輛Strv 103盡數完成改造,整個過程一共花費了將近五年的時間。
但這批Strv 103C也沒有繼續使用太長時間,由於其戰術理念完全無法融入當代裝甲作戰,從1995年開始就逐漸被更新的坦克所取代,在Strv 122的訂單下達的1997年,所有的Strv 103C在完成了最後一次坦克駕駛員的培訓任務後移出了現役。
時至今日,還有相當數量狀況良好且可以駕駛的Strv 103C保存在瑞典Arsenalen裝甲博物館。除去瑞典本國,在英國、美國、比利時、德國、瑞士和澳大利亞的各個軍事博物館均有收藏著處於展示狀態下靜態的Strv 103C。
而在1990年代中期,另一項旨在延長Strv 103服役年限的現代化升級計劃Strv 103D(Stridsvagn 103D)開始了。這項計劃以Strv 103C為藍本,幾乎為其在所有方面都進行了升級。主炮火控進行了一次整體的更換,包括一台在當時頂尖的博福斯火控電腦,可以在以毫秒計算的延遲時間裡調整懸掛系統的姿態和車體的角度,以完成對主炮姿態的調整。而車長位和駕駛員位則都裝備了熱成像儀和更先進的激光測距儀,使其擁有了在夜間和惡劣氣候情況下作戰的能力,還為駕駛員整合了一套短距離被動熱成像儀進他的觀瞄設備中。防禦上Strv 103D出於防地雷的考慮加厚了車體底板,而對主要的外車體則計劃裝配附加裝甲或反應裝甲以加強自身的防護能力,但最後都並未付諸真正的裝配,僅停留在模型裝配的概念階段。整車的引擎系統和懸掛系統同樣進行了一次翻新,以讓其更好的適應複雜地形。這項改修計劃最終也因為Strv 121的接收和strv 122的採購方案所擱淺,最終也只有一輛試驗車留存於瑞典Arsenalen裝甲博物館,時至今日仍保存良好,依舊可以正常行駛。
裝配著展示用的假附加裝甲的Strv 103D
在此之後裝有遙控設備的Strv 103D和一輛Ikv 91。此時的Strv 103D已經撤除了假的附加裝甲
在1989年加裝掃雷滾輪的Strv 103C,整套掃雷具重達7噸
以退役的Strv 103C車體為基礎改裝的MV 103C Deminer地雷清除車。整個計劃始於90年代初,但直到94年才有車體供其進行改裝。其在車體後方加裝了一個卡車的導向輪使其能使車體保持在一個平穩的排雷作業姿態,其車內還有導航系統,用於定位和記錄清除過的雷區。但最後,由於缺乏配件供給和技術不過關,這個改裝並沒有付諸大量實施,最終於1997年初廢棄,隨後被民間博物館買下收做藏品
瑞典的新僱傭軍
1992年,瑞典新坦克競標,三輛北約最強大的坦克齊聚一堂
1984年,隨著Strv 2000項目的開始,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人員也開始向數個有能力自己生產坦克的國家展開了一系列的考察。而隨著整個Strv 2000項目的實現越來越不現實,考察項目的深度也逐漸加深。根據1986/87年度第95份國防報告指出,瑞典應該選擇直接購買坦克以迎合目前急需的更新換代,也正是因為這項項目的精神,瑞典國防部門理出了一系列可能的採購計劃。
而在1988年,瑞典前往了美國、法國和西德,甚至於一個東方國家——南斯拉夫。在那些國家,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法國GIAT公司的AMX-56勒克萊爾主戰坦克、西德克勞斯瑪菲公司對於豹2主戰坦克的改進計劃,以至於一個幾乎是送上門來的選項: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軍事技術學院授權生產的國產蘇聯T-72,M-84主戰坦克。
1984年,M1A1主戰坦克的前身M1E1
當時西德的主力坦克,豹2A4主戰坦克
當時仍處在試驗車階段的AMX-56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南斯拉夫的主戰坦克M84
1989年,瑞典從美國和西德各自租借了一輛意中的坦克進行對比測試,分別是M1A1與豹2A4,二者都在各自所屬國的陸軍作為最先進的坦克投入本國軍隊編製之中而對於瑞典來說,這是一次極為難能可貴的機會,上一次接觸如此先進的坦克已經是30年前,瑞典接觸百夫長坦克時候的事情了。
