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管理聖經:學習型組織中的修鍊和自省

作者:徐夏楠

彼得·聖吉是學習型組織之父,十大管理大師之一。他所著的《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務》,位列20世紀屈指可數的幾本管理經典之中,是世界上影響最深遠的管理書籍之一。

《第五項修鍊》描述了公司如何通過採用學習型組織的戰略和行動對策,來排除威脅組織效率和事業成功的「學習障礙」。本書指出,人們片段而局限的思考方式及由其所產生的行動,造成了目前切割而破碎的世界,使人們喪失了群己的一體感,局限了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人類群體危機最根本的癥結。對於學習,我們常見的理解誤區是吸收知識和獲得信息,而真正的學習是重新創造自我,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與它的關係,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

首先,學習型組織不是由傳統組織管理的強制性管理構成,而是由組織領導者促進組織中成員的個人修鍊,從而持續開拓組織能力和實現共同的目標。

為建立學習型組織,作者提出了五項核心修鍊,即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共同願景,心智模式和團隊學習。

系統思考——對於個人來說,整體的思維往往可避免我們自己進入鑽牛角的「死胡同」里。一個人擁有一個想法很容易,但把這個想法製成一個計划去完成卻很難,需要可以「一覽眾山小」的眼界。如果你可以站在高處,看到前方的許多條路和路況,便能輕易地選擇出最優的路線。系統思考作為一個概念框架,可以讓我們看到人類各項活動的關聯和影響,便能創新更高效地模式來運作。

自我超越——幫助我們的個人價值觀進一步提高,有更高的人生追求,進而就有了更高的職業追求,當一個人的生活不再圍繞著「物質滿足人生」的理念的時候,便能心無旁騖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和熱情。

共同願景——當每個員工把企業願景和個人願景疊加在一起時,企業便充滿了生命力,可以蓬勃地成長起來。這便和共同願景聯繫了起來,有了真正的歸屬感和共同的使命感後,企業的凝聚力便是無比強大的。

心智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學習過程,形成不一樣的思維角度,這點對於企業管理者是無法改變的。要修鍊的只是如何省視自己的思考,評價它的外圍價值,還有善於與其他人的溝通和融合,接受他人的影響。

團隊學習——一個出色的團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比一個優秀的員工有更多的成績,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每個人心智的省視和改正,最終能完成1+1>2的效果。團隊學習的修鍊是從「深度匯談」開始的,一個團隊所有成員,在思考了所有問題之後,毫無保留的說出心中思考而進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可以探究、發現和洞察各種現象、各種問題,把握整個團隊的思維,情緒和行動等等。

這五項核心修鍊是通過自己的積極體悟,反覆訓練和建立團隊內的學習型組織氣氛,共同完成的。但由於存在像組織的設計和管理方式、人們定義工作的方式、員工被教育與互動的方式等等學習障礙,往往愈是努力嘗試解決問題,卻因努力的方向不對,長期的後果反而愈糟。所以建立組織型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先識別學習障礙。

「我就是我的職位」

日本汽車成本低廉而有出色精確度,原因在於各職位之間的統一協作。各職位的職員在作好自己工作的同時,有強烈的對集體影響的意識。

這讓我想起孫子兵法里涉及的騎兵、馭兵和步兵的各種精確軍事協作,和武俠小說里奇妙而威力無邊的劍陣。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一直都在強調著整體的效果。像八卦、五行等中國古人對世界的基本認識中,都是以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繫來判斷事物的發展,這樣的哲學思維指導了中國人數千年。

而在如今追捧個性和自我實現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過於追求自我,強調自我的價值,忽略了自己處於集體中的價值和影響。

恩格斯曾說,人民創造歷史。我們只看到名垂青史的大將,如何揮斥方遒、號令千軍,卻未曾想到,大將的任何決策都是靠一兵一卒來執行的,是千千萬萬普通人影響了歷史的洪流,轉動了歷史的車輪。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很渺小,為生活奔波勞頓已經精疲力竭,何來精力去影響別人。可實際上,只要生活在社會群體中,每個人之間都相互影響著,就像感覺不到的萬有引力一樣存在著。

有科學家做過廣泛的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只需最多六個人就能相互聯繫到,說明了一個人的影響力是無法被估計。

「敵人在外部」

當我們無法正確估計自己行動的影響力時,就會總以這樣的借口來回復自己。

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就是——凡人取於形象與外面現象為實有,貪著於諸物諸相諸色,而聖人,以自心本質為所修所得之根本,能離一切有形之體而證得本質自在。

