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抑鬱中自憐自傷的你,可知人人皆有傷痕?
很多原因都能導致焦慮、抑鬱情緒的生成和反覆,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人們的自憐、憤怒情緒。
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較大的創傷,心傷長期無法平復,然後直接陷入抑鬱之中。
有些抑鬱的人會有明顯的自憐自傷反應,會憤怒於人生的不公,會哀傷於經歷之凄楚,會慨嘆於無人感同身受,針對這些反應,我想提供一個視角作為突破口,那就是我們需要認識到:人人皆有傷痕。
在這裡先分享一個男孩的經歷。
這個男孩出生在大山裡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家裡窮到什麼地步呢?
就是他媽媽生下他弟弟不久就因為受不了這種貧窮離開了,到現在也沒有回來。
他家裡還有外債,他爸爸為了還債把他弟弟賣了,至今也不知所蹤。
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爸爸就外出打工了,很少回來,不得已只能把他寄養在姑姑家。
他姑姑有兩個孩子,因此放在他身上的注意力非常有限。
他姑丈有精神分裂症,時常會莫名其妙的毆打他,小時候他沒有辦法反抗,只能默默忍受,這種情況一直到他上初中要住校才得以終止。
缺關懷,缺愛,被冷落,被家暴,諸多的創傷經歷讓他非常自卑、自閉。
小時候時常陷入被冷落被毆打的焦慮和恐懼之中,然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抑鬱了。
在和我描述這些經歷的時候,這個男孩語氣悲愴,彷彿一個滄桑的老人。
他憂傷的問我:「上天為何如此不公?別人都過得那麼幸福快樂,為什麼只有我過得如此悲慘?為什麼偏偏是我要遭遇這些事情,而不是別人?」
面對他詢問的眼神,我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喬答彌的婦人,她的第一個兒子在一歲左右夭折了,她非常傷心,抱著兒子在大街上四處奔走,逢人就問能否復活自己的兒子。
有些人無視她,有些人嘲諷她,有些人認為她已發瘋。
直到碰到一位智者,智者告訴她,這世上只有佛陀能做到這件事。
於是她抱著兒子找到了佛陀,哭泣著哀求佛陀復活這個可憐的孩子。
佛羅以無限的慈悲心聆聽,然後輕聲對她說:「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脫你的痛苦。你到城裡去,向任何一戶沒死過親人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籽給我。」
喬答彌立刻出發去城裡。
她對第一戶人家說「佛陀要我從一戶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拿芥菜籽。」
「我們家已經很多人過世了。」那個人這樣回答。
她於是走向第二家,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家已經有無數的人過世了。」
她走向第三家、第四家……
直到走遍全城她也沒拿到芥菜籽,她終於明白她無法拿到這粒芥菜籽了。
她只好抱著兒子帶到墳場做最後的道別,然後回到佛陀那裡。
佛陀問:「你帶回芥菜籽了嗎?」
她回答:「沒有,我開始懂得您教給我的教法,悲傷讓我盲目,以為只有我受到親人死亡的折磨。」
講完故事以後,再稍加點撥,這個聰慧的男孩終於不再糾結於這些問題。
下面我將探討「人人皆有傷痕」這個視角。
傷痕並非誰獨有
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傷害,不論是來自身體上的,比如家暴、意外、疾病等,還是心理上的,比如被冷落、父母不和、被排擠等,誰都無法避免。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並不完美的世界裡面,父母不完美,遇到的人不完美,環境不完美,學到的知識不完美,這樣的不完美讓我們無法得到百分百的保護,因此我們真的無法不受一點傷害。
在「成長總會受傷」這一點上,上天是很公平的,這就是「上天為何如此不公」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同哀傷的喬答彌無法找到任何一戶從未有親人去世的人家一樣,我們也無法找到任何一個從未受過傷害的人。
只不過大部分人都只知道自己所受的傷害,而對別人所受的傷害鮮少了解。
正如有親人去世的家庭不會對著陌生人廣而告知一樣,我們也很少會把自己受過的傷講述給他人聽,因為這並非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
人們極少會曬出自己的傷痕,呈現出來的大都是快樂幸福的一面,這並非代表人們沒有受過傷。
所以說並非只有我們自己有過創傷而別人沒有,只是別人不告訴我們,我們也不知道而已。
這就是「別人都過得那麼幸福快樂,為什麼只有我過得如此悲慘」這個問題的答案。
每個人的不幸各不相同,不幸無法簡單拿來做比較。
出生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
年幼時,我們無法選擇環境。
年紀愈長,發現身不由己的事越多。
長大後,回過頭再看,發現我們也無法自己選擇要承受哪種不幸。
我們有我們的不幸,別人同樣要經歷TA們自己的不幸。
別人無法替代我們承受傷害,我們也無法替代別人承受傷害。
在這一點上,上天同樣很公平。
常常聽到有人說幸福是無法比較的,其實不幸也是無法簡單拿來做比較的,因為誰也無法去經歷他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有些陷於抑鬱之中的人可能會說「你這樣的遭遇算什麼呀,我比你慘太多了。」
但你不是我,沒有經歷過我所有的事,你又怎知我的心酸,你又怎知你比我凄涼?
這個就是「為什麼偏偏是我要遭遇這些事情,而不是別人」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活在這世上,各自要承受不同的因果,誰又說得清這是前世的因,還是今世的果呢?
當你被悲傷障目,當你還在自憐、憤慨的時候,不妨以一顆感同身受的心,去感悟人人皆有傷痕這個視角,也許能有助於安撫你那顆敏感、不安的心靈。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可愛勤勞的心理諮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
推薦閱讀:
※快節奏時代,99%的人該如何應對焦慮綜合症
※于飛心理:談焦慮和焦慮症
※寫給養家的男人,或女人,其實你們沒必要拿命拼一肩扛!
※Scalers:不要把你的進步焦慮傳遞給孩子
※怕開口,是因為你把自己想像得太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