兩輛坦克在1989年至1990年進行了數次非常成功的測試,特別是在瑞典最北部,常年積雪的諾爾蘭省北部表現出了令瑞典人詫異的越野表現,憑藉高出力的坦克發動機,在面對極厚的雪域依舊能良好行駛,而在射擊試驗場中的表現也讓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研究人員對現代坦克行進間射擊的精度有了翻天覆地的認識。
在瑞典街頭被拍攝下來的租借自美國的M1A1主戰坦克
瑞典街頭的豹2A4型主戰坦克以及其後面的M1A1主戰坦克。在瑞典,坦克也是要遵守交通規則的
在野外一起行駛中的M1A1主戰坦克和豹2A4主戰坦克
時間到了1991年,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將Strv 2000計劃的延後已經讓瑞典人不得不開始完整的求購流程。瑞典目前的主戰坦克已經嚴重過時,並且已經服役了20-40年之久,而且對新的步兵戰車Strf 90已經完全無法起到協同的作用了。因而,在瑞典國防部的要求和政府直接提出的預算支持下,一個主導著新坦克採購的小組"Stridsvagn Ny"在是年9月成立。
而Strv Ny採購小組協同瑞典國防部門的要求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對瑞典未來的新坦克提出了許多硬性指標,包括採用120mm口徑或更高級別的滑膛坦克炮;行進間射擊能力以及與其配套的火控設備;全天候作戰能力以及適應複雜地形的機動力,因而特彆強調了夜視儀等能為坦克提供夜間作戰能力的裝備;而防禦水平,則需要在面對同世代主戰坦克面前不佔下風——瑞典的作戰戰略被限定在防禦戰中進行機械的迂迴作戰,因而,瑞典坦克更需要比敵人更強的防禦能力使其在正面交火中不佔下風。
Strv Ny小組幾乎考慮了所有的當代可供購買的主戰坦克選項:美國的M1A1以及更新的M1A2主戰坦克;兩德統一後的豹2A4坦克以及正在進行的一項旨在升級豹2坦克的FWS計劃;法國已經完成試驗車的研究階段後的勒克萊爾坦克;英國改進自挑戰者1型或其升級型挑戰者2型坦克,以及其可能存在的更換豹2坦克炮塔的式樣。
同時,瑞典還有其他的選擇。對於瑞典最友好以及最為保險的方案就是購買南斯拉夫M84主戰坦克:在1988年的接觸中,南斯拉夫對瑞典提出的售賣價格非常低廉,便宜到了有許多瑞典國防部的人員都主張跳過新坦克競標進而直接購買M84主戰坦克。最後,因為南斯拉夫的十日戰爭引發的局勢動蕩和分離主義崛起,採購計劃因而也告吹了。
當然除去這些選項,以色列也試圖向瑞典出售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基於Strv 103的設計者斯文伯格對梅卡瓦系列的幫助,以色列向瑞典展示了幾乎全部梅卡瓦的細節以供瑞典參考。義大利的C1公羊坦克,甚至於瑞典新坦克原本要應對的假想敵T-80以及T-80U坦克都對瑞典的採購開了綠燈,而這也是因為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糟糕的經濟狀況。
1991年11月,經過Strv Ny小組的研究,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向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英國威克斯防務系統公司、法國GIAT公司以及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提出了採購要求,所有四家公司在第二年2月提交了採購信息報告書。而在6月時,由於英國軍方需要對挑戰者II型主戰坦克進行驗收,樣車無法抵達瑞典,又因為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對其包括使用線膛炮在內部分的設計表示出了不滿,因而在承諾1993年再次提供樣車後不了了之。
