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館藏珍品(二)

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最負盛名的藝術家無疑要屬格雷柯(El Greco),他於1541年出生在當時被威尼斯佔領的克里特島,但他顯然認為自己仍是一個希臘人,所以在後來的畫作中始終用希臘文署名Δομ?νικο? Θεοτοκ?πουλο?(多米尼克·提托克波洛斯,西班牙文: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他在威尼斯和羅馬學習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來到西班牙,後半生均在西班牙的托萊多度過。他被後人公認為是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先驅,在西班牙具有無比崇高的地位。因為他來自希臘,人們更喜歡叫他「希臘人」(El Greco)。他的畫很有特點,喜歡用粗獷濃重的線條勾勒瘦削彎曲的身形或詭異怪誕的風景,比如下面這幅《施洗者聖約翰和阿西西的聖方濟各》,人物無論肌肉還是衣服都彷彿用炭筆描過,背後的天空和雲也有一種變幻莫測的感覺,非常與眾不同。有趣的是他還畫過另一幅《福音傳道者聖約翰和聖方濟各》,右側的聖方濟各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兩位約翰的形象和手持的物品不同而已,那一幅收藏在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

另一幅畫《基督背負十字架》顯示了他在色彩運用方面的天賦,他曾說「我認為顏色的模仿是藝術的最大困難」。在這幅畫中,無論是蒼白的手、烏紅的血還是棕黃的十字架,都異常逼真。畫面一改以往同類題材作品的敘事風格,單一的人物造型中耶穌用纖柔的手懷抱著十字架,兩眼虔誠地望向天國,表現出基督為人類獻身的偉大願望。這幅畫繪製於1590-1595年,同樣的畫他曾畫過很多張,1577-1587年創作的被認為是最早的一幅,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據說格雷柯在威尼斯期間曾投師當時接近八十高齡的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Tiziano Vecellio,1488-1576),我們在這裡也看到了提香的作品。這幅《鏡前的女人》是提香複製的自己在1515年創作的同樣作品,最初的那一幅現收藏在盧浮宮。它被認為是提香青年時期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畫中的男子兩手各持一鏡子方便畫面中間的金髮美女梳頭。從美女的眼神中似乎能感受到對美麗容顏即將隨時光流逝的淡淡的憂傷。

另一幅是提香1550年的作品《安東尼奧安塞爾米的肖像》。這是62歲的提香為38歲的安東尼奧畫的肖像。可以感覺出提香的筆法較年輕時更加細膩老道。

歷史上與西班牙同屬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佛蘭德曾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巴洛克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這裡也收藏了他的畫作,如這幅創作於1620年的《阿倫德爾伯爵夫人》。魯本斯歷史上曾為很多皇室成員或貴族繪製肖像,他筆下的人物有個共同的特點是普遍偏胖,即使是耶穌也不例外。

下面這幅是魯本斯的《聖母子、聖伊麗莎白和聖約翰》,繪製於1618年。左邊的年輕女子是聖母瑪利亞,她懷中抱著耶穌。右邊騎著羊的男孩是聖約翰,身後的老婦女是聖約翰的母親聖伊麗莎白,不過伊麗莎白似乎畫得過於蒼老了。這也許源於對拉斐爾的模仿,因為在拉斐爾的同題材畫作中,聖伊麗莎白也顯得異常蒼老,大概是為襯托聖母的年輕吧。

