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一起讀(206):經濟學的啟發
張五常的《經濟解釋》非常棒,推薦。但個人感覺先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後再讀《經濟解釋》比較好,否則可能看不明白。
去年發了《經濟學原理》那兩篇之後,有書友留言,建議我讀張五常的《經濟解釋》,我當時沒放在心上,現在讀了《經濟解釋》之後,認為確實是非常好的書,感謝這位書友。也歡迎各位繼續給我推薦好書^_^。
這期的標題叫做《經濟學的啟發》,標題的長度有限,具體說應該是「經濟學入門知識對我的人生的啟發」。關鍵點,一是「入門知識」,我不專業,學得非常淺,不敢充專家;二是「對我的人生」,我的習慣是把每個學科的入門知識都當成觀察世界、指導人生的一個新的角度。老實說,任何一個學科,只有學到很深,才能真正用到生產中去,經濟學大師做生意失敗的多著呢,大學本科學的數學如果不繼續深學基本可以說對工作毫無用處,計算機編程只學一本C語言也肯定不足以找工作……但作為一個現實中的人,不可能把每個學科都學到專業水平,考慮到經濟學中「比較優勢」的概念,「T字型人才」肯定比「樣樣通樣樣松」的那種人更有競爭力。如果涉獵的學科只能學一點點,有什麼用?我的答案是,它為我的思維開闢了一個新的維度。有了這新的維度,世界在我眼中就更加清晰。這個觀點以前也講過了。比如說微積分,你就可以考慮縱軸效率在橫軸時間上的積累問題;線性代數,你就可以考慮「多一個維度世界更清晰」的問題;概率論和統計,至少會讓你對「相關」和「因果」的理解更清晰;其他如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演繹邏輯、歸納邏輯、歷史、地理、博弈論、厚黑學……就不用一一說了。
在經濟學中,上面的論點可以用「邊際效益遞減」的思路來幫助理解,著名的「帕累托定律」指出,百分之二十的成員可能持有百分之八十的價值,對專業外的學科,我的看法也是:最初學的那一點兒,性價比最高,繼續學下去,性價比就沒那麼高了,橫軸是時間,縱軸是收益,那儘管斜率(一階導數)依然是正數,但斜率的增長率(二階導數)是越來越低了,這就是「邊際效益遞減」,同樣的時間,我拿去入門另外一個學科,我的收益(曲線與橫軸之間的面積,即積分)是更高的。但這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即《暗時間》指出過的「切換上下文」的問題,如果這個學科你不是學到這裡就停了,那最好還是接著學下去,總換學科的話,你自己的腦子總要進行把學科A從高效率清空,再把學科B撿起來進入狀態的工作,這樣切來切去,積分圖案是鋸齒型,面積是不如切換次數少的學習方法大的。因為經濟學我近期內不會再學了,所以切一下也無妨,但在例如編程這種日常工作的時候,保持大腦的「上下文」的連貫性是很重要的。
經濟學對非專業人士的幫助,其實就是幫我們學會做選擇。經濟學中的博弈論尤其有這個特點。關於博弈論之前寫過單獨的一篇,就不特意說了。不要小看了「選擇」這件事,所謂選擇,就是你做什麼,計算機程序無非「狀態」和「行為」,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當前的狀態沒得選,用經濟學思想說,已經發生的事情屬於「沉沒成本」,不該影響後面的策略選擇,當前的狀態一定,能變的其實只有行為,所以經濟學第一原理就是: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
緊接著第二原理就是: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一言以蔽之:機會成本!我用一天時間寫《好書一起讀》,收到讚賞一元,這並不意味著我賺了一元,因為我如果把這一天時間用於寫代碼,我至少能賺1000元,所以如果我只是賺了一元,實際我是虧了999元,但因為我這個過程中學到了東西,又記了筆記鞏固了閱讀,日後還可以方便地翻看,還可以發出來跟書友們以文會友……這些方面的好處加起來,超過我那一千元沒賺到的代碼錢。所以這些方面的好處(包括一元錢讚賞)是收益,而我沒賺到的1000元是機會成本。既然我選擇了沒有寫代碼而是做別的事,我就應當保證做這些事的收穫超過1000元。這就是機會成本的思想。常有人勸我學開車,說會開車有價值,當然有價值,會做飯也有價值,但學那些東西要花時間,我讀書效率很快,值得讀的好書那麼多,讀了好書之後我能對世界理解更加清晰,對以後的人生大有幫助,同等時間,用於做這些事性價比多高,用於學車學烹飪性價比多低!——當然,這是對我個人而言,因為我是坐在電腦前與世界交談,出行很少,所以對我來說會開車意義極小,但別的朋友,很可能就意義極大,不能一概而論。