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的T-80U,在1992年春天,經由俄羅斯羅索博龍出口貿易公司和莫斯科瑞典大使館的協商之下,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人員進入了俄羅斯庫賓卡和鄂木斯克,以深入了解T-80U的各項技術細節。作為蘇聯的繼承人,俄羅斯以出乎意料的大方向瑞典人員展示了所有T-80U的技術細節,真切的震驚和打動了瑞典人,並在隨後的1993年達成協議,租借T-80U坦克給瑞典,並在瑞典當地的試驗場地進行測試。
俄羅斯人甚至向瑞典代表團開放了自由拍攝T-80U各種結構的權利,圖為瑞典代表團拍攝的內部結構圖示
俄羅斯教官在訓練瑞典人如何駕駛T-80U,以便其進行測試
而餘下的三個選擇儘管都來自北約,都裝備著120mm滑膛坦克炮,但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同點:
美國人的M1A2則是M1A1的第二階段的改進,為火力升級過的M1A1整合了一套車長位熱成像系統和車內通信設備,以及其他的先進電子設備,而整個M1A2升級從1986年就已開始,對於技術性而言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也可以迅速進入實用領域。主炮M256A1是德國萊茵金屬Rh120滑膛炮的授權製造版本,因而和另兩輛坦克並無太大區別。
瑞典測試中的M1A2
而德國的豹2改進版則是一種曖昧的稱呼。豹2改進版是基於豹2A4的一項名為KWS(Kampfwertsteigerung,作戰價值改進)的升級計劃,以1991年生產的第八批次最後兩台豹2A4坦克為基礎進行的一項改進,這兩輛車也被統稱為TVM(Truppenversuchsmuster,部隊試驗平台),分別稱為TVM-I和TVM-II(TVM-Max)。其中提供給瑞典進行測試的正是前者TVM-I的車體,具有全面升級過的電子設備,極大強化過的防禦水平,是當時豹2坦克家族最強的一台。
瑞典測試中的豹2 TVM-max
而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是在法國人與外國合作無望的情況下開發出來的法國國產主戰坦克,整個項目開始於1986年,並在開始試驗後不久就造出了六台試驗車體。而法國人提供的勒克萊爾則是在1990年生產的,在原本試驗車的基礎上升級過的第一批次四輛勒克萊爾,相比其他主戰坦克,勒克萊爾更加註重機動防禦而非硬碰硬。為了這次國外競標項目,法國人很慷慨的向瑞典提供了兩輛勒克萊爾,讓瑞典人也著實吃了一驚。
瑞典測試中的勒克萊爾
由於事先調配情況不定,美國和德國早在1992年下旬就提交了樣車,而法國人則拖到次年1月才進行調達。在這段時間裡,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向這三個國家派去了坦克駕駛人員以學習如何操縱和駕駛這些外國坦克——對於瑞典來說,這些坦克的操縱方式都是全新的,需要從頭開始學起。
正式的測試從1993年初開始,為了全面測試這三型坦克的機動性、火力、生存能力、指揮與控制系統、人體工程學、車輛可靠性及可維護性,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在瑞典的三個測試場進行了七項主要測試和151項小型測試,一直持續到1993年6月份。
測試過程中的勒克萊爾和豹2改進型
根據這項測試的結果,M1A2和豹2改進型的結果最好,而勒克萊爾由於其開發情況並不完善,進而導致了勒克萊爾的被冷落。這些情況主要可以歸結如下
- 三種坦克雖然總馬力都達到了1500hp,但由於各坦克之間發動機的區別,所表現也有所異同。M1A2採用的燃氣輪機系統對燃料要求較低,但燃油效費比最高;而勒克萊爾的新型水冷渦輪增壓柴油引擎以及較輕的車體整重給了勒克萊爾更快的達到極速的時間,以為坦克提供機動作戰的便利;而豹2改進型則使用柴油機動力,具有最高的燃費比效率,單位行程油耗僅有另外兩個競爭對手的一半。
- 在火力方面,儘管三者的坦克炮均基於萊茵金屬Rh120滑膛坦克炮的設計,並且完全可以通用彈藥(儘管事實上都有各自的彈藥),但在火控方面三輛坦克卻有完全不同之處。總結而言,整體上豹2改進型的填裝速度是最快的,而在實際射擊中,在使用訓練彈藥射擊時豹2有著最出色的成績,但是在射擊實戰彈藥的時候M1A2具有更好的射擊效果,而勒克萊爾則都表現平平。