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出現了另一位傑出的繪畫大師,他就是1599年出生在塞維利亞的委拉斯開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他23歲時前往馬德里尋找為王室服務的機會,兩年後得到國王腓力四世500金幣的安家費,開始在宮廷供職,並很快成為腓力四世指定的唯一可以為國王畫像的御用畫家。1628年他接待了到訪的魯本斯,二者相談甚歡。在魯本斯的建議下,他兩次遊歷義大利,臨摹了不少義大利藝術大師的作品,還為教宗英諾森十世畫了一幅肖像,並被接納為羅馬畫院-聖路加公會的外籍成員。1651年回國後他被提升為宮廷總管,此後創作出幾幅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宗教嚴厲的17世紀西班牙少有的裸體像之一《鏡前的維納斯》、視角獨特的《宮娥圖》,以及構圖和光色明暗對比對後來的印象派畫家產生巨大影響的《紡紗女》。不過,宮廷總管的工作佔用了他大量的時間,以至於他晚年的作品越來越少。1660年他受命為西班牙公主和法王路易十四籌備婚禮,幾乎被累死,緊接著又安排一場祭宴,之後卧床不起,終於在8月6日因勞累過度而辭世。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他年僅20歲時的作品《聖保羅》,身披一件厚毯子的保羅端坐在那裡,烏黑的頭髮,花白的鬍鬚,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手中的書既顯示他是一位傳道者,也可以說是一位智者和哲人。畫面的左上角寫著淡淡的一行字:聖保羅。評論家認為委拉斯開茲此時的畫風已受到卡拉瓦喬現實主義繪畫的影響。的確,他的畫作通常比較寫實,即使是宗教人物,也如同西班牙的普通百姓一般。

與委拉斯開茲同時代的另一位深受卡拉瓦喬影響的西班牙畫家是弗朗西斯科?德?蘇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an,1598-1664 ),他甚至被稱為西班牙的卡拉瓦喬。與委拉斯開茲不同的是,他的一生並不順利。他19歲時娶了比他大9歲的María Páez為妻,7年間生下三個孩子。在生下第三個孩子後妻子離世,之後蘇巴朗娶了個寡婦,在他41歲時再次喪妻。46歲時他再娶一寡婦相伴到老。蘇巴朗的事業發端於塞維利亞,在那裡承擔了不少教堂宗教畫的任務,獲得了良好的聲譽。1630年曾一度為腓力四世聘用,但之後其略顯粗糙硬朗的畫風與年輕的塞維利亞畫家牟利羅略帶感傷的柔美畫風相比逐漸處於下風。1658年年屆60的蘇巴朗才重回馬德里並恢復了與委拉斯開茲的聯繫,6年後默默辭世。雖然沒有看到他臨摹卡拉瓦喬的作品,但他顯然採用了卡拉瓦喬的明暗對照法和現實主義畫法。他留下的優秀作品基本都是宗教題材和靜物,比如我們在這裡看到的這幅1632年創作的《聖靈感孕》。聖母無玷受孕是天主教長期爭論的一個主題,現代教義認為聖母是唯一無染原罪受孕的。畫中的聖母站在被五個小天使佔據的月亮上,脖子上的項鏈顯示A(ve) M(aria)字樣。天使融在雲中在她腦後形成光環,兩邊的天使手持百合和玫瑰,象徵聖潔,手中的石板上寫著雅歌(song of songs)。下方的兩個信徒口吐的文字為:無染鏡子、雅各天梯、天堂之門和晨星。這是蘇巴朗同主題的幾幅作品中最好的一幅。

其實在西班牙的黃金時代(1492-1659)湧現出多位頗具藝術成就的畫家,除上述的幾位外還有人稱「西班牙小鬼」的里貝拉(José de Ribera,1591-1652)。他的父親是個鞋匠,原本期望他在文學上取得成就,沒想到他迷上了繪畫,並遠赴義大利學習,「西班牙小鬼」這個昵稱就是羅馬的藝術家們給他起的。與同時期的藝術家們一樣,他也受到卡拉瓦喬現實主義畫風的影響。雖然他1616年定居那不勒斯後再也沒回西班牙,但他仍有許多畫作被賣到西班牙並對委拉斯開茲和牟利羅等產生了影響。這幅《聖巴多羅買的殉難》創作於1644年,畫面中裸體的巴多羅買無助地望著我們,左邊的人正在綁聖人的腳,右上方的劊子手一邊殘暴地剝去聖人手臂上的皮,一邊興奮地對左邊的人笑。地上是巴爾達克的頭像,背景中的兩個神父正在竊竊私語,他們是這場暴行的見證者。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異乎尋常的殘暴,這也是里貝拉宗教畫的特點,這個特點在巴洛克時期已不再流行。另外這幅畫讓我想起去年在羅馬人民聖母教堂中看到的卡拉瓦喬的兩幅作品《聖彼得被釘十字架》和《聖保羅的皈依》,它們的共同點是畫面中的主人公都是倒著的,戲劇性的場面彷彿此情此景就發生在我們眼前。這幅畫也是我在這裡感覺最接近卡拉瓦喬風格的一幅作品。

