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一天班,回家娃不跟我親了,怎麼辦?」| 學霸指南
前兩日一個閨蜜抱怨說,上一天班回家,1歲的娃不是很開心地撲過來,而是躲到外婆懷裡不給自己抱,心酸的要命。晚上她只能盡量把外婆支走,自己來抱孩子。
可是外婆也不是滋味,自己帶一天娃,女兒沒有感謝自己,還吃自己的醋,於是家庭氛圍就不是那麼和諧。這還是自己的親媽,若是婆婆,估計就世界大戰了。
想想我以前也有過這麼一段時間,有時候女兒還不肯跟我睡,非得去跟外婆睡,真是撓心撓肺啊。
可是誰讓自己整整一天都不在家呢?有時候如果出差時間長了,娃還要適應一下才給抱,果然是家庭和事業兩難全嗎?
生娘不如養娘大
孩子需要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如果父母沒在身邊,那就跟帶他們最多的人建立依戀關係。所以,祖輩帶的孩子,他們真正建立了依戀關係的「父母」,不是爸爸媽媽,而是外公外婆或者爺爺奶奶。
我有一個朋友J,從小跟著外公外婆,7歲以後才被接到父母身邊。
J一直覺得自己跟父母不親,外婆去世的時候,她傷心的不得了,她的媽媽都不能理解,在J的心裡,外婆是比媽媽更親的人。
其實,J媽媽對J也不太親,J剛生了孩子那會兒,想回娘家住一段時間,J媽媽居然說自己很忙,如果J帶著孩子住過來,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
「生娘不如養娘大」說的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剛生下孩子那會兒,可能覺得孩子皺巴巴的不好看,還不會跟我們交流很無趣。然而,隨著我們與寶寶之間的相處,他的一個皺眉,一聲哭喊可能都變得十分可愛,
我家番茄妹妹小時候哭起來是 「哎,哎,哎」 的聲音,南瓜爸爸那會兒一遇到番茄妹妹哭,就去抱她,然後問她 :「你愛不愛爸爸?」
番茄妹妹就哭:「愛,愛,愛。」 南瓜爸爸就樂開了花。
感情就是一日日培養起來的,莫說孩子對我們,我們對孩子也是這樣。
心理所的老師有專門研究留守兒童的,在他們看來,留守兒童會是未來社會的一個突出的問題。
什麼是留守兒童?從概念上看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離開孩子外出工作,而使得孩子不能與父母(或一方父母)一起生活,或者一段時間不能一起生活。
從這個概念上看,如果你讓孩子跟著祖輩回老家幾個月,在這幾個月裡面,孩子就成了短暫的留守兒童。
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會以為父母不要自己了而非常傷心,當你再去看他或者接他的時候,他會本能的逃開,以避免下次再受到傷害。所以如果離開時間比較長,孩子一開始不理你,其實是蠻正常的反應。
對於幼童更是,他們的記憶本來就比較短,早上你上班的時候,他可能很不捨得,一天對他來說就很長了。所以,晚上回家的時候孩子不太想理你,也是情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留守兒童的定義裡面,提到一方父母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很多父親忙於工作,不在孩子身邊,孩子自然也就跟父親感情淡一些,尤其是幼年的時候,所以父親們即使忙,也不能缺位。
你的孩子,終歸還是你的孩子
「可是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難道我要不上班才能讓寶寶最親我嗎?」 閨蜜糾結地說。
沒錯,現代女性壓力比較大,我們大都不願意固守家庭,職場上也有我們一片天空,既然我們什麼都要,那麼就得想辦法調試我們自己的心理。
我一個朋友說自己的婆婆白天帶娃,晚上還要跟自己「爭搶」,看見她回家了,就會說:「你上班辛苦,我帶孩子下樓玩,你休息休息。」 晚上該睡覺了,就說:「你們要上班,晚上孩子要起夜,還是跟我睡。」
朋友心裡很不是滋味,這孩子是自己的,又不是婆婆的,話都說得很好聽,但什麼都不讓她插手,自己這個媽媽到底是幹嘛的?
於是,她跟婆婆溝通:「媽,您帶一天孩子,也挺辛苦的,我上班一天都沒陪孩子,晚上就讓我來帶,您也休息休息。」
婆婆有點不情願,但她溫和地堅持,也就解決了。
竊以為,這老人挺吃苦耐勞的,朋友處理地還是很到位,及時坦誠溝通了,畢竟婆媳關係是亘古難題。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堅持有空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大一些了,自然是父母最親,孩子終歸是你的孩子,不是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
老人再怎麼跟孩子在一起,他們的活力總不及父母,如果父母晚上也懶,樂得讓老人包辦,不付出,自然就沒收穫。
迫不得已要分離,如何處理親子關係?
作為早出晚歸的上班族父母,每天回家,需要多花點心思陪陪孩子,給孩子講講故事,幫他洗洗澡逗逗樂,即使孩子初見你沒那麼熱情,也會很快進入狀態。
如果要偶爾讓孩子跟祖輩回老家,要提前跟他說清楚,爸爸媽媽不是不要他了,只是因為工作的原因需要短暫讓他回去,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告訴他一個明確的接他回家的日期,給他一個日曆表,讓他在上面畫勾。
在分離期間,給孩子,尤其是小一些的孩子耐心的打個電話,他們可能會比較冷淡,因為對孩子來說,只有聲音沒有影像是不真實的。
不過,即使這麼做,孩子心裡可能還是會難過,會想爸爸媽媽,會在難過的時候覺得爸爸媽媽「拋棄」了自己,尤其是晚上。
研究所的茄子媽媽說,茄子妹妹4歲寒假那一年,因為一家人過年想回老家,老人想提前回去準備過年,而她和先生都要上班,就讓茄子妹妹跟著外公外婆提前10天回老家。
茄子妹妹一開始表示同意,畢竟外公外婆也是天天帶著她的,而且媽媽說了很快會來。
然而,回去以後的第一個晚上開始,茄子妹妹就哭著找媽媽,因為她習慣晚上跟媽媽一起睡,之後每一個晚上,她都要哭很久,媽媽打電話就哭得更厲害。
茄子媽媽說,任憑她怎麼講道理,說自己很快會來,茄子就是哭個不停,要求媽媽馬上接她。
茄子媽媽說,後來她明白了,遇到這種情況,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一味叫她不要哭。
我們在學習大腦的原理時介紹過,我們大腦有個情緒開關,如果我們感覺不好,這個情緒開關就關門,所以後面的信息刺激將不再由大腦來處理,而是由原始的腦來處理,那麼原始的腦沒有學習功能,只有簡單的情緒反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越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越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好的感覺帶來好的關係。
很多時候,哄了無效,我們自己也會失去耐心開始生氣,往往會對孩子說:「再哭媽媽都生氣了。」要孩子把情緒壓制回去,但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
不如說:「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很想媽媽,媽媽也很想你。」孩子就會覺得你是理解她的,一會兒就會結束哭泣,開始與你溝通。
我們處理孩子的問題,首先就需要接受孩子的感受,不管他的感受在你看來多麼的奇怪,都需要接受。接受孩子的感受,才能打開孩子處理問題的心門。
原文發佈於微信公眾號:八卦心理研究所。
更多文章在公眾號每日更新,歡迎關注,接收心理學育兒知識
推薦閱讀:
※生小孩?你的準備好了嗎?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平衡家庭與事業。
※孩子黃疸能不能打疫苗?
※【圖畫書】《草莓》——「風帶來了光」,新宮晉帶給我們對大自然的摯愛
※在把基礎做好之前,追求更高級的目標的確有點累!
※月子里,丈夫的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