- 在坦克的防禦方面,經過瑞典的對這三輛坦克的防禦性測試,以及分別對這些坦克的外形防禦材料組件的額外測試,豹2改進型顯然是防禦性最高的一個選項,坦克正面投影上的防禦能力要高於其他兩款坦克;而且豹2改進型相比其他兩個競爭對手擁有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它擁有頂部防禦。而M1A2在看到豹2的這項優勢以後,也提出了一項意見:M1A2同樣可以加裝頂部防禦模塊,除此之外M1A2的彈藥艙和人員艙室是完全分開的,這也提高了人員的存活率。
對M1A2的裝甲模塊進行的測試
- 而在其他的方面,M1A2有更好的品質管控系統和完整的生產流水線,在維護上也有現成的示例以供瑞典參考。除此之外,M1A2也有良好的車長位觀瞄設備和夜視儀,能在最大限度上為坦克提供良好的偵測能力以應對複雜的作戰狀況;而豹2TVM-max的車體仍處在試驗當中,尚不能提供完整的流水線和維修經驗,儘管如此德國方面依舊在試圖在豹2A4的生產流程和維修經驗之中進行些許改進以為瑞典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除此之外,德國方面還基於瑞典的傳統設備量身定製了一套坦克指揮和控制系統
- 而事實上,勒克萊爾的所有狀況都因其處在試驗階段而故障頻出,以至於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對於瑞典國防部在一項非正式交涉中就已經提出提前停止對勒克萊爾的測試,並停止與GIAT公司的接觸。而其他兩型坦克的故障率均在可接受的程度之中,而又以豹2改進型的故障率最低。
在1993年12月,一項簡潔的關於三輛坦克的各項綜合性能的評分遞交給了瑞典國防部,豹2TVM-max毫無疑問成了最好的選擇。預先知道M1A2或有可能落選的通用動力公司運用了一些政治手腕,藉由1993年12月1日時任美國柯林頓總統到訪俄羅斯的途中與時任瑞典總理卡爾·彼爾德進行國事訪談的機會,利用柯林頓總統的關係向瑞典方面針對坦克軍售進行斡旋,但最終並沒有影響國防部的決策。究其根本,M1A2在與豹2改進型的競爭中失敗是因為瑞典國防部對未來國防工業的一項擔憂——M1A2的技術過於成熟,無法促成其他瑞典軍工企業對坦克項目的加入以及改進,長此以往會對瑞典軍工企業的生產研究水平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當然,由於預算問題,國防部的一些官員也提出了其他的想法,包括直接購買德國和荷蘭正在使用的豹2A4而非繼續採用價格較為昂貴的豹2TVM、直接購買T-80U、或者直接購買一些攻擊直升機作為新的戰術手段。然而,在瑞典國防部部長的堅持下,這些建議也沒有被採納。
瑞典坦克發展系譜圖
1994年1月20日,瑞典正式宣布將會向德國克勞斯瑪森公司下達一項120輛基於豹2TVM-max試驗車的豹2改進型的生產訂單,並隨後會簽訂協議以在隨後的時間裡授權以瑞典國內的公司進行其中91輛豹2改進型的生產。
當然,這個項目的敲定也只是遠水,並不能解近渴。本質上目前瑞典需要更換新型坦克的需求已經很迫切,美國和德國願意為瑞典提供舊型號坦克(分別是裝備美製L7坦克炮的老M1以及豹2A4)的租藉以滿足其現時期的需求。而在俄羅斯方面,T-80U也一直在瑞典國內進行測試,瑞典短時間內購買T-80U充作急用的可能性也依舊存在。而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在兩德統一後也從德國那裡取得了一輛清倉大甩賣的前東德T-72M1坦克,也是作為應急裝備換裝的選項之一。
在瑞典進行測試的T-80U
兩輛從德國取得的前東德所屬T-72坦克,被冠以愛稱為Wittmann
當代的北歐雄獅
1994年6月20日,與克勞斯瑪菲公司的生產契約正式簽訂,合同還包括一整套教練系統以及維修後勤系統的引進。隨後由於瑞典國防部認為豹2A4是符合當前補充瑞典坦克情況的最佳選擇,並在8月12日謝絕了俄羅斯可租借相當數量的T-80U作為裝甲部隊的補充的提議,向德國軍隊租賃了160輛豹2A4以作為更新瑞典裝甲旅的裝備補充,租期15年,且所有的豹2A4於當年冬天全數抵達瑞典,並開始服役瑞典軍隊。同時,在租賃協議開始後3天,第一批即將駕駛這批豹2坦克的瑞典駕駛員也啟程前往德國明斯特和亞琛學習如何駕駛和操作。這一批豹2A4基於瑞典的坦克命名法則,命名為Stridsvagn 121(Strv 121)。