轉到西班牙巴洛克時期,又一位藝術巨擘誕生,他就是對後來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等多個畫派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1746-1828)。戈雅出生在薩拉戈薩附近的農村,父親是農民,14歲時一位教士慧眼識才鼓勵他走上了繪畫的道路。不過兩次報考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均未被錄取。23歲那年他前往義大利遊學,在帕爾瑪美術學院的繪畫競賽中獲得二等獎。回國後經同鄉介紹進入皇家壁毯工廠繪製壁毯畫稿,5年里他總共繪製了42塊壁毯,而這些壁毯大部分都被裝飾在皇室住宅的房間里。這樣他逐漸為西班牙王室認識,使他得以進入宮廷工作,並成為皇家美術學院的一員。自此他得以接觸和學習包括委拉斯開茲和倫勃朗等前輩的作品。他曾先後被卡洛斯三世和卡洛斯四世聘用為宮廷畫師,並於1799年成為首席宮廷畫師。1800年他大膽地繪製了《裸體的馬哈(馬哈是姑娘的意思)》,被認為是西方繪畫中第一個明確繪製女性陰毛的作品,儘管前人的作品中曾有過暗示的表現。裸體畫在當時的西班牙是不被允許的,但他拒絕在原作上修改,最終只好又繪製了一幅《著衣的馬哈》。有趣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西班牙將那幅曾被禁止的《裸體的馬哈》印製成郵票公開發行。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後,法國入侵西班牙,戈雅將憤怒埋在心中,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的場面,並在1814年戰爭結束後繪製了著名的《1808年5月3日》。此時他的畫風已逐漸轉為類似表現主義,美術史學家這樣評價他:「戈雅是一個在理想方面和技法方面全面打破十八世紀傳統的畫家,同時也是新傳統的創造者……正如古希臘的詩歌是從荷馬開始的一樣,近代繪畫是從戈雅開始的。」他被後人稱為最後一位古典藝術大師和第一位現代藝術家。下面這幅《愛的寓言,丘比特和普賽克》正是他巔峰時期的作品,創作於1798-1805年,愛神丘比特本來受命讓普賽克迷上魔鬼,結果自己愛上了她,但丘比特不得不掩飾自己的身份,二者只能在夜間的黑暗中相聚。

另一幅是戈雅1815年創作的肖像畫《Manuel Quijano》。

此外我們還在這裡看到了曾活躍於馬德里的德國波西米亞風格畫家蒙斯(Anton Raphael Mengs,1728-1779)的作品,他是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先驅。這幅創作於1768-1769年的《天父哀悼死去的基督》直接繪製在木板上,曾懸掛於馬德里王宮中。

還有相同年代的威尼斯畫家吉安?多梅尼克?提埃波羅(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1727-1804)1756年的作品《小步舞曲》,描繪了威尼斯狂歡節上蒙面舞會的場景。

想獲取更多原創遊記和旅遊攻略?關注微信公眾號:書蟲游世界

《兩牙行》西班牙葡萄牙遊記全文電子書;《西班牙葡萄牙歷史與景點攻略》全文電子書
推薦閱讀:

TAG:文艺复兴 | 巴洛克风格 | 艺术博物馆 |