在讀《明朝那些事兒》時,有一個體悟是,那些權傾朝野、翻雲覆雨的名臣,與人爭鬥一生,到最後油燈枯盡,行將就木時,無不是對自身對錯大徹大悟,對此生執念豁然自省。

所以說,世界上最難認清的是自己。能夠「吾日三省吾身」者,無不成了偉人。當做一個決定前天人交戰之時,就是主觀和客觀的對持。而大多數人在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找到主觀和客觀的平衡點,就是由於對於自我認識還遠不夠。

「掌控的幻覺」和「執著於事件」

老子曾說:「治大國猶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國家要像煮魚一樣,要慢慢來,切莫著急。當執著於某一事件時,急功近利時,容易忽略長期的計劃和利益,產生已經得到最後結果的幻覺,只有當有了長期的計劃和確定的目標時,才能看清全局,看清事件在全局中的位置,以採取相應的態度和措施。

春秋戰國時代,是大爭之世,不爭則性命堪憂,孔子周遊列國,試圖以禮教、君子仁義來阻止征戰,卻以失敗告終,因為孔子也無法改變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局面。莊子看破了世道,知夫螳螂,怒其臂以擋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故隱逸在山野間。

世界中每個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任何人都無法預料未來,但事物發展的規律是既定的,以無為而為,就是順應規律,再隨時應對。人為什麼會出現已掌控的幻覺,便認為積極應對就能得到應有的結果。原因是人們忘記了去分析問題的始作俑者到底是什麼,便盲目地採取了行動。

「煮蛙寓言」

很早就聽過這個寓言,教育人們不要安於現狀,忘記周圍的危險。

史上的嘉靖皇帝,在重兵把守,戒備森嚴的皇城中,在睡覺時就有次差點被身邊的宮女勒死。我們往往能想像到未知的危險,而想不到身邊潛在的危險。

一些小的問題,日積月累,最終達到了千里之提,潰於蟻穴的地步。在企業中,這樣的事例尤為明顯。不管是來自外圍的競爭,還是內部的管理或是產品的質量,緩慢發展的危險最讓人難以察覺。

「從經驗中學習的錯覺」

很多時候,人們把經驗學習當作自己學習的捷徑,以試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這個經驗是否過了時效性,是否有背景差異,卻被人們忽略了。

就像楚人刻舟求劍一樣,中國人總喜歡用經驗解決事情,一代代被灌輸著相同的經驗,拿去應對不同的問題。人們信奉經驗,認為經驗是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卻忘記事物永遠在不斷變化中。

運用經驗誠然是捷徑,但創新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對策,不變的不是解決辦法,而是用萬策應萬變的態度。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但指人的想法和行動要一致,更是指知識與實踐的一致。對於企業來說,經驗就是沿用其他企業的傳統模式或者解決辦法去解決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主要是依靠製造業,製造業靠的是單一的流水線和勞動力完成,並不能作為利益鏈的終端,只能獲得一小部分微薄利益。為了得到更多利益,要更換新的生產模式或新的技術,將自己置於一個無法取代的頂端,才能左右利益的流向。

「管理團隊中的神話」

眾所周知,團隊力量是無限的,但總是難以獲取。在團隊中,每個人的能力很難得到充分發揮。

當每個人都以能夠「吃大鍋飯」來滿足溫飽時,便無人去追求小康生活。團隊中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一個難題出現時,會出現相互推讓、妥協,從而大大降低解決效率。

大多時候,改革者必定是孤獨的,遠離大眾的,他的主張才會更響亮。當人處於群體中時,很容易出現「抱團取暖」的本能,當一個新的聲音發出時,就會馬上被周圍嘈雜的聲音所淹沒。正是由於所以團隊管理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又能聽到他人的聲音。

學習型組織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學習者。學習型組織的工作就是,通過領導力開發,創立新的管理體系,讓每個人實踐終生學習的,學習系統思考,實踐對心智模式的反思,進行自我超越的修鍊。

真正的共同思考和團隊學習,必須在工作團隊中培養。同時,一個公司或者團隊,不可能達到一種永恆的卓越境界,它總是處於學習修鍊的實踐過程中。

那麼,到底該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呢?下篇文章將為大家介紹學習型組織的基石,敬請期待。

歡迎感興趣的小夥伴加入我們的公眾號團隊,只要你有想法、有熱情,就能在這裡得到鍛煉和成長。請聯繫:fanyushuaishuai(wechat)。

推薦閱讀:

這可能是第一次從組織架構來看待Apple的難題
黑社會怎麼進行會計核算?

TAG:第五项修炼书籍 | 学习型组织 | 组织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