正在整備中的Strv 121。在兩德合併之後德國出於預算的考慮決定退役一部分裝備
與此同時,此前協議好的與瑞典本國企業的生產合作也在進行之中,1994年6月6日,在兩國經濟部門的協調下,克勞斯瑪菲公司以及其他相應的參與TVM計劃的工業公司和瑞典將來會承擔新豹2組件生產的公司——在之前的研究指定出來的包括H?gglunds、博福斯、薩博和愛立信在內的九家瑞典公司進行了一項技術轉讓和解備忘錄的簽署,為瑞典新坦克的自主建造鋪路。
Strv 121/豹2A4的內部構造
Strv 121的所有技術參數均同樣於豹2A4,同樣裝備一門萊茵金屬Rh120滑膛坦克炮四人乘組,由1500馬力的MTU MB 873 Ka-501十二缸柴油發動機所驅動,完全一樣的車內布局和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除了換裝了瑞典式的通訊設備,在H?gglunds和斯堪尼亞公司的幫助下對火控系統和觀瞄系統的語言以及符合瑞典情況的交通信號設備。而因為其租借自從德國國防軍在1979年自1989年生產的五個不同批次生產的豹2A4,每個生產批次都有所不同,因而這會導致這些Strv 121在一些部件上的細微差別,但所有的Strv 121其被塗上了傳統的瑞典坦克迷彩塗裝,並且更換了一套擁有更多發射套管的煙霧榴彈發射器,而每一側的煙霧榴彈發射器各由八隻發射管組成。
Strv 121的防雷達散射迷彩網
Strv 121採用了一套生產自薩博公司的一套「梭子魚」擬態迷彩網,能為Strv 121車體散射雷達回波並降低紅外特徵,提升了Strv 121整體的防禦能力。同時,Strv 121在引進的同時,也將作為豹2系列坦克的副武器,萊茵金屬MG3A1坦克機槍引進了。瑞典為了適配坦克,也向萊茵金屬請求了MG3A1的生產授權。瑞典軍方將瑞典生產的MG3A1命名為Ksp m/94。而由於瑞典的7.62NATO供彈彈箱相比德國的要重一些,因而在一些細節上為了平衡射擊時的重量做了些許修改。
而原本向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提請的豹2改進型計劃的首輛生產型於1996年12月轉移給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隨後被定名為Stridsvagn 122(Strv 122)。並在那裡作為瑞典之後生產其他Strv 122的範本。
炮塔覆蓋著擬態迷彩網的Strv 122
Strv 122的設計基本延續了TVM計劃的基本設計,而由於德國的預算限制,德國對於豹2主戰坦克的改進計劃並沒有依照豹TVM-I的步驟來,而是採用了有著較輕裝甲的TVM-II型作為新一代坦克的選擇,這也是後來的豹2A5。因而在同時代中的所有豹2坦克系列中,繼承豹2TVM-I衣缽的Strv 122有著最好的裝甲防禦水平。而德國為瑞典生產的首批29台被德國稱作Leopard 2A5S,許多場合下被直接地簡稱為Leopard 2S。而在瑞典製造的部分的分工也很明確,博福斯製造炮塔、H?gglunds製造車體。
在火炮上雖然依舊延續使用44倍徑的萊茵金屬Rh120滑膛坦克炮,並主要使用兩種作戰彈藥:一種是瑞典產120mm曳光穩定榴彈Slsgr 95,由博福斯公司結合120mm迫擊炮和以色列IMI公司生產的120mm裝葯筒結合而來;另一種則是產自瑞典,與以色列合作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Slpprj 95,可以有效穿透650mmRHA裝甲。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克勞斯瑪菲為Strv 122炮塔留了一個進路,炮架驅動結構由液壓改為電動,反衝制動器也被修改,並使其能承受更重的炮架——這是為了能使其能在未來裝備有著更長倍徑的新型55倍徑Rh120坦克炮。整車可最多攜帶42發120mm坦克炮彈。而副武器則依舊採用兩門瑞典國產MG3A1,Ksp m/94,整車攜帶4750發備彈彈箱以為同軸機槍和艙蓋機槍提供子彈,以應對低空飛行的飛機和一系列軟目標。