很多人就不懂「價值觀是因人而異的」這個道理,以為對他有價值的,如果別人覺得沒價值,就是對他的侮辱,這也是不懂經濟學的想法。同樣一個東西,對有的人來說,能獲得極大的愉悅,或者能用來投資獲得可觀的收益,而對另外的人來說,可能毫無趣味,而且根本自己也不具備投資的能力,無視人與人的差異,憑空談論一樣物品(或服務等等)的價值,是很幼稚的。對有的人來說,一個蘋果比兩個梨更有價值,對有的人來說,兩個蘋果也不如一個梨有價值,不考慮人的差異談論蘋果和梨,怎麼行呢?比如看電影,有的人喜歡深究劇情,有的人是為了消遣娛樂,如果前一種人覺得後一種人膚淺,後一種人覺得前一種人過度分析,這都是沒必要的。
有的人腦子適合讀書,有的人身體適合喝酒,讓擅長讀書的去讀書,讓擅長喝酒的去喝酒,這才是合理的安排,互相說對方「書獃子」和「酒蒙子」有什麼意義呢,除了心理上「你不如我」的自欺欺人滿足感?這就是「比較優勢」啊,只做你擅長做的事,每個人都只做擅長做的事,然後大家到市場上交易,這樣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更好,這就是市場的威力!這也就是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的意思。像我這樣好的讀書者和程序員,就應該專註於讀書和編碼,即使我有炒菜的天賦,也應該當做沒有一樣,人最大的缺點,就是由於與生俱來的貪婪,而什麼都想要,不明白「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意義,不明白「無為而無不為」、大踏步後退的道理,人生只有會做減法,才能騰出來空間裝那些性價比更高的東西,每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時間。
在你大刀闊斧地做了減法,準備把時間投入某一項新的事務上,你會覺得要做的事太多,而望而卻步。其實「萬事開頭難」,長期成本曲線是下降的,舉個例子說,我最初讀書的時候,要一邊進行讀書工作,一邊又進行揣摩「什麼樣的閱讀方法最好」的工作,這兩樣工作加起來,就很累,但當這個階段過了,提煉出的「只讀好書、寫作鞏固閱讀、多喝水、累了休息」四大原則,以後讀任何書都有用,也就是說「研究讀書方法」這個成本,是可以平攤在日後很多很多次讀書上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只有讀第一本書的時候,才感到任務艱巨。編程也是,你做第一個項目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框架,就很累,但有了自己的框架之後,可以復用,做後面的項目就更輕鬆了。所以要懂得「長期平均成本遞減」的道理,在開頭的時候咬緊牙關熬過去,不要被嚇退。
但是你的勞動成果,能不能為你換回價值,還要看市場上有沒有需求。需求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了。有需求,供給才有意義,否則你的勞動豈不是白忙活了?需求曲線,從左上到右下,價格越高,需求量越低;價格越低,需求量越高。聽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但當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相交,其交點就決定了價格!也就是說,理論上你的知識、勞動、產品的價格是多少,是有一個客觀的數值的,如果市面上的價格比它高,自然會有更多人想賣、更少人想買而引發「過剩」,如果市面上的價格比它低,則會有更多人想買、更少人想賣而引發「短缺」。過剩了,生產者就生產得少了,價格就會上來;短缺了,生產者就生產得多了,價格就會下來——總之,價格總會有向那個理論的平衡點移動的趨勢,這就是看不見的手的力量。