而Strv 122則有一部由經過STN阿特拉斯電子公司授權,瑞典Celsius Tech生產的TCCS(Tank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系統,這項系統可以讓每一輛坦克與同同一連隊下的坦克通過顯示屏連接在一起,還可以通過指揮官預先的戰略部署在屏幕上設置路線。而車長和駕駛員的車長擁有一套獨立的且穩定過的觀瞄和火炮操縱設備,不僅可以使其在複雜地形的行進中完成精準的射擊,還可以讓車長先發現緊急目標的時候將火炮的控制權從炮手處直接接管過來。這項系統同時允許火炮兼容12種不同的120mm坦克炮彈藥,包括反直升機炮彈、煙霧彈、各種破甲彈以及練習彈以備不時之需。
Strv 122的空心裝甲附加模塊,能為Strv 122提供極強的正面防護能力,相比豹2A5的附加模塊進一步提升了對車體側面和炮塔頂部的防禦
在防禦系統上,瑞典的?kers Krutbruk依照TVM計劃中設計的裝甲模組塊而生產,為Strv 122提供了無可比擬的防禦性。在人員艙室和炮塔內部還設置有防碎裂玻璃纖維襯底,儘可能減少車體受損對人員降低的傷害。而車內配備有防爆液夾層的燃料箱和對火災迅速進行感應並使用哈龍滅火劑的消防噴頭進行消防作業,可以將彈藥殉爆對車體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Strv 122
豹2A4的整個引擎組件,Strv 122也採用了了類似的結構,能使其在35分鐘內快速更換髮動機
動力方面和Strv 121一樣採用500馬力的MTU MB 873 Ka-501十二缸柴油發動機,但採用了更加先進的由瑞典RENK AG機械公司生產的HSWL 354自動變速器,提供前進四擋倒退兩檔的檔位。整車理論極速達72km/h,但在實際測試中極速只有68km/h。
Strv 122,注意炮塔側面裝有Galix煙霧彈發射器的「小耳朵」
裝配於炮塔側面的Galix煙霧彈發射器,由車長控制發射
Strv 122為每個乘員位配備的Ra180無線電台,瑞典愛立信公司除了為Strv 122裝備了這台電台之外,還配備了一套LST 90內部交流系統
而另外一個重大改進,則是瑞典用法國GIAT公司開發生產的80.5mm口徑Galix煙霧彈系統取代了德國原裝的煙霧彈系統。其可以獨立於炮塔進行俯仰,並可以發射散布一般煙霧和紅外遮蔽煙霧的煙霧榴彈,為車輛和部隊提供掩護。一側各有4門發射器,雖然門數變少了,然而效率並不輸於之前德國所採用的傳統煙霧彈發射器。
除此之外,為了給成員提供離車的自衛能力,在車內還放置了為每個成員準備的一挺Ak 5步槍和相應的破片手榴彈。
Strv 121與Strv 122
自FMV於1996年12月19日接收了第一輛Strv 122以來,瑞典本國製造的首輛Strv 122也在1998年送抵部隊。和之前預計的不同,一共有91輛Strv 122由瑞典本國製造,而克勞斯瑪菲則生產了29輛。2001年,所有的Strv 122都已完成生產。
編製上,在1994年預計的計劃里,瑞典要編組至少五個裝甲旅團,其中三個裝備Strv 121,另外兩個裝備Strv 122。但事實上在1999年預算案中就已經在準備將這些Strv 121轉入後備,並只考慮給兩個裝甲旅團裝備Strv 122。而在2000年之後,瑞典也並不太敢放開手腳使用Strv 122,直至2012年的時候僅有30輛Strv 122處於現役因而在一時間裡造成了裝甲作戰能力的空白。
Strv 121B 克里斯汀樣車模型
而Strv 121的租借事項的本身,德國人也沒有特別在意是否其需要退回。而且瑞典出於對當前坦克數量不夠的擔憂也曾經試圖對Strv 121進行一次升級改裝,試圖為其換上除了裝甲模塊以外所有Strv 122的設備,以使其達到和Strv 122同等的作戰水平。這個項目被稱作Strv 121B,並有一輛Strv 121B接受了改裝但在之後隨著Strv 121全部退做後備而被取消。全車在2011年和德國簽訂了退還協議,並留下了其中20輛Strv 121作為博物館展示車、備用車和工程裝甲車的底盤。