但在理論之外還有實際,市場上賣菜買菜的小販和大媽的討價還價,是有其深刻的經濟學含義的,那就是所謂的「價格歧視」。我有兩個蘋果,張三願意花一元買一個蘋果,李四願意花兩元買一個蘋果,我該怎麼定價?如果定一元,李四就省了一元錢,出現了消費者剩餘,而如果定兩元,張三乾脆不買了。所以我的最佳策略是以一元的價格賣給張三,以兩元的價格賣給李四,收三元錢,比定死一元或兩元的結果都更好。那我定價的時候,就定到例如兩元,張三經過討價還價後用一元買走,而李四本來就肯花兩元,便花兩元買。當然,因為本小販有這個頭腦,而買水果的張三李四也很聰明,他們就會盡量掩飾自己的願意出的價格,假裝不願意出那麼多錢,經過勾心鬥角鬥智斗勇的討價還價的博弈之後,最終在某個平衡點上成交,大家都可以接受。(我一向視這為最艱深的學問,從不去店裡,只網購,不然不知要多花多少錢)
既然有很多人在市場上賣同一種貨,理所當然就存在競爭,如果大家的定價一樣高,那每個賣家都有降價贏得更多銷售額的傾向,如果別人降價你不降價,你就會門可羅雀,所以理論上價格會一直降,直到降到均衡價格為止,在這個價位上,需求量和供給量平衡,貨可以全賣出去。但如果各個賣家說好大家都不降價會如何?由於囚徒困境的存在,每個賣家實際都有足夠強烈的動機來率先降價,所以這種合作無法維持。如果賣家數量極少以至於能私自決定物品價格呢?那就是反壟斷與反托拉斯的問題了。
但畢竟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市場價格不同是很常見的啊!這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的緣故,如果信息足夠對稱,自然有人會從一個市場買貨到另一個市場賣來賺取差價,從而是價格推向相等(因為前一個市場的需求增加了,而後一個市場的供給增加了)。事實上除了棋類比賽之外(還要排除掉例如四國軍棋),信息對稱的博弈是非常少見的。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都極為有限,僅限於自己的眼睛所見、耳朵所聽,及從書本和媒體上得來的信息,某種程度上講,每個人都在管中窺豹、盲人摸象。既然信息有輔助決策的巨大價值,信息不對稱又非常普遍,所以類似前面說的「賺差價」的即倒賣信息的人就大有市場,這其中有些是合法的,例如正規的房屋中介,而有些則是非法的,例如賣互聯網用戶數據的人。非法的事,是昧良心的,堅決不能幹,即使它可能帶來可觀的收益。
因為這種收益畢竟是暫時的,而且從事非法的事務,將會成為人一生的污點,日後的極多機會都沒有資格去參與。任何一種資源都是財富,尤其是聲譽,這些財富,都是可以在日後轉化為收入的。我們在權衡得失的時候,一定不要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地只看到金錢。知識的積累、視野的開闊、聲譽的保持,都是極為重要的事情,當然,還有健康。學習經濟學,就是讓我們懂得在面臨種種權衡取捨的時候,對種種價值在今後的漫長的時間線上的定位有個清晰的理解,並對自己的沉沒成本、機會成本、比較優勢與市場的需求、交易成本、信息成本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樣,當我們舍,我們放得下,我們取,我們拿得起,贏則贏得清楚,輸也輸得明白,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地做個盲目的被裹挾者。即使對有的人來說隨波逐流能賺取更多的金錢,但對我來說自由掌管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大的價值。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熬夜?
※想學好經濟學,可以看哪些數學基礎書籍打基礎?
※央行宣布發行新幣,是否可以認為就要開機印錢量寬了呢?
※如何批判經濟學帝國主義?
TAG:经济学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