而Strv 122也經過一系列的升級。在1999年,瑞典參加了由德國和一些豹2使用國牽頭的一項旨在給豹2坦克增加防地雷能力的計劃,隨後在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的授意之下,在2002年,十輛Strv 122接受了這項改裝。一開始這項計劃名稱為Strv 122M,但隨後更名為Strv 122B,同時將那些沒有接受防地雷能力改裝的Strv 122改編號為Strv 122A。
Strv 122B與其的車底防雷附加隔板
Strv 122B
Strv 122B在車體下方和首下部位加裝了一整塊連貫的防雷裝甲板,除此之外履帶和負重輪的強度也被提升以減輕地雷爆炸時衝擊波對動力的影響。車體內部多處用特殊防爆襯墊裹住,而乘員座位都減少了和車體的接觸以防衝擊的震蕩波使乘員失去作戰能力。這項改造也是為了能讓瑞典能有足夠的能抵禦地雷襲擊的Strv 122以派出一整個裝甲編製以參加國外的維穩工作,從而獲得寶貴的作戰經驗。但這項改造也讓Strv 122B的整重接近65噸,在瑞典國內的行動也愈發困難。
Strv 122 B+
2010年,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公布了一項關於Strv 122的改進計劃以及其試驗車Strv 122 B+,不僅為瑞典的Strv 122,更為豹2坦克的防禦性升級提出了一項新的方案。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宣城其採用了IBD Deisenroth工程公司開發的新型納米技術的間隔裝甲模組,能在維持整車寬度的情況下為豹2家族的坦克提供一個更加輕便的增設保護的方案,並能夠全方位的抵禦各種襲擊——而且只需要額外增加350kg的整重。
2013年8月,瑞典國防部展開了一項新的旨在延長Strv 122服役壽命的REMO計劃。這項計劃將對瑞典現役的所有120輛Strv 122進行一次大升級。2016年,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和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展開了交涉,預計將由他們對Strv 122進行一項更換電子設備和易損部件的升級計劃,Strv 122將裝備瑞典自主研發的Stridledningssystem Bataljon(SLB,營級戰鬥控制系統)以取代原本的TCCS系統,同時將對車內的通訊設備進行一次完整的更新,並預計將對其進行一些提升防禦力的措施。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已經排列好了新編號,會將這些進行REMO計劃的Strv 122A在完成更新後改成Strv 122C,Strv 122B則將更名為Strv 122D。克勞斯瑪菲公司將在2019年至2023年完成這些改進,並將Strv 122的服役壽命延長至2030後。
後記:
終於趕在2017年之前把這個最大的坑填完了……累死了啊啊啊【捶地
然後就是……第一次接觸現代軍事領域,很多東西都不是特別熟悉,如果有問題的話請務必指出,等待我核實之後會進行修改。還有就是受限於篇幅,我不得不把從Terr?ngbil m/42到Strf 90的這些關於APC和IFV的內容另開一章講,因為以步兵戰車或裝甲運兵車為基礎的話能更大程度的解釋瑞典軍隊的編製,而在坦克這個篇章里就不是特別的好介紹。
然後是關於自行火炮類的……啊我知道,班德卡農也是很多人想看的,我會把瑞典的SPG和瑞典後來自研的那些防空車另開一個小節進行敘述。
那麼我希望你們能夠喜歡這篇小文章,那麼,再見啦~
PS:我寫到一半才發現知乎有圖注系統,後來乾脆懶得加圖注,直接換行了……等下下篇文章再試試吧
推薦閱讀:
※瑞典地緣格局 | 受困于波羅的海的北歐雄獅!
※【瓦罐態度】第一次親密接觸 | Volvo Cross Country
※是SABATON! 瑞典超強Strv 81 Primo Victoria~!【WOT 2017/8/16 瑞典新聞】
※瑞典被恐襲?整個歐洲都被特朗普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